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文化符號表徵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行為,溝通並維繫著社會群體活動。從儀式視角研究傳播活動,有助於拓寬傳播學的研究思路。
從儀式視角考察傳播活動
儀式是人類的創造,也是人類的特徵和人性的外化。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邵培仁談到,在我國民俗傳播和節日慶典中,儀式藉助各種符號表徵,重建了文化的「想像共同體」,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融入了現代元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郭建斌提出,傳播活動是文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從儀式的視角來考察傳播活動,能夠拓寬我們對於傳播的理解視野,也更有可能讓研究真正「落地」。
儀式化生存已成常態
儀式傳播更貼切的表達是「儀式交流、交往、溝通」。據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吳予敏介紹, 儀式的基礎是儀式體系所規定的符號意義關係,場景是儀式存在的時空條件,通過場景交感創造觀念、權力和價值認同是儀式的主要功能。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儀式化生存已然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常態。邵培仁表示,當前,不僅全球的和本土的代表性文化儀式得以承繼,新的文化儀式也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並在傳播中逐步充實、日益完善,形成媒介景觀。這一過程既豐富了節日文化,推動了商品消費,也強化了人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因此,當代儀式傳播既是一種神聖的立約和宣誓過程,也是一種公開的娛樂和消費過程。當各種有意義的儀式符號一次次地被傳承、創造、理解以及充分地使用、分享和傳播,社會系統的生產、傳輸、營銷、維繫和消費進入良性循環,於是傳播系統與社會系統構成了一種互動互助、共進共享的潛隱性文化生態。
兩大理論視域值得關注
儘管儀式傳播的概念很早就已經在我國出現,但具有獨創性的經驗研究成果卻不多見。在吳予敏看來,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傳播學過度偏向效果和功能的分析;同時,在儀式傳播的研究過程中,還缺乏穩定規範的方法論指導。目前我國儀式傳播研究大致有三個取向,分別是關於儀式傳播思想史的評述、以中國當代大眾傳播為主的研究、從當代文化研究跨越到傳播研究。
儀式傳播研究中有兩大理論視域值得關注。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胡翼青介紹,一是大型媒介事件以及討論這些事件與國家認同、社會認同之間的關係;二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儀式,以及儀式如何在參與者之間形成意義與情感的共享。這也恰恰體現了當下儀式傳播研究中的兩種路徑。大型媒介事件,通過儀式神聖莊嚴場景的建構,實現凝心聚力、傳達意義的功能,更接近於功能主義人類學方法。而民間的各種文化習俗通過參與者的「沉浸」,有效地實現情感、意義及文化的共在、共有和共享,從而形成文化認同,這更符合闡釋主義人類學。這兩類研究都超越了傳統傳播學效果研究的思維定式,在一定意義上為傳播學研究增添了一種新的視角。
整合更多理論資源
近年來,在儀式傳播研究領域仍然存在著對「媒介事件」「儀式」「儀式觀」等概念的誤讀、誤用。在郭建斌看來,儀式傳播的重點不在於對效果的追問,而是對某個或某些特定傳播現象的意義的闡釋。未來要在進一步釐清儀式傳播概念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整合更多、更為有效的理論資源,豐富儀式傳播的「問題空間」。同時,借鑑人類學等學科的「田野調查」方法對傳播現象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並對這些現象的社會文化意義進行討論,這也是一種儀式傳播的研究思路。
儀式傳播對於中華文明的自我定義、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個體身份認同等具有重要意義。吳予敏建議,學者在研究中需要開闊文化視野,注重經驗研究與文獻研究並舉。經驗研究主要是對當代富於創意的儀式傳播形態展開研究;文獻研究是對我國儀式傳播傳統進行總結後,提煉出的具有中國特點的儀式傳播方法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段丹潔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