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全國高考學生終於迎來了這場對他們人生至關重要的高考,2020高考無疑是一場特別的高考,也在此祝各位考生馳騁考場,旗開得勝。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也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今年的高考作文涉及疫情、涉及「講好中國故事」,涉及信息傳播,甚至新聞傳播學的經典概念「信息繭房」、媒介素養、「鏡中我」都派上了用場。
這篇文章選取了北京卷的(2)題「一條信息」。
在網際網路賦權公眾意見表達、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每個網際網路使用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作為傳播者,如何守好自己的媒介素養,傳播一條正確的信息;作為受眾,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辨別一條正確的信息,並對信息做出正確的反應,這是每個網民都需要學會的技能。
因此,媒介素養有哪些,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媒介教育中如何加強素養培養,是這篇文中想著重表達的。
既然這篇文章的主題叫「一條信息」,那麼就讓我們先來看一條信息吧,這條信息從一張照片開始:
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擴散期間,網絡上流傳著上圖這樣一張美國總統川普的照片,圖片的配文是:「看來目前美國的疫情還真是挺嚴重的。很多媒體都在說,川普需要去做一下肺炎篩查,你看,記者都跟川普保持這麼遠的距離。」
聽起來好像是那麼回事,但實際上如果你嘗試核實這張圖片的出處,會發現它的拍攝時間其實是2018年11月。當時是川普去巴黎參加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活動,從白宮出發時接受記者採訪所拍攝的圖片,與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並無任何關係。
再來看另一條消息。
3月份,環球網發布了一則消息,標題為《巴西總統也中招了!他得了新冠,而且不久前他和川普相見甚歡》,內容被多家主流媒體轉發,當然也同時被更多的用戶轉發。
但當我們找到該消息的來源《鏡報》(Mirror Daily)時,卻發現《鏡報》的標題不僅沒有確認中招,甚至是相反的,否認中招。
隨後該媒體又轉發了一則法新社的消息,稱「巴西總統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為陰性」。
這種不講邏輯、立場先於事實的做法,一方面混亂了受眾的認知,另一方面,若是有些受眾只看到第一條信息,沒有進行確認,也沒有看到後一條信息,那麼巴西總統將永遠「被迫中招」。對於媒體而言,信譽度也將被透支。
以上這兩條信息都在講述同一個與媒介相關的素養,即媒介內容素養,也叫媒介文本素養。
所謂「媒介內容素養」,是指我們解讀、理解和辨別媒介平臺上或有意植入或無意包含的信息的能力。這裡所說的媒介平臺可以是廣播、電視、電影、音樂、印刷品或在線新聞源、博客、社交媒體等等。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環球網關於巴西總統的報導時,第一反應是選擇核實還是選擇相信,抑或是幸災樂禍點擊轉發,取決於媒介內容素養的高低。
接下來,再讓我們來看一個動圖。
這是一個某視頻網站up主的視頻截取,與其它博主直接口播提醒「素質三連」不同,該博主用了視頻中提到的實驗,用實驗做出了一個提示「三連」的效果,顯然彈幕也很吃這一套。
同樣是傳遞「一條信息」,有人選擇用最簡單的口頭方式,有人選擇用實驗方式。雖然無論哪種形式都沒有對錯之分,但更有創意的內容「你幣有了」的機會則會更高。而為何有人能更有趣地傳遞「一條信息」而有人不能,就取決於媒介素養的第二個方面——媒介語法素養。
所謂「媒介語法素養」,是指我們將媒介作為一種明確的敘述和美學語言進行辨識、分析和討論的能力。簡單地說,在自媒體時代,尤其在自媒體+視頻內容時代,媒介語法素養不僅體現在創作者的內容創意上,也體現在受眾對創意的辨識、分析和討論上。
受眾媒介語法素養的高低,不是取決於能否理解或有意植入或無意混入的信息,而是取決於他們能否分辨出上述信息在敘述時,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構建、再現或生成的。
請允許我在此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平時都通過哪些媒介獲取信息,以及最近一次閱讀書本是什麼時候?
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逐漸成為用戶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而網絡信息傳播呈現碎片化、淺層化的特點,即時化的信息充斥網絡,深度挖掘的內容稀缺。用戶需要奔波於各種信息網站,以獲取同一則信息的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從而才能拼湊出對事件較為全面的認知,而事實上用戶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用戶的認知「淺薄化」(尼古拉斯·卡爾的書籍《淺薄》就在系統講述這個問題),容易把腦海中碎片拼湊的圖景當做現實真實的世界。
對此,學者常江在他的網際網路系列論文裡建議:要擴大接受信息類型的來源,例如主動接受有完整表達邏輯和敘事體系的語言文字類信息,走出「數字網絡舒適區」,閱讀一些更有深度但較有深度的內容,有利於遏制網絡視覺化、情緒化、碎片化思維的慣性。
他提到的這種能將更有邏輯體系的內容與網際網路信息相結合的能力,也就是媒介素養的第三個方面——媒介本質素養。
「媒介本質素養」關注的是不同媒介自身固有的屬性,書籍、報紙、網絡所傳遞的信息都各有其特點,在用戶信息獲取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只有兩者共同合作,才能到達媒介生態平衡。但很明顯很多人在這個環節上已經失衡。
當我們談「一條信息」時,我們獲得了一條什麼樣的信息,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合適與判斷這條信息,以及應該用何種情緒對信息進行反饋,都關乎媒介素養的高低。上文提到的「媒介三素養」——媒介內容素養、媒介語法素養和媒介本質素養則是出自於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喬舒亞·梅羅維茨的《多種媒介素養》一書。
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代表作品《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梅羅維茨是尼爾·波茲曼的學生。尼爾·波茲曼大家或許已經非常熟悉,他的《娛樂至死》廣為人知。對於媒介與信息,波茲曼不僅是研究者,也是教育者。
當我們談論媒介素養的時候,很明顯它是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能,不是與生俱來。因此我們應該如何獲得這項技能,則體現在媒介教育上。
對於媒介教育,波茲曼有一個著名的「恆溫」觀點,認為課堂的學術與智識的學習應與校外生活中電子媒介的使用形成一種生態平衡,教育者應該培養學生藉助印刷文化、識字閱讀以獲取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中,波茲曼設置了「第一課程」與「第二課程」的概念。
「第一課程」指的是電視或基於電子設備的課程,放在當下就是由行動裝置、社交媒體組成了電子媒介;與之相反的「第二課程」則指的是基於識字能力和印刷文字的推理性符號,它主要喚起我們的智識、邏輯和批判思考。只有平衡這兩門「課程」的學習,才能保證學生獲得一條更正確的信息。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取消學院教育,轉為書院培養的消息引來業界、學界,甚至是網友的廣泛討論。在探討該話題時,南京大學新聞學院學者杜駿飛就指出,網際網路媒體時代,媒介素養已經成為一種更普遍、更基礎的素養教育,它已經不像傳統的媒介素養,只用於指導新聞工作者的實踐。
而清華大學將這種更通識化的教育保留到日新書院的培養中,讓不僅是新聞學科,還包括其他理工背景學科的學生同樣有機會學習,實際上是擴大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受益範圍。讓更多學生有機會獲得波茲曼所說的「第一課程」與「第二課程」的恆溫。
回歸到本文的主題上,就是讓除了新聞工作者之外的網絡用戶,都能更加具備梅羅維茨所說的「媒介三素養」,從而更好地去獲取生活中接收到的每「一條信息」,推動網絡信息空間的健康化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