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普遍採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8月-9月我市將面臨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迎接做好全國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工作,下面的科學素質問答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
1.什麼是「科學素質」?
答: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科學素質綜合表現為學習科學的欲望、尊重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行為和創新科學的成效,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什麼?
答: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一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是指在「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三方面都達標的公民。
3.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是什麼?
答:公民科學素質指標(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簡稱CSL)是指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數量佔總體數量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它是反映和衡量群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以2018年全國調查結果為例,CSL值為8.47%,即1萬名中國公民中具備科學素質的人數為847人。
4.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在將以何種方式進行?
答:從2015年開始,由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設計抽樣方案,公開招標遴選專業機構實施調查並委託第三方進行全程質量監督控制。利用龐大的線上用戶社群進行分地域、分群體、精準配額的用戶篩選,並通過專業的網絡調查系統實施調查推送和數據回收。線下調查依託「公民科學素質數據採集與管理系統」和專業調查團隊,使用平板電腦進行入戶面訪,採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通過實時上傳數據、遠程定位監控、電話覆核等多種質量控制手段,確保調查結果真實可信,每次調查主要結果都由中國科協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
5.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是哪些?
答:調查對象為18-69歲的中國公民。
6.科普工作是什麼?
答: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是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核心。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7.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場館進行科學素質的提升?
答:科技館、氣象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展覽館等科技場館和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中國鄉村e站、科普中國社區e站、科普中國校園e站或科普活動站。
8.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途徑有哪些?
答:通過閱讀報紙、期刊、網絡上的關於科學的文章,收看電視上的科技、科普類節目;和親戚、朋友、同事談論有關科學技術的話題;參與科協和涉及科學普及有關單位組織的科普宣教活動;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公共問題的討論或聽證會等。
9.為什麼要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答: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掌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重要手段,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0.我們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及發展目標是什麼?
答:《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10%;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為 5.14%,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為7.63%,鄂爾多斯為7.7%;2020年內蒙古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目標值10%,鄂爾多斯市為12%。
11.承擔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任務的機構有哪些?
答:為做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組織實施工作,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於2007年批准成立了鄂爾多斯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是我市主抓全民科學素提升工作的機構。2018年改為鄂爾多斯市全民科學素質專項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下設在鄂爾多斯市科協,負責全民科學素提升工作的日常事務,協調小組由市委組織部、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農牧局、衛健委等36個成員單位組成,各成員單位歸口各自完成各自領域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並協同配合形成「大科普」的工作格局。
12.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第十ー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答:當我們被抽選為測評的對象時我們應該在調查員的引導之下積極的配合作答,認真思考、尊重知識、尊重客觀規律以科學的態度合理作答。
13.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答:公民科學素質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科學素質的提升。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能促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能宣傳普及高新技術、綠色發展、健康生活等知識和觀念;能激發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潛力,為創新驅動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築牢公民科學素質基礎;能增強國家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從而助推公民科學素質提升。
14.科學素質提升工作重點人群有哪些?
答:科學素質提升工作重點人群共4大類,包括青少年、農牧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
15.為提升公民基本科學素質我市主要有哪些科普活動?
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周、全國科普日、食品安全周、防災減災日、流動科技館巡展等常態化活動;公民科學素質電視大賽、公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等線上科普知識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等科技競賽、科普報告、科學演劇等;農牧民科技諮詢、培訓、講座;社區居民科普知識講座、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展品展示展覽等。
本文來源:市科協科普部
原標題:《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