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加坡傳媒藝術類代表性學院之一,莎頓國際學院在疫情陰霾籠罩全球的情況下,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引導師生結合專業優勢用新媒體等各種方式,宣傳鼓振抗疫士氣。所創作的一系列藝術作品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近期,莎頓國際學院校領導受邀接受了CEA「共同抗疫」欄目的專訪,就「後疫情時代媒介融合下的傳媒藝術教育新趨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莎頓國際學院學術委員會的專家指出後疫情時代,人類的日常生活與交流更依賴於不同媒介與媒體。隨著先進通信技術的革新,不僅是傳統的電影電視,生活中的影像已無處不在。對於媒體視音頻內容的需求將前所未有的增加。先進科技可以取代很多傳統工作,而人的創意思維卻是人工智慧很難全面取代的。傳媒創意藝術將引領時代發展,並產生一場新的變革。新形態的媒介融合也將更加立體和完善。因此,莎頓國際學院所提供的傳媒藝術教育將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以跨媒介內容的創意與內容生產的提供者為人才的培養方向。未來社會各個領域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將是無限的。對於傳媒內容產出者以及傳媒教育工作者來說,未來將是無盡的機遇和充滿激情的挑戰。
(一)作為新加坡傳媒藝術類的代表學院之一,莎頓國際學院對後疫情時代新加坡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趨勢以及數字教育的變局的看法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高等教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莎頓利用「網際網路+教育」的途徑,建立高校與學生的跨地域連結,在教育理念、授課平臺、教學方式、師生關係以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培養等多個方面,相應做出了變革與適應。事實上,高校網絡教學「幕課」的形式,並不是「疫情」時才出現的。從上世紀50年代盛行的電視大學,到近十幾年世界各國的各大高校大都擁有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和視音頻資料庫資源,數位化教育一直被探索和實踐。只是這些資源大都以一種正式課程的補充而存在。在新加坡實行阻斷措施期間,老師只得居家在線教學,學生必須居家學習。這就把網課這一曾經的「後補隊員」一下子提升成為「正規軍」。在逐步的調整和摸索中,我們也在逐漸適應並挖掘網課學習更多可以發揮的優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人機協作等模式利用時空教室,結合學術教學、學術管理去構建更為完善的網絡教學生態。我們要以流暢、互通、便捷的平臺資源與高校自主智慧財產權資源為支撐,展開數位化的學習方式,以形成密切的教與學的協同局面。莎頓也會在後疫情時代繼續探索高校網絡教育模式與線下教育的結合,實現無縫銜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好的滿足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當然,線下教育也一直都有自身優勢,即與學生「零距離」交流,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反饋學生課堂表現,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不斷優化師生關係,從而讓我們的教育更有「溫度」。通過疫情期間的網課教育,我們發現,實際的情況並不是我們開始所擔心的那樣,在完善的網絡授課平臺,學生完全能夠實現與老師的實時互動與交流。同時學生也能在保證完成課業任務的前提下,在更方便的時間與更安全的地點進行學習。從這個角度來看,將線下教育中良性互動部分嫁接到線上,線上、線下教育的虛實交匯,將更有助於形成分享式的教學閉環,改變傳統網絡教育「老師講,學生記,照本宣科」的授課模式,使二者相輔相成。
新加坡莎頓國際學院是混合學習( Blended learning )模式的倡導者。莎頓在後疫情時代即將推出的「新加坡雲教育城」計劃就是把新加坡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線上的 Franchise 方式,以普惠到新加坡之外的地區的學生,計劃包括:線上職業培訓、預科學院以及學歷教育,再延伸到依次相對應的在新加坡的線下實習就業、國家級考試以及國際升學渠道,建立生態化的網際網路「教育城」格局。
同時,在新加坡莎頓國際學院深耕細作的傳媒藝術領域,我們也已經把「數位化」這個概念,垂直到學術層面,莎頓所開設的電影電視傳媒製作課程、播音主持與戲劇影視表演課程,二者是面向當代與未來的交叉學科,課程設置針對數位化時代人類社會的變革浪潮,並重視學生在人文、藝術、技術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
雖然我們處在「數位化教育變局」的格局之中,我們還應特別重視學生的「人文價值觀」、「綜合素養能力」、「專業思維能力」這三方面的培養,鼓勵學生把目光投向我們校園之外,以追求更高的目標。
(二)發展較為領先的教育領域的高層次合作模式方面的教育模式與新加坡的自身優勢,以及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業發展上更新、更深、更高的模式的探索
新加坡傳承與發展了大英國協體系的教育模式。其在注重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更著力「學習能力」的培養。當今行業的變革是日新月異的,一個僅擁有技能卻不具備「學習能力」的學生是不足以跟上行業發展步伐的。
尤其是在傳媒行業,除了對知識及實操技能的掌握外,一個優秀的傳媒從業者需要對行業發展方向有敏銳的嗅覺與判斷。比如,10年前,DI(數字中間片)還是一個新興的概念,而5年後此類技術卻逐漸無人問津,因為更好的技術已經出現。在傳媒行業,如果說在膠片時代,技術變革是以十年為單位的話,在數字電影時代,則是以年為單位,甚至以月為單位。電影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是電影人才的新陳代謝,沒有學習能力的從業者很快就會被淘汰。我們所提到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學生的學習習慣,對新技術、新風口的敏銳嗅覺,正是莎頓國際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簡而言之,在影視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莎頓打破了傳統影視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再拘泥於傳統的教材:一部教材從編寫,到編輯,再到印刷的周期約為2年左右,漫長的產出周期導致很多影視技術教材自出版之日起,就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所以,莎頓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同時,也做出了學術環節的升級:我們要求授課教師都要時刻保持一線創作的熱度,他們會教授學生很多教材中沒有,但是業內最新的影視技術與創作技巧,力求學生畢業後不掉隊。在學校的財政支持下,我們積極引進最新型的電影拍攝設備,並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進行軟硬體的更新,保證學生會用、能用、敢用,畢業時可以熟練使用。我們積極引導舉薦學生參與各大影節、影展,讓他們每一位都能將所創作作品跨入公眾及專業影評人的評價體系,直面觀眾,得到真實反饋並獲得創作成就感。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形而上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畢業後的五年乃至十年,依然能通過大學時期培養的自學能力,積極掌握業內最新的技術與技巧。
去年,莎頓國際學院引進了英國創意藝術大學(UCA)的學歷文憑課程在新加坡授課,並頒發UCA文憑,我們正是看中了UCA在全英大學中創意產業的領導地位(UCA的創意產業專業在全英大學中排名第一),這是莎頓「引進來」合作模式的踐行之一。
在「引進來」這個層面,我們也特別期待在後疫情時代,華語地區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與機構能夠「走出來」。莎頓把他們的優勢專業、優勢科目、優勢專家引進到新加坡,同時也希望能幫助新加坡以外的卓越高校、學術資源在新加坡實現全方位的國際化。在莎頓國際學院的未來整體辦學規劃中,我們將繼續展開這一領域的國際化合作探索。
(三)新中兩國在教育領域的拓展尤其是藝術傳媒上的合作,莎頓國際學院的探索,以及在後疫情時代莎頓的舉措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強國,與中國的合作關係緊密。為促進中新雙方在電影、電視傳媒相關領域的深入文化交流與合作,新加坡莎頓國際學院曾於去年承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新加坡分會場。這是莎頓國際學院作為承辦方,第一次把「大影節」引進到新加坡。該次「大影節」也受到了新加坡的中國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這次的新加坡分會場利用「大影節」這一平臺,通過影視文化的分享與交流,促進各國大學生的相互了解,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更緊密的合作與聯繫。我相信隨著更多舉措的落實,接下來「大影節」也將成為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一個青年電影盛會。
同時,莎頓也注重在校學生在國際影視創作領域的參與與培養,使學生在在讀期間接觸並參與到國際規格的影視創作活動中。近年來,莎頓國際學院學子在世界各大青年電影節、影展上也紛紛嶄露頭角。去年年底,又有我校來自中國重慶的17歲的女孩吳佳悅同學,憑藉其自導自演的作品「Clack」入圍:「歐洲青年視聽創作大會」與「第22屆奧林匹亞國際電影節-Camera Zizanio 單元」(全球僅入圍12人)。
在後疫情時代,莎頓國際學院已推出「看南洋」未來影像創作與研究計劃。這一舉措旨在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間影像創作方向的文化互通、交流及合作發展。在「看南洋」的框架下,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傳媒行業的從業者、學者、企業、院校等將切實參與到影像創作與研究的多維合作。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設置了多樣的國際交流項目,包括:互換研究學者、文化交流體驗、「看南洋」獎學金、影視文化交流課程、舉辦電影節、影視人才資源平臺共享、民族志紀錄片創作等等。當然,「看南洋」的文化交流並不拘泥於固定形式及活動,我們每年都會推出新的主題項目,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不同地區電影作者、學者與業內人士的交流與互訪。同時,「看南洋」未來影像創作與研究計劃的推出也為我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方向。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方便的獲得業內最新的知識與信息,另一方面,擴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電影的創作實踐之中,其中開設的「未來影像單元」將為有影視創意才華的中學生提供展示的國際平臺。當然,我們最為看重的是,通過上述計劃的推出,讓學生在不同文化語境的激流碰撞中,確立自己的藝術創作原則,明確自己的創作思路,確立自己獨有的藝術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疫情期間,新加坡的媒介融合傳播業態有哪些突出作用?以及後疫情時代媒介融合趨勢會有哪些新的可能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信息樞紐,同時將數位化智慧國建設定為未來發展目標,其實一直以來新加坡在媒介融合方面都是以先驅者的形象示人。在疫情期間,當人們處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情況下,聯合早報、8視界等新加坡主流媒體在阻斷期間建立了縱深化的傳播溝通網絡,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以準確的數據化信息,傳遞立體化、視覺化的疫情進展,有效的引導正確的公共輿論,普及抗議防疫措施,凝聚民眾的共識。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應用好跨媒介敘事進行傳播,對於傳媒內容產出者來說是新的機遇和發展圖景。媒介符號的類型特徵在當代已經變得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豐富的媒介符號進行綜合有序的融匯,而跨媒體敘事最好的呈現方式即是以視聽感官傳達的動態影像。在未來隨著5G通訊技術的普及,綜合影像製作系統的升級,這將為高質視聽內容提供了更高效的傳播方案,我相信在後疫情時代,新形態的媒介融合將帶來更加立體、完善的溝通方式,更進一步推動政府、民眾、媒體構建一個良性發展的傳媒場域。
(五)莎頓國際學院致力於履行社會責任,積極組織和參與公益行動。在奉獻社會方面,莎頓國際學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新加坡莎頓國際學院自1993年建校以來,學院在重視和培養學生學術基礎和就業技能之外,以Academic Excellence、Health & Fitness、Performing Arts、Spirituality & Moral Values、Community Outreach & Environment 為教育框架,致力於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在此框架下,莎頓國際學院常年舉辦各類文藝、體育、能力訓練、學理輔導以及公益慈善活動,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發展平臺、使學生成為有正直品格的社會人才。因此,我們舉辦了多種多樣的社會服務活動。比如說,作為亞洲最發達國家之一的新加坡,隨著政治經濟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同時,也隨之存在人口老齡化現象。莎頓國際學院與拉丁馬士社區委員會合作的「送餐活動」正是莎頓在「Community Outreach & Environment」框架下所開展的針對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公益活動之一。「送餐活動」的師生志願者們利用自己的課後以及周末時間,配合社區人員為社區內的孤寡老人送去免費餐食、奉獻自己的愛心。在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時,增強學生們的同理心,深刻理解做為世界公民的意義所在。我們的學生活動受到了社區及居民的廣泛好評,新加坡拉丁馬士社區委員會對莎頓國際學院歷屆師生多年來為社區總時長達1000周的送餐公益活動表達了真摯的謝意,莎頓國際學院也獲得拉丁馬士社區頒發的公益項目特別感謝獎盃;新加坡外交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陳振泉先生向莎頓頒發特別貢獻獎。
蔡元培先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莎頓國際學院的人才培養便是如此,作為影視行業的從業者,我們深知,一個電影作者之所以能成功,不在於其是否能熟練掌握拍攝技巧和,富有懸念的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於作者內心:以熱情的心態觀察社會,以誠信的品格參與工作,同情弱者,富有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拍攝出有深度的經典作品。熱情、誠信、責任感、同情心,這不僅是我校的教育理念,也是一個從業者必須要具備的行業道德。
今年5月,在疫情期間,作為提供影視傳媒及表演專業課程的高等教育學府,新加坡莎頓國際學院結合自身優勢,在疫情期間也負起了社會與公益責任,集合了中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三國的創作者共同製作了這首別具意義的抗疫公益歌曲《疫過天晴》,以音樂傳遞溫暖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