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少年補上媒介素養教育課

2020-12-27 中國文明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00後」擁有手機的比例達64.6%,這個數據約為「90後」的8倍。「手機控」「低頭族」「刷屏族」正在向低齡人群蔓延。該研究提出,應將媒介素養培養教育體系下移至小學課程體系,並注重面向家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11月28日 《光明日報》)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一邊是手機等移動產品快速普及,一邊卻是媒介素養教育長期缺失,這種極不對等的發展狀況,不僅導致「00後」對信息缺乏必要的甄別常識和判斷能力,也容易導致青少年沉迷於網絡,成為「手機控」「低頭族」「刷屏族」,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健康。應對這種危機和焦慮,媒介素養教育不能缺失,這就需要為「00後」補上媒介素養教育。 

  所謂的媒介素養,是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就青少年而言,媒介素養就是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正確對待網絡信息,掌握對信息的基本甄別和判斷技能,這就是青少年最基本的媒介素養。 

  雖然近些年,國家相關部門對網絡環境大力整治和淨化,但是網絡上低俗、色情、虛假甚至暴力的視頻和信息仍然存在,其他一些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給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困惑和誤導,再加上青少年辨別意識不強,很容易受到網絡虛假信息的誘惑和影響,甚至成為有害、虛假信息的受害者,這就需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使其擁有和掌握這些能力,自覺拒絕和抵制不良信息侵襲。 

  可是事實上,這種教育卻長期缺失,導致一些青少年在面對網絡時,缺少自控能力,沉迷其中,在面對網絡信息時,不能正確辨別信息真偽,甚至被虛假信息所矇騙,導致上當受騙,這些都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造成傷害,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缺失的真實體現。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應該根據現實需要,針對青少年制定完善的媒介素養教育規劃,將媒介素養納入教學課程。比如,一方面編寫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教材,建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學制度,通過教育,樹立青少年健康的網絡觀,加強自律,不沉迷,不貪玩,學會控制自己,正確合理使用網絡。另一方面,提升青少年對網絡信息的識別能力,引導和教育青少年保持理智,面對網絡信息,多一些思考和求證,對一些來源不明的信息,不偏聽偏信,多一些質疑精神,不盲信,不傳播,自覺維護網絡信息環境。 

  在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堅持不懈地推進網絡信息打假和網絡環境整治力度,重點整治一些低俗、色情、暴力等信息,建立健康、文明和安全的網絡環境,為青少年上網掃清汙穢。(劉劍飛)

相關焦點

  • 媒介素養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新媒介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影響 與傳統媒介相比,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體在變革媒介傳播的哲學觀念、加快信息傳播、促進受眾參與等方面具有強大的優勢。新媒介可以承載傳統媒體所能承載的各種形式,文字、圖形、視頻、音頻等,其多媒體的特點、豐富的信息量、多樣的呈現方式符合青少年對信息多元化需求的特點。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初探
    因此,對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進行合理引導,在中小學中逐步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很有意義。    筆者認為,與一些先行國家相比,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尚處於研究和探索階段。結合我國現實情況,可以在借鑑國外媒介素養教育做法的基礎上,以高師院校中文專業為突破口,以中小學語文課堂為落腳點,儘快推進我國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正當其時
    原標題: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正當其時 青少年是中國網民的主流群體。在我國,30歲以下的網際網路網民佔網民總數的54%。這個年齡段的人大多置於為未來構建知識基礎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階段。
  • 媒介素養教育,青少年教育未來的「必修課」
    原標題:提升媒介素養教育水平受疫情影響,全國大中小學師生及教職員工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特殊時間。在此期間,教學秩序被打亂,線上教育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廣大師生與網際網路的接觸和使用愈加頻繁。這對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發展趨勢看,未來的教育將越來越依託網際網路資源,互聯互通的網絡及多媒體教育資源必將促進教育極大發展。但也要看到,儘管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機制在逐步完善,但青少年網絡素養整體不高,青少年網絡技能、網絡安全、網絡規範等方面認知及能力存在諸多不足。
  • 面對網絡風險 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68.48%的青少年遭遇暴力辱罵信息的場景是社交軟體,其次是網絡社區,比例為55.3%;而在短視頻和新聞留言上遇到暴力辱罵信息的比例分別為30.66%和30.16%。  「新媒體對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滲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強,他們很難區分社交媒體中公共空間和私人生活的界限,對於秩序、場景、規範的認識不清,易引發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斌說。
  • 面對網絡風險,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68.48%的青少年遭遇暴力辱罵信息的場景是社交軟體,其次是網絡社區,比例為55.3%;而在短視頻和新聞留言上遇到暴力辱罵信息的比例分別為30.66%和30.16%。「新媒體對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滲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強,他們很難區分社交媒體中公共空間和私人生活的界限,對於秩序、場景、規範的認識不清,易引發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斌說。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與倫理道德提升-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於青少年而言,培育他們的媒介素養,提升其倫理道德,理應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議題與追求。 理解與架構:媒介素養教育的倫理價值分析     培育青少年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倫理認識,能增進其對媒介倫理素養與倫理道德規範的理解和把握,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促進青少年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協商,增強青少年主體性和社會責任感。
  • 滬上首個媒介素質"青少年教育基地"今日掛牌
    孩子看電視時,家長應該做什麼……回答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媒介素養。兒童節來臨之即,繼去年「陽光寒假、離網離視」活動引起社會關注媒介素養教育後,上海第一個專門針對青少年常設的媒介素質教育基地正式成立。    2007年6月2日上午,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上海聞廣藝術培訓學校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團學聯共同揭牌「媒介素質青少年教育基地」。
  • 沉迷與輕信、網絡暴力低齡化 媒體聚焦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68.48%的青少年遭遇暴力辱罵信息的場景是社交軟體,其次是網絡社區,比例為55.3%;而在短視頻和新聞留言上遇到暴力辱罵信息的比例分別為30.66%和30.16%。「新媒體對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滲透性和嵌入性非常強,他們很難區分社交媒體中公共空間和私人生活的界限,對於秩序、場景、規範的認識不清,易引發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問題。」
  • 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正確應對危機信息
    趙智習近平總書記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控好整體輿論,努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為我們在疫情暴發等公共危機事件中構建社會輿論生態提供了指導思想
  • 媒介素養相關概念及內涵
    什麼是媒介素養?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21世紀一種教育方法,它使人們具有接觸、分析、評價和創製從印刷到影像再到網絡等各種空間形式信息的能力,媒介素養是構建民主社會公民的基本探究技能、必要的自我表達和對社會媒介感悟的能力。從媒介素養的界定上看它包括四種技能:即接觸信息、分析信息、評價信息、製作信息。
  • 「媒介素養」教育的價值
    1933年英國學者利維斯等人在《文化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首次使用了「媒介素養」的概念,指出媒介對青少年可能造成負面影響,需要對信息進行識別和批判。直到20世紀80年代,媒介與信息素養教育才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發展起來。
  • 英國:教育賦能媒介素養
    進入21世紀,媒介素養成為一種幫助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獲取自由和快樂的素養,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在K-12教育階段培養這種素養也成為各國的教育焦點。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國家之一,已經以學科教育、課外活動、信息安全、計算機(信息)教育等多種形式,將媒介素養教育貫徹到了從小學到大學教育體系的全過程。
  • 何為媒介素養及其培養之道
    芥末堆註:本文系芥末堆與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 WISE)合作的專題【媒介素養】的第一篇,探討究竟何為媒介素養,以及能用何種方式進行媒介素養的培養。本文作者為Tessa Jolls,經芥末堆編譯。
  • 美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世界上關於媒介素養最早的研究起源於英國,1933年英國學者F.R.利維斯和丹尼斯?湯普森合著的《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首次提出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學校課堂。當其他國家紛紛開始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文化的衛道士來研究與推廣時,美國尚沉浸在文化帝國主義的樂園中。與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
  • 全國高校首個少年傳媒學院成立 助力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
    7月19日,北京師範大學青少年記者研究中心暨少年傳媒學院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圖為揭牌儀式現場。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楊旭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 黃昂瑾 實習生 楊旭) 7月19日,北京師範大學青少年記者研究中心暨少年傳媒學院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據了解,這是全國高校首個正式成立的青少年記者研究、培養專業機構。
  • 警惕5G融合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影響
    人的自我截除:青少年媒介思辨能力的退化伴隨5G高速度、低延時的技術引領媒介領域的變革與創新,實現萬物皆終端、萬物皆媒介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青少年感知社會、認識世界的能力,也即是「媒介即人的延伸」所彰顯的時代「紅利」。
  • 【權威發布】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如果青少年由於缺乏辨識能力而把一些不合情理和超越經驗世界的虛擬內容作合理化接受而導致行為上的偏差和失誤,把在網絡世界中養成的任性、放縱、不負責任、不守規矩等不良習慣應用於現實世界,便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當下已進入「人人手裡有話筒」的時代,過去的受眾變身為用戶,信息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傳播者。建設健康的網絡環境人人有責,這方面的教育必須從青少年抓起。
  • 完善立法與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應雙管齊下_中國婦女報<20180519期>...
    以「媒介素養」賦能青少年目前,網際網路已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的主要媒介。除了用法律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侵害這一底線,積極開展針對兒童、教師及家長的媒介素養教育,通過提升個人能力確保生活在數字時代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也至關重要。
  • 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與方法
    【摘要】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在理念上,應超越保護主義,讓兒童學會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媒;注重培養兒童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兒童學會通過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方法上,學校及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將媒介知識融進相關課程或課外活動;傳媒應通過製作多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節目向兒童普及媒介知識;研究者、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可通過參與式行動的開展培養兒童的參與意識和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