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2020-12-1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公民科學素質也是核心競爭力

今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將於24日落下帷幕。這場精彩紛呈的科技盛宴,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提供了契機。「十三五」是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黃金時期,到2020年實現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0%的目標。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本期我們邀請中國科協相關研究人員,談談這一話題。

創新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強大後勁,都取決於包括科學素質在內的國民素質地不斷提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需要有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能工巧匠,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廣大民眾是基礎和支撐。沒有公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龐大的高素質勞動大軍,難以將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實力。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加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基礎在公民科學素質。創新型人才深深植根於綜合素質高、科學素質好的國民群體之中,植根於激勵有章、賞罰得法的良好體制機制環境之中,如果沒有熱愛科學、關注科技、具有較高科學素質水平的宏大公眾群體,就不可能形成創新型人才輩出的大好局面。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學知識需求,我國科學文化建設相對滯後。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有利於促進科普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有利於廣大群眾充分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成果,有利於培育理解支持創新的優秀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不能僅僅依靠傳統教育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構建學習型社會,努力提高個體創造、吸收知識的能力,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使得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可以源源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保證社會的共同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新時期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和目標。2011年頒布實施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中央明確要求,到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科普經費投入持續增長。2013年,科普經費籌集額達到132.19億元,其中,科普專項經費為46.40億元,年均增長3%以上。全國共有建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類科普場館1735個,其中科技館364個,科技博物館632個,青少年科技館(站)739個;科技館共接待3422.45萬參觀人次,全國科技博物館共接待8786.87萬參觀人次;全國共有科普畫廊24.92萬個,城市社區科普(技)活動專用室9.23萬個,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53.06萬個;科普宣傳專用車2341輛。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支專兼職結合、結構優化、規模宏大的科學素質工作隊伍初步形成;2013年全國共有科普人員197.8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24.2萬人,科普兼職人員173.6萬人。

201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公民的比例達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1.67個百分點,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個百分點。2010年城鎮勞動者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提升至4.79%,農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提升到1.51%。2013年12省市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整體水平達到了4.48%,表明2015年全國水平超過5%是有把握的。

成績來之不易,問題和挑戰依然嚴峻。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水平普遍較低,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東部發達省份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遠高於中部和西部省份;城鎮居民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遠高於農村居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婦女和少數民族是最薄弱的短板。科普公共服務能力不高,基礎條件薄弱,發展不均衡,機制體制不健全,科普能力發展不平衡。科普產業弱小,科普公共服務與群眾需求脫節。科普經費投入不足,各級財政投入偏低,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2015年,我國中央財政科技預算支出為2587.25億元,其中科普經費為19.16億元,佔科技經費預算支出的0.74%,全國人均不到2元。同比美國,2015年聯邦R&D經費預算1354億美元,其中STE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經費預算為29億美元,佔R&D預算的2.1%,全國人均9.2美元。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水平需要多方投入

一是推動共建機制有效落實,健全全社會動員機制。繼續按照「國務院領導、各部門分工負責、聯合協作」的工作機制,以「大聯合、大協作」的方式,形成「地方政府推動、多部門聯合協作、社會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推動《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共建協議》籤訂工作,著力推動各省(區、市)落實全民科學素質目標責任制,更好地發揮各級政府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整合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科普統計、科普信息化評價、科學教育測評等監測評估工作,參照國際標準,儘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素質發展監測指標體系。

二是抓住大數據時代重要機遇,大力加強推進科普信息化和現代化。在網絡背景下,公眾消費信息方式從傳統媒體的傳授模式發展到網絡時代的互動模式,公眾可以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獲取所需的知識。

三是面向基層夯實基礎,切實加強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建設。重點加大對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群眾的科普服務力度。重視農村「三留守」問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到2020年,培養出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約3000萬人。

四是著眼青少年科學素質養成,推動提升學校科學教育水平。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培養,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強館校結合,辦好高校科學營,充分發揮校外科普設施和科普資源的科學教育功能。

五是促進科研與科普有機結合,加大科普資源開發與開放力度。組織院士專家編寫公民科學素質學習讀本,體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學素質綱要》「四科兩能力」的相關要求,開發蒙古、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讀本,並加大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配送力度。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不斷擴大科普受益面,繼續組織實施好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和科技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等項目。加強科研與科普的結合,進一步推動落實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增加科普任務的明確規定;明確各類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在科普方面的權利義務以及相應的獎懲措施;建立完善科研成果定期發布、科技資源轉化等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機制。

六是加強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從注重建設發展向構建現代科普公共服務體系轉變。要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發揮好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對農村地區的科普服務作用,進一步推動落實科技館免費開放制度,豐富科技館活動內容。推動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增加科普教育功能,並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科普宣教的效果。

七是加強科普投入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建立穩定增長的科普投入機制,將科普投入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掛鈎。逐步加大對地方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為科普條件均等化提供資金保障。培養和造就專兼結合、素質過硬、規模宏大的科普人才隊伍。要加快推動高等院校科技傳播與普及專業的學科發展,建立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內的科普人才培養體系;優化科普人才結構,把發展專職和兼職科普人才隊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培養面向基層的農村科普人才、城鎮社區科普人才、企業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等科普人才;加大對科普人才建設的投入力度,創新科普人才的培養和考核機制。(中國科普研究所羅暉、何薇、張超、任磊、張鋒、李朝暉)

相關焦點

  •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七問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摘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6-2010-2020年)》(簡稱《科學素質綱要》)   2、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SL)的作用是什麼?
  • 第十一次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實現大幅度攀升
    這一結果表明,河南省不僅圓滿完成了《河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9.38%」的目標任務,而且越過了10%這一邁進創新型國家門檻的重要標誌線,厚植了中西部創新高地的公民科學素質沃土。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發展與治理的重要基石。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解讀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②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公民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科學素質。但是,從媒體報導或身邊事例可以發現,一些富裕起來的人及個別領導幹部卻熱衷於愚昧迷信活動,甚至一些科學技術人員也成為偽科學、邪教的俘虜。  近幾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科學素質目前仍是我國國民素質中的短板。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普遍採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8月-9月我市將面臨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
  • 關於加快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測體系建設的提案
    人才和科技,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它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是一項迫切的任務。根據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現狀,結合上海市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經驗,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提出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具體措施。
  • 科學普及 | 跨越10%!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邁入新階段
    ,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較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個百分點,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
  • 哈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1%|2020年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出爐
    記者從哈爾濱市科協了解到,中國科協日前發布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 11.1%
  • 山西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
    10月11日從省科協傳來消息,2018年第10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山西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8.03%,比2015年第9次調查大幅提升2.76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由0.93%縮小至0.44%,全國排名前移一位至第15位,進一步縮小與發達省份的差距,為實現省「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9%」的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掌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查能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2.什麼是「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以及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
  • 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有多少?不看不知道!
    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牽頭單位,中國科協的負責人表示,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既是一項基礎性工程,又是發展的一塊短板,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不能有效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加大推進力度。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科普問答來了!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6月—9月,全國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7月5日—25日,國家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即將在江西省開展,到我市、我縣調查時間在此期間內。
  • 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怎麼樣?請看這份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為11.6%,保持了近年來的高增長率。紹興市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升所謂公民基本科學素質,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 【科協動態】內蒙古:公民科學素質有較大提升
    ,對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成果以及全區科協系統基層組織建設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發布。「十三五」以來,內蒙古科協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協履職,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內蒙古自治區公民素質跨越提升。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5.14%;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7.63%;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預計將達到9%以上。
  • 合川舉行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唐傑 楊莎莎8月4日下午,由區科協與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技與科普服務中心主辦的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在瑞山中學科技樓報告廳舉行。比賽內容以《公民科學素質問答與測試》、《高新科技知多少》、《應急避險知多少》、《健康真相知多少》、《垃圾分類應知應會手冊》等系列科學素質叢書、《新冠肺炎公眾防控知識手冊》中的知識點為主要考察內容,輔以考查選手科學素質綜合能力。
  • 【科普知識】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發布
    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完成了國家「十三五」發展目標任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公民科學素質基礎。調查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個百分點,比《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前2005年的1.60%提高了8.96個百分點,圓滿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全部達到或超過「十三五」預期發展目標。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已全面啟動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實施工作全面啟動,請廣大市民積極配合併認真答題。 調查範圍覆蓋我市各縣(市、區)的 18 至 69 歲成年公民,調查執行時間為 2020 年 6 月 22 日至 8 月 31 日。
  •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中國公民...
    》)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 中美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若干對比
    史曉雷:中美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若干對比 筆者幾年前因授課需要翻看過美國2061計劃系列叢書中的《科學素養的基準》(這裡科學素養與科學素質基本可以等而視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國頒發的這個《科學素質基準》科學性太差,至少沒有聽取一些科學家或者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意見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八)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八) 2020-09-04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