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成立

2020-12-12 陝西科技傳媒

11月25日,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儀式在銅川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省科協黨組副書記丁德科、銅川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楊建波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並分別講話。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黨莉主持揭牌儀式,銅川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石亮婷致辭並介紹學院情況,市科協二級調研員張國慶宣讀成立文件,省科協科普部副部長楊軍勝,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增強和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骨幹成員等參加揭牌儀式。

在聽取學院情況介紹和骨幹成員交流發言後,丁德科講話指出,省科協指導各地市依託高校科技教育資源優勢成立研究中心,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的重要舉措。他強調,科學素質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和未來發展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省科協將全力支持研究中心發揮平臺作用,創新開展工作。同時,他希望共建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開展科學普及研究、科普文化傳播等工作,努力為公民科學知識普及、科學素質提升提供更大助力。

楊建波首先對省科協給予銅川職業技術學院的支持表示感謝,對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掛牌表示祝賀。他講話指出,銅川職業技術學院將發揚「五四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徵程上,站在制高點、勇當排頭兵,發揮先鋒帶頭作用,加強科學傳播研究,強化學院使命擔當,承擔社會主義高校責任和義務,全力做好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和科普文化傳播,努力把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機構建設好、工作開展好、作用發揮好,為銅川高質量轉型發展作出新貢獻。

黨莉在主持時說,希望研究中心的骨幹成員能夠積極投身我市科學普及研究和實踐工作,既當好科普工作的指導員、裁判員,又當好科普活動的志願者、傳播者,用自己的科學素養引導人、教育人。市科協將積極做好協調和服務保障工作,聚焦銅川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找準切入點和發力點,把研究中心建設成為有銅川地方特色的研究中心,以點帶面,深入推進,為銅川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揭牌儀式前,丁德科一行還考察了銅川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鐵模擬實訓室、中醫藥實訓大樓、陶瓷研發中心等。

據悉,銅川市公民科學素質與科普文化傳播研究中心,是市級學術研究機構,屬於非法人組織,中心主任、副主任分別由銅川職業技術學院、市科協和市科技局相關領導擔任,主要圍繞農村創新、公共政策和科普文化,負責銅川市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調查、研究、評估、學術交流和科普文化傳播等工作,研究市公眾科學素質發展中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研究公眾科學素質發展成就與經驗、困難與問題、建議與對策,調查、介紹和推廣典型案例。研究中心的成立對於加強銅川科普理論研究人才隊伍建設,開展科學素質調研、評估、監測、提升等工作,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安曉衛

相關焦點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科普問答來了!
    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彭澤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按照省、市要求,推出《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科普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迎接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我縣公民科學素質,共同推進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建設做出應有貢獻。1.為什麼要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 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本期我們邀請中國科協相關研究人員,談談這一話題。 創新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強大後勁,都取決於包括科學素質在內的國民素質地不斷提升。
  • 科學普及 | 跨越10%!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邁入新階段
    視頻製作:侯萌、李忠明、趙衛華、何沛蓯公民科學素質豎起裡程碑研究表明,科學素質的發展呈S形曲線增長規律。中國科協曾對國際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比較研究,其在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時,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都超過了10%。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6.科普工作是什麼?答: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是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核心。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
  • 【科普知識】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完成了國家「十三五」發展目標任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公民科學素質基礎。東部地區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持續領跑,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處於領先地位。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13.27%、10.13%和8.44%。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14.24%、15.54%和15.21%。不同分類人群科學素質水平均有大幅提升。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6.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及發展目標是什麼?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重慶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01%,城口縣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5.1%;2020年重慶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10,城口縣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6.38%。7.科普工作是什麼?
  • 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怎麼樣?請看這份調查報告
    2018年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以問卷形式展開,內容主要有五部分:一是公民的科技信息興趣及來源;二是公民對科學的理解;三是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四是公民對具體科技議題的態度;五是被訪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等。其中對公共科技議題的態度方面,設置了全球氣候變化、核能利用、轉基因這3個具體議題。
  • 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有多少?不看不知道!
    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牽頭單位,中國科協的負責人表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既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又是發展的一塊短板,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大推進力度。
  •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七問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摘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6-2010-2020年)》(簡稱《科學素質綱要》)   2、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SL)的作用是什麼?
  • 山西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
    10月11日從省科協傳來消息,2018年第10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山西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8.03%,比2015年第9次調查大幅提升2.76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由0.93%縮小至0.44%,全國排名前移一位至第15位,進一步縮小與發達省份的差距,為實現省「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9%」的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 【科協動態】內蒙古:公民科學素質有較大提升
    「十三五」以來,內蒙古科協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協履職,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素質跨越提升。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5.14%;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7.63%;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預計將達到9%以上。
  • 「區縣解讀」奉節舉辦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選拔賽
    8月21日,奉節縣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選拔賽在奉節融媒體中心綜藝演播大廳舉行,來自全縣的黨政群組、,共同提高我們的科學素質。」」為主題,由縣科協主辦,縣群團活動中心、奉節融媒體中心承辦,競賽內容涵蓋科學素質綜合知識、高新科技知識、健康科普知識、應急避險科普知識、垃圾分類及疫情防控相關知識等方面,具有現學現用的實用性,讓公眾更易感受科學知識無處不在、貼近生活。
  • 北京科學教育館協會成立,包括北京天文館等75家場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 姜慧梓)為進一步統籌首都科普場館資源,加快推進首都創新文化建設,3月8日,北京科學教育館協會在京成立,首批成員單位75家。京津冀科學教育館聯盟也同期發起。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在當天的講話中指出,要將「首都科普」打造成為與「中關村創新」具有同等地位的另一面旗幟,引領帶動全民科學素質大幅提升,使北京創新文化內涵更豐富、更清晰、更深刻,支撐和服務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 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實現大幅度攀升
    這一結果表明,河南省不僅圓滿完成了《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9.38%」的目標任務,而且越過了10%這一邁進創新型國家門檻的重要標誌線,厚植了中西部創新高地的公民科學素質沃土。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發展與治理的重要基石。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出爐了
    1月26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 廈門公民科學素質蟬聯全省第一!科普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據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十三五」末期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廈門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4.4%,位列全省第一
  • 科學素質教育正當其時
    作者: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 蔡基剛  最近幾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如9月6日公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表明,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接近8.5%,比2015年第九次調查又上升了2.3個百分點。
  • 全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發展規劃論壇暨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執委擴大...
    她表示,時值「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時期,此次會議重點研討的問題是,如何發揮網絡科普聯盟作為平臺型專業科普組織的優勢,團結89家成員單位,匯集院內外專家智慧,面對新時代科學普及工作的機遇和挑戰,做好研究分析,打造實現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以及如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導和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從而讓科學傳播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 哈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1%|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出爐
    ,超過全國 10.56% 的平均水平,較 2015 年我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 6.2% 增加了 4.9 個百分點。為全面了解掌握新時代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發展狀況,總結評估《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 年)》的實施情況,中國科協於 2020 年 4 月至 10 月組織開展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調查顯示,2020 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