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今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將於24日落下帷幕。這場精彩紛呈的科技盛宴,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提供了契機。「十三五」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黃金時期,到2020年實現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0%的目標。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本期我們邀請中國科協相關研究人員,談談這一話題。
創新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強大後勁,都取決於包括科學素質在內的國民素質地不斷提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需要有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能工巧匠,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廣大民眾是基礎和支撐。沒有公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大軍,難以將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實力。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加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基礎在公民科學素質。創新型人才深深植根於綜合素質高、科學素質好的國民群體之中,植根於激勵有章、賞罰得法的良好體制機制環境之中,如果沒有熱愛科學、關注科技、具有較高科學素質水平的宏大公眾群體,就不可能形成創新型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學知識需求,我國科學文化建設相對滯後。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利於促進科普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有利於廣大群眾充分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有利於培育理解支持創新的優秀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不能僅僅依靠傳統教育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構建學習型社會,努力提高個體創造、吸收知識的能力,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使得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可以源源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保證社會的共同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新時期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和目標。2011年頒布實施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中央明確要求,到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科普經費投入持續增長。2013年,科普經費籌集額達到132.19億元,其中,科普專項經費為46.40億元,年均增長3%以上。全國共有建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類科普場館1735個,其中科技館364個,科技博物館632個,青少年科技館(站)739個;科技館共接待3422.45萬參觀人次,全國科技博物館共接待8786.87萬參觀人次;全國共有科普畫廊24.92萬個,城市社區科普(技)活動專用室9.23萬個,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53.06萬個;科普宣傳專用車2341輛。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支專兼職結合、結構優化、規模宏大的科學素質工作隊伍初步形成;2013年全國共有科普人員197.8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24.2萬人,科普兼職人員173.6萬人。
201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達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1.67個百分點,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個百分點。2010年城鎮勞動者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提升至4.79%,農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提升到1.51%。2013年12省市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達到了4.48%,表明2015年全國水平超過5%是有把握的。
成績來之不易,問題和挑戰依然嚴峻。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水平普遍較低,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東部發達省份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遠高於中部和西部省份;城鎮居民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遠高於農村居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婦女和少數民族是最薄弱的短板。科普公共服務能力不高,基礎條件薄弱,發展不均衡,機制體制不健全,科普能力發展不平衡。科普產業弱小,科普公共服務與群眾需求脫節。科普經費投入不足,各級財政投入偏低,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2015年,我國中央財政科技預算支出為2587.25億元,其中科普經費為19.16億元,佔科技經費預算支出的0.74%,全國人均不到2元。同比美國,2015年聯邦R&D經費預算1354億美元,其中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經費預算為29億美元,佔R&D預算的2.1%,全國人均9.2美元。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需要多方投入
一是推動共建機制有效落實,健全全社會動員機制。繼續按照「國務院領導、各部門分工負責、聯合協作」的工作機制,以「大聯合、大協作」的方式,形成「地方政府推動、多部門聯合協作、社會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推動《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共建協議》籤訂工作,著力推動各省(區、市)落實全民科學素質目標責任制,更好地發揮各級政府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整合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科普統計、科普信息化評價、科學教育測評等監測評估工作,參照國際標準,儘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素質發展監測指標體系。
二是抓住大數據時代重要機遇,大力加強推進科普信息化和現代化。在網絡背景下,公眾消費信息方式從傳統媒體的傳授模式發展到網絡時代的互動模式,公眾可以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獲取所需的知識。
三是面向基層夯實基礎,切實加強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建設。重點加大對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群眾的科普服務力度。重視農村「三留守」問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到2020年,培養出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約3000萬人。
四是著眼青少年科學素質養成,推動提升學校科學教育水平。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培養,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強館校結合,辦好高校科學營,充分發揮校外科普設施和科普資源的科學教育功能。
五是促進科研與科普有機結合,加大科普資源開發與開放力度。組織院士專家編寫公民科學素質學習讀本,體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學素質綱要》「四科兩能力」的相關要求,開發蒙古、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讀本,並加大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配送力度。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不斷擴大科普受益面,繼續組織實施好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和科技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等項目。加強科研與科普的結合,進一步推動落實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增加科普任務的明確規定;明確各類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在科普方面的權利義務以及相應的獎懲措施;建立完善科研成果定期發布、科技資源轉化等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機制。
六是加強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從注重建設發展向構建現代科普公共服務體系轉變。要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發揮好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對農村地區的科普服務作用,進一步推動落實科技館免費開放制度,豐富科技館活動內容。推動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增加科普教育功能,並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科普宣教的效果。
七是加強科普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建立穩定增長的科普投入機制,將科普投入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掛鈎。逐步加大對地方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為科普條件均等化提供資金保障。培養和造就專兼結合、素質過硬、規模宏大的科普人才隊伍。要加快推動高等院校科技傳播與普及專業的學科發展,建立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內的科普人才培養體系;優化科普人才結構,把發展專職和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培養面向基層的農村科普人才、城鎮社區科普人才、企業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等科普人才;加大對科普人才建設的投入力度,創新科普人才的培養和考核機制。(中國科普研究所羅暉、何薇、張超、任磊、張鋒、李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