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職業倫理失範表現

2020-12-25 人民網傳媒

摘 要:網絡傳播的發展與新媒體的崛起使得受眾地位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新聞媒體在報導中出現的職業倫理失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這一典型案例所出現的新聞失實與缺少人文關懷職業倫理失範問題,反省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還應該確保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同時,在災難事故報導中,一個負責任的媒體還應當重視人文關懷與發揮社會監督職能。

關鍵詞:湖南沉船事件;新職業倫理;新聞真實;公共利益

一、引 言

2015年我國新聞界接連發生多起新聞職業倫理失範事件。從姚貝娜死亡事件報導中記者蹲守病房外等待死亡和太平間拍照、天津港爆炸事件報導中對相關部門進行追責報導的缺失、「長江之星」沉船事件「洗地文」的出現和南都記者臥底高考替考組織進行暗訪報導引發爭議,每次報導所出現的問題都是對新聞媒體專業主義和職業倫理道德的拷問。

由於新媒體廣泛被運用於新聞事件報導中,權威網站、各大門戶網站以及自媒體平臺都可以通過網絡迅速、廣泛的對信息進行傳播,但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不專業的新聞採編往往會忽略對新聞客觀性、真實性的判斷。在災難報導中出現新聞失實情況更是新聞從業者失職、失範的體現,在一定意義上,新聞價值難以發揮也是對社會知情權以及公共利益損害。2015年6月1日21時32分,重慶東方輪船公司所屬「東方之星」號客輪由南京開往重慶,當航行至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長江大馬洲水道時翻沉,造成442人死亡。關於這一事件的報導所呈現的問題就是近期的典型案例。

雖然媒體在此次事故中的表現較過去有一定進步。事故發生之後,廣電總局便發文要求「今明電視娛樂節目停播哀悼沉船逝者」,而多家衛視也已從本周六開始自發地調整了節目安排。央視一套更是提前決定6月2日到7日停止綜藝娛樂節目播出。這可以反映出媒體在面對災難時,已開始自覺地對災難中的相關人員給予人文關懷。但在這次沉船事件中媒體報導表現,筆者以為仍存在較為典型的新聞職業倫理失範現象。

新聞職業倫理是新聞從業者和媒體單位在新聞職業道德體系(包括普遍的社會公德和特殊的專業標準)中的逐個因素發生衝突時的理性抉擇原則[1]。新聞職業倫理失範,一般可分為違背真實或客觀、侵犯新聞自由、違反公共利益和侵害私人權利四種類型[2]。網際網路時代,新聞媒體的每一次倫理失範行為都受到公眾和媒體自身的雙重監測,因此此次報導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缺乏求證違背新聞真實

萬州「長江之星」沉船事件發生的前20個小時裡, 6月2日 14︰03《湖北日報》通過微博發布《國務院表示事故為「因大風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隨後這一消息被各大媒體廣泛轉載。當日下午17︰21,《湖北日報》官方微博發布「致歉」一文稱「今天早上發布的《國務院表示事故為「因大風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源於一次內部會上專家的階段性分析,不準確、不權威。」

災難到來之時,受眾還有死者的家屬最大的信息需求便是事故具體發生的細節以及原因。媒體因此更應警惕未經詳細核實的信息而過早做出定性判斷。不權威的報導在網絡環境中迅速擴散,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輿情事件,同時也可能導致人們對於災難事故的誤判。違背了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新聞工作者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及時、迅速的報導時,對新聞源不認真核實缺乏求證而導致了新聞失實。隨著傳媒行業的競爭加劇,媒體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更要做到客觀報導。專業的報導是對逝者最大的尊重和緬懷,記者對事件的信息必須力求準確真實,報導語言當嚴謹,尊重逝者的人格尊嚴。

三、道歉「賣萌體」與「洗地文」缺少人文關懷違反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一般被用來泛指某些影響所有人並受到普遍承認的利益,例如健康、安全、國防、環境等」[3]。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在傳播信息和通達社情民意的同時,還應當遵守和維護公共利益。《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提出「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準確」;「摘轉其他媒體的報導要把好事實關」;「刊播了失實報導要勇於承擔責任,及時更正致歉」此次報導在這些方面都出現了問題,人文關懷的缺失也是這次報導媒體違反公共利益的主要表現之一。

新聞工作者在採訪和報導過程中,必須顧及死難者家屬的感受,避免新聞對其造成二次傷害。此次報導中,首先是歌功頌德「洗地文」的出現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當社會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尚還沉沒在水裡的「東方之星」,在救援尚未結束部分媒體便開始發文煽情,把災難報導變成「英雄讚歌」,仍會使用「重視領導」、「措施得力」、「情緒穩定」、「英模輩出」的報導思路。這種把對事故追查究責的重點轉移出受眾視線的煽情文,既是對民眾和死者家屬的不負責,更是對新聞事實真相的不負責,違背了新聞報導原則。

最為典型的是黨管媒體一味的「粉飾太平」,將輿論導向問題作為報導重點。《人民日報》便搜羅了「八個感動瞬間」微博上發出《七日祭,不該沉默的八個瞬間》內容匯聚了八個災難發生時的人物對話,用來歌頌所選對象的行為,並配以煽情的黑白圖片。例如「6月1日晚9點20分,風雨交加,江寧輪貨船長老李決定拋錨。此時,東方之星從旁駛過。『我們到你們後面拋錨。』對講機傳來東方之星的聲音,但不久,便沒有了回應……」語言採用歌功頌德式的修辭手法,在沉船七日祭的時候,受眾需要的是對沉船事故的原因分析和追責調查,救援尚未結束央媒便開始感動煽情,是一個權威媒體在傳遞事實真相,進行社會輿論監督失職的表現。網民炭黑稱「再次印證了當局擁有把一切苦難變成讚歌的本領,令人深感無力。」(理論支撐)6月3日下午,海軍工程大學在「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救援現場的長江大堤旁舉行簡短儀式,為3名在救援中表現突出的潛水員官東、謝啟峰、石柏巖分別記一、二、三等功。隨後,這些被記功的潛水員家鄉媒體,就不斷挖掘他們的英雄事跡,把受眾的注意力從災難本身轉移開,這種報導的內容在災難發生之時完全屬於本末倒置。類似的報導還有人民網將微博場中「為政府點讚」的評論,匯集起來,寫成《網友關注長江沉船救援:沒有努力就沒有奇蹟感謝所有救援人員》一文,《解放軍報》發文《戰士逃婚參加救援的戰士》;這類「英雄事跡」大量出現在網上。這類文章並非不能發,但必須注意發文時機是否合適,需要顧忌受眾對事實真相的迫切需求,這種在事故報導上「轉移注意力」的做法會降低一個媒體的公信力。

這種因信息傳遞不當而公信力下降所引起的後果十分嚴重,例如,郭美美事件尚未澄清之時,紅會微博提議捐款,半天之內收穫網民10萬個「滾」字,新聞報導需要從這種事件中進行反思,優秀而專業的新聞報導一定是堅守新聞價值,堅守新聞的客觀真實,堅持服務於受眾並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否則類似的笑話和悲劇仍會上演。

其次,是在此次嚴肅話題下出現的致歉「賣萌體」。在前文提到的《湖北日報》官方微博因缺乏求證而導致的草率結論,隨後便發文致歉稱「今天早上發布的《國務院表示事故為「因大風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源於一次內部會上專家的階段性分析,不準確、不權威。我們甄別把關不嚴。雖然及時刪除了,但還是造成了負面影響。感謝大家的批評指正。小編錯了,還請大家諒解,繼續支持我們的微博,好嗎?」並配上「可憐」的表情以求博得同情與原諒。這種出錯就改致歉的做法正是我國媒體所缺乏的精神,但是微博的結尾卻有「賣萌」與「微博推廣」嫌疑。微博、微信上使用的網絡語言固然可以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但並非適用於所有場景,在沉重的災難新聞面前,這種行文措辭十分不妥。如果事前仔細核對信息源而不是急於求成,也不會出現這種不負責任的信息發布。

從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在媒體轉型時代中,在新媒體平臺上,複雜而專業的新聞仍需要專業的新聞媒體與從業人員來進行採編,生產出具有核心新競爭力的新聞產品,才能發揮新聞媒體的傳遞事實的社會功能,傳遞事實是為了揭開事件真相發揮社會責任,而專業性的新聞報導必須做到「人文關懷」,遵行新聞職業倫理。

四、主流媒體缺少監督批評與事故追責報導

面對災難、事故時,新聞媒體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傳播救援工作中的優勢與進展,另一方面也必須做到及時地對救援工作中相關部門進行監督與批評。然而無論是在此次報導中還是其他災難報導,我們都很少看到主流媒體對相關救援工作以及調查部門的質疑與批評,黨報是政府的喉舌,在發出上層政策聲音的同時,還需要替社會民眾發出質疑、批評、監督的而聲音。例如,輪船公司不能及時作出回應與道歉,政府機構缺少對相關部門的監督,救援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問題,都應該遭到媒體的批評。這種批評不是謾罵,而是在質疑與批評中幫助相關部門改進工作,幫助整個社會前進,這正是我們媒體所缺失的重要社會功能。習慣於「唱讚歌」的主流媒體卻鮮見有這樣的擔當。而相比《環球時報》在2014年4月16日,韓國發生「歲月號」輪船沉沒事件中,刊發社評,提出多個問題,強烈追問事故發生的原因,這種質疑與追問,也應當在國內災難、事故發生時積極湧現。

參考文獻:

[1] 展江.新聞職業倫理四大爭議問題評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倫理資料庫」關於新聞倫理失範的分類標準[EB/OL].http//ethics.nccu.edu.tw.

[3] 張千帆.「公共利益」的構成——對行政法的目標以及「平衡」的意義之探討[J].比較法研究,2005(5).

[4] 童兵.堅守主流媒體的擔當[J].當代傳播,2012(6).

[5] 陳力丹.傳媒的基本職業理念[J].新聞前哨,2015(4).

[6] 張力元.微博傳播視域下的倫理失範與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13).

[7] 馬楠.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失範現象歸因及對策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0.

[8] (美)新聞自由委員會(The Commission Freedom of the Press)著.展江等譯.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 (美)科瓦奇(Kovach, B.),(美)羅森斯蒂爾(Rosenstiel,T.)著.劉海龍,連曉東譯.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與對策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媒倫理失範問題頻現,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 2013至2018年度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中共59條倫理失範事件進行整理分析,試圖探析新環境下,我國傳媒倫理失範的現實表現及對策。
  • 《今傳媒》:新聞報導過程中倫理失範現象分析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各種新型媒介形式的不斷湧現,在新聞報導過程中,諸如揭露隱私、亂加評價、報導失當等倫理失範現象也是數見不鮮,本文擬將揭露這些倫理失範現象並提出一些寶貴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聞報導;倫理失範;新聞侵權    新聞是指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目的是為了擴大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以便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各種行動。由此看來,新聞的真實性更是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新聞報導畢竟是人們對已經發生事件的一種文字或音像的再現,這其中必然或多或少包含著一定的個人意念。
  • 東方之星沉船-新華網
    記者11日從湖南岳陽市獲悉,目前,嶽陽市妥善安置部分長江「東方之星」遇難者家屬,14位遇難者家屬持荊州市公安司法鑑定中心籤發的《「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遺體DNA確認意見》、死亡人員身份確認書和物品交接清單,來嶽陽辦理遺體確認手續
  • 關於長江沉船事件的12個疑問
    我們為你帶來長江沉船事件十二個疑問全解讀。  6月2日中午,一位65歲老人獲救。  (一)沉船內還有生命跡象嗎?  事發已超20小時,沉船內部還有倖存者嗎?  6月2日上午,長江航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稱,「前方救援人員傳回來消息,潛水員入水後敲擊船體,還能聽到微弱的回應聲,還有希望!」
  • 國家安監總局:「東方之星」沉船事件調查仍在規定時間內
    國家安監總局:「東方之星」沉船事件調查仍在規定時間內 人民日報客戶端 2015-09-24 17:18 來源:澎湃新聞
  • 快速處理「東方之星」沉船事件,維繫網民信任度
    圖1-2015年1-6月網絡輿論共識度走向 政府積極處理「東方之星」沉船,維繫網民信任度 6月,政府認同度繼續上揚,達到了3.31,各類事件的共識度與認同度得分高低基本一致認同度最高的是河北肅寧發生特大槍擊案(4.39)、中國政府首次對外發布毒品形勢報告(4.11)、「東方之星」長江沉船事故(4.02)、公安部研究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掛失申報制度(3.96)。
  • 「東方之星」沉船事故現場照片
    周一深夜,一艘名為「東方之星」、載有458名人員(406名中國乘客,5名旅行社工作人員和47名船上工作者)的客輪在中國湖北的長江監利段沉沒。據官方消息,有15人獲救,數百人失蹤。船長和輪機手都活了下來,他們說輪船在遭遇旋風后迅速沉沒。這場災難是中國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輪船事故之一。周二,營救人員與惡劣天氣奮戰,搜尋失蹤者。
  • 東方之星沉船事件救援:搜救範圍擴大 救援力量加強
    央廣網監利6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晚上10點多,前方召開東方之星沉船事件第二次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總參謀長助理馬宜明分別介紹了目前現場救援和傷員救治的情況。   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表示,目前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百分百努力。
  • 央視還原「東方之星」沉船關鍵過程
    還原沉船事件發生經過  下擊暴流產生的直線型大風,吹翻了「東方之星」號客輪,這是整個調查報告中最核心的結論,結合調查認定的事件發生經過,我們通過動畫來看一下「東方之星」遇強風暴雨傾覆的全過程。  6月1日11點44分,「東方之星」號客輪由湖北赤壁續航。據調查,當時氣象條件為多雲,風力2級,能見度在十公裡以上。
  • [學子論文]「周一見」事件的媒介倫理分析【3】
    (二)、「周一見」事件自媒體倫理缺失的成因 當媒介倫理遇上新媒體,此時媒介傳統的倫理規範之於新媒體,猶如拳頭打在棉花上——有勁無處使,媒介倫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事實上,「周一見」事件並非特例,其背後暴露的信息源的不確定性、侵權等新媒介倫理失範現象頻頻發生,除了自媒體自身特徵的作用外,把關人缺失、自媒體法律的缺失也是導致失範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 1.自媒體的隱匿性、開放性、去中心化等特徵造成倫理失範。
  • 「東方之星」沉船遇難者「頭七」:今天一起悼念逝者
    幾乎是在短短一分鐘內,「東方之星」連求救信號都沒來得及發出,船體就瞬間傾斜、倒覆,將船上400多人扣入冰冷的江水中。  爬出船艙的張輝和同事沿長江向下漂流,他們是少數得以逃離沉船的人。43歲的張輝踏上堤岸已是第二天早上8點多,10個小時漂流已把他帶到湖南岳陽。
  • 長江客輪傾覆事件關鍵信息匯總 最新救援圖片信息
    東方之星客輪傾覆事件最新消息:  6月1日晚約21:30,重慶東方輪船公司所屬「東方之星」旅遊客船由南京開往重慶,上行至長江水域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大馬洲水道44號過河標水域處(長江中遊航道裡程299.9公裡),突遇龍捲風翻沉。  據救援現場最新消息,救援人員能聽到倒扣的船裡有回應。
  • 長江九江段發現浮屍 初步排除系「東方之星」遇難者(圖)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滕滕報導:6月9日12時40分許,長江九江段發現一具男性浮屍。目前,警方表示死者身份暫未確定,法醫將會對屍體進行查驗,具體情況有待進一步調查。長江九江段發現男性浮屍(圖片由「掌中九江」提供)  本網記者從「掌中九江」發布的圖片中看到,死者是一名男性,身穿深色上衣和棕色短褲,面部朝下浸泡在江水中,身邊布滿了水草、泡沫等漂浮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件黃色的救生衣。屍體是一名釣魚愛好者在原九江磷肥廠砂石碼頭江段垂釣時發現的。
  • 失範視角下的社會轉型時期新聞人員的職業規範 - 新聞記者
    【本文提要】市場化改革給新聞業帶來了重大而微妙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是我國傳媒人職業規範的嚴重缺失。本文嘗試從失範理論的角度切入這一現實問題,在對經驗材料解讀的基礎上,展現這一現象背後國家、市場和社會之間複雜的關係,以及個體從業者對此的適應性類型。最後,強調了基於哈貝馬斯交往倫理理論的「道德即責任」的傳媒責任模式來看待職業規範缺失問題在研究策略上的優勢。
  • 「東方之星」翻沉事件為何沒出現大規模網絡謠言?
    6月5日,「東方之星」被打撈扶正。(來源:@長江日報)   「東方之星」翻沉事件,至今沒有出現大規模網絡謠言,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現象。   從新聞媒體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6月2日7時左右,交通運輸部啟動一級應急響應;12時左右,空軍派6架飛機赴長江沉船地域偵察救援,第一批潛水員抵達現場,開始下水施救;12時30分,沉船遊客完整名單公布;12時52分,一位65歲老人被潛水員救出;13時左右,海軍從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海軍工程大學抽調組成140餘人的搜救力量;15時30分左右,中國氣象局表示可以肯定發生了強對流天氣
  • [學子論文]「周一見」事件的媒介倫理分析【2】
    ② 這種說法,得到了《南方娛樂周刊》的認可:此次報導中的主人公(事件當事人文章)多次在公開採訪中大方談自己的愛人、家庭、婚戀觀等,從而塑造了一個正面的好丈夫好爸爸的公眾形象,也因此出書、接拍各種廣告,他的這部分隱私已成為了影響其事業發展的重要信息,自然屬於大眾的合理興趣,也屬於媒體的報導範圍。
  • 專家解釋「東方之星沉船事故」四大疑問
    6月3日,「東方之星」輪翻沉事件應急處置第一要務仍是救人,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副部長何建中在現場繼續組織力量爭分奪秒搜救遇險人員。何建中向中外記者介紹搜救情況時表示,搜救力量正在本著「救人第一、方案科學、處置有序、作業安全」的搜救理念和指導原則,水面搜尋和水下探摸同步進行,24小時不停歇,千方百計全力搜救。
  • 長江沉船最新消息:東方之星客輪11名倖存者還原翻船經過
    新華調查·長江客船翻沉事件 生死一瞬間:倖存者還原翻船經過 新華社湖北監利6月8日電6月5日16時35分,翻沉的客輪整體扶正,船體靜靜地吊浮在江中,「東方之星」四個大字清晰可見。 6月1日晚事件如何發生的?
  • 相信奇蹟:東方之星沉船兩失散夥伴均離奇獲救
    救援人員在沉船現場搬運找到的兩具遇難者遺體。本組圖片 新華社圖6月3日7時50分,"東方之星"沉船遇難人員遺體打撈出水,武警湖北總隊官兵搬運前先向遺體默哀。長江商報消息  一位民間救援者和他救出的人  當砂石廠工人馮凱敏夜晚從江水中拉出一位身穿救生衣的落水者時,他還不知道「東方之星」,也不知道有400多人落水。「每次看到電視上的搜救場面我都很難過。」他說,「要是知道出這麼大的事,我就開船過去救了。」
  • 職業倫理與職業精神
    這些圍繞著職業或分工以及對它們的認識而展開的討論,已經實際地涉及到職業倫理問題的某些關鍵之點。職業倫理是關於從事某種職業的群體或個人的一些總體性的價值要求。不同職業道德主要是對某一職業的從業者個體的特殊要求這樣的特點,職業倫理則是某一職業的從業者對具有總體性的社會倫理和社會主導價值觀的遵循。職業倫理所具有的這種總體性特點,與職業道德的個體性和主觀性形成了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