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傳媒,究竟宣傳公民意識還是臣民意識?

2021-03-02 播音麥田

抖音搜索關注 :播音麥田 趙老師

每周三晚 八點半 

播音麥田 線上公益課堂等你來

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首次提出「公民意識」問題。決議指出:「要在全體人民中堅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識,增強社會主義公民意識」。時隔21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提到「公民意識」問題,明確要求:「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現在強調「公民意識」,不再是20年前的普及法律常識意義上的初級「公民意識」,而是進一步與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相聯繫。公民意識與人的「自由平等」相聯繫,這是我們黨的文件中未曾有過的表述。

  

我們以往常講的「人民」,相對於敵人而言;而「公民」的法律概念則是相對於古代社會的「臣民」、「子民」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是具有法律人格的國家主體,公民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障,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必然要求。倡導樹立公民意識,是社會主義國家按其自身邏輯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公民意識是新時代的產物,不是在所有公民頭腦中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在國家法律逐步趨於完備的條件下,這種意識需要通過普法教育,特別是憲法的教育過程來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的強弱,標誌著公民作為國家主體的自我覺醒和覺悟的程度。

  

「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相對於封建社會的「臣民」、「子民」,有著根本性的質的不同。國家的現代化包括許多方面,但一個核心問題是人的現代化。它的標誌就是人民成為公民並具有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則是法治國家的基礎,市場經濟的保障。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是公民的身份意識,即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角色,而非市民、百姓、國民、臣民、群眾的角色。其具體內涵則包括權利意識,即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以及義務意識,即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其延伸內涵,還包括平等意識、獨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公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識,有利於民主體制的健全,有利於法治秩序的建立。

  

健全民主,如果參與者總是以臣民、子民的意識參與其中,那是對現代民主的極大諷刺。十七大結束後發生的幾件事情,從一個側面進一步說明,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實在非常重要,而且時不我待了。

  

2007年10月23日傍晚,十七大代表、江蘇省邳州市委書記李連玉回到本地,沿途80公裡的這個縣級市所有的機關、學校、醫院和村莊的群眾,均被動員起來「歡迎李書記凱旋」。警車在前面開道,一輛紅綢披掛的中巴徐徐而來。大紅地毯,鞭炮連綿,煙花漫天,人頭攢動,嗩吶齊鳴,秧歌舞獅,軍樂隊出動,當地電視臺和網站上,「李書記回來」的消息佔據了全部新聞時間和網頁。沿路廣告均變成簇新的巨幅歡迎標語:「李書記,您辛苦了!」沿路機關大樓掛滿豎形條幅,一些鄉鎮路段遍插彩旗,綿延數百米。為了讓領導看到夜色中的條幅以及大家的神態,特意調用了兩輛警車,一前一後用車燈照著人群。省道收費站近旁,交通局的值勤幹警們,一身筆挺制服,帶上了白手套,領導臨近時舉手敬禮。路邊的該市法院,特意開啟大樓的「亮化工程」。人們可以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這位李書記西裝革履,下車揮手致意。據說那天光是燃放的鞭炮就價值數萬元,事後碎末就裝了幾十麻袋。

一個縣級市的領導幹部,作為黨的十七大代表,本應用實際行動宣傳十七大精神,悄然回來,埋頭工作,方顯人民公僕的形象;孰料恰恰相反,讓邳州市的公民們其實變成了他的臣民,對他百般阿諛。看來,邳州市的公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根本無法成為真正的公民,哪能談得上「公民意識」!事後該市的官員承認「犯了低級錯誤」。

  

而我們的傳媒在無意有意中放大了這種「低級錯誤」,客觀上傳播的是愚昧的「臣民意識」。

  

再看一例。2007年10月25日,教育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教育網現場直播,主題是領會十七大精神。然而,在談到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時,新聞發言人這樣介紹某校校長帶來學生的感謝信:「這個感謝信的名字也說得特別好,叫做《知恩於心、感恩於行、沐浴黨恩、立志成才、報效祖國》,這是他們全體學生和老師真情表白。」他介紹一些學生做的工藝品,強調「題目叫做《沐浴黨恩、茁壯成長》」。

  

我國很多人仍然習慣於按照中國古代傳統中臣民感謝皇恩的思維行事,諸如現在看到的校長和學生「謝黨恩」,顯然缺乏公民意識,但可以理解。而新聞發言人是政府的代表,作為教育部高級別的公務員,非但不認為這是不必要和錯誤的,反而對這樣的表達方式大加讚賞,顯然與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背道而馳。而這場發布會的主題,是深入貫徹學習十七大精神,頗有些諷刺意味。

  

「謝黨恩」的做法明顯不符合共產黨的基本性質。黨和政府是人民的公僕,人民是主人,人民遇到困難,黨和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解決問題,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就該批評,哪有主人向僕人謝恩的?但是,我們的傳媒在新聞報導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宣揚並強化了這種有悖於公民意識的觀念。

  

讀一讀馬克思總結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經驗的著作《法蘭西內戰》,以及恩格斯紀念馬克思這篇文章發表20周年而寫的導言,對此說得再清楚不過了。恩格斯還提出了「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僕變成社會主宰」的問題(《馬恩全集》22卷228頁)。

  

「謝黨恩」的新聞報導以往也司空見慣,例如1998年抗洪的新聞報導中,這類報導隨處可見。黨和政府在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時,及時出動部隊搶險救災,調動了大量物資和生活用品,受災民眾自發地說出感謝黨的恩情之類的話可以理解,而傳媒不加分辨地突出報導這種感恩場面,則反映了指導思想上缺乏公民意識。引導輿論者缺乏公民意識,何嘗談得上正確引導輿論呢?我手裡有一篇2007年1月2日《羊城晚報》第10版的整版通訊,題為《新年新家一碗土酒謝黨恩》。再看十七大之後的報導,「感謝黨恩」之類的話語隨處可見,例如:「重陽節前古丈縣民政幫困住戶心中感謝黨恩」、「俺們過上了好日子,感謝黨恩———河南新安幹群歡慶十七大勝利閉幕」、

  

「災區代表將感謝帶到十七大,說黨恩熱淚盈眶」,等等。社會的財富本來就是人民自己創造的,把資財送到需要的地方,執政黨和政府只是正確地執行了調配權,這是他們的本職工作,沒有什麼需要感謝的。

  

古代皇帝統治時期,民眾出於對世襲皇權的虔誠尊崇而習慣性地喃喃「皇恩浩蕩」,而如今共和了,法治時代,黨和政府官員不應默認、讚許這種謝恩思維,而要正面教育民眾樹立公民意識。黨領導下的傳媒,理應淡化這類感恩意識,適當批評這類觀念,以此為契機開展公民意識的教育,大力宣傳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不是強化報導「感恩」意識。

  

傳統的「子民意識」和「臣民意識」在我國社會中根深蒂固。除了「感恩」外,還有民眾的「清官崇拜」意識,部分官員「為民作主」的「父母官」觀念等等。現代社會是以公民為本的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就是從臣民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型。要完成這一轉變,黨政官員、黨領導的傳媒,有責任以身作則,並促進公民意識的普及。

  

由此看來,「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實在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一個需要從眼前做起,從自己做起的行動。各級黨政官員,首先要打破習以為常的「被人民感恩」的思維,切實尊重人民的合法權利。傳媒,則要有意識地正面宣傳公民意識,不能再宣揚「感恩」話語和場面。

  

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才會真正深入人心。

陳力丹簡介:


陳力丹,男,1951年2月生,漢族,籍貫江蘇省通州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新聞學研究室主任;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責任教授、傳播學方向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站長、《國際新聞界》月刊主編、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新聞傳播所所長、新聞史教研室主任。其它主要兼職: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職稱評定委員(1994年起);北京市社會科學學位委員會委員(1998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系學位評定委員(1994年起);博士生導師(1998年起)。主要研究方向是新聞理論、中外新聞史、傳播學、輿論學。

責任編輯:郭佳欣

圖片內容來源於網際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侵權 即刪除

相關焦點

  • 教育者自身要有公民意識
    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都是跪著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能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是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學人追求的目標與社會理想。
  • 儲朝暉‖公民意識教育始於行
    培養公民意識是培養合格公民的起點就是使人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意識到自己在國家中的主人公地位,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家和民生事務的討論和行動中去。 一、知易行難起步艱 公民意識教育從何做起?這是各級教育工作者遇到的一個現實問題。一些學校在開展公民意識教育過程中還出現了反覆。
  • 公民意識是什麼
    王睿告訴記者:「公民意識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就是對公民的權利意識,而培養公民意識就應該從孩子抓起,從基礎教育抓起。讓孩子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就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把對公民意識的培養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把公民意識教育貫穿於國民教育的全過程。這樣一來,公民意識才會生根發芽,才會普遍得到增強。現在我們國家有這樣的條件,也有這樣的能力,教育培養公民意識。
  • 關於我國公民憲法意識培養的一點思考
    逐步完善憲法制度,提升社會公眾的憲法意識水平,強化國家機關的憲法意識,分層次培訓幹部,整合社會,形成鞏固的國家認同感,讓憲法真正成為我們行為的根本準則。        關鍵詞:公民憲法意識 國民身份  國家認同        公民意識教育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個新表述。通過公民意識教育,培養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實質上就是對公民進行憲法意識教育。
  • 經濟時代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如何培育?
    【摘要】公民意識的培育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梳理我國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歷程,儘管成績突出,但仍面臨生態問題關注度低、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建設參與不足、生態消費意識淡薄等諸多難題。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旨在引導公民確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形成自覺的生態保護意識,提高愛護自然的思想覺悟,養成良好的道德文明習慣,並具備處理不同領域生態環境問題的水平和能力。
  • 觀山湖區「增強法律意識 維護公民權益」宣傳活動啟動 還有9場「充電」之旅邀您參加
    為進一步深化全區廣大群眾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群眾法律素質和維權意識,9月11日,觀山湖區「增強法律意識,維護公民權益」系列普法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世紀城愛心廣場舉行。1200餘名明珠助老社法律宣傳志願者用激情洋溢的歌聲拉開了活動帷幕。活動通過文藝表演穿插維權知識專家諮詢、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形式,對《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科學技術普及法》以及「禁毒宣傳」「平安家庭」、打擊傳銷、防電信網絡詐騙、反邪教等知識進行了生動有趣的宣傳講解。
  • 雨花開展憲法普及宣傳,提高群眾法律意識
    雨花開展憲法普及宣傳,提高群眾法律意識 2020-12-15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意識」究竟是什麼?
    但意識又不僅僅是主觀的,因為它有客觀的存在基礎——大腦中的神經活動,因此,可以說意識是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主觀映射,即意識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意識亦是創造性思維的載體。意識也被區分為取用(access)意識和現象(phenomenal)意識兩類,前者泛指與記憶或信息處理有關的意識,而後者則指與現象經驗有關的意識(Block 2008)。
  • 培養公民意識,打贏抗疫戰爭
    盛情難卻,我就聊聊公民意識吧。公民,嚴格意義上講,是個法律概念;通俗點說,就是平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公民意識,就是平等意識、個人權利保障意識和責任意識。如果每個人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重視自己和他人的權利,不侵害別人,勇於擔當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將進入公民社會。發揮普通人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作用,參與社會治理,國家管理成本會大大降低。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
  • 初中生公民意識教育探析
    :公民權利意識教育,公民責任意識教育,公民民主意識教育,公民法律意識教育,公民道德意識教育,公民國家意識教育,公民公正意識教育,公民生態意識教育等;公民意識教育的基本原則包括:民主性原則,規則性原則,情境性原則,生活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真實性原則,質疑性原則,滲透性原則,時代性原則等。
  • 自由意識究竟是一種錯覺還是真實存在?
    自由意識究竟是一種錯覺還是真實存在?
  • 玉屏法院: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努力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玉屏法院:加強環保宣傳教育 努力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2020-05-29 0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宣傳提升環保意識
    生態宣傳提升環保意識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02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   蒼南新聞網9月2日消息:日前,南宋鎮聯合礬山環保所在農貿市場開展生態環境滿意度宣傳活動,全面提升「五水共治」和「生態環境」滿意度,增強轄區居民生態環境意識,倡導生態環保理念,進一步營造全民共同參與
  • 叢臺公安強化 「斷卡」普法宣傳 提高全民反詐意識
    叢臺公安強化 「斷卡」普法宣傳 提高全民反詐意識 2020-11-05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安市開展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活動
    8月29日上午,由福安團市委聯合市自然資源局、市教育局主辦的2020年「8·29」全國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活動啟動,市政府副市長黃凌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詞,市自然資源局、市教育局、團市委、實小龍江校區等有關單位負責出席活動,來自福安市規範使用地圖志願服務宣傳單位、返家鄉大學生代表、小學生志願者代表共計
  • 臺安縣開展反邪教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市民防範意識
    臺安縣開展反邪教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市民防範意識 信息來源:臺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時間:2020-08-25瀏覽次數:次  為深入開展反邪教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居民群眾對邪教組織的鑑別力和防範能力,8月20日,縣委政法委、縣司法局、縣公安局聯合開展了反邪教宣傳教育活動。
  • 究竟是「頭腦病毒」還是「意識病毒」?
    更是一種「意識的反應」。那如果用「意識病毒」這詞顯然更恰當。不過,雖然我感覺更為合適,但很多人對「意識」這詞沒有概念。用的話還要對意識進行解釋。因為不形象,不直觀,所以最後還是不合適。後來又學習與研究,我發現:這些「病毒」的作用是貫穿無形的意識和思維,也貫穿有形的大腦和身體的。
  • 開展法制宣傳 增強法制意識
    為進一步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橋南市場監管所認真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法治宣傳教育系列活動。一是強化學習,提升履職能力。利用每天晨會,圍繞市場監管的職能,制定培訓計劃,將「商事制度改革」、「食品藥品監管」、「特種設備安全」等作為重點培訓內容,開展全員業務培訓。
  • 西蒙·戈德希爾:希臘悲劇探索的是公民意識體系中內在的問題
    確實,有時真正的雅典人會被稱為「公民的兒子,合法地從自己的土地誕生」,就好像這片土地仍然在自我繁衍,同第一個雅典人從中出生時一樣。但母親的角色還是不能完全消除。不僅因為繁衍子孫的公民責任需要依靠女性,也因為嚴格的父系血統的傳承只能由嚴格地保護妻子們的貞潔來實現。確定父親身份的渴望使女性變得必要,至少是在控制她們的意義上。
  • 中國男女老少踴躍捐款 表現世界公民意識(圖)
    中國男女老少踴躍捐款 表現世界公民意識(圖) 外交部的工作人員遲方對記者說:雖然手頭有許多工作,大家還是談起了死亡人數不斷增加的印度洋大海嘯。捐款完全是大家自願的。專門跑到紅十字會、慈善總會去捐款實在沒有時間,所以還是把錢集中交到單位裡一個專門負責的同事手中,由他一一登記好,再集中送往紅十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