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重視媒介的影響
從傳播學角度看,校園環境早已成為典型的傳播場域。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新媒體為介質的傳播活動滲入校園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成為新時代校園與傳統時代校園最顯著的標誌性變化。現在大學生100%要上網、會上網,學生面臨的生活環境和信息傳播環境,深刻改變和影響著學生。當代學生無可迴避地要在媒介作為環境要素的校園中學習和成長。因此,媒介素養的養成教育,就理應成為基礎性養成的重要部分。
根據武漢地區的校園調查,80%的學生認為在校園中網際網路的影響力超過了老師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來自網絡的素養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一般的知識教育和養成教育特點相同的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需求既是即期的、又是長遠的。當代學生從進入校園那天起,就直接被「浸入」到了媒介環境中,從選課開始尋求參考意見,到畢業時徵詢離校指南,可以說,如果離開媒介,學生不能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甚至難以在校園中生活。而且,校園之外的媒介傳播活動也一刻不停地影響著學生、與學生互動。人是環境的產物,在媒介已成為校園環境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條件下,逃避對媒介素養的養成,既耽誤當下的學習,更影響離開校園之後的成長。因此,在面臨下一代網際網路更大衝擊的形勢下,適時填補對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空白,是各個學校應負的責任。
媒介素養關乎基礎性素養
媒介素養關乎到基礎性素養,這是高教工作者在飛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下得出的一個新的體會。素養與教養有著緊密聯繫。教養二字有兩層意思:一是教,通過教,提高人的文明程度,決定一生發展的能力;另一個是養,養是養成,在曠日持久的生活中把思維和行為養成習慣,決定人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是手段,養成才是目的。既然學生從進入校園到離開校園都離不開網絡和媒介,無論是大眾媒介還是校園媒介,以及專業性媒介,學生對網絡和媒介的接觸時間超過了對任何課程的學習時間。日本早期教育專家井深大認為,「教養要從一歲前開始」,這個觀點對於我們在媒介素養方面「早抓」和「抓早」有著啟發意義。「早抓」,意味著主動;「抓早」,則可獲得先發性效益,避免走了彎路之後難回頭。
基礎性素養可以分為道德素養、科學素養、文史素養三個部分。我們面對的新命題是,在當代教育中,媒介素養成為了跨越和融合了這三個部分的粘合性素養。在大學時代增強媒介素養,可以說是獲得了一項引領性的素養,因為一旦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以此為支點,可以促進其他三項素養內容的養成。它能夠擴大視野、增強學力、活躍思想、協同創新。根據對武漢地區一批優秀在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優秀學生無一例外都有著良好的媒介素養,他們面對複雜的網絡環境有著較高的自制力、較高的運用水平,他們不僅運用網媒增加了知識,而且能夠能通過網絡增加溝通能力,提升情商指數,保持良好心智狀態。相反,差生形成的原因中,其惡劣的媒介運用觀念和習慣,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差生的不斷增長的現實,是教育失察的結果,不能不引起關注。
協力推進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的紅利不是自動形成的,需要多方面合作來推進。最近,孟加拉裔美國青年薩爾曼·可汗創立的在線免費授課事業跨越國界,影響日盛。可汗創業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具備良好媒介素養,包括一些素養細節。如,他在做數學授課視頻時就有意不出現自己手以上部位,以避免小學生產生教師高高在上的心理壓迫感。
我國對媒介素養及教育問題的研究和推廣,始於20世紀90年代,目前尚處在啟動階段,急需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滿足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需要。
縱觀各國媒介素養的養成教育,基本都是形成學校、家庭、政府、社會、媒體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其中,學校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場所,家庭是素養得以養成、教育得以鞏固的關鍵之地,同時政府機構、社會組織是必不可少的推動力量,更需要各類媒體的積極配合,提供媒介信息、媒介技術、媒介產品和練兵場。實踐已證明,只有各方積極參與、通力合作,才能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發展,促進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
(作者為華中師大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