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機媒體發展的社會背景、現狀及展望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學界對手機媒體的討論如火如荼,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果混淆了手機作為物質與技術層面的「媒介」和作為組織與結構層面的「媒體」之間的區分,一些研究成果甚至在同一語境討論中將兩者混用,這顯然不利於概念的釐清和理論的總結。「媒介」特指信息傳播的物質與技術手段,而「媒體」則特指信息內容提供和傳播的機構和組織。在人類傳播的歷史上,媒介的發展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媒體的產生則是媒介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誕生至今短短40年的時間,手機由只有通話和信息發送功能的非智能機,發展到具有獨立的作業系統,由用戶自行安裝程序,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的智能機,藉助於不斷完善的功能、數量日益壯大的使用者、日臻完美的信息傳播質量、信息製作與傳播一體化的特性,手機這一移動通話工具媒介日漸成為普通大眾提供和分享他們了解事實的自媒體,這種由內容傳播平臺到傳播內容提供者和傳播者兼具的特性使其實現了從「媒介」到「媒體」的身份轉變。

一、手機媒體發展的社會背景

隨著三網融合的實質運營,媒介融合成為當代媒介發展的主旋律。智慧型手機作為自媒體,憑藉單一手段就可以承擔過去需要幾種方式才能分別提供的服務,導致過去存在於一種媒介及其用途之間的一對一的關係逐漸消失。[1]媒介融合已經不止涉及到有規則、可預知的範圍內流通的商業生產和服務,還發生在人們手中掌握了諸如智慧型手機這樣的自媒體之後,受眾在各種媒體傳播渠道間的相互聯繫流動之中。

2012年,手機首次超越桌上型電腦成為中國第一大上網終端。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2012年全年我國手機網民數量已達4.3億人,年增長率達18.1%,遠超網民整體增幅。值得注意的是,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繼續上升,已由69.3%上升至74.5%,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逐步確立。手機以與受眾接觸距離最近、時間最頻繁等特性而成為帶體溫的媒體,從根本上彌補了傳統媒體照顧不到的信息空位。作為隨身攜帶的個性化媒體,手機以移動性、個性化、互動性、多媒體融合、傳播範圍廣、效率高的特點滿足了受眾對於信息傳播和獲取的幾乎所有要求。在手機媒體時代,任何一個智慧型手機的用戶既是受傳者、也是傳播者,藉此產生了「草根記者」「公民新聞」等現象,部分記者還將其作為採集和報導新聞的手段。智慧型手機結合了分享媒體的所有特點,具有吸引力元素最大化的優勢和跨媒體敘事的能力,信息的採集和傳播能力也實現了最大化,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較早地預言了這種現象:「人們忽然成為遊徙不定的知識採集者,這一遊徙性前所未有,人的博學多識也亙古未有,從割裂的專門化程序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人們捲入整個社會過程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為電子媒介使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延伸,使我們頃刻之間與人類的一切經驗互相關聯。」[2]

二、手機媒體發展的現實審視

2012年,智慧型手機媒體的發展日益呈現網絡化、全球化、全民化等特點,它已經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勢,並且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領域產生深刻影響的媒體。

(一) 智慧型手機媒體促使政府信息傳播溝通方式發生轉變

傳統媒體時代,政府傳播形象主要依賴報刊、電視、廣播等渠道,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由於對人們吸引力不足,傳播速度受限、與受眾互動不足、對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不足等劣勢,加之移動終端和社會化媒體的廣泛普及,提高了人們的信息傳播能力,這就對政府的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的《2012年騰訊政務微博報告》顯示,在騰訊平臺上,共有45030個黨政機構微博,25054個黨政官員微博,共計70084個政務微博。國際行政學院電子政務中心發布的《2012年中國政務微博評估報告》也表明,至2012年12月20日,我國政務微博帳號數量已經超過17萬個。[3]藉助手機媒體,政務微博成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新平臺。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後,四川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的官方微博也不間斷地發布了包括公安、消防、衛生等部門的權威救災信息,並及時對藉助於手機無線網絡傳播的謠言與不實信息加以澄清,通過手機實現了信息的快速交互。微博、微信等手機媒體支持的微媒介均具有「草根性」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政府使用該媒介話語表達時要以尊重群眾、有人情味的姿態出現,充滿關懷,注重平等溝通和理性引導,面對輿論焦點時不缺席、不失聲,具備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態度。符合上述傳播要求,政府就能夠利用智慧型手機媒介構建良好的服務形象。微博、微信對信息的公開和轉發,有利於政府機構了解社情民意,而這恰恰是政府工作和塑造服務形象的重點。利用智慧型手機等無線行動網路平臺還能夠傾聽民意、挖掘民需、改善民生,進行網絡輿情監控、開設民意反饋窗口,及時捕捉群眾需求,根據這些需求及時作出反饋,以便妥善滿足群眾需求。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政府培養和影響更多的意見領袖,從而為今後的傳播聚集更多的關注者。政府通過使用智慧型手機平臺監測網絡輿情,開設民意反饋窗口等方式捕捉民眾需求,給予合理回復和解決,使民眾對政府服務姿態和施政效率認可,提升服務滿意度,為政府工作的透明公開創造良好環境。

(二) 智慧型手機媒體拉動了相關產業經濟的發展

智慧型手機正日漸成為滿足人們隨時隨地隨心購買和使用各種軟體的平臺,平臺的一端是智慧型手機用戶,另一端是產品提供商,上億用戶通過這個平臺實現自由交易。通信運營商行動網路業務的發展數據顯示,智慧型手機3G技術在2009年至2011年商用的三年間,直接拉動運營業務,以及手機組件的上下遊產業(如終端、晶片、系統設備、儀表等)的GDP增加612億元;通過產業關聯效應,間接帶動國民經濟其他行業,如手機飾品行業、手機軟體開發和外觀設計、手機相關技術,無線通訊、網絡、基站及相關的軟體硬體的產品增加產值1768億元。同時,通過網絡投資、業務運營和聚合業務開發,3G技術直接創造就業崗位43.1萬個[4]。隨著移動通訊領域4G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這些數據還會以迅猛的速度增長。

由於智慧型手機對數據流量拉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大對智能終端的投入也成為通訊網絡運營商的發力點。據介紹,以中國移動某一個省份為例,平均用戶ARPU(每月每用戶收入)僅為63.81元,而智能終端的用戶ARPU達到101.6元。中國移動2012年前三季度業務數據顯示,數據業務特別是無線上網業務發展對中國移動ARPU值的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報告顯示,中國移動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為4085.89億元,同比增長6.4%,ARPU值達67元。三季ARPU繼續下降,但數據業務特別是無線上網業務的良好發展對穩定ARPU起到了積極作用。2012年首三季度無線業務流量比上年同期增長188.1%。其中,手機郵箱、手機閱讀、手機視頻等數據業務保持了快速增長。數據顯示,前三季無線上網業務總流量為6260億MB,其中移動數據流量為2001億MB,WLAN業務流量為4259億MB[5]。由此能夠看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無線行動網路的應用能為通訊服務商帶來巨大的收益,並促使運營商相關的服務中心、服務設施等產業的更新換代。此外,銀行與智慧型手機媒體相關聯之後產生的手機銀行、手機支付、手機購物、手機刷卡機等業務的發展也將為移動通信行業和銀行、商場等其他服務行業的業績帶來新的增長點,這些都將對產業經濟的增長和發展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

(三) 智慧型手機媒體促成新文化現象的產生

每隔幾分鐘低下頭看一次手機屏幕,吃飯前先拍照,上廁所時間延長(隨時隨地地滑屏刷屏,複製粘貼轉發),在旅行的途中邊拍邊轉發,這些現象都能在你和你身邊的朋友身上找到對應。操作的簡便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微信基於騰訊QQ平臺上的用戶積累,微信的社交影響力在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中迅速得到擴大和推廣。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幫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無形之中誕生了分享文化。如今,現在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智慧型手機微信平臺快速發送語音、視頻、圖片和文字,與微信圈中朋友分享。

除了微信所引發的文化現象,2012年初,「屌絲」一詞也隨著由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無線行動網路傳播而在中國大陸地區廣泛流行起來。「屌絲」一詞最早出現時有著確切的男性指向,後來,關於「女屌絲」的提法逐漸增多,此時的「屌絲」不再僅指向年輕男子,而擴大為一種普遍心態,「屌絲」屬性逐漸得到了更多群體的身份確認。有些人利用屌絲一詞自我設障,降低成功期望,以此來緩解巨大的社會壓力,這部分人當中多數擁有自我意識,自我覺醒才主動歸類「屌絲」,來表達對現狀的不滿和無奈。他們的生活並不窘迫,偶爾吐槽,但也搜索各種正能量,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平臺為屌絲增加了吐槽渠道和途徑。歸根結底,屌絲吐槽文化不過是又一種網絡亞文化的崛起,它意味著中國人更多的獲得了自己詮釋生活的角度與權利,彰顯自己個性,顛覆主流文化的意識覺醒,智慧型手機為這樣的覺醒提供了交流通道。

(四) 智慧型手機對社會生活的異化

所謂異化是人的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智慧型手機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無數種擴展軟體,從遊戲到生活,包羅萬象。迷路了查地圖,餓了搜索附近美食,無聊看看新聞,遇到新鮮事拍個照或視頻發個微博,出了車禍手機拍照、互留電話以便事後理賠、隨時收發郵件,帶上耳機唱個KTV、用手機的行動網路購物、支付……這是典型的智慧型手機用戶的生活,智慧型手機裡的相關應用幾乎「包辦」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恰恰就是智慧型手機對我們社會生活異化的具體表現。有人用玩笑的口吻嘲諷這種現象:「百年前躺著吸鴉片、百年後躺著玩手機,姿態有著驚人的相似。」這種嘲諷表達了智慧型手機給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人們產生嚴重手機依賴症的社會話語。由單一的通話工具到看新聞、刷微博、收發郵件、上網購物等多媒體工具的身份轉變,智慧型手機不僅打破了受眾對手機最初的認識,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受眾的生活方式。在帶來更多方便和驚喜的同時,人們對其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智慧型手機正在悄悄「接管」甚至「綁架」一些人的生活,讓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何擺脫智慧型手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僅考驗個人毅力,更成為一個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三、手機媒體發展的前景展望

(一)對傳統媒體的衝擊不斷加大,促使媒體融合的速度加快。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用戶的普及,手機媒介已具備了構成大眾傳播媒體需要的三個要件:專業或有意識的傳播者、可以大規模傳播信息的媒介、數量眾多的受眾。手機媒體發展的強勁勢頭,使傳統媒體開始向手機媒體融合,以謀求新的發展機遇。在突發事件報導中,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會進一步與手機自媒體聯姻,使報導趨向零時差,從而有效克服信息渠道的限制。報紙聯姻微博、微博聯姻電視臺,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微信等藉助手機媒體的媒介形式將在新聞線索的採集和信息發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使謠言和不實報導得以澄清,傳統媒體將通過藉助智慧型手機平臺與受眾實現高度互動。

與傳統媒體相比,智慧型手機媒體帶來的最大價值是讀者的創造。傳統媒體依靠精英控制內容的模式在今天正被隨時隨地的行業意見領袖、草根以及大眾內容創造者所改變,如何吸引這些人的加入是關鍵。這樣的現狀促使更多傳統媒體思考如何藉助手機媒體進行傳播內容與方式的創新。上海的《新聞晨報》手機版邀請讀者拍圖片參與新聞互動,讀者接觸手機媒體提供的報導時還會接觸到二維碼,只要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成為《新聞晨報》的微信好友,第一時間接收該報的新聞信息。此外,各大衛視加強與受眾互動的移動社交應用平臺建設,紙質媒介的數位化轉身,公用電話亭Wi-Fi信號的接入和運營等都將因其能改善用戶體驗的優勢而適應未來媒介融合發展的趨勢,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所有的嘗試都昭示著傳統媒體的變革正在悄然進行,他們有的正在改變傳統媒體的收入模式,有的正在藉助手機媒體的力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有的正在發揮其新聞話題的影響力,他們都在用互動的方式重塑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這些行動不一定具有革命性,卻一定是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針對智慧型手機媒體的發展而進行的有益嘗試和大膽創新。

(二)在社會屬性和商業屬性的博弈中,手機媒體的商業屬性會勝出。

手機由媒介發展到媒體,已經做了相當多商業營銷的探索,並且從這些嘗試中獲得了客觀收益,藉此實現盈利。未來智慧型手機媒體的APP通過內容植入、背景植入、道具植入等方式,營銷價值會進一步凸顯,「商店+社區」模式的興起和興盛將會推動廣告業務維持高增長的態勢,這樣的態勢會促使移動廣告網絡的建設和完善。二維碼等智慧型手機媒體常用的APP也將使得手機媒體廣告形式更為豐富和多樣。一些網站的移動新聞客戶端將會與線下商家開始合作開展互動營銷業務,鎖屏廣告也將作為一個新的領域而成為移動廣告開發的藍海。從傳播的角度看,廣告就是信息,如果能夠選擇以喜聞樂見且賦予他們權力的方式,受眾是願意且樂於接受這些信息的。這就對學界和業界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改變受眾對廣告的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手機APP的應用從娛樂領域拓展到生活領域,目標受眾也由青年人向兩級擴散。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的調查顯示,休閒娛樂是手機上網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信息服務。受眾日新月異的需求決定了滿足需求的新產品將不斷湧現。手機媒體的開發,不僅發生在新聞領域,還包括了諸如遊戲、搜索、音樂等信息產品及服務產品和社區產品的開發。手機媒體的開發趨勢將突破「內容為王」的局限,把內容、服務、社區等有機結合,構建用戶與媒體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牢固關係,如星巴克推出別具匠心的鬧鐘形態的APP EarlyBird(早起鳥),用戶在設定的起床時間鬧鈴響起後,只需按提示點擊起床按鈕,就可得到一顆星,如果能在一小時內走進任一星巴克店,就能買到一杯打折的咖啡。這款APP,讓使用者從睜開眼睛的那刻便與這個品牌聯繫在一起,藉此將手機傳播的特性轉化為媒體和宣傳品牌的直接效益。

從細分市場看,智慧型手機作為「電子保姆」服務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強化,除已有的APP兒童市場份額繼續擴大之外,老年人對手機媒體所提供的APP服務需求量也將顯著提升。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在增強,對手機的要求也在提高,老年手機也需要能滿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實現健康管理功能,這就要求手機媒體平臺能夠提供結合智能感應能力,如自動定位老人的位置、自動感應健康狀況、自動和親人聯繫、自動提醒按時吃藥、喝水,記錄他們生活相冊等APP軟體誕生。香港地區已經有部分地區開始應用老年人專用的APP軟體,包括協助老人就近醫療、社會福利分析等內容,這也是大陸手機媒體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贏利點。

總之, 「好玩+有用+互動+分享」將是未來企業APP商業模式的主要方向,今後APP產品的研發和推廣都將藉助智慧型手機媒體的平臺對產品進行360度展示,通過帶遊戲感、互動性、功用價值的APP增強用戶興趣,藉助智慧型手機行動網路提供的服務讓用戶隨時分享到社交媒體平臺,讓這樣的發散性傳播在給企業帶來更多客戶的同時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

(作者系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注釋:

[1] [美]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34-35.

[2] [美]McLuhan,Marshall:Understanding media〔M〕.New York: McGraw Hill.1964:358.

[3] 冀芳:《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的傳播策略》,《新聞知識》,2013年第6期,第47頁。

[4] 劉菊花:《中國3G國際標準TD強勁帶動相關產業經濟增長》,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5/24/c_123182517.htm。

[5] 靜之: 《數據業務拉動中移動收入增長 無線流量同比猛增188%》,飛象網,http://www.cctime.com/html/2012-10-23/201210222313241475.htm。

相關焦點

  • 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同年,中央級媒體和地方媒體紛紛試水媒介融合。聚焦傳播實踐,近幾年,國內學界對媒介融合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研究與反思,也有部分研究對之進行了前瞻性展望。   然而,回到問題本身,我們要問:為什麼要推進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價值導向何在?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 媒介融合背景下議程設置的共振與斷裂現象分析
    [1]隨著網絡技術和數位技術的發展,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2]     在目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媒介融合的趨勢已經洶湧澎湃不可阻擋。大多數傳統媒體都已經進行了跨界的融合,報紙、網站、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都成為媒介融合的重要載體。
  • 媒介融合的實踐路徑及反思
    本文梳理了近年來部分學者關於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轉型的實踐研究,並從「概念的闡釋」「融合現狀」「困境與反思」三個角度對媒介融合進行思考。關鍵詞:媒介融合;報網互動;兩微一端;中央廚房;縣級媒體融合一、關於媒介融合的概念闡釋「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普爾教授提出,原義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趨勢。
  • 融合發展背景下的媒體變革之道
    編者按: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意見》審議通過一周年之際,中國網信網選取四家新聞單位進行實地走訪,深入地了解了當前媒體推進融合發展的思路、舉措和成果。
  • 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媒介表達「智能傳播與社會...
    據了解,本屆論壇共設有包括院長論壇、期刊主編論壇、數字傳播時代的出版閱讀與短視頻知識服務、疫情下的媒介表現與傳播效果、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
  • 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推進理論宣傳載體創新研究
    摘 要: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推動理論宣傳載體創新的研究是高校適應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要求的重要舉措。通過對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推進理論宣傳載體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論證,調研分析高校師生理論學習需求現狀,提出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推進理論宣傳載體創新的六點舉措。
  • 段鵬:融合發展是5G背景下傳統媒體轉型的必經之路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媒體行業勢必面臨著轉型與自我突破,那麼媒體的路該如何走?將面臨哪些難點?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更迭趨勢之下,媒體應該如何保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應對時時出現的挑戰?近日,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段鵬做客新華網全球5G產業高端交流協作平臺《5G瞰天下》,就5G 背景下的智能媒體傳播與發展的話題與廣大網友進行了交流。
  •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輿論工作的思考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新聞輿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新聞媒體積極做好信息公開、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有利於凝聚力量、振奮人心,引導公眾理性正確看待疫情形勢,凝聚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抗疫力量。在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傳播環境日趨複雜的背景下,如何發揮媒體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優勢,為抗疫鬥爭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是媒體融合戰略實施以來對各級各類媒體的一次全面「大考」。
  • 論融合媒介的空間特性及影響
    相應地,融合媒介的空間特性對媒介產生了三個方面的影響,即媒介閱讀空間的私人化轉型,媒介內容產制的公私融合化趨勢,媒介社會空間的實踐性愈趨強化。 關鍵詞:融合媒介;精神空間;社會空間 隨著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融合媒介逐漸成為業界、學界關注的焦點。
  • 警惕5G融合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影響
    媒介智能化應用發展已成為媒介社會深度變革的時代主題。在5G技術帶來媒介深度變革背景下,青少年作為主要「網絡原住民」,如何在媒體信息泛在化、內容生產智能化、沉浸體驗極大化、媒介傳播無界化等特徵下,切實強化青少年媒介風險意識,極具現實意義。
  • 媒介融合背景下BBC的立體化新聞報導平臺構建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高潮中,新聞內容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機制已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聞報導的實踐過程中,怎樣打破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獨立運行的狀態,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從內容生產到終端接收與反饋都形成信息整合的深度融合報導,維持和保護新聞的價值體系成為當今新聞傳播急需應對和解決的問題。
  • 媒介融合時代數據新聞可視化教學探索
    二、數據新聞可視化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數據新聞的興起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業界,新聞傳播者已經不同於傳統的媒體從業人員,他們更需要具備新的思維能力和對新技術的運用能力,從而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新聞生產和傳播。
  • 300餘傳媒人論道融媒體發展:媒體融合已進入構建體系新階段
    融媒體時代,探尋重大主題報導多維度融合路徑,是主流媒體需要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崔海教就融媒體發展提出四方面建議。他表示,做好媒體融合工作,需要吃透中央精神;把握受眾需求;同時要進一步把握媒體移動化、可視化、互動性的發展趨勢;不斷開拓創新。
  • 試論媒介融合的組織框架建構
    時至今日,上觀新聞在媒介融合實踐之路已走了整整5年,作為上海主流媒體在深度融合、整體轉型背景下,對組織架構改造的一次重要探索,其打破原有採編系統,構建扁平化新型組織結構、全面革新內容生產流程和管理機制,開拓輿論新陣地的同時鞏固傳統陣地,著實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以融合傳播新體系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面對當前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的背景,本文提出應建立融合傳播新體系,從提升傳播效能入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發展成果,顯著提升主流輿論傳播效能,進一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在網際網路主陣地上,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一種新型「融合傳播」體系正在崛起。01現實需要: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亟須創新傳播理論體系網際網路納入不同的國家體制中,呈現出不同的媒介文化。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認為社會的某種文化決定了媒介技術在何時出現以及如何使用,因此不是媒介決定社會,而是社會決定媒介。
  • 從轉型再到轉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想像力
    媒介融合之轉型2016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通知。通知指出:堅持協同創新。關於綜合服務的媒介融合,在《關於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中已經明確:發揮廣播電視媒體公信力優勢和廣播電視節目表現形態優勢,依託制播雲平臺和各種傳播資源,大力開展綜合信息服務,積極融入現代服務業。
  • 第五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變革
    以下為央視市場研究(CTR)總裁、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總經理徐立軍,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嚴三九,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強熒,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研究員劉延寧,《新聞記者》雜誌主編劉鵬以及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張國濤於7月21日下午在第五屆「新媒體與社會發展全球論壇」上的演講摘要。
  • 黃旦、李暄 從業態轉向社會形態: 媒介融合再理解
    然而現在需要從社會形態層面再理解「媒介融合」,關注以數位技術為元技術平臺、整合不同維度媒介的「網絡社會」。而媒介組織就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於是「媒介融合」要討論的就是融合——不同媒介在功能上如何互補,以及內容生產如何分配和共享,而不是「媒介」本身——其技術和社會基礎是什麼、為什麼是可能的以及由此造就的是什麼樣的一種融合等問題。放眼於整個新聞傳播研究的歷史及現狀,這種媒介功能和內容生產作為「媒介融合」全部的做法正是一直主宰新聞傳播研究的功能主義範式的必然結果。
  • 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
    論壇線下主會場(央廣網發 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本屆論壇共設有包括院長論壇、期刊主編論壇、數字傳播時代的出版閱讀與短視頻知識服務、疫情下的媒介表現與傳播效果、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個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