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BBC的立體化新聞報導平臺構建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高潮中,新聞內容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機制已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聞報導的實踐過程中,怎樣打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獨立運行的狀態,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從內容生產到終端接收與反饋都形成信息整合的深度融合報導,維持和保護新聞的價值體系成為當今新聞傳播急需應對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借鑑和對比英國BBC改革的成熟路徑,研究它如何在新浪潮中構建多媒體平臺,並基於多媒體平臺進行新聞報導實踐,實現新聞報導的立體化傳播和對媒介市場的全方位佔領,保持媒體的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媒介融合;多媒體平臺;BBC;新聞報導

一、「建設數字英國」

2012年剛剛走過90周年的BBC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全球媒體市場中最重要的代表媒體之一,BBC於2006年確定了打造「數字英國」的戰略,開始走上數位化生存的探索之旅。然而就在BBC一系列措施如火如荼的實施的同時,爭論也在不斷出現。一方面,為英國人民最引以自豪的國家媒體,人們相信它應該跟著時代的步伐,繼續做新興市場的領頭羊;另一方面,一些業界人士又提出了強烈的質疑,認為BBC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依靠政府的保障,自然而然的去「殖民」新興的媒體平臺和市場。英國學者Jowell[1]將其中的矛盾概括為積極的增長與強權化的「殖民」之間的矛盾,即如何使用有限的資金在過度的商業競爭中持續的為公眾提供優良的信息服務?多媒體平臺的出現改變了受眾的收視習慣,傳統媒體向多媒體平臺的擴張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實踐與操作層面的改變,如何利用多媒體平臺培養更多更廣的收視群體?

對於一向以媒介公信力著稱的BBC來說,2012年的幾起突發新聞一下子將其自身置於輿論場中心,這個最老牌的廣播電視機構面臨了史上最嚴重的醜聞危機。BBC已故前主播吉米·薩維爾的性醜聞事件,以及BBC旗艦時事欄目《新聞之夜》(Newsnight)報導失實的影響,讓BBC一夜之間仿佛失去了英國公眾及全球媒體的信任。BBC的這場自身危機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正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首席記者王菊芳總結到[2],對於這場危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它暴露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廣播電視機構的BBC自身存在的管理問題,更凸顯了在新媒體環境下BBC的廣大員工因為變革所承受的痛苦;另一方面,它又向外界顯示了雖然BBC犯了大錯,但BBC新聞的根基並沒有動搖。事實上,BBC世界新聞頻道主管安德魯·羅伊在接受王菊芳的採訪時坦誠到,在全球範圍內,BBC視CNN、半島電視臺等為主要的競爭對手,雖然人們認為CNN在突發新聞中的報導比BBC優秀,但羅伊強調「根據我們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們的突發性新聞要比CNN快」。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多媒體世界中,BBC是如何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並進一步擴展起影響力的呢?

二、構建多媒體平臺體系

(一)三大新聞平臺為基石

作為多媒體融合改革中的翹楚,BBC也是經過了在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之間的艱難選擇。BBC的高層一直強調如何在新的環境下突破傳統的「廣播電視機構」的定位。2006年,BBC時任總裁馬克·湯普森提出了「馬提尼媒體」的概念,其核心意思是:在一個數字世界中,BBC要超越傳統的「廣播電視機構」的定位,使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可上網的設備來消費BBC的內容。與「馬提尼媒體」媒體概念相對應的,湯普森還提出了「360度」概念,強調BBC的人員無論在內容策劃還是在節目製作中,都要同時考慮廣播、電視和網站各個平臺的需求,以及固定設備和行動裝置的需要。2010年,BBC在其出臺未來戰略文件《質量優先》中,明確提出了「做更少的事情,但做的更好」(Doing few things better),並確定了優先發展的五大內容領域,其中具於首位的便是「向世界提供最好的新聞」。

為此,BBC一方面改革了傳統三大新聞平臺:廣播、電視、網站的編輯體系,實現更優質有效的內部資源共享,另一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在新媒體平臺和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英國學者James Bennett[3]將「remediation」引入對BBC媒介融合實踐中,意指技術革新「重塑」媒介生態。在對BBC近年來的多媒體平臺建設和媒介融合實踐中,他研究了BBC如何通過不同節目策略來重建傳統的公共服務體系,認為其成功之處在於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來吸引更多的分散受眾,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在國內,通過《質詢時間》(Question Time)、《全景》(Panarama)和高端訪談節目《談話》、HARDtalk等旗艦新聞與時事欄目繼續佔領在英國國內的絕對優勢;國際範圍內,BBC世界新聞頻道強調「提問永不停止」(Never Stop Question)的口號,以突出其嚴肅的調查性新聞風格,並不斷根據媒介環境和受眾的觀點進行節目策劃,調整編排策略。該頻道互動性欄目《世界聽你說》(World Have Your Say)的內容和話題幾乎完全由受眾來主導。這種與受眾的互動方式,在BBC世界新聞頻道的報導中已極為常見。

BBC網站BBC Online開通於1994年,直到1997年12月才正式對外發布。因為BBC網站資金模式的不同,分為面向英國國內的網站和面向國際的網站。2011年1月,BBC出臺了網站業務重組戰略,特別突出了對於新聞來說,BBC網站的重點是實時新聞報導,尤其是BBC國內外記者豐富的音頻及視頻報導。對於突發新聞報導,BBC在新聞網站的首頁特別設有這樣一個導航項:聽你說(Have Your Say),它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來鼓勵用戶的參與:你的參與,對我們的新聞非常重要。無論是突發性新聞,還是特寫性報導,你的參與,會讓它與眾不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受眾已經不再只是新聞的接受者,而逐漸變成製作者和散播者」,BBC 中文總監李文說[4]。受眾提供的內容已經越來越成為 BBC 新聞製作的重要一環。2005 年倫敦地鐵爆炸事件,BBC 收到了受眾提供的 1000 張圖片、4000 條簡訊、2 萬個郵件和 20 個錄像,對此他強調到:「在突發事件的報導中,我們的確要依賴受眾。」

(二)向社交媒體突進

從BBC Online再到打造iPlayer內容同步平臺,BBC news 移動客戶端,BBC在多方面嘗試打開用戶互動的渠道。在 BBC 的新聞報導中,社交媒體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來源之一。近年來,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新聞直播中,BBC 的記者會通過@BBCBreaking的推特帳號來隨時更新消息,受眾也可以通過 BBC網站、各種社交媒體或者電話來參與直播。截止到2015年3月25日,@BBCBreaking 2014的推特帳號已經推送了超過239,000條突發新聞時事更新,吸引了超過142,000,000的粉絲關注。就在本周,BBC正式推出BBCTaster平臺,他們將在數據新聞、自動化操作和協同生產上大施拳腳。

(三)建立超級編輯部門

2007年,BBC開始將電臺、電視和網絡三大部門重新組合,在位於倫敦西部的電視中心大樓內創建了一個超級媒體編輯部,其中包括多媒體新聞編輯部(multimedia newsroom)和多媒體節目部。BBC全球新聞部負責人兼BBC國際電臺臺長彼特·霍洛克斯[2]強調到,BBC新聞團隊的搬遷及充足,不僅僅是辦公地點的搬遷,而且是BBC新聞資源的真正融合。

在新聞資源方面,過去,BBC所有的頻道和媒體平臺常常各自為戰,造成大量的內部消耗與重複製作。編輯部重組之後,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大緩解。例如,原BBC1臺的幾檔王牌新聞播報節目《一點新聞》《六點新聞》及《十點新聞》和24小時新聞頻道共享一個製作班底,新聞素材能夠在當天不斷被循環利用,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製作效率。在團隊建設方面,打造了一支真正的「多媒體」「多語言」的報導隊伍。在BBC對「阿拉伯之春」的報導中,BBC國際電臺阿拉伯語部的記者也開始頻繁出境在BBC世界新聞頻道中,並為BBC面向國內的新聞窗口做報導。

相關焦點

  • 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範以錦、匡駿(2016)提出,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傳播平臺越來越多的態勢下,媒體傳播力三個層次被撕裂,「內容為王」受到嚴峻的挑戰;網際網路催生的各類平臺,打破了傳統媒體慣用的「二次銷售」模式,而由於新傳播平臺的攪動,使傳統媒體的內容傳播、平臺傳播、「聲譽」傳播三者撕裂了。郭立(2017)認為媒介融合改變了傳統媒體單落點、單形態、單平臺的傳播方式,它正在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和平臺來構建大的傳播體系。
  • BBC媒介融合的多重意義
    BBC的三種新聞媒介機構——電視、網絡和廣播從2008年開始進行融合性改革,三家新聞機構都搬入同一座大樓,共同開展工作,以期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用戶體驗。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來看,BBC的媒介融合是其媒介機構的生態位拓展。
  • 媒介融合背景下議程設置的共振與斷裂現象分析
    [1]隨著網絡技術和數位技術的發展,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2]     在目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媒介融合的趨勢已經洶湧澎湃不可阻擋。大多數傳統媒體都已經進行了跨界的融合,報紙、網站、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都成為媒介融合的重要載體。
  •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機媒體發展的社會背景、現狀及展望
    一、手機媒體發展的社會背景 隨著三網融合的實質運營,媒介融合成為當代媒介發展的主旋律。智慧型手機作為自媒體,憑藉單一手段就可以承擔過去需要幾種方式才能分別提供的服務,導致過去存在於一種媒介及其用途之間的一對一的關係逐漸消失。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 新版BBC官網:媒體網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
    由於在網上沒有版面或播出時間的限制,因此BBC在線在網絡上提供了BBC 廣播臺和電視臺很多重要新聞的相關背景材料和深度報導,以便人們可以多方面比較,進一步了解事實的真相。約翰?伯特還動員BBC內部的各個分支機構,提供主題非常廣泛的多媒體資源,包括新聞報導的視頻和音頻連結。此外,「BBC在線」還提供網絡內容搜尋指南,而且不受贊助商的拉攏。
  • 媒介融合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教學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蔡雯認為:「在媒體融合趨勢下,需兩類新型新聞人才,一是能在多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的記者編輯。[1]」在整個系統當中對新聞從業人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記者不光需要具備採編能力更要具有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工作屬性。從寫作到編輯、從設計到編程,這說明行業需要擁有新聞、軟體和設計背景的複合型視覺人才,這為高校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 【考前列印】媒介融合十大案例來了,這次一網打盡!
    ,「媒介融合」說第二,估計沒有哪個知識點敢說第一。媒介融合幾乎是每年每個高校的必考點,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也廢話不多說,直接上案例。國家媒介融合政策案例——《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媒介融合的實踐路徑及反思
    本文梳理了近年來部分學者關於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轉型的實踐研究,並從「概念的闡釋」「融合現狀」「困境與反思」三個角度對媒介融合進行思考。關鍵詞:媒介融合;報網互動;兩微一端;中央廚房;縣級媒體融合一、關於媒介融合的概念闡釋「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普爾教授提出,原義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趨勢。
  • 試論媒介融合的組織框架建構
    [18]縱觀全局,媒介融合引入國內十餘年,學界在困境與對策分析上收效甚微,當前關於媒介組織結構的困境研究中切中主題與實際困境的少之又少,對媒介組織結構變革與融合的現實中面臨的多方困境認識不足,相關對策研究存在正針對性不高、實操性不強等問題。 通過對媒介組織結構融合的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筆者發現當前對媒介融合的研究中缺乏組織框架構建視角,缺少更為明確的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
  • [學子論文]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運作與特點
    網絡的普及帶動了網媒的發展,利用網絡的平臺性優勢,融合新聞報導在近幾年越來越多地呈現。本文將以新浪網新聞中心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特別報導為例,主要結合結構的融合、信息採集的融合、故事敘述呈現的融合幾個方面,淺析融合新聞報導的特點和優勢。 【關鍵詞】融合新聞 新浪 十八大 互動 一、什麼是融合新聞?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輿論工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新聞輿論工作為樣本,從媒體融合的傳播特點出發,探討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新聞輿論工作如何強化陣地意識,保持政治定力;公開發布信息,積極引導輿論;堅持以人為本,正向傳播引導,切實提升宣傳報導的針對性、實效性,更好體現媒體的責任擔當和社會價值,凝聚起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的新思路
    【摘要】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報導模式,提高了宣傳效率,但當前我國新媒體新聞報導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媒介融合實現信息共享,藉助網絡平臺完善相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增強傳播效果,加強培訓提高人員素養,真正實現新聞報導的信息化、網絡化、數位化。
  • [學子論文]淺談網絡新聞融合報導的原則——以新華全媒頭條為例
    摘要:隨著手機、網際網路等新媒介形式的強勢崛起和傳統媒體的數位化轉型,融合報導成為新聞報導形式的焦點。新華社融合報導平臺推出「新華全媒頭條」,為網絡新聞融合報導提供樣本和模式。 關鍵詞:網絡新聞;融合報導;新華社;內容為王;常態化 網絡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平臺,從最初的將傳統媒介的內容複製,到對內容重新編輯;從單純依附於傳統媒體,到自身生產新聞;從與傳統新聞媒介競爭,到內容共享,網絡新聞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發展戰略。
  • 融合發展背景下的媒體變革之道
    新華網: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採編流程變革新華網超級編輯部。(中國網信網 郭洋 攝)  中國網信網報導(申麗)透過新華網的玻璃大門,輪軸-輪輻結構的超級編輯部直觀可見,這可以說是新華網媒體融合理念的集中外化。
  • 媒介融合趨勢下編輯的轉型與創新
    數位技術浪潮的衝擊,將出版業帶入了一個巨大的轉型期,新的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都需要編輯的參與和運營,編輯的思維模式和核心技能能否與出版社轉型升級相匹配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下面將從三個方面闡述媒介融合趨勢下編輯的轉型和創新。
  • 淺談「四全」媒體概念下的軍事新聞傳播策略
    本文結合「四全媒體」概念,從近年媒體融合的成功案例出發,思考軍事新聞在時空、形式、組織、效果四個方面的變化,探索提出軍事新聞傳播需要即時跟蹤新聞事件全過程、豐富內容傳播形式、構建內外高效協作系統、建立與用戶長期有效關係的建議,以期為軍事新聞傳播提供借鑑參考。
  • 媒體融合發展,BBC帶給我們的啟示
    BBC又通過整合成立跨媒介創新委員會、新聞委員會和商業經營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使媒體融合的責任更集中,決策更迅速。     BBC較早認識到媒體融合的重要性,及時調整了媒體經營理念。2007年提出FourScreens(四屏: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的產品發展思路,積極拓展融合媒介,實現跨界經營。在Apple推出iPad之初,BBC就成為其預置內容APP的供應商之一。
  • 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媒介表達「智能傳播與社會...
    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為主題,通過「在線會場 + 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論壇線下主會場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和上海報業集團副社長季穎在開幕式致辭。
  • 構建以「媒介事件」為核心的城市形象國際傳播
    換句話說,聰明的人不是隨著新聞的潮流行動,而是學會了怎樣去推動新聞本身。按照這一說法,可以將現時代的「媒介事件」定義為:媒體自身或與外界合作而產生非自然發生的事件;或者介入正在發展的客觀事件之中,對客觀事件施以重要影響,由此形成「媒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