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聽障者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

2020-12-27 人民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3.6億聽力障礙者。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群達到2780萬。北京聽力協會書記兼副會長王樹峰近日表示,目前估計中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士已達7200萬,而對助聽器技術的應用不到5%。

  王樹峰說,在7200萬聽障人士中,0至17歲兒童約有50萬,中青年約有1150萬,老年人數量最多,約有6000萬。隨著助聽器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成熟,越來越多的聽力障礙人士得以享受聲音帶來的喜悅。然而,聽障人士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

  王樹峰表示,助聽器驗配服務是聽障人士重獲新聲的必要技術手段。中國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而發達國家的佩戴率約為30%。中國有1.5萬助聽器技術相關從業人員中,約有5000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

  王樹峰強調,聽障人士面臨著語言交流障礙、工作機會減少、生活質量下降等困難。所以,中國聽障用戶對助聽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對驗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對聽力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責編:史雅喬、李昉)

相關焦點

  • 王麗燕:低齡聽障兒童助聽器驗配及效果評估
    現將各位嘉賓的主題演講內容逐一整理出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聽障人士、關注聽力行業發展,參與到聽力事業中來。2016 年北京國際聽力學大會上,王麗燕研究員報告了中國0-3 歲兒童RECD 均值已初步建立。
  • 安慶的聽障朋友關心戴上助聽器後能達到什麼效果?
    安慶的聽障朋友關心戴上助聽器後能達到什麼效果? 如果聽力損失患者適合佩戴助聽器,而且佩戴了合適的助聽器,可以肯定的是戴上助聽器肯定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無法達到正常人的聽力水平。 助聽器佩戴效果和患者的聽力情況(聽力曲線圖、言語識別率、耳朵敏感度及對助聽器的認知等)、具體需求有關係的。
  • 衡陽華新惠耳與你分享:老年人佩戴助聽器後的適應與康復
    老年聽障患者在佩戴助聽器以後,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助聽器上,從而忽略了佩戴助聽器以後適應和康復的重要性。 老年患者佩戴助聽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日常溝通交流,但是如果不重視助聽器的適應與康復,是無法讓助聽器的作用得到很好的發揮的,從而也會影響到日常的語言交流。
  • 基於真耳分析的助聽器配戴者言語可懂度指數與言語識別率的關係
    使用Quick-fit方案調試助聽器可能存在增益不足,進而影響助聽後的可聽度。且助聽器因增益不足或實際輸出與目標增益匹配不佳均可導致言語可懂度指數(SII)偏低,提示配戴者言語識別能力也有下降。SII是指聆聽者可以聽到長時平均言語信號的比例,通常用數字0~1表示,0表示言語聲中的聲學能量完全不可聽到,1表示全部言語信號都可聽到。有時SII也表示為0~100的百分比。
  • 這100臺助聽器將幫助100名聽障人士聽見世界
    今天,來自無聲的Cake烘焙店的聽障夥伴小彬(化名),曾經把家中唯一能支付得起的助聽器讓給同樣是聽力障礙的哥哥,如今因為捐贈的一隻助聽器,將能聽到烘焙機器嘀嘀嘀的響聲,能更好地應對這個來之不易的、被聽障夥伴們所豔羨的工作機會,實現自食其力。
  • 魏基成天籟列車再捐20萬助聽器 急尋6歲以下聽障兒童
    人民網雪梨2月24日電(馬小龍)澳大利亞魏基成天籟列車計劃今年向中國內地再捐獻20萬臺助聽器,幫助有需要的聽障人士。該慈善項目發起人魏基成表示,歡迎特別是6歲及以下兒童與之聯繫。 早在去年聖誕節聯歡派對上,澳大利亞著名華裔企業家、慈善家、澳大利亞ABC家用紙品廠總裁魏基成曾表示,將於2015年再向以中國內地為主的聽障人士捐贈20萬臺助聽器。魏基成日前告訴本網,這批助聽器將主要用於幫助0至6歲的聽障兒童。同時,也歡迎成人聽障者通過網站免費申領。 魏基成說,「0至6歲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間,錯過了可能延誤一生。
  • 張建一:無論是助聽器還是人工耳蝸適應症 早期幹預的意義非常重要
    大會通過專業學術論壇和行業綜合展覽,為聽力學領域專家學者及社會工作者搭建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的平臺,共同促進中國聽力學的發展與繁榮,推動聽力行業的規範化與健康成長。中國聽力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建一出席並發表主題發言。張建一指出,無論是助聽器還是人工耳蝸適應症,早期幹預的意義非常重要。張建一主任指出:「在助聽器驗配中,忽略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導致令我們失望的結果產生。」
  • 峰力正式推出奧笛•天朗助聽器
    中新網1月6日電 5日,聽力解決方案供應商瑞士索諾瓦集團旗下峰力推出了具有全新智能晶片的奧笛•天朗助聽器。  「晶片可以說是電子設備的『心臟』,奧笛•天朗助聽器採用全新開發的PRISM晶片,具有1.09億個電晶體,雙倍於上一代晶片的內存容量,在這樣高集成度的晶片上,協同運作來提升聲學表現。所以,聽障用戶會感受到更加真實和自然的聲音。」 高級聽力學家、索諾瓦集團中國區培訓總監楊欣怡表示。
  • 走出助聽器選配誤區
    1.別人都說,嬰幼兒佩戴助聽器會不習慣2.小孩子配上助聽器以後就會張口說話,不需要特別的訓練。特別強調:人的語言學習關鍵時期是從出生到3~4歲。嬰幼兒佩戴合適的助聽器僅僅是日後學習語言的第一步,最艱苦也是最關鍵的是驗配後的聽覺語言訓練。3.只要戴上助聽器能聽見就行了,管他是單耳還是雙耳。
  • 如何合理驗配和調試助聽器,並評價聽力康復效果?
    3級者使用助聽器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噪聲環境下效果較差:4級以上者使用助聽器的意義不大。老年人在佩戴助聽器前後都需要用競爭噪聲言語識別率測試來檢測和評價助聽器的效果,在驗配以及調整助聽器時也需要用言語識別率來選擇一隻較好的助聽器,Green(1987)認為好的助聽器應該能夠使言語識別率提高,理想的助聽效果應該是:戴助聽器後的言語識別率(%)=無助聽言語識別率÷2+50。
  • 萬魔無線智能輔聽耳機深度體驗,能給聽障朋友當助聽器用嗎?
    聽障的朋友日常使用時可以打開輔聽模式,讓耳機變成助聽器。確認左右耳正確佩戴開機後,在手機裡找到「1MORE Ai Hearing Headphones」並連接配對成功後,就可以正常使用耳機了,此時是普通模式。在手機頂部能夠顯示耳機當前剩餘電量,方便用戶查看電池狀態。
  • 瑞士峰力服務聽障兒童推出「美人魚·神採」助聽器
    來源:TechWeb.com.cn【TechWeb】6月23日消息,瑞士索諾瓦集團旗下峰力推出新一代「美人魚路神採」大功率助聽器,提供更專業的兒童助聽解決方案,確保聽障兒童交流互動的有效性和頻度。索諾瓦集團中國區創新中心總監管晶晶表示。管晶晶進一步補充道,「美人魚路神採」助聽器搭載專為兒童設計的全時聲感追蹤系統,能夠對聲音信號進行分類,全自動識別孩子們的課堂學習、戶外運動、群體社交環境,並運用超過200中不同的模塊智能混合配置,提升嘈雜教室環境的言語清晰度、喧鬧環境的聆聽舒適度,有助於孩子們語言和言語的發展。
  • 孩子佩戴助聽器後,怎樣使其作用發揮到至好?
    重慶巴南惠耳助聽器與您分享: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科普的話題是:孩子佩戴助聽器後,怎樣使其作用發揮到至好?助聽器是一個小型擴音器,把原本聽不到的聲音加以擴大,再利用聽障者的殘餘聽力,使聲音能送到大腦聽覺中樞,而感覺到聲音。主要由傳聲器、放大器、耳機、電源和音量調控五部分組成。
  • 瑞士峰力「美人魚·神採」助聽器,助力聽障兒童構建有效互動交流
    全球最廣泛的聽力解決方案供應商瑞士索諾瓦集團旗下峰力推出新一代「美人魚·神採」大功率助聽器,通過革新的技術突破聲音傳輸的疆界,提供更專業的兒童助聽解決方案,確保聽障兒童交流互動的有效性和頻度,從而在自信的對話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雙耳聽力都不好只想配一隻助聽器時,如何選擇
    重慶南坪惠耳助聽器 對於雙側聽力下降的聽力障礙者來講,如果條件允許,雙側佩戴助聽器的聆聽效果肯定是優於單側佩戴。但也有一些聽障者由於自身聽力限制或者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只能選擇一側耳時,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 孩子輕度聽力損失,為啥還需要佩戴助聽器?
    能聽見聲音,就不需要助聽器嗎?在聽覺植入科門診,羅建芬主任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孩子做完聽力檢查,證實有聽力損失四五十分貝,稍微大點的聲音,也可以聽到,家長不禁要問,這種情況還有必要給他佩戴助聽器嗎?對此疑問也暴露出部分聽力損失兒童家長的疑慮,他們主要擔心孩子帶上助聽器後,別的小朋友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正常的,易受到歧視。因此有部分家長就未給有輕微聽力損失的孩子及時佩戴助聽器。對處於言語學習和口語交流發展中的兒童來說,即使只有輕微聽力損失,如果不及時進行幹預,也會導致兒童語言發育障礙或遲緩。
  • 5招保護父母聽力
    助聽器佩戴率低 老人常有3種誤區 據最新中國聽力障礙調查顯示,我國近60%的聽力障礙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有關;近50%的聽障人士未發覺自身患有聽力障礙或不確定自身聽力障礙的發生時間,僅有7.32%有需求的聽障人士佩戴了助聽器,與美國30%的助聽器配戴率相差甚遠。
  • 如何評估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
    聽障兒童的聽覺語言評估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 助聽器佩戴前後聽力評估使用聽力計,應用壓耳式耳機或自由聲場測聽方法,評估聽障兒童佩戴助聽器前後,純音測聽常用頻率助聽前後的聽閾。該方法可初步判定助聽器佩戴後的聽力補償效果,是否在正常聽覺言語區域,從而可判斷助聽器驗配是否合適,對助聽器佩戴後聽力提升情況進行定量的評價。2.
  • 助聽器驗配師
    職業定義: 根據聽力障礙者的聽力損失狀況和心理需求制定聽力放大方案,使用助聽器驗配專用設備和軟體,為其選擇和調試合適的助聽器,並進行效果評估和後續聽力康復服務的人員。
  • 聽障兒童概述 中國有聽力殘疾兒童13.7萬人
    心理健康狀態整體不佳歐洲最早開始對聽障兒童的康復工作。16世紀,西班牙開始對聽障兒童進行口語教育。18世紀,法國萊佩神父創造了手語。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化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發明,成為聽障兒童康復領域中的裡程碑——聽障兒童中,大部分都保留著各種程度的殘餘聽力。為他們選配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輔以專業的聽覺言語訓練,他們仍然可以學會聽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