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
習近平總書記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控好整體輿論,努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為我們在疫情暴發等公共危機事件中構建社會輿論生態提供了指導思想、根本遵循、行動指南。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後,如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公眾應不斷提升媒介素養,在紛繁複雜的危機信息面前保持正確態度和行為,為團結一心戰勝危機、繼續前行奉獻正能量。
公眾媒介素養指公眾面對各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思辨性反應能力等,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良好的公眾媒介素養表現為公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端正,在面對各種危機信息時,能做成熟、冷靜、獨立、理性的「責任人」,能做全面、客觀、科學、辯證的「思辨人」,能做守法、文明、有道德、有敬畏的「明智人」,能夠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能夠不焦慮、不恐懼、不失措。反之,則是媒介素養低下的表現。在全媒體時代,公眾媒介素養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公共危機事件尤其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人們在敏感、恐懼、焦慮心態下的信息感知、判斷很可能發生變形和扭曲。此時,更需要公眾具有良好的媒介素養,在信息發布和傳播中堅守真實性、秉持科學性。然而,從近些年的公共危機事件尤其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看,我國公眾的媒介素養整體上還比較低,許多人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尤其是網絡信息缺乏正確思考、判斷能力,因此傳播了大量謠言和不良信息,幹擾了疫情防控、影響了社會穩定,其危害性不可低估。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手機就是傳播平臺」的當下,全面提升公眾媒介素養,為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夯實基礎,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協同發力——
政府應加強自媒體監管,推進信息公開。政府應儘快完善自媒體監管制度,規範其信息發布、傳播,對於惡意編造、散布謠言和有害信息的行為堅決依法懲戒。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加大信息公開,儘可能消除謠言、不良信息的生存空間。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危機事件中,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2月3日提出的「要多層次、高密度發布權威信息,正視存在的問題,回應群眾的關切,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專業性,引導群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心,著力穩定公眾情緒」。當公眾在信息獲取上有了「主心骨」「定盤星」「闢邪劍」,就更容易形成良好媒介素養。
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多層面教學。美國媒介教育研究專家凱薩琳·泰納認為,「當代媒介素養的培養應側重於教育而非媒介」。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落實到中小學教學中,我國也應儘快將其納入各級各類教學中。中小學可專門開設媒介素養課程,也可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文化課當中,比如在思想品德課中融入媒介信息發布、傳播的道德要求等知識;高校可開設媒介素養選修課,還可把媒介素養教育加入到思想政治系列課、人文素質教育課和校園文化建設當中;針對老年群體、低學歷群體媒介素養相對不高的現狀,可通過老年大學、職業培訓機構、主流媒體等傳授媒介素養知識。
積極發揮社區、社團作用。可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社區教育活動、文化活動中,開展社區媒介素養講座、案例學習、居民交流會等。大學生社團等可開展志願活動,給敬老院老人、福利院孩子等講解新媒體知識,讓他們具備一定的信息辨別能力;中國青少年媒介素養網、中國傳播學會等社會性團體,可通過走進校園和社區開展媒介素養知識講座等活動,推動公眾媒介素養提升。
強化個體責任、注重自我提高。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公民個人責無旁貸:一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道德要求,肩負起個體責任,在信息發布與轉發中當好「把關人」;二要增強理性思維,提高識別信息優劣的能力,防止不實信息、不良信息通過自己擴散;三要拓寬接受信息的渠道,及時關注官方和主流媒體信息;四要培育積極健康心理,在信息傳播中多發出好聲音、多傳遞正能量。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