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2020-12-27 人民網傳媒

摘 要:20世紀30年代,媒介素養教育隨著大眾媒介的普及而為人們所關注,90年代,這一概念開始引入我國。儘管這期間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但仍未能從我國媒介生態大環境中對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提出有益的建議。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媒介素養開始呈現出一些問題,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逐漸由隱性向顯性發展。本文旨在研究作為新媒體受眾主力軍和我國未來建設者的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同時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媒介素養;把關人

隨著大眾傳播業的迅速發展,媒介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方面,成為一種「社會公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美國學者斯坦利?巴倫直言,「媒介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致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就更不在話下。媒介向我們傳遞信息,給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興高採烈,讓我們煩惱困惑。媒介改變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知識,侮辱我們的理智。媒介經常把我們變為最高中標者的廉價商品。媒介給我們下定義,為我們塑造現實。[1]」媒介就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諸多問題和挑戰。

當代大學生,作為媒介消費的一支主流力量,由於缺乏對大眾傳播機構傳播的信息獨立思辨的能力,對這些信息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理解產生誤讀、誤用以及可能被嚴重誤導,最終釀成極其嚴重的後果。因此,培養大學生們的媒介素養,強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一、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

普遍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國學者李維斯和他的學生湯普森於1933年在《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提出來的。我國學者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關注研究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總體上仍處於起始階段。儘管我國邁出了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第一步,但是對於媒介素養教育認識還需進一步深入,以至於我們一直引用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媒介素養下的定義: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2]」

二、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1.7小時,相比2011年提升了1.2小時。新媒體一方面帶來了諸多便利,一方面又成為了假新聞、快餐文化的溫床。因此,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督和管理,同時提高使用者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新媒體受眾的第一主力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問題的發現和解決變得亟不可待。

(一)新媒體下的快餐式消費

就如薩拉?赫迪所說「在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人無須為他人的無知負責」,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也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並不深入,就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快餐盒飯一樣,但求填飽肚子不求它有營養成份。在媒介接觸目的上,大學生的休閒娛樂動機明顯,偏好於輕鬆、愉快而無營養的信息以尋求感官刺激和情緒宣洩。對於新媒體中海量可檢索的知識,大學生並未利用它們發展完善自己,反而因其便利、易得,而降低了對自身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意識的培養訓練,養成了浮躁、投機的作風。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學術造假事件就反映出大學生利用網絡投機取巧的冰山一角。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接觸行為還僅僅停留在純粹的閱讀、接受信息上,缺乏對信息理解基礎上的主動探討反饋和評價批判,對於如何有效利用媒介為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服務更是有欠思考。

相關焦點

  • 媒介素養應成為大學生必備常識
    現在大學生100%要上網、會上網,學生面臨的生活環境和信息傳播環境,深刻改變和影響著學生。當代學生無可迴避地要在媒介作為環境要素的校園中學習和成長。因此,媒介素養的養成教育,就理應成為基礎性養成的重要部分。    根據武漢地區的校園調查,80%的學生認為在校園中網際網路的影響力超過了老師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來自網絡的素養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 【權威發布】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建設健康的網絡環境人人有責,這方面的教育必須從青少年抓起。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提起媒介素養教育,許多教育者和家長會感到陌生。其實,這項以青少年為主要教育對象的活動已在世界範圍內蓬勃開展,並在許多國家發展為終身教育。
  • 媒介素養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5月13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聯合發布《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3.1%。但是,目前的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教學體系,網絡操作技能、網絡防沉迷知識、自護意識和能力需要得到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 「網際網路+」時代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
    在「網際網路+」時代,高職大學生一方面作為受普通網民,將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某種程度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他們又將最先感受到「網際網路+傳統產業」後出現的變革,在網絡環境下檢驗所學的知識,實現自我升級。對於大學生群體而言,無論扮演何種角色,良好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即所謂「媒介素養」都是必不可少的。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初探
    媒介素養包括人們面對各種媒體信息時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反應能力。    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群體所接觸媒體的數量、方式、程度遠非其父輩可比;在媒介受眾中,由於青少年的心理尚不夠成熟、易受影響、易困惑等特點,在接觸媒介以及媒介消費方面往往帶有功利性、盲從性以及娛樂性。
  • 網際網路環境下大學生閱讀教育研究
    閱讀是人類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口素質和國家實力的引擎,高校必須重視這一現象,採取手段提高閱讀質量,完善高校的閱讀教育。國家方面也要通過政策、措施來促進社會上優質作品的高產、培養社會上閱讀經典、閱讀優質作品的氛圍。本文就大學生有好書讀、願意讀好書、學會讀好書,做出以下研究。
  • 00後大學生社會主義心價值觀教育應當重視與新媒體的融合
    定期維護網絡基礎設施,及時升級網絡技術,跟蹤監控敏感信息,及時引導正確的網絡輿情方向,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序進行。 3.思政全員育人重視新媒體素養,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00後大學生的凝聚力 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體信息時的信息選擇、理解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所產生的創造和生產能力。
  • 「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
    學校在培養數字公民方面的基本作用已不言而喻,但過去我們在談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更多強調的是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較少去談對信息的批判和思辨能力。 1933年英國學者利維斯等人在《文化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首次使用了「媒介素養」的概念,指出媒介對青少年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需要對信息進行識別和批判。
  •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探析
    摘 要:本文從媒介依賴理論的基本觀點出發,分析受眾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媒介的依賴狀況,從而進一步探究大眾對媒體依賴的動因何在。他們依賴新的傳播媒體所提供的擬態環境交往、娛樂、工作,在媒介化的狀態下生存,對新媒體所生產的信息從最初的輕信到盲從再到極度的沉溺,成為了新媒體下寄養的生命體。傳播學大師施拉姆說過,「大眾傳播媒介是時間的竊賊,而人們卻心甘情願地讓這個溫情而聰明的竊賊盜走大量彌足珍貴的時間。」
  • 提升輔導員新媒體素養的必要性
    在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確立過程中,我們要肯定網絡與新媒體帶來的便捷和積極作用,但同時海量未過濾的信息也會給大學生思想造成負面影響。輔導員新媒體素養包括掌握一定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術,直接影響著輔導員面對同樣複雜的網絡環境時是否能夠有效研判、高效處理、準確引導,這些對於建設思政網絡陣地至關重要。
  • 面對網絡風險 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隨著我國青少年的觸網年齡不斷降低,他們能否健康、安全、文明上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5月13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尤為重要。當下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面臨哪些困擾?
  • 面對網絡風險,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隨著我國青少年的觸網年齡不斷降低,他們能否健康、安全、文明上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5月13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尤為重要。當下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面臨哪些困擾?
  • 2020年第八屆中國(西湖)媒介素養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數字信息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教育」和「重大社會安全突發事件中的風險傳播和媒介素養研究」,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央網信辦、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人民德育等領導嘉賓,以及海內外媒介素養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論壇開幕式由浙江傳媒學院副院長李文冰教授主持。本次會議採取「線下 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國內外的嘉賓匯聚雲端,共同探討新時代媒介素養相關議題。
  • 媒介素養相關概念及內涵
    周大勇媒介素養教育被提出源於英國學者利維斯和桑普森1933年發表的文化批評論著《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意識》,隨後西方國家掀起轟轟烈烈的媒介素養運動,最終將其納入正規化、體制化的學校教育。我國大陸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關注發端於1997年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卜衛發表的文章《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此後媒介素養教育進入中國內地學者的研究視野。歷經眾多有識之士10多年的譯介、梳理、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定量的研究成果,並在國內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話語權的失控與平衡
    本文通過以框架理論分析微博話語,考察社交媒體環境下草根、精英等不同傳播群體的輿論對衝和協調機制,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傳統的媒介話語權如何在矛盾中失控並再平衡,並通過紐克姆對稱模型對微博有序互動提出建議,促進新媒體環境自淨,減少貫徹倫理法規原則的阻力。
  • 美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特點表現在: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進課程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開展針對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尚未形成全國統一的課程標準。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在於:在課程中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專業的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需要加強政府介入,並實現政府與學校的聯合,真正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
  • 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正確應對危機信息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後,如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公眾應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在紛繁複雜的危機信息面前保持正確態度和行為,為團結一心戰勝危機、繼續前行奉獻正能量。
  • ...媒介素養高峰論壇:聚焦數字時代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擔當與人本...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聚焦數字時代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擔當與人本關懷,近日,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媒介素養學術研究基地、浙江省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和浙江傳媒學院聯合舉辦的2020年第八屆中國(西湖)媒介素養高峰論壇在浙江傳媒學院舉辦。
  • 評論:「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評論:「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要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有一項工作刻不容緩,這就是媒介素養教育。
  • 媒介素養教育問題應該怎麼答?
    (3)在本土化方面,中國學者堅信,社會文化是媒介素養的基本環境,媒介素養的討論需置身於特定文化及其傳統。有學者從兩個層次來研究媒介素養的本土化問題,一是媒介素養教育理論的本土化,二是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本土化。高校教師和研究員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忠實推動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