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網站對自殺者的媒介再現研究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清華大學徐煜同學的論文《國內新聞網站對自殺者的媒介再現研究——以2009年下半年人民網、新浪網中的自殺報導為例》獲得二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摘 要】:中國的自殺問題是中國現代性問題的一個反映,亦是中國急需解決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從傳播學的研究視角來看,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了自殺者形象、如何對後續的自殺行為產生影響以及如何配合自殺預防等議題一直是相關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內容分析法,重點選取2009年下半年人民網與新浪網中刊載的自殺報導為分析對象,具體探討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人民網和新浪網對自殺者形象的媒介再現,其整體概況與特點大致是如何的?它們之間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第二,人民網和新浪網所描繪的城市自殺者情況(性別、年齡等)與官方公布的實際自殺資料相比,是否出現過多再現與過少再現的情況?第三,人民網和新浪網上刊載的自殺新聞報導在呈現樣式上有何特點?從中可以看出哪些不當之處?

【關鍵詞】:新聞網站、自殺、媒介再現、健康傳播;

一、引言:自殺作為中國問題:

社會學家涂爾幹將「自殺」定義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並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涂爾幹,1996,頁11)在英語中,「自殺」一詞所對應的單詞是suicide,它是由sui(自我)和caedes(謀殺)這兩個拉丁文詞根所構成,最早誕生於十七世紀的英國。「自殺」一詞的出現同時也表明,人們有意識地想將該行為與第三方的殺人區別開來(喬治?米諾瓦,2003,頁206)。中國的自殺問題是中國現代性問題的一個反映,亦是中國急需解決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吳飛,2007)。基於保守的估計,自殺已經成為我國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中國的自殺行為有其獨特性:相比西方自殺集中於男性、城市人口、中年人不同的是,中國的自殺往往集中在婦女、農村人口、老年人身上。中國的自殺率相對較高,但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的自殺者並沒有患有抑鬱症等精神疾病,這也與西方的情況截然相反(Phillips, M.,et al.,2002;孫正華,2011)。 就自殺率的具體資料而言,國內目前還沒有完整統一的資料庫能囊括近幾十年來的自殺數據,而中國衛生部最近一次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交自殺死亡率數據的時間則要回溯到1999年,該數據指出:中國男性每10萬人中的自殺率約為13.0,女性14.8,平均13.9。1對於中國自殺數據較具有權威性的文本來源於加拿大醫生費力鵬與其同事2002年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表的論文《中國的自殺率:1995-1999》。該研究通過修正中國自殺統計的樣本偏差後發現,中國每10萬人的自殺率達到了23.0,每年自殺身亡的人數達28萬7千人,200萬人自殺未遂,相當於每兩分鐘就有一人自殺身亡(Phillips, M.,et al.,2002)。2009年,費力鵬確認了中國自殺率下降的事實,他所發起的最新調查匯總了2002年—2006年的數據數據,調整城鄉構成等因素,推測我國年平均自殺人數約為19.56萬人(尤蕾,2009)。有研究者認為,中國自殺率的整體下降的主要歸功在於農村人口自殺率的下降,其中又特別體現為農村女性自殺率的下降,其原因在於原有存在的衝突情境已經弱化。但儘管如此,農村人口的自殺率與自殺人數仍然要顯著高於城市人口(張杰、景軍等,2011)。目前,「中國式」自殺又體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包括城市人群中男性自殺死亡率高於女性,城市中的老年人自殺率逐步上升等等(景軍、張杰、吳學雅,2011)。

二、研究現狀與文獻回顧:

結合當下中國的語境來看,研究有關自殺的議題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應該說,自殺問題研究涉及社會學、精神醫學、心理學、哲學、傳播學等諸多學科領域。而從傳播學的研究視角來看,新聞報導如何再現了自殺者形象、如何對後續的自殺行為產生影響以及如何配合自殺預防等議題一直是相關研究的重中之重。

1、媒介對自殺者的再現研究:

在媒介化社會中,新聞文本所建構出的「符號真實」是如何「再現」了不同性別、族群、階層或某個特定的社會群體,這些問題一直都是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再現」的概念意指「再次呈現」,它可被理解為「真實」世界裡一些事物的一種映射、類似物或複製品,「再現」(representation)是社會的表達過程,而所有的再現(representations)則是這種表達過程的產物(戴維?麥克奎恩,2003,頁85;約翰?費斯克,1997,頁339)。阿爾都塞則把「再現」與意識形態聯繫在一起,他認為「再現」是一種製造意義的活動實踐,意識形態存在於「再現」的表徵體系中,它通過再現的想像系統建構了個體,並為個體在進行社會生活實踐提供了一套「想像」的體系(張錦華,1994,頁108-109)。這也提醒筆者,新聞媒介所產制的新聞產品雖然看似「真實」,但它並不會直接呈現客觀的世界本身,媒介再現也並非是個體與其生存環境關係的真實表達。

對於自殺者形象的再現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文學小說、電影作品、電視劇對於自殺者形象的再現,當然這些文本中所再現的自殺者大多是虛構的;(2)新聞報導中對自殺者形象的再現,這將是本研究所討論的重點。相關研究已經發現,與官方公布的實際自殺數據相比,媒體自殺報導容易過少再現(under-representation)或過多再現(over-representation)某個特定性別、年齡的自殺群體,以及某種特定的自殺原因與自殺方式。更容易博得媒體關注的自殺案例往往是非典型的,因此被媒體報導的自殺行為並不具有整體意義上的代表性(Fishman & Weimann,1997;Niederkrotenthaler et al.,2009; Fu,K.W.,2009)。不同類型的媒體在呈現自殺者形象時也有所不同,例如臺灣地區的普通報紙(general)與小報類報紙(tabloid-style)之間就存在顯著差異(莊育卉、莊伯仲,2006)。Pirkis,et al.(2007)的研究則發現,澳大利亞的新聞媒介考慮到青年群體容易採取自殺仿效行為,因而在該國新聞報導中過少再現25歲以下的自殺者而過多再現了64歲以上的老年自殺者。然而國內研究的共同問題主要在於:(1)在比較媒介再現的「符號真實」與現實環境的「客觀真實」時,他們將21世紀中後期新聞文本中所體現的自殺信息與費力鵬論文中的自殺數據進行直接比對,忽略了21世紀中國自殺情況的變化(張杰、景軍,2011);(2)他們對於媒介再現是否與事實相符的判斷都並非基於差異性統計指標的檢驗結果之上(路鵬程,2005;沈正賦、許逸,2010)。

2、媒介報導對自殺行為的效果研究:

媒介的效果研究一直是傳播學研究中的中心議題。媒介效果研究者普遍認為,一些特定的新聞內容會引發人群中的模仿行為,此效果的出現是因為有些人對自己獨到或看到的新聞報導有所思考(格蘭?斯帕克斯,2008,頁178)。媒介的新聞報導積極參與了對於自殺者形象的建構,而自殺的媒介再現對個體採取自殺行為如何產生影響這一議題早已被得到廣泛關注。19世紀末,社會學家涂爾幹以社會整合程度(social integration)來解釋自殺率的高低,他否定了自殺仿效(imitation)效應的說法(涂爾幹,1996),但媒介導致後繼自殺行為發生的現象卻始終存在。其實早在1774年,德國作家歌德在出版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後,一些過度移情的讀者就決定仿效小說中為了愛情而向自己叩響扳機的少年維特,以至於歐洲的自殺率在短期內激增,數個歐洲國家相繼都禁止該書的出版。後來,媒介效果研究者將由媒介而產生的模仿自殺的效果稱為是「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格蘭.斯帕克斯,2008,頁177)。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基於實證研究而發展起來的主流自殺傳染理論(suicide contagion theory)認為,自殺新聞與隨後的自殺行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因果關係;媒體在報導自殺事件後,自殺事件會突然增加;沒有報導時,自殺數量則不增加;在電視報導自殺案例後,自殺數量會在10天內逐漸攀升;自殺報導的讀者覆蓋面越廣,其誘發的自殺情況也就愈嚴重。出現在報紙頭版的自殺報導、涉及名人自殺的報導,提供現場照片的自殺報導,對自殺行為進行煽情、美化、浪漫化的自殺報導更容易引起其它社會成員,尤其是與自殺者背景與問題相似的自殺高危人群產生身份認同,使他們仿效自殺報導中的主人公(Schmidtke & Hafner,1988;Jobes,et al.,1996;Stack,2000;Pirkis et al.,2002)。新聞報導對自殺行為促成的影響還同樣體現在,媒體頻繁地、重複地、渲染式地報導自殺行為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suggestion),容易導致普通的社會成員認為自殺是處理生活問題的一種合理的、正常的和有效的解決方式,「去抑制」(disinhibition)效應的存在也使人們對自殺行為表現得遲鈍或不敏感,降低了他們採取相關行動的顧慮(Phillips,1974;Bandura,2002;Romer,et al.,2006)。相關研究還發現,媒介自殺報導對於個體自殺觀念和自殺行為產生影響的內在機理由以下五個階段構成:(1)媒介接觸(media exposure);(2)注意(attention);(3)選擇(retention);(4)刺激(motivation)與反刺激(demotivation);(5)行為產生(production)(Fu et al.,2009)。

3、自殺預防與健康傳播研究:

自殺作為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相互合作來共同應對,從大眾傳播功能論和媒介社會責任論的視角來看,新聞媒介理應在自殺預防的行動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相關的媒介效果研究已證實,媒體的自殺報導與後繼實際的自殺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媒介對於某些特定的自殺人群、自殺方式、自殺原因的過多再現(over-representation)和過少再現(under-representation)重構了民眾對於自殺的認知圖譜。而現有的健康傳播研究已經得出結論,與事實不符合的媒介再現,會使公眾對於相關社會問題與健康議題的風險議題產生相反的認知偏差(Slater,et al.,2008;Carlyle,Slater & Chakroff,2008)。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傳播學視域探討自殺問題的研究重心已從驗證自殺報導的媒介效果轉向了如何促使大眾傳媒在報導自殺新聞的同時,通過改變原有的報導方式把可能引發的危害效果減至最小,以配合具體的自殺預防工作的健康傳播研究中去(Niederkrotenthaler & Sonneck,2007)。在隨後的幾年內,政府機構、衛生部門開始陸續起草專為媒體工作者使用的自殺報導參考手冊,這些機構希望媒體在報導自殺新聞時設法減少對自殺行為予以正常化(normalize)、理想化(idealize)和煽情化(sensationalize)的不當解讀,它們建議記者在撰寫報導時鼓勵受眾採取必要的健康行為(Pearson,2003)。其它的這類建議還包括:不要在新聞標題中直接出現「自殺」的字樣;不要在涉及自殺的報導中配以自殺現場的照片和還原自殺過程細節的圖表等。1987年,奧地利成為全球第一個引入自殺報導手冊(guideline for suicide report)的國家。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最小化大眾媒體中不必要的自殺報導」作為自殺預防六大關鍵戰略之一。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精神健康部專門發布宣傳手冊《自殺預防——供媒體工作者參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後續研究已經證明,這些為媒體工作者提供的參考手冊對於自殺新聞報導質量的提升以及減少自殺行為上發揮了積極的影響(Etzersdorfer,et al.,1992;Pirkis,et al.,2002;Niederkrotenthaler & Sonneck,2007)。中國大陸的新聞界對於自殺新聞的報導尚沒有形成過共識,目前還缺乏專門針對於大陸地區的自殺新聞報導手冊。國內的現有研究認為,國內有關自殺議題的新聞報導存在相當程度的失當,這種失當具體體現在:刊登遺書、遺照、現場照片,詳盡描寫自殺過程與細節;缺乏對危機幹預機構、危機救助措施的報導;煽情式、渲染式的報導方式等(路鵬程,2005;馬匯瑩,2006)。但他們的研究結論大多是基於經驗性的歸納,而並非是從更加微觀的角度去具體分析自殺新聞報導呈現樣式(presentation style)的特點及其與報導失當之間所存在的勾連。同時,他們的研究也沒有提出應如何對自殺新聞的呈現樣式做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以促進自殺預防行為的工作上。

三、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1、問題的提出:

既有的關於自殺的媒介再現研究、媒體自殺報導的效果研究主要都是基於報紙報導和電視報導而展開的,鮮有針對網際網路中的新聞報導做深入分析。結合當下國內的語境來看,隨著新科技術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它已成為國民信息接觸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CNNIC發布的最新資料來看,截止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38.3%。網際網路的各類應用中,網絡新聞的用戶規模達3.67億萬人,使用率達71.5%,僅次於實時通信、搜尋引擎、網絡音樂(CNNIC,2012)。作為媒介化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媒體中的新聞報導是如何再現自殺者形象的?其再現過程的背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問題。

中國傳媒業的格局與30年前的最大差異在於,儘管國有資本仍牢牢掌控有傳統媒體,但民營資本已經藉助新媒體這一信道進入傳媒業領域,而且新媒體已經成為民營資本進軍傳媒業的主戰場。目前,中國大陸傳媒市場內的新聞網站就可分為以下兩個類別:(1)新聞門戶網站;(2)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前者主要是依託於國有的新聞傳媒集團,是傳統媒體內容發布管道的拓展;後者則依託於民營網絡公司,將新聞作為其網絡子產品進行運作。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沒有新聞採寫權,它通過與傳統媒體建立契約關係取得該媒體內容的轉載權(熊澄宇、蔣亞隆,2011,頁222)。本文的研究假設認為,國營與民營網絡媒介中存在的不同的政治經濟結構與新聞生產機制可能將會影響到這兩類新聞網站對於自殺者的媒介再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即嘗試選取人民網、新浪網作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以下問題:

研究問題一:人民網和新浪網對自殺者形象的媒介再現,其整體概況與特點大致是如何的?它們之間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研究問題二:人民網和新浪網所描繪的城市自殺者情況(性別、年齡等)與官方公布的實際自殺資料相比,是否出現過多再現與過少再現的情況?

研究問題三:人民網和新浪網上刊載的自殺新聞報導在呈現樣式上有何特點?從中可以看出哪些不當之處?

2、研究設計:

在以往有關「媒介再現」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會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來探討媒介對某一特定社會群體的建構,與此同時,該方法能預測出這種傳播機制所引發的社會影響,同時又透視出新聞生產過程中新聞機構的組織化機制。本研究即沿用內容分析方法對2009年下半年刊登在人民網和新浪網上的自殺新聞進行分析。之所以選擇該年份作為研究時段,一方面是便於將媒介再現的自殺行為與官方公布資料做比照,該年的中國自殺資料可經由國內公開出版的統計年鑑中所以涉及的相關資料匯總而得;另一方面,選擇該年份進行研究也是為了避免特殊事件對樣本的幹擾(如2010年的富士康連環跳樓自殺事件),以進一步獲取常態中兩大網站中自殺者媒介再現特徵以及這些報導的呈現樣式。

本文使用第三方搜尋引擎「百度新聞高級搜索」來收集研究對象,具體操作方法為:以「自殺」作為關鍵詞,以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作為搜索區間,分別選擇「人民網」、「新浪網」作為搜索媒體進行檢索。本研究對所搜集到的自殺新聞進行逐一分析,以提高樣本的精確性。在分析單位的確定上,由於本文是針對國內現狀的研究,因而只考慮在國內大陸地區發生的自殺事件(不含港澳臺及外籍人士)的新聞報導。符合要求的樣本必須為實時發生的並且導致自殺者致死的文字報導(不含視頻報導),未經確認的疑似自殺事件、自殺未遂事件、自殺的後續事件(包括死者死後糾紛、死者後事處理)等不被列入考慮範圍內。在新聞題材上,社論、評論類文章等類型的自殺報導以及以「自殺」為主題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等報導亦不在本研究考慮之內。對於同一媒體多次轉載的同一篇自殺新聞報導,以最早發布的新聞信息為準,其它的報導則被排除在外。對於一則涉及多人自殺的新聞報導,新聞正文內出現的每位自殺者都會被予以編碼。

3、類目建構:

本研究設定的主要變量有:所屬網站、自殺者性別、自殺者年齡、自殺者姓名的呈現方式、自殺者所處地域、自殺者自殺手段、自殺者自殺原因、自殺報導篇幅、自殺報導中是否出現自殺現場照片、自殺報導中是否出現還原自殺細節的解釋性圖表、自殺報導中是否出現恰當信息、新聞標題中是否出現「自殺」二字、新聞標題中是否出現自殺者的性別、新聞標題中是否出現自殺者的年齡、新聞標題中是否出現自殺手段、新聞標題中是否出現自殺原因、新聞來源機構等。對某些關鍵變量的操作化定義將在下文的對應部分中被具體提及。

四、資料結果分析:

本研究運用了SPSS Statistics 17.0進行了數據分析。通過百度高級新聞搜索工具檢索,共獲得合條件的新聞報導369篇,其中人民網共121篇,新浪網共248篇。平均每天刊登在人民網、新浪網上的自殺新聞報導分別為0.66篇、1.35篇。

1、研究問題一:

經篩選,人民網和新浪網報導中所出現的自殺者人數分別為97人、204人,人民網、新浪網中的自殺者形象分析結果具體如表一所示。研究發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自殺者的性別。刊載在人民網與新浪網的自殺報導均較多再現了男性自殺者。在再現的比重上,新浪網出現的男性自殺者比重(136人,66.7%)要略高於人民網(61人,62.9%)。但卡方檢驗顯示,兩者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性。

(2)自殺者的年齡。人民網與新浪網中分別有12.4%與13.7%的自殺者,其確切的年齡並未在報導中出現。在人民網中報導中出現的自殺者,其年齡主要分布在15-24歲、25-39歲,這兩者累積的比例達到了66.0%。同時,人民網中並未出現過一例60歲以上的自殺者。新浪網相較於人民網而言,則較多再現了40-59歲及60歲以上的自殺者。但卡方檢驗(Fisher精確檢驗)結果顯示,兩家網站中自殺者的年齡分布並未呈現出顯著差異。

(3)自殺者姓名的呈現方式。在人民網中,「顯示全名」與「顯示姓」的自殺者的比例均要略多於新浪網,人民網中有超過三分之一(35.1%)的自殺報導透露了自殺者的具體姓名。新浪網中則更多出現了「化名」與姓名「不可辨識或未交待」的自殺者。但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兩家網站在自殺者姓名的再現上並未呈現顯著差異。

(4)自殺者所處地域。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每年公開發布的全國人口統計年鑑中一般將人口的地域分布分為城市人口、鎮人口和鄉村人口。根據民政部頒布的《2010年社會服務統計發展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0年底,我國所設城市數量共為657個,其中包括直轄市、省會與首府城市、地級市、省轄市、縣級市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1)。本研究綜合以上的分類,將自殺者所處地域分為城市地區與非城市地區,城市地區僅包含上述各類城市所轄的中心轄區,不包含所轄的郊區、縣等。統計結果顯示,新浪網與人民網均較多再現了城市地區的自殺者。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兩者在比重分布上呈現顯著差異(p<.05),新浪網中出現的城市地區自殺者比重顯著高於人民網。

(5)自殺者的自殺手段。這裡的自殺手段具體是指最終導致自殺行為成功的致命性手段。在類目建構上,本研究還將自殺方式還細分為了引爆炸藥、燒炭、開煤氣、觸電、臥軌、溺水、開槍等方式,為便於數據分析,本文將它們統一歸入「其它」類。人民網中自殺者的自殺方式由多到少依次為:跳樓及其它高墜式自殺(41.2%),上吊、自縊(14.4%),服毒、服藥(13.5%)、其它(15.5%)、割脈、割腕(10.3%);而在新浪網的排序中,服毒、服藥的出現頻次頻率則要略多於上吊、自縊,其它的排序位置均與人民網一致。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兩家網站在自殺者自殺方式的再現上並未呈現出顯著差異。

(6)自殺者的自殺原因。人民網刊載的自殺報導中,自殺者自殺原因由多到少依次排列分別為:生活壓力(23.4%)、不可辨識或未交待(21.8%)、人際關係問題(18.5%)、生理/精神疾病(17.7%)、家庭問題(14.5%)、畏罪自盡(8.1%)。新浪網中,這一排序為不可辨識或未交待(32.0%)、人際關係問題(20.8%)、生理/精神疾病(15.1%)、生活壓力(14.7%)、家庭問題(12.4%)與畏罪自盡(8.1%),生活壓力這一選項僅在新浪網中列第四位。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人民網與新浪網在自殺者自殺行為的原因方面也並未呈現顯著差異。

2、研究問題二:

鑑於「中國式」自殺所呈現出的新特點在於城市自殺問題的突出與顯現,與此同時,新浪網與人民網都較多再現了城市地區的自殺者,因此本文將進一步探討人民網、新浪網中所建構的城市自殺者的符號真實(symbolic reality)與客觀社會真實(objective social reality)之間的偏差程度。

在官方資料的搜集方面,本文選用了與報導年份相吻合的2009年我國的自殺數據,該數據經由《2010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中的城市人口資料與《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中的城市自殺率資料匯總得來。關聯分析顯示,中國城市人口的總體自殺率、男性自殺率、女性自殺率的數值與年齡大小呈現出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係(總體t=.997,p<.001;男性t=.997,p<.001;女性t=.985,p<.001)。另外,由於中國官方公布的全國性自殺資料中僅包含年份、地域、性別和年齡等變量,而不包括自殺方式、自殺原因等變量的數據,因此本研究將只針對性別、年齡變量做比較分析。在網站報導方面,經篩選後發現,人民網和新浪網自殺報導中所出現的自殺者分別為67人、163人,其性別與年齡構成情況如表二所示。

在性別緯度方面,人民網與新浪網上刊載的自殺新聞均在百分比上較多再現了女性自殺者。卡方檢驗結果發現,新浪網中自殺者的男女比例與官方公布的資料呈顯著差異關係(p<.05),但這種差異並未在人民網與官方數據之間出現。

在年齡維度方面,人民網與新浪網上刊載的自殺新聞均過多再現了兒童、青少年與青年群體的自殺案例,同時又過少再現了5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的自殺案例。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人民網、新浪網中出現的自殺案例與實際自殺人群的年齡構成上均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值得一提的是,5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的自殺比重實際應佔到半數以上,但在人民網與新浪網中這一比重僅有14.3%與18.4%。對老年群體的過少再現還尤其還突出在男性群體中,55歲以上年齡段男性自殺者人數佔男性自殺總人數的50.0%,但人民網、新浪網相對應的數據卻只有7.9%和13.0%(如表三所示)。類似的研究結果也同樣在以色列被發現(Fishman & Weimann,1997)。另外,在對於城市自殺者的再現上,人民網與新浪網在自殺者的性別、年齡、姓名、自殺手段、自殺原因等變量上均並未呈現出顯著的差異。

3、研究問題三:

延續Au,S.K.,et al.(2004)、Fu,K.W.(2009)對於報紙自殺新聞已有的研究思路,本文將自殺新聞的報導呈現樣式(presentation style)分析具體分為標題內容(headline content)與報導樣式(reporting style)分析。在變量的設定上,本文主要參考了WHO與奧地利等國為新聞界提供的自殺新聞報導參考手冊避免不當報導的建議做法(Pearson,200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同時,鑑於網絡新聞的雙重新聞來源(news source)的特殊性,本文還將轉載新聞來源也納入分析框架,具體結果如表四、表五、表六所示。

(1)標題內容(headline content)分析:

網絡新聞與傳統新聞的一個巨大差異在於,前者往往是通過超連結的形式存在,要點擊標題後才能跳至對應的頁面進行瀏覽。點擊,這個多出的動作篩選出了對這則信息可能感興趣的受眾。而另一方面,新聞標題也大致向受眾傳達了該則新聞的基本內容,因此本研究將標題分析考慮在內。在一些自殺新聞報導參考手冊中,新聞標題中越少出現性別、年齡、自殺手段、自殺原因等具體細節以及「自殺」二字,這些報導則會被認為具有更少的刺激影響。針對新聞標題內容的交叉分析顯示,刊載於新浪網的報導在新聞標題上更多會出現自殺者的性別、年齡以及自殺手段,人民網中的新聞標題則更多會「自殺」二字以及自殺原因。卡方檢驗結果顯示,人民網與新浪網在「標題是否出現自殺者性別」(p<.05)、「標題是否出現『自殺』二字」(p<.001)這兩個變量之間呈現出顯著差異。新浪網中的自殺報導在標題中更多會透露出自殺者的性別,人民網中的自殺新聞則在標題使用上更多會直接出現「自殺」二字。

(2)報導樣式(reporting style)分析:

在報導篇幅上,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首先,人民網與新浪網沒有出現顯著差別(人民網M=1147.8,SD=981.1;新浪網M=1012,SD=851.9,t=1.361,p=.174)。但總體而言,新浪網中刊載的自殺報導平均篇幅更短,各文本之間平均值的差異程度也更低。其次,在人民網中,關於女性自殺者的報導篇幅要顯著長於男性自殺者(t= -2.200,p<.05),但這種差異在新浪網中並不存在。

「是否出現自殺現場照片」、「是否出現還原自殺過程的解釋性圖表」這兩個變量反映了自殺報導中的細節曝露程度,出現該類信息的網絡新聞一般被認為會更易產生渲染性的效果。自殺報導中若是包含了專家的救助措施與建議,自殺幹預機構的聯繫方式,自殺行為出現前的徵兆等信息,這些報導則都被視為出現了適當信息(appropriate message)(Fu,K.W,2009)。通過交叉分析發現,人民網相比新浪網更容易刊載自殺現場照片、還原自殺過程的解釋性圖表以及恰當信息。但卡方檢驗(Fisher精確檢驗)結果顯示,兩大網站在這三個方面均未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經過進一步的檢驗後可以發現,在出現自殺現場照片的報導中,人民網中的新聞標題中更多出現自殺者的性別(p<.01);在出現恰當信息的報導中,新浪網的新聞標題更多直接出現「自殺」二字(p<.01)以及自殺者年齡(p<.01),人民網的新聞標題則更多出現自殺原因(p<.01)。

(3)新聞來源分析:

與傳統媒體中新聞紙擁有該媒體這個單一的媒介信源不同,網絡新聞的媒介信源具有雙重性,不僅有登載新聞的網站,還包括網站轉引該新聞時註明出處的媒體(周睿鳴,2010,頁218),本研究所指稱的新聞來源具體為後一種。當今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中,報社、通訊社往往會把自己所撰寫的新聞信息轉移到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上,而有些傳媒機構甚至會利用網際網路海量信息的儲存優勢對新聞報導進行二次開發和多次開發,或直接借用自身的全媒體運作團隊直接參與新聞採寫。新聞消息發布後,其它的新聞網站會有選擇性地將這些消息轉載至自己的網站。由於現有政策下,除了娛樂、財經、體育等特殊領域之外,新浪網等門戶網站的新聞平臺並不具備獨立的新聞採寫權利,因此轉載其它媒體的原創新聞就稱為了其傳播新聞的主要手段。

研究發現,人民網中的自採新聞為23條(含《人民日報》、人民網,以及當時還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京華時報》),佔到總數的19.0%;新浪網上刊登的新聞無一例外地均屬於轉載新聞,但其中沒有一條是來源於同類的門戶網站搜狐、網易、騰訊。研究發現,人民網與新浪網在新聞來源的構成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新浪網中的自殺報導轉載自地方報業集團、報社及其網站的共有213條,佔到85.9%,而這一比例在人民網中僅有52.1%。值得一提的是,新浪網中轉載新聞來源數量最多的三家媒體均來自於廣東省,它們分別是南方都市報22條、羊城晚報(金羊網)15條、廣州日報(大洋網)12條。 相比其它類型的媒體,兩家網站中來自地方報業集團、報社及其網站的報導,在其新聞標題上的擬定上更多出現自殺者的性別(p<.01)、年齡(p<.01)和自殺手段(p<.01),更少直接出現「自殺」二字(p<.01)。經比較分析後卻發現,人民網、新浪網中轉載於該類媒體的報導分別只有在新聞標題是否出現自殺者性別(p<.05)、新聞標題是否直接出現「自殺」二字(p<.05)的選項中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新浪網中更少在新聞標題中直接出現「自殺」二字,而人民網的報導標題中會更多出現自殺者的性別信息。

五、研究結論與不足:

從對人民網、新浪網中自殺者的媒介再現分析來看,在兩家網站的自殺報導中,城市地區的自殺者均超過了六成,這與中國大陸非城市自殺人數要高於城市地區的現況存在著巨大反差。卡方檢驗結果同樣顯示,兩者在比重分布上呈現顯著差異(p<.05),新浪網中出現的城市地區自殺者比重要顯著高於人民網。本文認為,其背後的原因在於,一方面,作為網絡新聞信息的主要提供方,傳統媒體中也同樣存在著過度再現城市自殺者的現象(路鵬程,2005);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用戶相較於傳統媒體而言更多地集中於城市地區。在當前,傳媒經濟的本質是影響力經濟,商業性門戶網站會更傾向於將城市地區的使用者定位為自己的目標受眾,從而排斥了缺乏潛在消費能力的非城市人群。

研究發現,人民網、新浪網中對於城市自殺者的「媒介再現」並非是個體與其生存環境關係的真實表達。與實際的資料相比,新浪網所刊載的自殺新聞過多再現了男性群體,過少再現了女性群體;同時,兩大網站中的自殺新聞均過多再現了兒童、青少年、青年群體,過少再現了55歲以上的老年自殺者群體。但在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中,其結論卻恰恰相反,該研究發現,澳大利亞的媒體反倒是較多再現了65歲以上的自殺人群,較少再現了25歲以下的年輕自殺群體。Pirkis,et al.(2007)認為澳大利亞媒體在報導時對更易受自殺傳染影響的年輕群體顯得較為敏感。本文認為,國內的新聞機構從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潛在的自殺傳染效應對於年輕群體的影響,新聞從業者在觀念上更傾向於認為青年群體自殺更具備新聞價值(newsworthy)。一般而言,自殺報導這類並不涉及重要政治題材的新聞不會因為觸及底線(bottom line)而受到過多的社會控制(Zhao,1998),新聞機構(包括新聞的原創方和轉載方)一般在觸及相關議題時不會受到過多的限制,這使得它們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更大的操作餘地。但具體針對本研究而言,作為網絡信息的「把關人」,人民網、新浪網的工作人員在編輯新聞信息時,是否會因為老年自殺報導更多地揭露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或其它原因而受到額外的社會控制,從而使他們以自我審查的方式主動減少該類人群的再現,這類涉及新聞生產控制微觀層面的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應該說,探討媒介再現的「符號真實」與現實環境的「客觀真實」並非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在既有的網民中10-19歲、20-29歲年齡段的人群分別佔到了26.7%,29.8%(CNNIC,2012),而這些網民中的主體用戶恰恰是最易受到自殺報導的影響的。另外,作為公眾接觸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網際網路新聞中涵蓋的不完整信息可能會使公眾對自殺議題建構出與事實並不相符的迷思(myth),從而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於自殺行為的認知、態度與行為。舉例來說,普通公眾與政策制定者會因為媒介接觸而低估了老年自殺問題的嚴重性與危險性;一些易受影響的年輕群體過多地暴露於同齡人自殺的擬態環境中,會使他們易於相信自殺是處理生活問題的一種合理、正常並且有效的解決方式,從而促使他們產生仿效行為。

研究發現,人民網與新浪網中的自殺報導中的不當具體體現在:兩家網站各自約有兩成的報導刊登了自殺的現場照片或還原自殺過程的解釋性圖表,而這一比重在澳大利亞與瑞士分別僅有14%與8%(Fu,K.W,2009)。刊登於兩大網站的自殺新聞報導中同樣較少對於危機幹預機構、危機救助措施等說明性信息的涉及,分別只有約一成左右的報導滿足了這一要求。超過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報導,在其新聞標題中包含了自殺者的性別、自殺手段等具體細節及具有刺激效應的「自殺」二字,約四分之一的報導則在新聞標題中直接出現了自殺原因等等。

應該說,中國大陸的新聞界對於自殺新聞的報導尚沒有形成過共識,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於大陸地區的自殺新聞報導手冊存在,而這類手冊已在奧地利、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出現,並在自殺預防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制定相關的報導手冊和改善自殺報導的質量上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針對網絡新聞的媒介信源具有雙重性的特點,人民網與新浪網的網絡新聞編輯同樣可以在發布或轉載新聞時,採取一些適當的措施(例如:適當改動原有包含自殺細節元素的新聞標題,儘可能不轉載原報導所配有的自殺現場照片以及解釋性圖表)以將可能存在的刺激效應降到最低,從而減少易感人群自殺仿效行為產生的可能性。

本研究的主要缺陷在於,本文對於人民網、新浪網中自殺者媒介再現某一特徵的原因分析,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依靠探索性的描述,其具體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另外,因研究條件所限,本文只考慮了2009年下半年人民網、新浪網分別所刊載的網絡自殺新聞,如果樣本的分析擴展至2009年全年,可以減少季節性因素對於自殺行為的影響,增加被抽樣的時間段也同樣可以提升有效樣本量,使統計檢驗結果更具有效度。

相關焦點

  • 聽障者的媒介使用與知識溝關係研究
    >摘要  有關聽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進入學者視野,但鮮有進一步探討聽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識溝關係的實證研究。目前,傳播學者大多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考察聽障者的媒介需求和使用習慣,並從原先關注傳統媒介,更多地轉向了新媒介使用研究。但是,鮮有關注聽障者媒介使用效果(諸如是否會帶來知識溝差異)的實證研究。基於此,本研究試圖探究如下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聽障者的新舊媒介使用是否會帶來知識溝差異?第二,就新媒介而言,網際網路和手機使用對聽障者的知識溝有無影響?
  • 我國新聞傳播專業網站的現狀及發展
    國內主要傳媒網站(頻道)競爭優勢分析    1.發展空間廣闊    日益活躍的新聞實踐,為傳媒網站(頻道)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媒介進入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競爭體系,產生追求利益的內在衝動。
  • --2012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篇
    詳細 >>嚴瑜《政務微博的危機傳播策略與技巧》本文選取2011年甘肅省「11·16」特大校車事故為案例,以事發後甘肅省5個主要政務微博發布的事故相關內容為研究文本,運用案例法和話語分析法,從情境、傳者、話語三個視角綜合分析甘肅省相關政務微博在校車事故中為化解政府危機、修復政府形象採用的總體傳播策略與具體傳播技巧
  • 新版BBC官網:媒體網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
    本文試圖結合BBC媒介融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BBC網站改版來探討傳統媒體的網站在媒介融合進程中發揮的作用。作者認為,媒體網站是各媒體集團進行全媒體運作的一個核心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圍繞本集團媒介產品的特性和網絡傳播的規律開展網站的建設將決定一個媒介集團媒介融合改革的成敗。
  • 媒介融合背景下BBC的立體化新聞報導平臺構建
    本文將借鑑和對比英國BBC改革的成熟路徑,研究它如何在新浪潮中構建多媒體平臺,並基於多媒體平臺進行新聞報導實踐,實現新聞報導的立體化傳播和對媒介市場的全方位佔領,保持媒體的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英國學者James Bennett[3]將「remediation」引入對BBC媒介融合實踐中,意指技術革新「重塑」媒介生態。在對BBC近年來的多媒體平臺建設和媒介融合實踐中,他研究了BBC如何通過不同節目策略來重建傳統的公共服務體系,認為其成功之處在於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來吸引更多的分散受眾,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 媒介社會學的文化研究路徑:以斯圖亞特·霍爾為例
    ·舒德森的說法,在社會科學領域,對新聞傳媒的研究大體採取了三種不同的研究視角:第一,宏觀視角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關注是的媒介和新聞生產系統與國家權力和資本機制的關係;第二,中觀的新聞職業和傳媒機構的組織社會學。
  • 埃裡克·麥克盧漢媒介環境學研究述評
    梁頤,河北大學-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意學院講師、傳播學博士,北美媒介環境學會會員。唐遠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特聘教授。本文為海南省意識形態與輿論研究基地課題「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創新研究」研究成果。
  • 新聞報導要關注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
    另一個江蘇女孩李星星(一說韓星星)的大手筆則有點辣眼睛,先是今年4月份用「跨國公司原副總裁鮑某強姦幼女、女孩自殺未遂」的腳本引爆網絡,繼而於今年9月份由官方認定強姦一說不成立,當事人鮑某被驅逐出境。拋開這其中是否有送養產業鏈、是否有殺豬盤潛規則不說,出手相助的億萬網民又一次體驗到被涮的酸爽。
  • 媒介形象的研究現狀及重新定義
    吳慶棠教授專著《傳媒角色論——新聞傳媒角色與個性風格》(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從角色論的角度為媒介形象研究打開了另一扇大門。首先,該書肯定了「新聞傳媒是一種社會角色」,提出「在市場經濟下,必須重視傳媒的個性與風格。這是受眾需求多樣化的需要,是傳媒走向市場,佔有市場的需要,也是傳媒生存的需要」。
  • 媒介技術改變聲音記錄形式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然而,當新聞傳播史家把電臺等技術裝置理解為大眾媒體時,往往忽略了媒介自身的技術性,忽略了隱藏在媒介背後的物質配置和技術文化意義。換言之,對於人文社會學科來說,僅在社會功能的意義上理解廣播恐怕是不夠的,還需要將其還原為一種技術裝置,並追問:聲音能夠被電磁記錄和傳輸,究竟意味著什麼?當我們如此發問,就會發現這一問題並非僅為現代大眾傳播問題,而應返回科學的源頭——古希臘。
  • 社交網站與孤獨的實證研究
    [1]國內對社交媒體研究基本上是基於國外已有的理論和研究基礎上來進行的,有關於社交媒體理論追溯的(如李遊,2009),有社交媒體與網絡人際傳播關係探討的(如能向群,2006)。國內在理論方面缺乏創新性和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是將美國的研究直接套到國內問題上,說服力欠缺。
  • 中美兒童網站比較研究
    而國內兒童網站以綜合性網站居多,這些網站受眾面太廣或不明確,細分程度低。如新浪網少兒頻道,既有針對家長的育兒知識,同時也包含新聞資訊、學習輔導等內容。    (3)從內容上看,中國兒童網站中休閒娛樂類網站較少。兒童上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娛樂交友。
  • 媒介融合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教學探索
    因此,媒介融合時代新聞行業需要的是複合型視覺新聞製作人才,這為高校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梳理美國大學數字新聞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內新聞課程改革的路徑以及師資力量的建設的途徑。 (一)課程設置 面對數據化、可視化等媒介技術的變革,之前的影響多在媒介內部產生,隨著社會性媒體的廣泛使用,對新聞生產、對公眾生活都有著更深的滲透和影響。這種影響使得新聞教學的改革變得勢在必行。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華盛頓大學等在這種壓力和挑戰下也開始進行了穩中求變的課程改革。
  • 玩遊戲能「免疫」假新聞?媒介素養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假新聞一直是新聞傳播領域的熱門議題,如何辨識以及抵制假新聞受到了政策制定者、科技公司、媒體記者、學者智庫等多方的共同關注。 對此,全媒派曾多次聚焦假新聞議題,進行了多角度梳理和探討:
  • 2020上半年,國內新聞傳播學界都在研究什麼
    新聞傳播學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相關研究論文也多屬於此方面的研究。339篇論文在研究層次上幾乎都屬於基礎性的研究,且以社會科學類的研究為主。 研究集中在北京地區 中國傳媒大學表現亮眼 肖一數說對339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所屬機構進行了統計,發現這些作者來自國內306所不同的機構。
  • 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第四屆「中歐對話:媒介與傳播研究博士課程暑期...
    2017年7月19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瑞士盧加諾大學中國傳媒觀察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中歐對話:媒介與傳播研究博士課程暑期班」結束了為期十天的對話與研討,順利閉幕。從2014年至今,該暑期班已經成功舉辦四屆,並於2016年開始,獲得北京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的專項資金支持,學員結業所獲得的3學分被歐洲各大學承認。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正如《春秋左傳集解》云:「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由此可見,「結繩記事」作為遠古時期的媒介,一方面不僅起著記錄的作用,亦是一種信息承載的呈現。
  • 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
    曾國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最近一二十年間,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多個學科都在討論「物質文化轉向」「物質性轉向」「物的轉向」「本體論轉向」的理論與實踐可能性。這種以物質性(materiality)為中心的研究取向,由於其顯而易見的跨學科性,具有多元的理論源流和導向。
  • 【人文夏令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碩【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推免招生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以下簡稱「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項目」)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媒介與傳播系的「全球媒介與傳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雙碩士學位項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和巴黎政治大學(Sciences-Po)創新與管理學院的「傳播、媒介與創意產業」(Communication
  • 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探究
    本文旨在研究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之間的互動關係,將這樣一場社會運動放置於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分析其進入媒體報導的過程及媒體的報導傾向變化,從而總結新聞媒介是如何報導社會運動的發展,並且進一步探討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新聞媒介如何堅守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