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有多少?不看不知道!

2021-02-15 人民網

全民科學素質的短板如何補齊?

——中國科協負責人解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

  為落實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最後五年的實施工作,中國科協會同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等部門,共同編制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經國務院審定由國辦印發。

  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牽頭單位,中國科協的負責人表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既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又是發展的一塊短板,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大推進力度。

《綱要》實施10年:提高快但發展不平衡

  中國科協負責人表示,上世紀90年代,針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嚴重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情,2006年國務院頒布《綱要》,至今,我國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已經實施10年,這是一項延續性工作。

  十年來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顯著提高。《綱要》頒布以來,開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工作,並取得了明顯成效。據2015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20%,比2005年的1.6%提高近三倍。

  「科學素質是決定公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實現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鍵,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中國科協負責人表示,但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有研究表明,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30多個發達國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別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可是目前我國僅為6.2%。

  中國科協負責人透露,雖然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提高很快,但發展不平衡,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別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很不均衡,農民、城鎮新居民、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機會明顯偏少,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公眾獲取科普信息方式發生根本變化,科普還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要。

2020年實現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10%

  據中國科協負責人透露,《方案》圍繞到2020年建成現代公民科學素質服務體系和實現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總目標。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需求,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跨越提升,同時大幅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健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社會動員、監測評估等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圍繞上述目標,《方案》提出實施四個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和六大工程。

  四個重點人群為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六大工程包括: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社區科普益民工程、科普信息化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科普產業助力工程、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四大措施改善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不均衡現狀

  談及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不均衡,特別是農民、城鎮新居民、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機會明顯偏少的問題,中國科協負責人表示,《方案》按照「普惠共享、精準發力」的方針,強調強化面向這些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著重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面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加強科普精準幫扶,開展科普精準扶貧,快速提升這些地區開展科普服務的能力,加快建設農村中學科技館、鄉村學校少年宮等農村青少年科技活動場所,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服務力度。

  二是面向少數民族地區加強雙語科普創作與傳播,加強科普援藏援疆等工作,加大面向少數民族地區科普資源服務的傾斜力度。

  三是面向農村婦女大力開展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巾幗科技特派員、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等工作,組織開展「智愛媽媽」活動,努力為農村婦女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更加廣泛便利的渠道和服務。

  四是依託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手段,推動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的落地應用,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群眾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務定製化推送。

「網際網路+科普」適應網民獲取科普信息的新要求

  據中國科協負責人介紹,針對網民獲取科普信息的新變化新要求,《方案》強調要以科普信息化為核心,推動實現科普理念和科普服務模式的全面創新。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建成「兩級建設、四級應用」的科普信息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科幻、動漫、視頻、遊戲等科普創作,著力支持優秀科普原創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選題,支持科普創作人才培養和科普文藝創作。

  與此同時,鼓勵和引導中央及地方主要新聞媒體加大科技宣傳力度,提升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能力。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普活動,加強移動端科普推送,為公眾提供定向、精準地科普信息服務。

確保《方案》落實 中國科協使出看家本領

  「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是我們確保《方案》落實的基礎。」中國科協負責人表示,中國科協將充分發揮牽頭作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紮實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同時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國家、省、地市、縣四級合理分擔科普財政投入,通過眾籌眾包、項目共建、捐款捐贈、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中國科協負責人表示,科普是中國科協的看家本領,中國科協專門制定印發了《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以《綱要》實施為主線,以科普信息化為核心,牢固樹立「創新、提升、協同、普惠」的工作理念,著力實施以下重大工程,帶動科普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整體水平的顯著提升。

  據中國科協負責人透露,未來五年,在科普領域計劃開展的具體工作包括:

  一是「網際網路+科普」建設工程,打造「科普中國」品牌,提升優質科普內容供給能力,建設科普中國服務雲,拓展科普信息傳播渠道,精確分類、精準推送,實現科普信息在社區、學校、農村等的落地應用,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及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科普信息服務定製化推送。

  二是實施科普創作繁榮工程,推動設立科普創作專項基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科幻、動漫、科普遊戲開發等重要選題。

  三是實施現代科技館體系提升工程,建立完善以實體科技館為龍頭和基礎,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虛擬實境科技館、數字科技館為拓展和延伸,輻射基層科普設施的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大中城市科技館和特色科技館建設,建設完善流動科普設施,建設完善科技館標準體系及協同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館免費開放制度。

  四是實施科技教育體系創新工程,推進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創新,把科學和創新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創新青少年科技活動,擴大和提升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學生英才計劃、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動員鼓勵青少年廣泛參加科技類活動,舉辦全國青少年科學素質電視大賽,開展全國一線科學教師和骨幹科技輔導員培訓。

  五是實施科普傳播協作工程,推動縣級以上電視臺、廣播電臺均開設科教欄目,組織科技新聞記者、編輯記者等培訓,推動傳統科普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實現科普內容一次創作、多次開發、全媒體呈現、跨媒體跨終端傳播。

  六是實施科普惠民服務拓展工程,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社區e站、校園e站,提高農技協在同行凝聚、跨界合作和信息化方面的服務水平,加大科普援藏援疆力度,開展「智愛媽媽」活動,開展職工創新技能培訓和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圍繞公眾關切實時解疑釋惑,深入開展全國科普日,以及防災減災、健康中國行、食品安全宣傳等活動。

只給你乾貨!這30個民生問題,今年兩會有了權威答案

房價瘋長?樓市崩盤?四大你關心的住房問題,住建部這樣說...

二手房交易要繳增值稅了!看看對你影響有多大?

(人民網科技頻道)

主 編丨楊鴻光 編 輯丨翟巧紅


相關焦點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掌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查能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2.什麼是「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以及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
  • 哈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1%|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出爐
    記者從哈爾濱市科協了解到,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 11.1%
  • 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實現大幅度攀升
    結果顯示,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10.17%,排名全國第13位,高於中部地區的平均水平,比「十二五」末的5.59%提高了4.58個百分點,實現大幅度攀升。這一結果表明,河南省不僅圓滿完成了《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9.38%」的目標任務,而且越過了10%這一邁進創新型國家門檻的重要標誌線,厚植了中西部創新高地的公民科學素質沃土。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發展與治理的重要基石。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迎接做好全國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工作,下面的科學素質問答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1.什麼是「科學素質」?答: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科普問答來了!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以及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科學素質綜合表現為學習科學的欲望、尊重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行為和創新科學的成效,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3.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什麼?
  •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七問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摘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6-2010-2020年)》(簡稱《科學素質綱要》)   2、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SL)的作用是什麼?
  • 【科普知識】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中國科協於2020年4月至10月組織開展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本次調查範圍覆蓋我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8-69歲公民,回收有效樣本30.98萬份,並首次實現了對419個地市級單位全覆蓋。
  • 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需要有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能工巧匠,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廣大民眾是基礎和支撐。沒有公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大軍,難以將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實力。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加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基礎在公民科學素質。
  •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中國公民...
    》)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解讀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②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公民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科學素質。但是,從媒體報導或身邊事例可以發現,一些富裕起來的人及個別領導幹部卻熱衷於愚昧迷信活動,甚至一些科學技術人員也成為偽科學、邪教的俘虜。  近幾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科學素質目前仍是我國國民素質中的短板。
  • 科學普及 | 跨越10%!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邁入新階段
    ,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較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個百分點,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
  • 山西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
    10月11日從省科協傳來消息,2018年第10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山西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8.03%,比2015年第9次調查大幅提升2.76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由0.93%縮小至0.44%,全國排名前移一位至第15位,進一步縮小與發達省份的差距,為實現省「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9%」的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 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怎麼樣?請看這份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2018年紹興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11.6%,比2017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近年來一直處於持續發展階段。從橫向比較,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13個百分點,比浙江省的平均水平高出0.48個百分點,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 【科協動態】內蒙古:公民科學素質有較大提升
    ,對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成果以及全區科協系統基層組織建設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發布。「十三五」以來,內蒙古科協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協履職,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素質跨越提升。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5.14%;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7.63%;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預計將達到9%以上。
  • 3.27%中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 落後西方20年
    本報訊(記者蔡文清)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於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20年前的水平。今天上午,中國科協公布了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在穩定提升,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不少差距。
  • 關於加快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測體系建設的提案
    一、現狀及問題1.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雖有提高,但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了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我國2018年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低於美國1988年10%的比例,落後美國大約30年。
  •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公布:得懂陰陽五行
    今天,中國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發出通知,全國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出爐了
    1月26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已全面啟動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實施工作全面啟動,請廣大市民積極配合併認真答題。 調查範圍覆蓋我市各縣(市、區)的 18 至 69 歲成年公民,調查執行時間為 2020 年 6 月 22 日至 8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