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七問
1、什麼是公民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摘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6-2010-2020年)》(簡稱《科學素質綱要》)
2、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SL)的作用是什麼?
公民科學素質是可以測量的。用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來衡量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是目前國際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通行做法。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 (CivicScientificLitera-cy)簡稱CSL,是反映群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由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等三部分構成。
3、CSL數據是通過什麼方式獲得的?
CSL數據是通過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獲得的。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與地區,以及印度、巴西等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是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共開展了八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歷次調查均採取入戶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範圍涉及中國大陸(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18-69歲的公民(不含現役軍人)。
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包括三部分內容:「公民對科學的理解程度」部分是公民科學素質的核心指標,用於測算CSL值;「公民的科技信息來源」和「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兩部分是公民科學素質的影響因素指標,目前未參與CSL值的測算。
4、CSL值是如何測算出來的?
一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是指達到「公民對科學的理解程度」判定標準的公民。具體地說,是指在「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技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三方面都達標的公民。
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CSL值)是指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數量(CSL)佔總體數量(AC)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5、我國CSL發展狀況如何?
從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我國CSL水平穩步提升。特別是2006年 《科學素質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我國CSL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和地區的CSL發展也呈現不同程度增長趨勢。2010年我國CSL水平仍然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2010年我國各地CSL發展狀況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國有8個省份的CSL明顯高於全國水平;有5個省份的CSL相當於全國水平;有19個省份的CSL低於全國水平,其中7個省份的CSL仍然低於2005年全國水平。
6、我國CSL「十二五」發展目標是什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CSL的發展目標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
到2020年,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效益大幅提高,創新人才競相湧現,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
7、「十二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重點任務是什麼?
國務院辦公廳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期間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點任務。
五大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實施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
五大基礎工程: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實施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和動員機制;建立科研與科普密切結合機制;強化科普投入和產業發展保障機制;健全檢測評估體系和考核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