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摘要: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科學對於個人發展以及人類社會進步的意義和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人才和科技,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它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是一項迫切的任務。根據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現狀,結合上海市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經驗,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提出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現狀及問題
1.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雖有提高,但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了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我國2018年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低於美國1988年10%的比例,落後美國大約30年。現階段,美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為28%,加拿大42%(2014年)、瑞典35%(200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這與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大國和教育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2.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價體系落後,與國際通用評價體系不接軌。評價體系上,我國採用相對滯後的「經典米勒體系」進行測評,而發達國家已採用難度係數大為降低的「新米勒體系」進行測評。這兩大體系有以下3點不同:
一是指標維度:新米勒體系從以往三維指標(1.公眾對基本科學術語和概念的理解,2.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科學本質的理解,3.對科學技術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的理解)調整為二維指標,最後合併為「科技知識」一維體系;二是測評方法:新米勒體系,公眾答對70%的題目,就算具備科學素質;而在經典米勒體系,只有三項測評全部合格,才算具備科學素質;三是表徵方式:新米勒體系採用「公民科學素質指數」來表徵一個國家具有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
3.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價與教育面臨諸多問題。由於1990年代國際上已採用了新米勒體系,我國仍沿用經典米勒體系,這就造成我國的公民科學素質評價結果只能與美國1995年、歐盟1992年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而不能與時俱進的進行比較。那麼,給他們造成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我國具有科學素質的公民的比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落後」。另一方面,全國大規模科學素質評價出現測評周期長、質量控制難度大、調查深度不夠、影響因素分析不深入等問題,現有的調查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調查指標體系和問卷的科學化和本土化,調查結果的綜合呈現,調查對象以及調查採用的方式等等。
二、對策與建議
針對現行科學素質調查存在的缺陷,上海已先行一步,率先開發出了本土化的科學素質指標,並進行調查。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由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目前仍在完善。對此建議如下:
1.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的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方案
測評體系:以上海方案為藍本,加速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以能力為導向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及測試體系」,即以「科學生活能力」、「科學勞動能力」、「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能力」四個方面,評估公民的科學素質。
測評方案:基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中26條基準、132個基準點。從132個基準點中隨機選取50個基準點進行測評,50個基準點需覆蓋全部26條基準。根據每條基準點設計題目,形成調查題庫。
2.加速開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指數。由於國際上現行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是針對「科技知識」調查,在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中,主要對應於「了解科學術語」「了解科學觀點」。建議將我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數據「換算」成國際意義上「公民科學素質指數」,以期能夠在國際背景下有效的測評和反映我國公民科學素質。
3.進一步加強全民科普教育,形成「中國方案」。加強全民科普教育,堅持《科普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出的「四科」,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並將之擴展到「六科」,即補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科學技術與發展觀」。在實踐積累一定經驗後,我國可以就科學素質測評指標,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專家學者,提出「中國方案」甚至「中國標準」。既堅持「中國特色」,又充分考慮與「國際接軌」。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上海中華職教社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