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2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視頻來源:內蒙古新聞)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段麗萍)
12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成果新聞發布會,對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成果以及全區科協系統基層組織建設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發布。
(發布會現場)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榮昌平在發布中指出,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軟實力,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礎。「十三五」以來,內蒙古科協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協履職,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素質跨越提升。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5.14%;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7.63%;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預計將達到9%以上。
據介紹,為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以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創新型內蒙古建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自治區從紮實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切實加強科技場館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工作隊伍和加快「智惠科協」建設步伐四大重點方面發力。
基層科協組織是推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區新建基層科協組織3432個,其中,蘇木鄉鎮(街道)科協1110個,企業科協314個,高校科協28個,中小學校科協1980個,總體覆蓋率超過90%;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蘇木鄉鎮(街道)有2230名「三長」兼任科協委員、常委、副主席。有效解決了科協工作「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夯實了公民科學素質工作的組織基礎。
科技場館是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場所。近年來,內蒙古科協持續加大科技場館建設力度,著力構建以實體科技館為基礎,以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中小學科技館、社區科技館、數字科技館、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為延伸的現代科普場館服務體系。全區科技場館由「十二五」期末的13座增加到現在的84座,增長84.5%,實現除市轄區以外的旗縣市基本全覆蓋,各級科技場館免費接待參觀體驗者超過1000萬人次。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主體力量是科普工作者。內蒙古科協通過「三支隊伍」,廣泛開展科普活動,以科普傳播提升人民群眾的政治素質和科學素養。目前,已經組建起110個、2200多人的科普專家團隊,連續3年開展覆蓋全區12個盟市、103個旗縣(市、區)的「百名專家走進盟市旗縣科普傳播行」「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旗縣行」活動8次,舉辦科普講座、現場技術指導、義診等3000多場次,受益群眾350多萬人;組建起836支、4.3萬多人的科普志願者隊伍,年均舉辦社區科普志願服務、「送科技下鄉」志願服務、應急科普志願服務等活動3000多場次,受益人數超過110萬人次;組建起38.6萬人的科普信息員隊伍,人數排在全國第3位,先後轉發科普文章3300多萬篇次。
「智慧科協」建設是實現公民科學素質跨越提升的強力引擎。近年來,內蒙古科協積極運用網絡平臺資源,深入開展網上科普傳播活動,構建起廣播、電視、網絡、微信平臺、移動客戶端APP、科普e站「六位一體」的科普傳播體系,把科普知識傳播到更廣大的基層。與此同時,加強「網上科協」建設,建成12個盟市、96個旗縣科協、30個學會、4個事業單位門戶網站「四位一體」的科協系統雲站群,為科技工作者和公眾提供多元、高效、精準的科普服務。
文章來源:正北方網
原標題:《【科協動態】內蒙古:公民科學素質有較大提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