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傳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將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於縮小社會各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知溝」假說卻對這一觀念提出了不同意見。
1、假說提出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學校中貧富兒童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上的差距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於是美國政府播出名為《芝麻街》的兒童啟蒙教育電視系列片,利用普及率已經很高的電視來緩解貧富兒童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然而後來研究發現:該節目對貧富兒童都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對節目接觸而利用最多的是富裕兒童,這實際擴大了二者之間的差距。
1970年,美國學者蒂奇諾、多諾霍、奧裡恩等人,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知溝」假說: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是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
蒂奇諾等人認為,除了接觸媒介和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的因素外,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播技能上的差異——對於公共事務和科學知識,需要一定程度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2)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知識儲存量越多,對新事物、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3)社交範圍的差異——社交範圍越廣,人際交流越活越,獲得知識的過程越能加速;
(4)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的因素——生活水準、層次與媒介的內容越接近,對媒介的利用和接觸程度越高。
(5)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傳播有一定深度的關於公共事務和科學知識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體,受眾主要集中於高學歷階層。
在以上任何因素中,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的差異都是造成「知溝」產生和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
2、理論發展
(1)蒂奇諾等人補充提出了影響「知溝」存在及變化的四種社會系統變量,即議題性質、衝突程度、社區結構(社區的多元或同質化程度)和媒介報導模式(信息報導頻率和重複度)。對原先的假設作了補充:
①凡是能引起整個社區普遍關注的議題,該議題的知識就更可能得到均衡分配。
②當議題產生於社會衝突條件下時,這種均衡的可能性更大。
③這種知識的均衡,在一個小型、單一的社區內比在一個大型、多元的社區內更可能出現。
④當公眾的關注開始減退時,某一議題曾出現的「知溝」可能趨於縮小。
(2)艾蒂瑪、克萊因從個人微觀層面進行研究,認為個體獲得信息的動機以及個體的差異也是造成「知溝」的重要原因:當社會系統中資訊增加時,有動機獲取信息的群體要比沒動機獲取信息的群體,將以更快的速度吸取信息,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差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他們對「知溝」假說的修正,為研究「知溝」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個人層面。
(3)卡茨曼的「信息溝」
「知溝」從更廣泛意義上來說也是「信息溝」(information gap)。1974年,卡茨曼提出「信息溝」理論,其觀點主要包括:
①新傳播技術的採用將帶來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只是接觸量的增大,對每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是如此。
②信息技術的採用所帶來的利益並非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均等的。現有信息水準較高或信息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比較弱的人獲得更多信息。
③與人的能力相比,機器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積蓄能力要強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階層通過早期採用和熟練使用這些先進機器,能夠比其他人更擁有信息優勢。
④新媒介技術層出不窮,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趨勢更可能是「老溝」未能填平,「新溝」不斷出現,這種狀況在新媒介採用過程中尤為明顯。
綜合以上等原因,與經濟條件相聯繫的新媒介技術採用和使用能力,是造成「知溝」和「信息溝」存在和擴大的重要原因。
(4)羅傑斯的「傳播效果溝」
1976年羅傑斯提出「傳播效果溝」概念。他認為,「知溝」不單單是大眾媒介的力量所致,也應是由人際傳播、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相結合導致的。羅傑斯建議將「知識溝」重新定義為「傳播效果溝」,並指出社會經濟差異及其相關變量不是造成「知溝」的唯一因素。
蓋那瓦、格林伯格發現,受眾的興趣也是造成「知溝」的重要因素,其中兩種興趣佔主導地位——首先是個人利益,即關心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其次是社會利益,即關心對自己的人際環境或人際關係網絡有用的信息。
(5)兒島和人的多層次「知溝」
日本學者兒島和人認為,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知溝、信息溝的存在是一個事實,它不僅表現在貧富階層之間,而且會廣泛地表現在性別、年齡、職業、行業、群體、地區、民族、國家以及文化之間。
3、應用研究
(1)新媒體的普及過程研究
普及研究是從羅傑斯「創新與普及」研究發展而來的,分析社會各階層間的「信息溝」乃至「知溝」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信息溝」或「知溝」的根源在於社會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必須從理順社會經濟結構著手,建立一種抑制社會兩極分化的機制。
(2)區域開發與社會發展研究
區域開發和社會發展研究早期關注的重點是發展中國家區域開發問題。發達國家的開發援助應從戰略上來一個轉變,把救援的重點放在貧困階層,尤其是落後地區的教育事業上。
(3)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研究
美國「媒介素養領袖會議」把「媒介素養」定義為:公眾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評價(evaluate)各種媒介信息,達到溝通交流目的的能力。媒介素養研究最早發源於對未成年人社會化問題的關注,通常和媒介教育實踐結合在一起。
Gaziano根據受眾的信息需求,認為「知溝」研究的選題範圍還包括健康、家庭、兒童養育、消費、購房、就業、福利、法律、政治進程、交通、教育和娛樂等。從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對「知溝」假設的研究選擇的話題主要是一些公共事務(如政治選舉、國內外大事等)和健康問題(HIV、癌症等),其它議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4、反命題:「上限效果」假說
艾蒂瑪、克萊因等人持與「知溝」假說相反的觀點,提出「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假說:個人對特定知識的追求並不是無止境的,達到某一「上限」(飽和點)後,知識量的增加就會減速乃至停止下來。
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獲得知識速度快,其「上限」到來的也就早;經濟地位低者,雖然知識增加速度慢,隨著時間推移最終能夠在「上限」上趕上前者。這個假說意味著,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的結果不是帶來社會「知溝」的擴大,而是縮小。
艾蒂瑪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的三條論據:
艾蒂瑪
(1)信息源的性質決定的「上限」。大眾傳播傳遞的是某一範圍、某一程度的「一般」知識,任何人都不可能從大眾傳播中得到超出這個程度或範圍的知識。
(2)受眾本身具有「上限」。社會經濟地位高者在感覺到自己的某種知識已經充足的時候,就會自動減慢或停止對這種知識的追求。
(3)現有知識已經達到「上限」。如果受眾個人的知識程度已經高於大眾傳播的內容,他們便不會再通過大眾傳播尋求知識。
該理論指出的「上限」在個人對特定知識的追求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識的總過程中,這個「上限」是否存在是個疑問。儘管個人對特定知識的追求在一定階段上會出現「飽和」或知識量增加的停頓,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開始對新知識的追求過程,這必然帶來知識總量的增加。此外考慮到知識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即使後來在某個「上限」上趕上了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這種知識的價值也早已打了折扣。因此,認為通過大眾傳播的「知識平均化」效果消除社會「知溝」、實現社會平等的觀點是不切實際的。
1、「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
許多研究者把網絡環境下的「知溝」稱為數字鴻溝,在1999年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發表的《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首次提出。數字鴻溝問題是在全球數位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人群之間由於對信息、網絡技術應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問題。
「數字鴻溝」在研究領域方面有所擴大:不僅研究社會階層因經濟地位之間存在差異導致的鴻溝,也研究國家、地區、群體之間存在差異的知溝。數字鴻溝是無法避免的「積累溝」,是國家、地區、群體之間業已存在的社會發展差距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全球鴻溝:指發達社會和發展中社會之間在進入網絡方面的差距。
(2)社會鴻溝:指每個國家中由於種族、性別、年齡等造成的信息富有者和信息匱乏者之間的差距。
(3)民主鴻溝:指那些使用和不使用數字資源去從事、動員或參與公共生活的人們之間的差別
「數字鴻溝」更多體現為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數字媒體接觸和使用狀況的四種差異,即「ABCD」:
(1)A(Access)——指的是人們在網際網路接觸和使用方面的基礎設施,、軟硬體設備條件上的差異,經濟地位優越者在這個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
(2)B(Basic skills)——指使用網際網路處理信息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差異,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育有著密切關係。
(3)C(Content)——指網際網路內容的特點、信息的服務對象、話語體系的取向等更適合於哪些群體使用和受益。
(4)D(Desire)——指上網的意願、動機、目的和信息尋求模式的差異。這種差異也會造成人生兩級分化現象。
「數字鴻溝」問題,是傳統的「知溝」和「信息溝」在新的媒介技術環境下的延伸。在數位化技術的革命中,由於部分人能夠擁有最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使用計算機、網絡接入、電信設施,他們就會比缺乏這些條件的貧困者擁有更多獲得信息的機會,能夠享受到技術革命帶來的便利和發展個人能力的機會。
2、網絡環境下,「知溝」加劇?縮小?
(1)促進加劇的因素分析
①網際網路接入與使用渠道
網際網路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硬體/軟體、接入費用、流量費用等因素,使得社會經濟差異是產生數字鴻溝的一大主導因素,經濟地位高者和低者的差距越來越大。
②「信息智能」的差異
數位化時代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智能」,群體間信息智能的差異往往會造成網際網路利用能力方面的鴻溝。網絡作為一種新技術,在使用與操作方面對用戶的要求更高,主要體現在閱讀能力、語言能力和專業技術操作能力上。
③網絡內容的分配
四通八達的網絡世界裡,誰主導著多媒體、多語言的信息內容和網絡信息產品,這些內容與產品以哪些群體的利益、愛好為取向,導致了這些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鴻溝。
④個人上網的動機、興趣
進入者的態度、觀念與使用方式不同,他們之間也可能出現知識與信息獲取的不平衡。不同的「使用與滿足」類型,決定了網際網路用戶在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鴻溝。
⑤「老溝」未填,「新溝」又現
網上信息浩如煙海,信息增長速度加快,知識的新老更替加快,人們之間形成的可能不只是一條知溝,而是多條,最終的結果則是信息貧困者與信息富有者之間的知溝越發不可填平。
(2)促進縮小的因素分析
①技術分析層面(宏觀)
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信息流動和信息開放。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信息將會普及每一個人;數位化時代的到來,會給後起的國家、地區和個人帶來機會。數字鴻溝很大程度上是新技術導致的,但新技術是層出不窮的,某一個方面暫時落後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領先一步。
②經濟考量層面(宏觀)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財富和信息的總量應該達成平衡。數字鴻溝造成大多數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中,他們提供了比較強的供給,但沒有有效需求做支撐,有效需求的基礎在鴻溝另一邊的人群手中。隨著鴻溝擴大,有效需求的不足就會制約供給的一方。數字鴻溝有自發的調節機制,但這種機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它趨向於平衡,人類需要使數字鴻溝縮小、供求達到平衡。否則這種失衡會通過危機的形式解決。
③網絡環境不斷改善(微觀)
網絡成本逐漸降低、技術逐漸人性化、網絡媒體逐漸普及等,更多的人會將網際網路和網絡媒體融入生活、工作、學習中。
④網民接觸信息的機會增加(微觀)
網絡媒體提供了一種虛擬空間,虛擬社會形態在討論、信息交流、情感、交友等方面逐漸形成。這一個超越時空的交流通道,使網民與信息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
⑤網絡媒體創造條件迎合受眾需要(微觀)
網民在網絡媒體上獲取信息,不僅可以從興趣出發,對知識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也遠超過傳統媒體。以交互性為特點的網絡媒體帶給人們許多樂趣,而這正是人們在網上獲得信息、減小「知溝」的重要條件之一。
參考資料
郭慶光 - 《傳播學教程》
王曉晴 - 網絡傳播中的知溝理論再探
徐雪高 - 「知溝」假設理論研究綜述
大家有任何問題,請在文後留言區留言,胡師姐為你解答。
論述題觀點補充:5位科學家關於「技術結構未來人類」的前沿見解
AISAS模型 | 18南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20
滴滴順風車事件及各方觀點全方位復盤 | 熱點分析18
知識勞工 | 18川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19
胡師姐團隊19級答題班來了!這一波我們做的就是口碑!
【注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