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間,全媒派聯合人大出版社、新傳研讀社等機構邀請到陳力丹教授做客直播間,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開學第一課」。在本次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轉載新傳研讀社文章,為你節選了陳力丹教授對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這一部分的分享要點實錄。其中,老師總結了若干論文選題中需要避免的陷阱,以及他近年來關注的研究話題,希望可以帶給相關學者或有研究需要的同學一些參考和啟發。
陳力丹教授直播中。
以下為陳力丹教授直播口述內容(有所刪減)。
2019年十大話題
2019年我總結了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其中包括(1)5G技術;(2)新聞生產領域的人-技關係;(3)鄉村媒介;(4)農民工群體的媒介使用;(5)視頻博客;(6)自媒體「洗稿」;(7)數字勞動;(8)社交媒體隱私;(9)傳播技術具身;(10)建設性新聞。
從這些話題可以看出,新聞傳播形態的急速變化令人目不暇接,傳播技術也正在促成社會的進一步媒介化。不過,目前新聞傳播學界習慣於緊跟快轉式地對新鮮話題進行描述,深入研究乏力,闡釋片面,缺乏較強的批判意識和有組織的持續性研究,也缺乏對問題的學理分析和多學科視角的全面解讀。
去年的文章裡,我感覺寫得比較好的包括這麼三篇:鄭滿寧《短視頻時代Vlog的價值、困境與創新》(《中國出版》2019年19期);王錫苓、劉一然《皮村新工人自我賦權和微信公號的形象建構》(《傳播與社會學刊》2019年總49期);翟秀鳳《創意勞動抑或算法規訓?——探析智能化傳播對網絡內容生產者的影響》(《新聞記者》2019年10期)。
這三篇文章為什麼寫得好,它們共同的優點是:既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也有全面且深入的學術研究;理論與現實問題結合緊密;最後,它們說話實在。
如果大家在選題方面找不準,我還推薦大家看看史安斌老師每年都會寫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另一篇是美國新聞傳播新趨勢。每年的這兩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一些來自全球視野的啟發。
研究選題的六個主要問題
在這些年的論文和項目評審過程中,我總結了一些研究選題的主要問題。
數據基礎上沒有思想創新
今年我看了3篇評獎文章,都是量化調查報告,應該說做得不錯。不過問題在於,現在幾乎所有文章都是這個模式,實質就是一種對情況的敘述。學術研究如果總是停留在這種敘述上,沒有思想,沒有人文社科理論的創新,我們永遠沒有出路。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現象。很多人喜歡在國內外一些主流媒體網絡上搜某幾個概念或某類文章,做量化的比較或分析。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了,搜一下某幾個概念或某類文章的顯現情況或使用情況,十分簡便,於是就出現了這一類論文,比如《紐約時報某年到某年關於中國某某問題的量化分析》。
這種題目毫無意義!理論上沒有貢獻,應用上沒人會去參考。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原則上不能將這些傳媒上關於某形象、某問題的量化分析作為碩士論文選題,博士論文就更不要說了。
缺乏實踐經驗,就少做對策研究
很多論文不斷緊跟傳播科技發展的腳步,描述各種社交媒體的傳播「特徵」。人人都在玩的東西,就算多少有些概括性,學術上也是無意義的,因為過不了幾年,時髦的傳播形態就會過時(例如研究微博的書)。
還有就是所謂「對策研究」。現在從本科生到博士生,選題相當多的是對策建議。學生沒有實際工作經驗,這類建議大多是套話,說了等於沒說。原則上我不認同學位論文選這類話題。
相當多的專職智庫人員,本來應該獨立思考,建言獻策,但一天到晚揣摩上司的心思,寫各種迎合的「對策建議」,出的餿主意不少。
全面介紹不是做學術
我曾經讀過一篇叫做「中國網際網路治理研究」的論文。從這個題目來看,這篇論文就沒有研究,因為標題裡缺少基本觀點和理論假設,不過是對中國網絡治理工作的全面介紹。這種基於工作經驗的總結,即使不讀博士生,只要在工信部某個部門工作,簡單搜集一些資料,再認真些,就可以做出來。
再仔細看,作者對文獻的掌握僅限於表面的幾篇文章、幾本書,對於網際網路理論的掌握比較膚淺。前面敘述的「理論」與後面講述的內容沒有關聯,也不需要關聯,因為後面的敘述不需要學術理論來支撐,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夠不上是學術研究,而僅是一種情況的比較全面的介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設想與自身的基礎距離太大,不可能做出來
2018年4月,我給規劃辦提了一項建議,針對的是新聞史的研究。我認為在項目申報中,新聞傳播史選題應該有一個附加條件:
作者需要提供對研究對象已經掌握材料的情況,把找材料列為研究時間內的重大事情的,原則上不得參加申報。申報人對研究對象要有一定的研究積累,提供的已發表的論著與新選擇的研究話題之間沒有關係的,原則上不得參加申報。這次看的全部是新聞傳播史方面的審議材料,相當部分是設想甚至幻想,難點都是找材料,還有部分申報人員的未來研究成果可能與當初描述的內容完全無關。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原則上不提倡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在高校很多,代表性有限卻層出不窮,因為就在身邊,其實研究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寫出一篇什麼文章應付各種考核。以後對以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章要警惕,作為論文寫作的練習可以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但作為真正的學術研究,這類選題無意義,多數文章沒水平。
「以…為例」「基於…」作為副標題的選題,不提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一個口氣很大的標題與一個「以……為例」的副標題結合的論文多了起來;近年又興起在大標題或副標題中使用「基於……」的行文模式。這樣的文字遊戲之下,一個口氣很大的標題頓時變得很小了,但那個「為例」或「基於」的對象,均不能代表或推及大標題涉及的內容。
我們需要研究什麼樣的選題
有三個話題我認為是可以推薦大家研究的:
(1)網際網路對社會傳播結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該如何被看待、這些影響可能帶來的種種悖論以及對悖論的解讀。這都是中觀層面的,學者應該想到。
(2)網際網路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和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各方面的應對。這個問題比較宏觀,是未來形態的,沒有知識積累做不出來。
(3)提供對網際網路的批判性思維。這是我們做出來的,但很多人都忽略這一點。
比如,傳播技術沒完沒了地升級、更新換代,真是信息傳播的社會需要推動的嗎?IT資本的利潤驅動恐怕起了很大的作用,傳播技術的無限發展是好事嗎?它對社會結構的破壞性影響,現在討論得很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在網際網路上各種突然躥紅的事情,被視為傳播的奇效。各種路徑,從娛樂、文化產業到新聞傳播,都有神奇的成功案例。問題在於,成功的機率比中彩票還小,卻無人研究這是為什麼。
那些突然躥紅的人物、事件、觀點、詞語,大多出乎當事人的意料,被複製的可能性也極小。這些網際網路傳播的偶然性裡面,有什麼規律可循嗎?這需要傳播學者與心理學者的合作研究。
現在生活中幾乎所有時間碎片已經被整合,甚至人類數萬年形成的「一心一意」思維慣性,正在被「一心多意」和「三心二意」的網際網路接收和傳播方式取代。這對人類而言是福祉還是惡兆?
這樣的問題都需要研究。向社會提出忠告、警告,是學界的責任。但因為有一定難度,還可能涉及到跨學科的合作,很少人在做。
近年來我設想的13類話題
我2015年以來設想了一些話題,多數已發表文章,但很淺,希望有人繼續做。
1、從4G、5G到光子計算機。回顧並論述4G對整體社會傳播形態和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探討5G對社會傳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2、新傳播形態對傳統傳播順序的挑戰。新傳播形態下的信息傳播,呈現非線性、圈層、超連結的方式,改變了以往的信息發出和接受的線性順序。
3、新傳播形態下人的記憶方式和內容偏向發生的變化(谷歌效應)。更多的選擇性記憶在於重要的信息點和信息的獲取路徑,而不是具體的知識要素(具體時間、地點、觀點的原文原話、情景等)。網絡媒體的失憶(有能力存儲所有信息,但無人關注存儲,甚至有意抹去歷史記憶),遠比大眾傳播時代嚴重。
4、網絡語言形成的規律與傳統語言形成規律的異同。新網絡語言的形成規律依然是語言學以往的規律,但有自身的特點。
5、社交媒體下的群體性孤獨(Together Alone)。以往以血緣、地緣、業緣、血緣為主導的社會關係網,隨著虛擬社交技術的發展呈現出社交交往虛擬化、熟人網絡與陌生人網絡整合化等發展趨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6、社交媒體下公共領域所呈現的私人屬性(二者疊加)。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生活和境況,私人領域議題越來越公共領域化。
7、網際網路條件下「新聞」內涵的延展。未來「關於事實知識的知識」 將超越簡單的「發生了什麼事」的新聞知識類型。
8、網際網路傳播中的信息誤讀。我們更需要關於「新聞誤讀」在網絡傳播條件下的研究。已經有了《新聞誤解:論新聞文本間距》(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年版)但尚沒有跟蹤網際網路傳播條件下的進一步研究。
9、網際網路條件下的「新聞真實是一個過程」,「謠言」一定程度難以避免。新聞傳播學界多提供關於網際網路條件下新聞傳播的比較科學、理性的認識。
10、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信息(新聞)期待。網際網路傳播的圈層、交互和超連結等傳播特點造就了更為複雜的信息內容的期待類型。
11、智能軟體和新聞聚合網站對「新聞價值」的運用與問題。每天對無數數據進行掃描,建立在眾人新聞選擇的基礎上,比記者根據新聞價值的經驗判斷選擇新聞精準得多,但也存在更多的道德問題。
12、網絡原生[自然]廣告(Native Advertising)對以往展示性廣告和廣告學理論的挑戰。傳統的關於廣告傳播的本質即「展示」,而且多以生硬地打斷觀看的線性秩序為前提。然而網絡的原生[自然]廣告 ,打破了廣告傳播的「展示」特徵,實現了有價值的內容與廣告的無縫融合。
13、傳播學在網際網路傳播時代面臨的危機。傳播學產生於社會工業化的背景下,因而是大眾傳播的闡釋者,而對網絡傳播的闡釋,目前沒有系統的傳播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