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原住民」——媒介素養應成為家庭教育必修課

2021-02-23 邊博士直播間

雖然「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已經耳熟能詳,但是「媒介素養教育」卻是個陌生詞彙。它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評能力,以及在個人生活及社會發展中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在網絡媒介形式的普及之下,孩子的網絡媒介素養同樣需要家長關注。

然而我們的孩子是否都有足夠好的網絡媒介素養呢?很遺憾,答案可能是還不太盡如人意。

比如,隨著網絡直播的興起,近年有關未成年人瞞著父母向主播提供巨額打賞的現象時有出現。

經媒體報導的案例就不在少數:

「海南海口12歲小學生打賞遊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元積蓄」

「廣東中山小學生假期玩遊戲,用媽媽手機買1.6萬元道具」

「河南鶴壁11歲兒子為玩網遊,刷母親銀行卡近3萬元」

······

再比如,近幾年青少年網絡暴力事件也層出不窮。

據統計,由網絡誘發青少年進行網絡暴力的案件比例已接近青少年暴力總案件量的一半,近七成青少年犯罪受到了不良網絡影響。聚集在一起的網絡群體通過「人肉搜索」、留言評論、謾罵侮辱等方式給受害人帶來傷害,卻不自知。

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初中學生這樣說:「班裡很多同學平時交流時都互相用髒話,在班級微信群裡有的人也會一連發送幾十條汙言穢語。我們同學都覺得沒什麼,如果不會說,顯得我很不合群,說髒話說得有新意也是一種『酷』。而且我是在網上發的,又沒有在現實中真的罵人。」

2020年《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指出,中國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總體得分不高,平均得分為3.54分(滿分5分),網絡媒介素養水平也就是及格線朝上。這個得分相比前幾年又有所下降。

也就是說,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青少年的網絡素養不升反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讀本》顯示:四類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網過度,即親子活動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網絡的家庭、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過度疏忽和過度管控都可能促使孩子沉迷網絡。

心理學家常將父母的教養行為歸類成四種不同的方式:權威型、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

其中,專斷型的父母對孩子關愛不足,約束卻很高,比如嚴格要求孩子不許上網,不許玩手機等,對網絡過於抗拒,卻沒有認真了解孩子使用網絡的原因,以及真實的內心需求。

忽視型的父母則是既不夠關心孩子,也不管孩子,任憑孩子自己在網絡世界裡摸索,甚至直接給孩子一個iPad讓他自己去玩,以解放父母陪孩子的時間。很有可能,孩子正是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所以才在網絡世界裡尋求存在感,甚至用網絡成癮的問題引起父母的關注;

還有放縱型的父母,對孩子關愛有加但卻溺愛,孩子說要玩,父母就失去原則,以至於孩子玩遊戲、上網時間過量,自我管理能力差,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被溺愛過度的孩子,也可能過於以自我為中心,遇到網絡打賞或遊戲需要花錢,考慮不到在這背後需要父母付出的代價。

而權威型的養育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好——既關愛孩子,又懂得合理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並學會識別不良信息。

「我一拿起手機家長就以為我是在玩遊戲……經常檢查我的QQ……把我的微信群全刪了。」

「我發的朋友圈必須屏蔽我爸媽,免得他們曲解我的意思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來自孩子們對家長的抱怨是不是聽上去也頗有幾分道理?

隨著數位技術(如網際網路)的普及,家長和孩子圍繞數位技術使用產生的能力差異越發明顯,這使得家長和孩子在對網絡的認識態度、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等方面產生了越來越深的心理隔閡,甚至對抗。「數字代溝」逐漸顯現。

廣州市少年宮青少年網絡安全及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基地有個調查發現:10~14歲的學生與父母在社交媒體平臺中互為好友並互動的比例只有3.7%,有53.1%的孩子曾因為上網問題與家長爭論過。

不少家長對於網絡媒介的敏感度、熟悉度都不如孩子,因此很難了解和引導孩子的網絡行為。

專注研究媒體與家庭的Common Sense Media在一項調查中發現,44%的8-18歲青少年認為自己能辨別假新聞,但31%的人在近半年中分享過假新聞。

史丹福大學在一項對七千多名中學生和大學生的研究中也發現,大約82%的人難以區分網上的軟文廣告和真實新聞。

青少年正經歷著由少年發育到成年的過渡時期,身體和心理都在加速發展和變化。他們好奇心強,希望能儘快尋找到一種新的行為準則,容易對引發自己共同志趣的事物產生偏好或追隨。

但由於知識儲備不足,他們的辯證思考還比較片面化、表面化,不夠成熟。他們自以為掌握了網絡技術,實際上可能大部分時候只是根據自己的好惡選擇和發布信息,偏好與自己持相同觀點的人交流,有意屏蔽相左的意見。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沉浸在自我營造的「完美」環境中難以自拔。在一些假新聞面前,自然也難以「倖免」。

相關焦點

  • 【權威發布】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權威發布】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2020-08-23 2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媒介素養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高考作文題目歷來是備受輿論矚目的熱門話題,2020年高考語文考試一結束,各地的作文題目便相繼登上微博熱搜榜,其中,全國Ⅲ卷的「鏡中我」、全國新高考Ⅰ卷的「社交距離」、江蘇卷的「信息繭房」等主題涉及網絡傳播類話題,折射出媒介素養成為了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 2015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作文賞析:媒介素養應成領導幹部的「必修課...
    「必修課」,希望可以幫助廣大考生登上勝利的彼岸。  【申論範文】媒介素養應成領導幹部的「必修課」  當今社會,媒體傳播逐漸呈現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趨勢,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主動參與傳播。在人人都有「麥克風」與「攝像機」的新媒介輿論環境下,政府執政的輿論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
  • 媒介素養應成為大學生必備常識
    應重視媒介的影響    從傳播學角度看,校園環境早已成為典型的傳播場域。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新媒體為介質的傳播活動滲入校園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成為新時代校園與傳統時代校園最顯著的標誌性變化。
  • 數字時代,讓我們與網絡原住民共同成長
    青少年「數字原住民」的特徵愈發明顯。對於這一代生於網絡、長於網絡的青少年來說,當網際網路已經像空氣和水一樣滲透在他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時候,如何幫助孩子們鑑別內容的優劣,更好地管理時間,規避風險,成為家庭、學校、網際網路企業及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 比利時專家:網絡時代急需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新華社布魯塞爾3月31日電(記者潘革平)社交媒體臉書用戶數據洩露醜聞、網絡虛假信息和失實報導不斷湧現、恐怖組織利用網絡傳播極端思想……比利時社會交往高等研究所教授派屈克·韋尼埃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興媒體的迅速崛起產生了許多副作用,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十分緊迫。
  • 公益講堂|「家庭教育公開課」:媒介素養與兒童手機使用習慣
    作為網絡的受眾,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網絡的各種內容和現象。在陪伴孩子的同時,和孩子一起討論、辨別、分析網絡信息,讓孩子自己找出其廣泛傳播的原因、影響和問題所在。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同時,也逐漸建立其理智對待網絡複雜現象的能力,從小建立起良好的媒介素養。
  • 「網際網路+」時代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
    摘 要: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信息爆發式的增長趨勢愈加明顯,媒介素養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幫助學生抵禦不良信息的侵擾,培養現代化的公民意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讓青少年成為網絡媒介的主人
    95後所屬的「Z世代」是網絡原住民,與生俱來的網際網路基因,讓網絡媒介環境註定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短視頻興起,融入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也引發了青少年研究工作者的思考。在研討會上,來自教育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青少年權益保護等領域的專家就從不同維度,共同探討怎樣用好短視頻,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
  • 面對網絡風險 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尤為重要。當下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面臨哪些困擾?背後有哪些深層次問題值得關注?又該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養?針對上述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名初中生的家長曾焦急地給我打電話求助,說孩子因為沉迷追星,與家長產生衝突,絕食抗議,還拒絕溝通。」
  • 面對網絡風險,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隨著我國青少年的觸網年齡不斷降低,他們能否健康、安全、文明上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5月13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尤為重要。當下青少年的媒介使用面臨哪些困擾?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9.2% 如何提高網絡素養?
    「當我們擁有了面向未來的先進教育工具和教育產品時,我們的網絡素養能否與時俱進,成為開展未來教育的先決因素之一。」 在日前由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新教育研究院和騰訊共同舉辦的「青少年網絡素養與教育創新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如是說。
  • 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
    多家香港媒體在報導中援引犯罪學專家的分析,認為是因為青少年沉迷於網絡,加之香港生活節奏快使得親子關係疏離,才導致了這樣的人倫慘劇。人們習慣於將暴力行為歸咎於媒體過度表現或虛構暴力內容,儘管許多研究顯示,社會環境和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與暴力行為有更穩定的相關關係。
  • 提升「數字原住民」網絡素養,騰訊發起每周一小時「不插電陪伴」
    這場「DN.A網絡素養公開課」,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中國科技館共同舉辦,是騰訊DN.A計劃的首發項目,該計劃為孩子們提供豐富有趣的網絡素養課程和學習工具,幫助和引導孩子們建立科學健康的上網習慣。當「更開明」的一代人成為父母,「數字原住民」的網絡素養得到提升了嗎?
  • ...媒介素養高峰論壇:聚焦數字時代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擔當與人本...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5日電(記者 楊月 張瑞玲 通訊員 莊瀟)面對數字智能科技的迭代發展,面對網絡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公眾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行為的深遠影響,如何正確接觸使用媒介、辨析理解媒介信息、科學理性傳播與分享信息,成為數字時代社會公眾共同面對的問題
  • 「屏媒時代」更需提升媒介素養
    「屏媒時代」更需提升媒介素養 2020-11-10 2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路徑初探
    2012年,以5000名小學生為對象的調查表明:82%的學生每天都會上網,超過52%的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多於30分鐘;80.08%的孩子每天都會上網看視頻;42.02%的孩子每天都會使用微博;28.03%的孩子認為網絡是最值得信賴的媒介。針對廣州青少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網絡已成為青少年課外閱讀的第一渠道。儘管網絡的滲透率低於書報刊,但平均接觸時間卻是後者的兩倍以上。
  • 沉迷與輕信、網絡暴力低齡化 媒體聚焦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草場街小學的學生在觀看網絡安全知識展板。新華社發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5月13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尤為重要。
  • 媒介素養教育,青少年教育未來的「必修課」
    除在線教學外,越來越多的學生還通過網絡來搜集信息、溝通分享、表達自我。這對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發展趨勢看,未來的教育將越來越依託網際網路資源,互聯互通的網絡及多媒體教育資源必將促進教育極大發展。但也要看到,儘管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機制在逐步完善,但青少年網絡素養整體不高,青少年網絡技能、網絡安全、網絡規範等方面認知及能力存在諸多不足。
  • 完善立法與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應雙管齊下_中國婦女報<20180519期>...
    暨南大學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張鴻巍也注意到,網絡早已成為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學業、電遊、視頻,更重要的是社交網絡,而後者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誘發或刺激色情、賭博、欺詐等網絡不法甚至犯罪的出現。」張鴻巍認為,網絡世界並不完全是數字虛擬世界,亦應受法律規制,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不法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