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無疑是極其特殊的一年。
在過去的這半年裡,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在醫學界數見不鮮,而再拓寬一下視域,可以發現,整個學界也都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有了新的變化。
為了探尋新聞傳播學界在今年上半年聚焦於哪些議題,我們特意選取了新傳學界公認的學術影響力靠前的四份期刊作為研究對象。
它們分別是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現代傳播》、復旦大學主辦的《新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國際新聞界》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主辦的《新聞與傳播研究》。
這四份刊物均已被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收錄,俗稱「新聞傳播學四大刊」(以下簡稱「四大刊」)。
肖一數說從四大刊今年上半年所發論文的數量、研究層次、基金項目、作者、主題以及關鍵詞等要素進行切入,旨在洞悉新聞傳播學界今年的研究動態。
今年上半年,期刊仍穩定發行
為便於比對,肖一數說以半年為時間單位,對近三年四大刊發文數量進行了統計。
我們發現今年上半年發文總數與去年上半年相近,總體呈現出一個穩定的趨勢。
而具體來看,除了《現代傳播》保持了相對較高的發文數量,其餘三份刊物總體相近,這也與不同期刊對於刊稿數量的要求有關。
今年上半年,四大刊共計發文339篇。
其中,《現代傳播》遙遙領先,共刊文204篇,平均每期34篇,而《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及《新聞與傳播研究》分別為79、52及42篇,平均每期分別13、8和7篇。
新聞傳播學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相關研究論文也多屬於此方面的研究。339篇論文在研究層次上幾乎都屬於基礎性的研究,且以社會科學類的研究為主。
在研究基金項目上,仍以國家社科基金為主,佔比54%,隨其後的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也都是國家級別的,這也反映了四大刊收錄的論文主要都是高層次基金項目所支撐的。
例如《國際新聞界》所刊發的兩篇綜述類文獻《2019年中國的傳播學研究》和《2019年中國的新聞學研究》都是屬於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管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研究集中在北京地區
中國傳媒大學表現亮眼
肖一數說對339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所屬機構進行了統計,發現這些作者來自國內306所不同的機構。
其中,來自北京的機構數一馬當先,有124所,佔比40.8%,而居於二三位的則是上海和廣東,分別有39和22所科研機構。
依據教育部和北京市企業管理諮詢中心網絡部的數據,北京市目前共有64所本科高校和100所科研院所,而且其中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層次的研究機構。
除了北京,上海和廣東的研究機構雖相對較少,但仍與國內絕大部分地區拉開了差距,這說明了學術研究成果與地區的高校機構數量以及經濟實力等因素息息相關。
就論文作者所屬機構具體來看,幾乎都以高校為主,僅有一所研究所。
其中,中國傳媒大學高居榜首,所發論文共計51篇,隨後則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分別為27和22篇。
我們對發表論文數在1篇以上的作者進行了具體分析,發現共有40位論文作者。
其中,37位作者發表論文2篇,餘下3位發表了3篇,它們分別是喻國明、陳昌鳳和劉海龍。這三位學者分別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在新傳學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人工智慧成為熱門議題
社交媒體研究經久不衰
339篇論文中,有233篇屬於新聞傳播學,佔比68.7%,其它還涉及到了影視、社會、政治等39個學科,總體上呈現出了多學科、跨學科的趨勢。
為了分析結果更具準確性,肖一數說提取了339篇論文中,作者自行提煉歸納的關鍵詞進行分析。
我們發現「社交媒體」和「人工智慧」的議題討論甚多,這與近些年新技術為新聞傳播領域帶來的巨大衝擊有關。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議題屬於今年新增議題,由於期刊從審稿到出版具有一定周期,所以關於此重大議題以及公共衛生事件、國家形象傳播等議題的更多論文,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社群化傳播」這一關鍵詞也很值得關注。按照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人類社會傳播形態已經歷了「部落化」「非部落化」,正在進入「重新部落化」的時代。當下網絡用戶的社群化、圈層化生存現象愈加突出,與之相關的研究也是不斷增多。
同直接與新聞傳播相關的關鍵詞不同,「隱私」一詞似乎顯得格格不入,而其實「短視頻」、「算法」以及「信息繭房」等關鍵詞都與隱私一詞緊密相關。大數據對用戶信息的獲取及畫像,再到個性化分發等一系列步驟都在威脅著用戶的隱私權。
「媒介哲學」在新聞傳播領域中屬於熱度相對較低的方向,但在新傳研究中又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哲學方面的諸多理念內核,而且在當前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加大了對學生文史哲一類基礎知識的教育。例如今年推出重磅改革的中國傳媒大學,就將此要求徹底灌輸到了從研究生招生到培養等流程。
為了進一步了回答「上半年四大刊論文聚焦於哪些議題」之問,肖一數說對339篇論文進行了具體的內容分析。
從論文主題來講,研究熱度第一位的是「人工智慧」,隨之則是「社交媒體」和「媒介融合」。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勢頭很猛,機器人寫作、大數據畫像、算法分發等新技術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今年疫情高發期間,信息流的密度和速度都十分驚人,在此之下謠言四起、人心惶惶。人工智慧藉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數據用來進行事實核查,機器人寫作快速更新疫情信息,新華社在兩會期間也推出了全球首位3D AI合成主播......
在上半年四大刊中,《國際新聞界》第5期的《傳播中的離身與具身:人工智慧新聞主播的認知交互》,通過認知科學的理論探討了優化人工智慧新聞主播的可能進路。
《新聞大學》第3期的《價值共創與協同創新:基於智媒時代價值平臺網絡的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也從價值平臺網絡探討了傳媒業的商業模式創新路徑。
而《現代傳播》第5期的《數據驅動下廣告產業的智能化發展》還從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關係出發,運用知識管理理論分析了數據向智能演進的邏輯。
「社交媒體」和「媒介融合」屬於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面對當下紛繁複雜的網絡環境,層出不窮的問題依然困擾著新傳學界。
同樣是在疫情期間,絕大部分國人宅居在家,網絡成為了他們和外界聯繫的唯一接口,於是諸如慢直播、VR/AR新聞以及各種各樣的社交平臺迎來了爆發式的用戶增長。
例如,《新聞大學》第5期刊發的《抖音觀看情境下的用戶自我認識研究》就分析了抖音營造的觀看情境以及用戶在此情境中的自我認識的發展。
而《現代傳播》第1期的《從媒體融合到融合媒體:電視人的抉擇與進路》基於當下技術創新驅動電視媒體向融合媒體加速轉型的背景,提出了媒體轉型時期的電視人需要作出抉擇和思考進路的四大方面。
在熱度前三的議題之外,「風險傳播」、「危機傳播」、「對外傳播」以及「公共衛生事件」等議題也被廣泛討論,總體契合了今年的社會環境。
如《新聞大學》第3期的《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風險感知和風險傳播模型研究——兼論疫情嚴重程度的調節作用》就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健康危機為例,運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研究公眾的風險感知、風險傳播行為的特點,以及疫情嚴重程度對上述二者關係的調節作用。
下載量前20的論文都在敘述什麼
為了進一步探尋上半年新傳學界的研究熱點,我們選取了截至目前「下載量居於前20」的論文具體分析。
下載量第一的論文是學者蘇濤和彭蘭的《熱點與趨勢: 技術邏輯導向下的媒介生態變革——2019年新媒體研究述評》,下載量達到了5560次。
下載量第二和第三的是《2019年中國的傳播學研究》和《2019年中國的新聞學研究》,下載量分別為3983次和3289次。
這三篇論文都是綜述類文獻,系對2019年學界研究的總結和回顧,屬於基於整個學科的整體性研究類論文。
而剩餘的的17篇論文也均在1500次以上,其中有6篇論文都對「社交媒體」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3篇論文直接討論了「新冠肺炎」的議題;3篇論文重點關注「話語表達與分析」;還有一些論文對「春晚」、「5G」以及「短視頻」等熱點內容進行了研究。
20篇論文在四大刊中所佔比例各異,其中,有11篇論文均來自《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和《新聞大學》各有7篇和2篇,無一來自《新聞與傳播研究》。
我們還對論文作者進行了分析,發現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最多,均有4位,其餘的除了清華大學有兩位以外,雲南民族大學、復旦大學等14所院校或科研機構都均有1位作者。
在這些作者中,獨立作者僅有5篇,分別是彭蘭、廖祥忠、謝卓瀟、尹連根和王天嬌,而剩餘15篇論文都由多位作者共同完成。
為了具體分析這20篇論文研究的主題,我們提取了文章的關鍵詞進行呈現。
其中,「社交媒體」出現頻次最高,在6次以上,這也是上半年四大刊大部分論文都在研究的主題。
20篇論文中,有3篇都直接涉及到了「新冠肺炎」這一公共衛生事件,孫少晶等人的《新冠肺炎疫情語境中多元媒介的微博話語表達》 更是將社交媒體和新冠肺炎結合進行了研究。
其它的關鍵詞,如「媒體融合」、「媒介記憶」、「歷史回顧」等都與上半年新傳學界所研究的主題總體相符。
結論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肖一數說對於上半年四大刊所發論文,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論文數量和質量兩手抓,研究狀態保持穩定。四大刊在今年上半年所刊發的論文一如往常地保持了較高水準,學界高水平學者的成果居多。
(2)學科研究呈現出多學科、跨學科的趨勢。新聞傳播學近些年來一直在嘗試有益的改革,總體上更強調和政治、經濟、信息工程等學科的融合研究,今年上半年四大刊的論文依然突出了這一趨勢。
(3)新聞傳播研究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嚴重往京滬等地傾斜。從339篇論文作者所屬機構就能看出,北京地區成果倍出,而一些中西部地區甚至無一產出,這其實也反映了當下中國教育、經濟資源的不平衡,中西部地方高校和研究機構面臨著「先天不足」的發展困境。
(4)學界的議題敏感程度很高,注重對於時下熱點進行結合研究。上半年的研究重點以去年下旬和今年上旬的時事為主,從「澳門回歸二十年」,到「特殊的春晚」,再到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學界都給予了密切的關注,而對於一些近來方興未艾的研究熱點,如「人工智慧」、「社交媒體」等,也保持著良好的敏感度。
(5)整體氛圍突破了死板的學理化,更多探討與業界的融合之道,但對新聞史的研究相形見絀。上半年的四大刊論文大多聚焦於業界前沿,重點探索理論和業務的結合,實踐性強,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但與此相對的則是缺乏對新聞史學的研究,在此方面也並未有什麼突破性的成果。
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肖一數說的此項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1)由於研究涉及的時間範圍較短,故我們僅用「下載量」而不是「被引次數」來衡量熱度較高的論文。
(2)由於時間跨度小,發表時間較近的論文在內容分析中處於相對「劣勢」,尤其是在下載量的統計中。
(3)由於篇幅和版面限制,我們在製作數據圖表時,部分配圖並未呈現所有數據,例如「論文作者」這一數據。
(4)文章整體採用「圖表+敘述」的方式,儘量做到有理有據,客觀可信,如若存在表達有失偏僻之處,歡迎指正。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肖一涼介」,羊村傳播已獲授權
END
主編:曾潤喜
執行主編: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