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測體系建設的提案

2020-12-19 中國網新聞中心

(資料圖)

摘要: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科學對於個人發展以及人類社會進步的意義和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人才和科技,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它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是一項迫切的任務。根據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現狀,結合上海市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經驗,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提出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現狀及問題

1.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雖有提高,但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了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我國2018年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低於美國1988年10%的比例,落後美國大約30年。現階段,美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為28%,加拿大42%(2014年)、瑞典35%(200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這與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大國和教育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2.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價體系落後,與國際通用評價體系不接軌。評價體系上,我國採用相對滯後的「經典米勒體系」進行測評,而發達國家已採用難度係數大為降低的「新米勒體系」進行測評。這兩大體系有以下3點不同:

一是指標維度:新米勒體系從以往三維指標(1.公眾對基本科學術語和概念的理解,2.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科學本質的理解,3.對科學技術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的理解)調整為二維指標,最後合併為「科技知識」一維體系;二是測評方法:新米勒體系,公眾答對70%的題目,就算具備科學素質;而在經典米勒體系,只有三項測評全部合格,才算具備科學素質;三是表徵方式:新米勒體系採用「公民科學素質指數」來表徵一個國家具有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

3.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價與教育面臨諸多問題。由於1990年代國際上已採用了新米勒體系,我國仍沿用經典米勒體系,這就造成我國的公民科學素質評價結果只能與美國1995年、歐盟1992年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而不能與時俱進的進行比較。那麼,給他們造成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我國具有科學素質的公民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落後」。另一方面,全國大規模科學素質評價出現測評周期長、質量控制難度大、調查深度不夠、影響因素分析不深入等問題,現有的調查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調查指標體系和問卷的科學化和本土化,調查結果的綜合呈現,調查對象以及調查採用的方式等等。

二、對策與建議

針對現行科學素質調查存在的缺陷,上海已先行一步,率先開發出了本土化的科學素質指標,並進行調查。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由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目前仍在完善。對此建議如下:

1.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的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方案

測評體系:以上海方案為藍本,加速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以能力為導向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及測試體系」,即以「科學生活能力」、「科學勞動能力」、「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能力」四個方面,評估公民的科學素質。

測評方案:基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中26條基準、132個基準點。從132個基準點中隨機選取50個基準點進行測評,50個基準點需覆蓋全部26條基準。根據每條基準點設計題目,形成調查題庫。

2.加速開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指數。由於國際上現行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是針對「科技知識」調查,在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中,主要對應於「了解科學術語」「了解科學觀點」。建議將我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數據「換算」成國際意義上「公民科學素質指數」,以期能夠在國際背景下有效的測評和反映我國公民科學素質。

3.進一步加強全民科普教育,形成「中國方案」。加強全民科普教育,堅持《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出的「四科」,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並將之擴展到「六科」,即補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科學技術與發展觀」。在實踐積累一定經驗後,我國可以就科學素質測評指標,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家學者,提出「中國方案」甚至「中國標準」。既堅持「中國特色」,又充分考慮與「國際接軌」。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

相關焦點

  •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七問
    CSL數據是通過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獲得的。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與地區,以及印度、巴西等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是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共開展了八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
  • 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原標題: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今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將於24日落下帷幕。這場精彩紛呈的科技盛宴,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提供了契機。「十三五」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黃金時期,到2020年實現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0%的目標。
  • 科學普及 | 跨越10%!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邁入新階段
    跨越10%,標誌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對於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了支撐,也標誌著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整體進入新階段。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應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2015年開始,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保持持續快速增長趨勢。
  • 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有多少?不看不知道!
    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牽頭單位,中國科協的負責人表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既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又是發展的一塊短板,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大推進力度。
  • 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實現大幅度攀升
    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全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會議,出臺《關於加強新時代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意見》、《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批准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省科技館新館,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專項督查,政策、經費、人才等方面保障持續得到加強
  • 【科協動態】內蒙古:公民科學素質有較大提升
    ,對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成果以及全區科協系統基層組織建設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發布。據介紹,為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以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創新型內蒙古建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自治區從紮實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切實加強科技場館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工作隊伍和加快「智惠科協」建設步伐四大重點方面發力。基層科協組織是推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重要力量。
  • 【科普知識】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中國科協於2020年4月至10月組織開展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本次調查範圍覆蓋我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8-69歲公民,回收有效樣本30.98萬份,並首次實現了對419個地市級單位全覆蓋。
  • 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怎麼樣?請看這份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中,對科技議題的認知主要從三個議題進行評測,其中「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的知曉度最高,為68.5%。而科技議題有時候是存在爭議的話題,公民對科技議題言論的信任度,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提出言論的對象。調查顯示,紹興市公民對科學家的言論最為信任,對三個議題持信任態度的佔比均超過80%,比上年有大幅提升。
  • 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快氣象培訓體系建設的意見
    》(氣發〔2009〕25號)的要求,現就加快氣象培訓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培訓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加快氣象培訓體系建設是提升人才隊伍水平的迫切需要。事業發展,人才是根本。氣象培訓是人才隊伍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促進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科普問答來了!
    關於開展2020年彭澤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公告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監測全國及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經國家統計局批准(國統制〔2020〕57號),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將委託專業調查機構開展
  • 山西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
    10月11日從省科協傳來消息,2018年第10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山西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8.03%,比2015年第9次調查大幅提升2.76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由0.93%縮小至0.44%,全國排名前移一位至第15位,進一步縮小與發達省份的差距,為實現省「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9%」的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普遍採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8月-9月我市將面臨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
  • 廖仁斌:加快建設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體系
    「日益尖銳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不僅給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帶來嚴重威脅,還時刻影響著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僅僅依靠電信運營商自己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需要通過國家立法、行業自律、推動產業繁榮和提高國民安全意識等多方面協同努力,來加快建設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體系。」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總經理廖仁斌就「加快建設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體系」提出建議。
  • 哈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1%|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出爐
    記者從哈爾濱市科協了解到,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 11.1%
  •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中國公民...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國科發政〔2016〕11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科技廳(委、局)、黨委宣傳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黨委宣傳部,中央、國務院各部門、直屬機構,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各人民團體: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
  • 解讀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②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公民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科學素質。但是,從媒體報導或身邊事例可以發現,一些富裕起來的人及個別領導幹部卻熱衷於愚昧迷信活動,甚至一些科學技術人員也成為偽科學、邪教的俘虜。  近幾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科學素質目前仍是我國國民素質中的短板。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普遍採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已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吧1.為什麼要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 今日高新區述評:立足新起點,把握新階段,著力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中英雙語)
    1月26日,中國科協發布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個百分點,圓滿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
  • 全國政協委員、網易CEO丁磊:推動編程教育納入我國基礎教學體系
    以下是丁磊委員的提案內容摘要。《關於加快推進數字文化產業出海 積極應對疫情對我國進出口衝擊的提案》,建議加碼政策力度,加快支持數字文化產品出海,積極搶佔全球文化市場,在帶動國內產業、增加就業、提高稅收的同時,加快培育我國外貿新增長點。
  • 關於科學素質教育的思考
    這種思潮到二十世紀中葉成為教育思想的主流,儘管有的人還停留在知識教育上,而有的人則已經轉向探索新思想一素質教育了。進入八十年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都面臨著新技術革命的挑戰,迎來了改革的機遇。1985年美國提出2061計劃,超前規劃美國公民需要進行科學掃盲,出現了STS(科學、技術、社會)式的中學教科書。英國中學課程也出現了與過去的學科式大綱完全不同的,以社會熱點為中心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