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朋友李凌雲之邀,參加他們的線上讀書會,甚是欣慰。宅在家裡久了,每天都是熟悉的面孔,人的好奇心嚴重受打擊,生活的激情也一天天消退。一群有點文化的人,一起線上讀書,既有人際交流的快感,又能碰撞思想的火化,是個不錯的選擇。作為分享嘉賓,他們讓我談談疫情期間的個人感受。盛情難卻,我就聊聊公民意識吧。
公民,嚴格意義上講,是個法律概念;通俗點說,就是平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公民意識,就是平等意識、個人權利保障意識和責任意識。如果每個人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重視自己和他人的權利,不侵害別人,勇於擔當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將進入公民社會。發揮普通人和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作用,參與社會治理,國家管理成本會大大降低。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
瘟疫,從來都不是單靠醫藥治癒的。防疫,包括注射疫苗以及良好的隔離措施,往往是控制傳染病的關鍵。預防和隔離更多的是法律問題。醫學只有和法治結合,才能有效防治瘟疫,解決因疾病傳染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歷史上的麻風病,也是採用隔離方式處理,今天在我國境內零星遺留下來的麻風村就是例證。十七年前的「非典」,實際上也主要靠隔離治理解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效對抗「SARS」病毒的藥物。今天,我們依然採用隔離政策來防治新冠肺炎,也沒有特效藥可以用來消滅新冠病毒。
通過隔離來保護其他人不受感染,再有針對性地解決被感染者的問題,這其中涉及最多的是規則。如何辨識感染者?對疑似病人和確診病人如何隔離治療?在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其他病人的平等醫療權如何保障?如何保護其他人不受感染?他們的經濟生活權利如何實現?經濟保衛戰和病毒防疫戰如何來協同?這些都涉及法律。
首先,要從億萬人中去篩查疑似病人,那是個龐大的工程。政府沒有那麼多人力物力,必須依靠每一個普通人。怎麼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讓每個人自覺參與到防治工作中來?這需要規則和規則實施者的智慧。
目前,我們採用「人民戰爭」的模式:村民在基層政府指導下自治管理,城市分割成小區,由小區保安或志願者配合社區清理人口,測量體溫。一個簡單的體溫測量,按照這種模式,必將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如果每個公民,都能自覺地進行自我管控,接觸疑似病人,自我隔離;自己測量體溫,發現問題及時就醫,那麼,整個防控成本會大大降低。
我們應該制定一些科學規則,創設優良制度,來鼓勵和引導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和應急管理的相關規定來實施自己的行為。在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可以參考。一個彈丸小國,在疫情到來之時,不慌不忙,從容應對。首先,對機場等國際交通進行有效管理,對來自疫區人員嚴格監控;緊接著,號召國民全面自覺遵守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主動選擇運用科學的防治方法。如果不遵守怎麼辦?新加坡的法律非常嚴格,執行也非常到位,違法者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而且,有些人因此信用破產。在公民社會,信用破產等於對一個人的前途宣判了死刑!
處罰容易,判刑不難。但是,如何發現違法者,而且要簡單快捷地發現?對於我們來說,似乎很難。其實,只要全體國民的公民意識足夠強烈,政府依靠人民群眾,採用「人民戰爭」的方式,發現違法者是不難的。
一個常年居住在新加坡的朋友,對我講了一件他親身經歷的事情。有次菸癮發作,他跑到樓頂抽菸。抽完之後,隨手把菸頭從十幾層高的樓上扔下。三天後,他接到環保部門的通知,違法亂扔菸頭的行為將被法院提堂審理。他感到很莫名其妙:夜深人靜扔個菸頭,怎麼會被發現?而且,人家還出示了冒著火星的菸頭在空中翻滾的錄像,對違法行為的監管,簡直無孔不入!他事後推測,可能是鄰居或者物業取證的,政府部門不可能半夜巡樓啊!事後,他被罰3000新幣(也是一萬多人民幣啊),並被判服勞役60小時。這種全民監督的公民權利意識,讓法治的眼睛遍布每個角落,也促成每個人公民意識的形成。
長期以來,全能政府的大包大攬導致公民的責任意識缺乏。而且,作為被管理者,他們經常處於不被信任狀態,很難真正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來。突然到來的權力,讓他們不知所措。如何行使權力?的確是個難題!公民的民事行為,都需要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接受委託「執法」,更需要相關的能力和文明素養。如果不具備相應能力,是沒有辦法圓滿完成相關任務的,有的時候甚至會走偏。
我們看到,有的村莊把不遵守隔離政策的村民綁在樹上,有的街道把違抗命令者拉到街上遊行,甚至以隔離為名,衝進住戶家中打砸,不一而足。
對抗疾病是為了讓我們活著,活著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因為抗疫,讓我們心存感激,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如果因為抗擊疫情,心存怨恨,不但不能攜手對抗新冠病毒,還容易產生內部矛盾,對整個疫情防控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學家說:21天堅持連續性地做一件事情,會形成習慣。從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兩個月了,我們在隔離中反思,在行為中習慣。讓公民的法律意識和責任行為都成為習慣,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保護自己的權利,也尊重他人的權利!讓我們在平等互助的溫馨社會裡,追逐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幸福地「戰鬥」和生活!
文|傅立標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