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國內新聞傳播學界都在研究什麼

2020-12-09 騰訊網

2020年無疑是極其特殊的一年。

在過去的這半年裡,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在醫學界數見不鮮,而再拓寬一下視域,可以發現,整個學界也都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有了新的變化。

為了探尋新聞傳播學界在今年上半年聚焦於哪些議題,我們特意選取了新傳學界公認的學術影響力靠前的四份期刊作為研究對象。

它們分別是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現代傳播》、復旦大學主辦的《新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國際新聞界》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的《新聞與傳播研究》。

這四份刊物均已被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收錄,俗稱「新聞傳播學四大刊」(以下簡稱「四大刊」)。

肖一數說從四大刊今年上半年所發論文的數量、研究層次、基金項目、作者、主題以及關鍵詞等要素進行切入,旨在洞悉新聞傳播學界今年的研究動態。

今年上半年,期刊仍穩定發行

為便於比對,肖一數說以半年為時間單位,對近三年四大刊發文數量進行了統計。

我們發現今年上半年發文總數與去年上半年相近,總體呈現出一個穩定的趨勢。

而具體來看,除了《現代傳播》保持了相對較高的發文數量,其餘三份刊物總體相近,這也與不同期刊對於刊稿數量的要求有關。

今年上半年,四大刊共計發文339篇。

其中,《現代傳播》遙遙領先,共刊文204篇,平均每期34篇,而《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及《新聞與傳播研究》分別為79、52及42篇,平均每期分別13、8和7篇。

新聞傳播學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相關研究論文也多屬於此方面的研究。339篇論文在研究層次上幾乎都屬於基礎性的研究,且以社會科學類的研究為主。

在研究基金項目上,仍以國家社科基金為主,佔比54%,隨其後的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也都是國家級別的,這也反映了四大刊收錄的論文主要都是高層次基金項目所支撐的。

例如《國際新聞界》所刊發的兩篇綜述類文獻《2019年中國的傳播學研究》和《2019年中國的新聞學研究》都是屬於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管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研究集中在北京地區

中國傳媒大學表現亮眼

肖一數說對339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所屬機構進行了統計,發現這些作者來自國內306所不同的機構。

其中,來自北京的機構數一馬當先,有124所,佔比40.8%,而居於二三位的則是上海和廣東,分別有39和22所科研機構。

依據教育部和北京市企業管理諮詢中心網絡部的數據,北京市目前共有64所本科高校和100所科研院所,而且其中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層次的研究機構。

除了北京,上海和廣東的研究機構雖相對較少,但仍與國內絕大部分地區拉開了差距,這說明了學術研究成果與地區的高校機構數量以及經濟實力等因素息息相關。

就論文作者所屬機構具體來看,幾乎都以高校為主,僅有一所研究所。

其中,中國傳媒大學高居榜首,所發論文共計51篇,隨後則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分別為27和22篇。

我們對發表論文數在1篇以上的作者進行了具體分析,發現共有40位論文作者。

其中,37位作者發表論文2篇,餘下3位發表了3篇,它們分別是喻國明、陳昌鳳和劉海龍。這三位學者分別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在新傳學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人工智慧成為熱門議題

社交媒體研究經久不衰

339篇論文中,有233篇屬於新聞傳播學,佔比68.7%,其它還涉及到了影視、社會、政治等39個學科,總體上呈現出了多學科、跨學科的趨勢。

為了分析結果更具準確性,肖一數說提取了339篇論文中,作者自行提煉歸納的關鍵詞進行分析。

我們發現「社交媒體」和「人工智慧」的議題討論甚多,這與近些年新技術為新聞傳播領域帶來的巨大衝擊有關。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議題屬於今年新增議題,由於期刊從審稿到出版具有一定周期,所以關於此重大議題以及公共衛生事件、國家形象傳播等議題的更多論文,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社群化傳播」這一關鍵詞也很值得關注。按照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人類社會傳播形態已經歷了「部落化」「非部落化」,正在進入「重新部落化」的時代。當下網絡用戶的社群化、圈層化生存現象愈加突出,與之相關的研究也是不斷增多。

同直接與新聞傳播相關的關鍵詞不同,「隱私」一詞似乎顯得格格不入,而其實「短視頻」、「算法」以及「信息繭房」等關鍵詞都與隱私一詞緊密相關。大數據對用戶信息的獲取及畫像,再到個性化分發等一系列步驟都在威脅著用戶的隱私權。

媒介哲學」在新聞傳播領域中屬於熱度相對較低的方向,但在新傳研究中又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哲學方面的諸多理念內核,而且在當前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加大了對學生文史哲一類基礎知識的教育。例如今年推出重磅改革的中國傳媒大學,就將此要求徹底灌輸到了從研究生招生到培養等流程。

為了進一步了回答「上半年四大刊論文聚焦於哪些議題」之問,肖一數說對339篇論文進行了具體的內容分析。

從論文主題來講,研究熱度第一位的是「人工智慧」,隨之則是「社交媒體」和「媒介融合」。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勢頭很猛,機器人寫作、大數據畫像、算法分發等新技術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今年疫情高發期間,信息流的密度和速度都十分驚人,在此之下謠言四起、人心惶惶。人工智慧藉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數據用來進行事實核查,機器人寫作快速更新疫情信息,新華社在兩會期間也推出了全球首位3D AI合成主播......

在上半年四大刊中,《國際新聞界》第5期的《傳播中的離身與具身:人工智慧新聞主播的認知交互》,通過認知科學的理論探討了優化人工智慧新聞主播的可能進路。

《新聞大學》第3期的《價值共創與協同創新:基於智媒時代價值平臺網絡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也從價值平臺網絡探討了傳媒業的商業模式創新路徑。

而《現代傳播》第5期的《數據驅動下廣告產業的智能化發展》還從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關係出發,運用知識管理理論分析了數據向智能演進的邏輯。

社交媒體」和「媒介融合」屬於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面對當下紛繁複雜的網絡環境,層出不窮的問題依然困擾著新傳學界。

同樣是在疫情期間,絕大部分國人宅居在家,網絡成為了他們和外界聯繫的唯一接口,於是諸如慢直播、VR/AR新聞以及各種各樣的社交平臺迎來了爆發式的用戶增長。

例如,《新聞大學》第5期刊發的《抖音觀看情境下的用戶自我認識研究》就分析了抖音營造的觀看情境以及用戶在此情境中的自我認識的發展。

而《現代傳播》第1期的《從媒體融合到融合媒體:電視人的抉擇與進路》基於當下技術創新驅動電視媒體向融合媒體加速轉型的背景,提出了媒體轉型時期的電視人需要作出抉擇和思考進路的四大方面。

在熱度前三的議題之外,「風險傳播」、「危機傳播」、「對外傳播」以及「公共衛生事件」等議題也被廣泛討論,總體契合了今年的社會環境。

如《新聞大學》第3期的《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風險感知和風險傳播模型研究——兼論疫情嚴重程度的調節作用》就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健康危機為例,運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研究公眾的風險感知、風險傳播行為的特點,以及疫情嚴重程度對上述二者關係的調節作用。

下載量前20的論文都在敘述什麼

為了進一步探尋上半年新傳學界的研究熱點,我們選取了截至目前「下載量居於前20」的論文具體分析。

下載量第一的論文是學者蘇濤和彭蘭的《熱點與趨勢: 技術邏輯導向下的媒介生態變革——2019年新媒體研究述評》,下載量達到了5560次。

下載量第二和第三的是《2019年中國的傳播學研究》和《2019年中國的新聞學研究》,下載量分別為3983次和3289次。

這三篇論文都是綜述類文獻,系對2019年學界研究的總結和回顧,屬於基於整個學科的整體性研究類論文。

而剩餘的的17篇論文也均在1500次以上,其中有6篇論文都對「社交媒體」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3篇論文直接討論了「新冠肺炎」的議題;3篇論文重點關注「話語表達與分析」;還有一些論文對「春晚」、「5G」以及「短視頻」等熱點內容進行了研究。

20篇論文在四大刊中所佔比例各異,其中,有11篇論文均來自《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和《新聞大學》各有7篇和2篇,無一來自《新聞與傳播研究》。

我們還對論文作者進行了分析,發現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最多,均有4位,其餘的除了清華大學有兩位以外,雲南民族大學、復旦大學等14所院校或科研機構都均有1位作者。

在這些作者中,獨立作者僅有5篇,分別是彭蘭、廖祥忠、謝卓瀟、尹連根和王天嬌,而剩餘15篇論文都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

為了具體分析這20篇論文研究的主題,我們提取了文章的關鍵詞進行呈現。

其中,「社交媒體」出現頻次最高,在6次以上,這也是上半年四大刊大部分論文都在研究的主題。

20篇論文中,有3篇都直接涉及到了「新冠肺炎」這一公共衛生事件,孫少晶等人的《新冠肺炎疫情語境中多元媒介的微博話語表達》 更是將社交媒體和新冠肺炎結合進行了研究。

其它的關鍵詞,如「媒體融合」、「媒介記憶」、「歷史回顧」等都與上半年新傳學界所研究的主題總體相符。

結論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肖一數說對於上半年四大刊所發論文,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論文數量和質量兩手抓,研究狀態保持穩定。四大刊在今年上半年所刊發的論文一如往常地保持了較高水準,學界高水平學者的成果居多。

(2)學科研究呈現出多學科、跨學科的趨勢。新聞傳播學近些年來一直在嘗試有益的改革,總體上更強調和政治、經濟、信息工程等學科的融合研究,今年上半年四大刊的論文依然突出了這一趨勢。

(3)新聞傳播研究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嚴重往京滬等地傾斜。從339篇論文作者所屬機構就能看出,北京地區成果倍出,而一些中西部地區甚至無一產出,這其實也反映了當下中國教育、經濟資源的不平衡,中西部地方高校和研究機構面臨著「先天不足」的發展困境。

(4)學界的議題敏感程度很高,注重對於時下熱點進行結合研究。上半年的研究重點以去年下旬和今年上旬的時事為主,從「澳門回歸二十年」,到「特殊的春晚」,再到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學界都給予了密切的關注,而對於一些近來方興未艾的研究熱點,如「人工智慧」、「社交媒體」等,也保持著良好的敏感度。

(5)整體氛圍突破了死板的學理化,更多探討與業界的融合之道,但對新聞史的研究相形見絀。上半年的四大刊論文大多聚焦於業界前沿,重點探索理論和業務的結合,實踐性強,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但與此相對的則是缺乏對新聞史學的研究,在此方面也並未有什麼突破性的成果。

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肖一數說的此項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1)由於研究涉及的時間範圍較短,故我們僅用「下載量」而不是「被引次數」來衡量熱度較高的論文。

(2)由於時間跨度小,發表時間較近的論文在內容分析中處於相對「劣勢」,尤其是在下載量的統計中。

(3)由於篇幅和版面限制,我們在製作數據圖表時,部分配圖並未呈現所有數據,例如「論文作者」這一數據。

(4)文章整體採用「圖表+敘述」的方式,儘量做到有理有據,客觀可信,如若存在表達有失偏僻之處,歡迎指正。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肖一涼介」,羊村傳播已獲授權

END

主編:曾潤喜

執行主編:潘穎

相關焦點

  • 國內數據新聞研究的知識圖譜
    隨著數位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作為一種創新的新聞信息傳播形態,以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呈現為基礎的數據新聞被各大媒體所青睞,尤其是在2012年之後,國內數據新聞實踐日漸推廣,引起了新聞傳播學界的持續關注。
  • 新聞傳播領域中國廣播學研究的知識圖譜
    如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暨南大學和湛江師範學院人文學院新聞系合作,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院與孝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合作,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與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作,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長春廣播電視臺合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合作,復旦大學與上海廣播電視臺合作、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合作,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作,中國傳媒大學與浙江人民廣播電臺
  • 這是今年新聞傳播學最重要、最全面的學界熱點合輯!
    還有8天,2020年就正式過了一半,21級的寶寶們漸漸進入了學習的狀態。這個時間截點正適合各位童鞋了解新聞傳播學熱點。今天學姐將集合彭蘭、劉海龍、喻國明、陳立丹等老師等論文,幫助大家快速抓住學界核心熱點,為各位童鞋提供一份槓槓的新聞傳播學熱點複習指南。
  • 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在京公布
    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頒獎大會12月12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評審委員會介紹,十大創新案例充分體現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主流專業媒體、網際網路平臺媒體和垂直機構媒體的責任擔當,生動展現了不同類型傳播行動者深度融合的積極創新與前沿探索,為我國新聞傳播實踐和研究帶來了新思路、新活力和新經驗。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研究表明,國內主要從中華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來追本溯源,國外多從西方共同體思想、全球化視角探討其思想淵源。在主體動機層面,國內學界側重中國夢和全球治理視角,而國外學界更傾向於從零和博弈角度出發,對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動機存有疑慮。就實踐路徑而言,雙方均聚焦於「一帶一路」建設,但國內研究側重法治、互通、治理等路徑,而國外學界側重軟實力輸出角度。
  • 「新」火相「傳」,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20周年華誕
    此前,本年度由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數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20)已於11月21日正式開幕。這一學術盛會吸引了來自全國35個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參與,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裡,共舉辦了17場學術研討會議。
  • 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
    回顧2020年上半年發生的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發現其中在網上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可不少,如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反轉事件、高考輿情熱點事件、教師崗位頂替等。這裡蟻坊軟體有挑選了2020年上半年熱議度高的教育輿情熱點和新聞輿情熱點事件,並匯總成了一份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案例分析報告合集,供各位參考。
  • 一文讀透復旦新聞學院「研究基地」建設
    此前,本年度由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數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20)已於11月21日正式開幕。這一學術盛會吸引了來自全國35個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參與,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裡,共舉辦了17場學術研討會議。
  • 陳力丹教授:當我們研究新聞傳播時,我們需要研究什麼?
    在本次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轉載新傳研讀社文章,為你節選了陳力丹教授對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這一部分的分享要點實錄。
  • 加強產學研聯動 國內高校首家廣播研究機構落戶重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實習生 梁浩楠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9日12時30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實習生 梁浩楠)今(19)日,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廣播專業委員會2020年會在重慶師範大學舉辦。會上,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科網聯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和重慶師範大學共建的廣播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據悉,該研究院是國內高校第一個廣播研究機構。
  • 2021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考研指南(專碩)|報錄數據、參考書...
    學院下設新聞與傳播系、電影電視系、文化產業管理系,現有傳播學、廣播影視編導、文化產業管理等3個本科專業(及方向);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傳播與管理交叉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和MFA(影視藝術)等2個專業碩士點。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傳播學碩士點於2003年5月經學校批准後設立。全系擁有29名全職教師。
  • 新聞傳播考研考前必看!院長換了你都不知道?還考什麼研?
    距離2020年碩士研究生考試還剩下不到兩個月了!今年,各大院校的招生簡章,招生人數、參考書等都或多或少地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除了這種顯性的變動之外,還有一種隱性的變動,更為重要!(二)研究方向李良榮教授致力於新聞學、宣傳學、傳播學的研究,尤以新聞理論見長。他寫出了建國後國內第一本《新聞學概論》,成為當時國家教委的指導教材,被全國30多所高等院校新聞專業選為教材,5年內再版10餘次。
  • 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在長沙舉辦
    參加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的嘉賓合影留念。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白寅在論壇上發言。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在長沙舉辦。紅網時刻12月20日訊(通訊員 潘焱 姚宇鑫 汪佳 記者 劉力)12月19日,以「全球疫情背景下健康傳播研究的機遇、挑戰與推進」為主題的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系列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由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湘雅公共衛生學院、湘雅醫院、湘雅護理學院、中非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中非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融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等承辦。
  • 暑期學校 | 「傳播與城市:新視野、新路徑、新方法」——2020復旦大學「中外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方法」暑期學校日程
    傳播與城市:新視野、新路徑、新方法2020復旦大學「中外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方法」暑期學校日程黃旦教授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14:00-17:00——數字時代的協作式新聞布展與城市公共生活陸曄教授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7月4日-8:30-11:30——學員分組討論14:00-17:00——學員分組報告主持和點評:孫藜教授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在研究什麼|特別策劃
    為了探尋2000年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基本狀況,本研究選擇新聞傳播學界傳統上公認的四份學術影響力較強的刊物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以下簡稱「四大刊」),這四份刊物均為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方延明文化三論》:非典型新聞學者的「學界演進證詞」
    如果說陳平原教授是典型學者(從求學到執教,一生皆圍繞中文)的話,那麼方延明教授算是「非典型」學者,尤其是他的三次「跨界」:第一次「跨界」是他由數學專業畢業轉入新聞領域,第二次「跨界」是他由新聞實務轉入傳統文化研究,第三次「跨界」是他從傳統文化研究轉入新聞教育研究(特別是擔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首任院長期間的學術研究),在新聞學界都稱得上是「非典型」,其經歷也堪稱傳奇
  • 專精型媒體、新聞時刻、音視頻轉向……2020全球新聞傳播有哪些新...
    編者按:為了更為全面而準確地研判全球新聞傳播的最新趨勢,清華大學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院等國際知名研究機構開展合作,邀請了近百位國際知名學者和業界高管對2020年全球新聞傳播業面臨的機遇、風險和挑戰作了前瞻性的預測。
  • 名校新聞傳播複試考什麼?2018名校新聞傳播複試題大點評(一)
    不過,同學們可能不太清楚的是,在國家線正式確定之前,已經有許多新聞傳播類名校陸陸續續的開始了複試。根據我們輔導參加複試的同學的回憶,我們把這些複試題做了一個整理,在今天的微信和微博號上做一個點評,讓大家看看名校新聞傳播複試究竟在考些什麼。也為未來調劑和考試的同學提供一個參考。 在具體學校之前,先對這些複試題目做一個總體的總結。
  • 中國新聞媒體的數據新聞報導實踐研究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新聞成為學界和業界研究的熱門領域,本文釐清數據新聞的來源和概念,對學界的數據新聞研究成果做了文獻綜述,然後通過內容分析的量化分析方法,觀察中國新聞媒體對數據新聞的實際運用情況,主要是分析數據新聞在平面媒體中的運用情況,並對現狀進行思考和總結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取消本科招生
    文章中,彭剛表示:學校反覆研究、慎重決策,決定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後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 創新人才培養上,學院為本科生每個學期都開設了專業英語課,不少專業課程也都採用英語或者雙語教學。本科每一個班中,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外國學生。 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培養出了《鄉村八記》作者李強等眾多優秀畢業生,他們在新聞傳媒等多個領域都成了領軍人物或行業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