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公民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科學素質。但是,從媒體報導或身邊事例可以發現,一些富裕起來的人及個別領導幹部卻熱衷於愚昧迷信活動,甚至一些科學技術人員也成為偽科學、邪教的俘虜。
近幾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科學素質目前仍是我國國民素質中的短板。該如何提升公民自身科學素質呢?6月23日,記者採訪了省科協科普部部長萬伏牛。
「科學普及是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核心,提高公民科學素質不會一蹴而就,而需長期努力。」萬伏牛告訴記者,當前,科普工作的重點人群共有4大類,即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學校教育是基礎。對於青少年,要通過推進義務教育尤其是高中階段的科技教育,以及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讓年滿18周歲的青年達到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對於廣大農民和城鎮勞動者,我省近年來大力推進科普平臺建設。在農村,通過科普活動站、科普大篷車等實現科普下鄉。在城鎮,居民可通過參觀科普場館、參加各類社區科普學校等提高自身科學素質。例如,鄭州市開辦15年的社區科普大學,已成為引導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終身學習科學、健康生活的科普樂園。
在科學技術知識、方法和精神已經成為必備執政能力的新時代,切實加強和提升自身的科學素質,是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硬要求。通過參加幹部培訓和輪訓,利用河南幹部網絡學院、學習強國等平臺開展自我學習,可以幫助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及時學習和提高與實際工作有關的科技前沿知識和理念。
「在網絡時代,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已成為與電視同等重要的公民獲取科技信息渠道。」萬伏牛建議,公民應積極利用網絡技術便利,通過瀏覽科技頻道、科普網站的文章,積極參與科技話題討論,持續提升自身科學素質。(記者 尹江勇)
責任編輯: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