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關鍵詞:《新聞記者》;傳媒倫理;失範;對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2

當下,媒介融合重構了新聞生產秩序,新的傳播倫理困境也隨之而來。在傳媒格局的急遽變革中,如何在新環境下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維護傳媒倫理成為業界和學界亟待解決的新問題。《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被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誌之一,無論在學界還是業界都有很好的口碑,該刊從2013年起刊發「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歷年的傳媒倫理問題。

一、傳媒倫理失範的主要表現

(一)業務能力不精,專業失範問題頻現

業務能力,一言蔽之即記者採、寫、編、評等最基礎的實務操作能力。在《新聞記者》連續6年所整理的「年度傳媒倫理研究報告」中,每一年都涉及到由於記者業務能力不精所引起的相關倫理問題。

例如,違背新聞真實、客觀,滋生虛假新聞、策劃新聞、煽情報導;媒體人對自身職業角色認知不清,發生主播事故現場微笑自拍事件、女記者打陽傘採訪災後重建事件;對傳媒報導與人文關懷的衝突處理不當,故產生「姚貝娜身后角膜捐獻拍攝」事件、湯蘭蘭案等「二次傷害」事件;編校工作未盡到位,致使報導偏頗、低級差錯屢現;媒體從業人員過分追求流量的價值觀偏差導致「標題黨」、獵奇傳播、「喜提10萬+」事件等。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能力直接關係到他們所生產的新聞產品質量,所以業務能力不精容易讓受眾對記者的專業能力產生質疑,影響新聞工作者的行業形象。

融媒體語境下,技術的革新使得現下的傳播環境發生了變化,新聞生產工作與往日相差甚大,導致傳媒界的價值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化,時效成為了新聞價值要素之關鍵,流量的巨大變現能力使其成為了各家媒體的首要追求。一方面,信息太過龐雜,各種媒介機構尤其是新媒體每天的推送量太大,他們沒有字句推敲的時間;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各家媒體急功近利,巨大的流量帶來的利益比對每篇文稿的字斟句酌要重要的多;此外,自媒體異軍突起,經營自媒體相較於在傳統媒體工作的收入要可觀的多,傳統媒體人紛紛「出走」引發了行業焦慮,種種問題導致傳播者的職業意識與責任意識日漸淡薄,職業能力越來越被輕視。

(二)媒介權力異化

從2013至2018年,《新聞記者》所梳理的59個傳媒倫理失範事件中,媒介權力運用不善所產生的倫理問題屢次出現,如新聞敲詐、權力尋租等有償新聞現象;媒體遮蔽重大議題等權利錯位現象;偷拍公眾人物侵犯隱私等權力越位現象等等。

媒介作為受眾與事實之間的中介,具有強大的傳播力,由於其自身的公開性、廣泛性等各種性質,從產生之初就被賦予了某些特殊的權力,但多數媒介機構在權力的使用過程中卻產生了諸多倫理問題。一方面,行業內部入職審核不嚴,部分從業人員道德品質不良,違背職業道德濫用權力;另外,融媒體新環境,職業規範和法律法規還尚不健全等種種原因導致了媒介權力的異化。

總而言之,對於傳媒行業權力的規範問題迫在眉睫,濫用權力後患無窮,媒介權力絕不是私人的權力,它從根本上來自於受眾,最終也應回歸於服務受眾。

(三)媒介經營管理不當,引發諸多倫理問題

媒介經營不善所引起的相關倫理問題在連年的傳媒倫理失範事件報告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如2013年《南方都市報》為利益刊登惡俗廣告;2015年及2017年出現的記者公器私用現象,把從業者或其親屬等利益相關者作為所在媒體的報導對象;13年《京華時報》以超大篇幅報導農夫山泉「標準門」問題,疑背離輿論監督報導的「利益無涉」的標準等等。

我國現有的媒介制度是「一元體制,二元運作」,將媒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在媒介經營的過程中,各種傳媒倫理問題不斷湧現。一方面「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給媒介機構帶來了經濟壓力,成為了各種失當經營行為的內在驅動;另一方面,部分媒介過分追求「注意力資源」,不講原則迎合受傳者口味;其次,社會各方的監督不力、法律法規及行業規範尚不健全同樣導致了問題的發生;此外,部分媒體經營行為與採編行為尚未分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新時期,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背景下,市場經濟使得傳媒機構不得不把一些注意力投於營利,但營利不代表在經營過程中利用職業便利牟取利益。大眾媒體不是商家,無論在何種條件下,媒介經營都應遵守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規範,經濟利益永遠要讓步於社會責任。

二、傳媒倫理的重塑策略

媒體是表達公共利益的「傳聲器」,而媒體的屬性也決定了其擁有強大的傳播擴散效應,媒體的擴散特性決定了它們的正面或負面表現與作為必然會對社會輿論產生強大的效力。因此對於行為失範與跨越道德底線的媒體的治理顯得尤為必要且迫切。[2]重塑傳媒倫理十分緊要,新媒體環境下的倫理失範問題,最終還是要媒體和受眾兩方入手解決。

(一)增強行業內部規範,提升從業人員水平

首先,就媒體而言,行業內部應制定完善的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對先進新聞工作者予以嘉獎,對失格媒體人嚴懲不貸,重塑行業風氣;加強記者、編輯等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行業自律,重視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培訓,引導其遵守傳播規律,重視職業能力。

同時新聞工作者應持續提高自身道德素養,正確處理好業務需求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處理好受眾知情權與報導對象隱私權之間的矛盾,在倫理問題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加強專業素養,重視對每篇報導的字句推敲,避免因低級錯誤而造成的媒體公信力缺失;堅持「守望者意識」,守望社會公德,守望媒體良心,重視行業形象的塑造和維護;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釐清法律界限,在新聞實踐中避免侵權、經濟犯罪等違法行為的發生,維護好受眾的權益。

(二)媒介融合時代需要理性受眾

受眾應增強主體意識,對媒介行為進行合理的監督,對於報導文本差錯、議題遮蔽等問題積極投訴,對媒介違法、犯罪等行為零容忍。此外,當個人利益收到媒體侵犯時,應主動申訴,積極維權,促進媒介倫理失範問題的解決,推進媒介機構重塑嚴謹之風。

受眾作為媒介產品的消費者,作為內容生產的起點和終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傳媒的內容和方向,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應更加重視自身媒介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在信息過載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判斷力,做理性的受眾。

三、結語

傳媒機構和新聞工作者是受眾與事實之間的中介,職業屬性要求傳媒業要對受眾負責,也要對事實負責。在融媒體的時代環境下,新的倫理失範問題可能仍會不斷湧現,但通過各方合力多管齊下,必然會促進專業失範問題的解決,改善媒介權力濫用現象,提升媒介經營管理水平,最終將孕育出新的傳媒倫理生態,重塑媒體嚴謹、規範、負責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張詩悅,公曉青.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與應對——從《新聞記者》2017年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談起[J].新聞研究導刊,2018.

[2]張少君.新媒體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現象、原因及對策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8.

(作者簡介:孫嘉銘,女,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媒體實務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學子論文]「周一見」事件的媒介倫理分析【3】
    (二)、「周一見」事件自媒體倫理缺失的成因 當媒介倫理遇上新媒體,此時媒介傳統的倫理規範之於新媒體,猶如拳頭打在棉花上——有勁無處使,媒介倫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事實上,「周一見」事件並非特例,其背後暴露的信息源的不確定性、侵權等新媒介倫理失範現象頻頻發生,除了自媒體自身特徵的作用外,把關人缺失、自媒體法律的缺失也是導致失範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 1.自媒體的隱匿性、開放性、去中心化等特徵造成倫理失範。
  • 《今傳媒》:新聞報導過程中倫理失範現象分析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各種新型媒介形式的不斷湧現,在新聞報導過程中,諸如揭露隱私、亂加評價、報導失當等倫理失範現象也是數見不鮮,本文擬將揭露這些倫理失範現象並提出一些寶貴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聞報導;倫理失範;新聞侵權    新聞是指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目的是為了擴大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以便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各種行動。由此看來,新聞的真實性更是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新聞報導畢竟是人們對已經發生事件的一種文字或音像的再現,這其中必然或多或少包含著一定的個人意念。
  • 失範視角下的社會轉型時期新聞人員的職業規範 - 新聞記者
    【本文提要】市場化改革給新聞業帶來了重大而微妙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我國傳媒人職業規範的嚴重缺失。本文嘗試從失範理論的角度切入這一現實問題,在對經驗材料解讀的基礎上,展現這一現象背後國家、市場和社會之間複雜的關係,以及個體從業者對此的適應性類型。最後,強調了基於哈貝馬斯交往倫理理論的「道德即責任」的傳媒責任模式來看待職業規範缺失問題在研究策略上的優勢。
  •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規上篇:新聞傳播倫理
    有償新聞產生的原因與我國的社會環境有關與我國現行的新聞管理體制有關與記者的職業素養有密切的關係遏制有償新聞的對策堅持不懈地反對有償新聞,加強新聞法制建設。完善媒體的管理體制,加強處罰力度。加強新聞職業道德教育。
  • 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當前,「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已然成為一個關注度極高的概念。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極速成長與擴張的背景下,全球媒體都在探索融合之道。然而,此路上鎩羽而歸者並不少見。圍繞這一問題,本文對近15年來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勾勒出當前學界和業界對媒介融合與媒體傳播力關係的認知框架,為媒介融合背景下媒體傳播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 大眾傳媒道德失範要從嚴治理
    大數據新技術催生了各類新媒體,隨著新舊媒體的不斷融合,對於傳媒的道德要求應該更高。因為,新的信息傳播技術更容易在客觀上引發傳媒道德失範,而目前對傳媒道德失範治理的研究成果不僅少,而且系統研究的成果更為薄弱。
  • 「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職業倫理失範表現
    摘 要:網絡傳播的發展與新媒體的崛起使得受眾地位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新聞媒體在報導中出現的職業倫理失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這一典型案例所出現的新聞失實與缺少人文關懷職業倫理失範問題,反省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還應該確保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同時,在災難事故報導中,一個負責任的媒體還應當重視人文關懷與發揮社會監督職能。
  • 有關新聞倫理的知識點總結來啦!(上篇)
    「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的過程,目前二者劃界與範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從媒介倫理的演進趨勢看,從新聞倫理到傳媒倫理到我們談的媒介倫理以及全球倫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主體正在走向公共化。
  • 領導幹部政治道德失範及對策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哲學 領導幹部政治道德失範及對策研究 ——《領導幹部政治道德研究》成果簡介
  • 媒介融合背景下議程設置的共振與斷裂現象分析
    [1]隨著網絡技術和數位技術的發展,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到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2]     在目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媒介融合的趨勢已經洶湧澎湃不可阻擋。大多數傳統媒體都已經進行了跨界的融合,報紙、網站、以微博和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都成為媒介融合的重要載體。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Christians)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傳播學研究教授、新聞學教授及媒介研究榮休教授。他擔任香檳分校傳播研究所(ICR)所長和傳播學博士項目負責人長達16年。克裡斯琴斯教授是國際知名媒介倫理學學者,其研究專長為傳播倫理、技術哲學,已就相關話題在全球40個國家講學和主持工作坊。他與幾位學者合著的教材《媒介倫理:案例與道德推理》被廣泛使用,在我國也出版過兩個譯本,目前即將出版第十版。
  • 決戰真題○四川省社科院新傳:試分析我國虛假新聞的治理
    2017 年,我國的新聞傳播業界相繼出現了《21歲大學生娶同學媽媽新娘今年55歲》、《溫州女生高考遲到2分鐘被拒絕進入考場》、《「菸草大王」褚時健因病去世》、《三名女士在韓國整容後被滯留海關》、 《山東萊陽14歲神童與麻省理工大學籤約》等虛假新聞,造成了惡劣的社會效果。請根據以上材料,從新聞傳播學專業角度分析論述「我國虛假新聞的治理」。字數在800字左右。
  • 試論媒介融合的組織框架建構
    2010年「三網融合」試點和2011年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我國媒介融合的學術研究才得以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我國學界圍繞媒介融合所開展的研究呈現多角度、多方面的全方位態勢,但其中基於媒體組織框架建構的媒介融合研究卻相對缺乏。 媒介組織融合是指傳媒組織在所有權、內部結構、經營管理等方面實現融合。
  •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與倫理道德提升-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媒介素養教育領域,尊重主要是指對不同媒介主體文化背景、文化習慣、媒介知識程度、媒介素養等的認可、接受與尊敬。在開放而多元的世界裡,青少年存在多種價值取向,對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作出不好即壞、非此即彼的選擇,而必須給其以足夠尊重。
  • 傳媒從業者視閾中道德話語權的影響因子
    而認為「傳統與現代的衝突」的約佔11.6%、「全球化背景下東方與西方不同文明的衝突」的約佔7.3%,這說明全球化化背景下,各種文化對我國道德形態均有著重要影響。另外,認為「改革開放使社會文化更加寬鬆」的約佔22.4%,其他的約佔12.1%。這說明改革開放到今天,社會環境已比較寬鬆,人們道德的主體性得到了較大解放,我國經濟基礎的分化造成了道德主體的分化。
  • 媒介倫理敘事與和諧社會建構芻議 - 新聞記者
    大眾傳媒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通過一定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的宣傳,在私人生活領域促進受眾的道德自省,從而實現人的個性和諧。其次,它以話語符號為傳播媒介,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並為這種溝通與交流確立一種被行動著的主體所理解與承認的規範。最後,大眾傳媒作為公共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在機制,傳播並強化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規範,有助於維持社會的平衡有序。
  • 新加坡莎頓國際學院詳談,後疫情媒介融合下傳媒藝術教育新趨勢
    作為新加坡傳媒藝術類代表性學院之一,莎頓國際學院在疫情陰霾籠罩全球的情況下,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引導師生結合專業優勢用新媒體等各種方式,宣傳鼓振抗疫士氣。所創作的一系列藝術作品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近期,莎頓國際學院校領導受邀接受了CEA「共同抗疫」欄目的專訪,就「後疫情時代媒介融合下的傳媒藝術教育新趨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 [學子論文]論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觀【4】
    第4章 自媒體時代下樹立健康新聞倫理觀的若干建議 對於當前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缺失現象的改善建議。首先完善自媒體相關約束機制勢在必行,這是必須也必行的。監管的完善也需要個體的強化來輔助,提升公眾基本媒介素養,讓每一個自媒體人都具有「從業資格能力」這也是重點。
  • [學子論文]淺析新聞倫理與新聞傷害
    摘要:當今中國,傳媒業迅速發展,傳媒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作為「把關人」的傳媒從業者,就更要認清傳媒職業屬性,做一個正確輿論的引導者。可是現實社會中,有關傳媒人的新聞倫理失範和對新聞當事人及受眾所造成的新聞傷害的事件卻頻頻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