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國科協在北京發布了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河南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10.17%,排名全國第13位,高於中部地區的平均水平,比「十二五」末的5.59%提高了4.58個百分點,實現大幅度攀升。這一結果表明,河南省不僅圓滿完成了《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9.38%」的目標任務,而且越過了10%這一邁進創新型國家門檻的重要標誌線,厚植了中西部創新高地的公民科學素質沃土。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發展與治理的重要基石。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全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會議,出臺《關於加強新時代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意見》、《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批准建設「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省科技館新館,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專項督查,政策、經費、人才等方面保障持續得到加強,各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均完成了與省政府籤訂的「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目標任務。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各地各成員單位,廣泛開展各類科技教育、傳播和普及活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逐步完善,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農民、青少年、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深入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建設創新型河南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科協副主席房衛平表示,在今年我省兩會上,作為「營造良好創新氛圍」的有機組成部分,全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值列入了《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普工作,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具備科學素質公民比例提高到15%」,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做好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高度重視,凸顯了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和長遠意義。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科協將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深入推進《綱要》的貫徹落實,推動我省全民科學素質高質量發展,厚植創新驅動發展沃土,為建設現代化河南、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作出新貢獻。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應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採用國際通行標準,公民對科學的理解是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核心指標,包括「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知識方面涵蓋內容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認知性知識三個維度;能力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參與科學和科學決策三個維度。通過加權計算得出目標群體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值。
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由中國科普所組織實施的11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7月至9月,河南省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由第三方調查機構組織實施,本次調查在河南省總抽樣調查樣本11400個(其中面訪3800個、掃碼3800個、網絡3800個),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並為考核各省轄市政府與河南省政府籤訂《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工作目標責任書》完成情況和編制我省「十四五」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