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公布:得懂陰陽五行

2020-12-19 快科技

今天,中國科技部、中央宣傳部發出通知,全國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基準》是指中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科學技術知識和能力的標準。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基準》共有26條基準、132個基準點,基本涵蓋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學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識、具備的能力,每條基準下列出了相應的基準點,對基準進行了解釋和說明。

測評時從132個基準點中隨機選取50個基準點進行考察,50個基準點需覆蓋全部26條基準,根據每條基準點設計題目,形成調查題庫。測評時,從500道題庫中隨機選取50道題目(必須覆蓋26條基準)進行測試,形式為判斷題或選擇題,每題2分,正確率達到60%視為具備基本科學素質。

基準點(132個)

1、知道世界是可被認知的,能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

(1) 樹立科學世界觀,知道世界是物質的,是能夠被認知的,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

(2) 尊重客觀規律能夠讓我們與世界和諧相處。

(3) 科學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科學知識本身需要不斷深化和拓展。

(4) 知道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一樣,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5)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認識自然和社會、發展科學和技術具有重要作用。

2、知道用系統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6) 知道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能用普遍聯繫的、發展的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7) 知道系統內的各部分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複雜的結構可能是由很多簡單的結構構成的;認識到整體具備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備的功能。

(8) 知道可能有多種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知道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問題。

(9) 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

3、具有基本的科學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過程。

(10) 具備求真、質疑、實證的科學精神,知道科學技術研究應具備好奇心、善於觀察、誠實的基本要素。

(11) 了解科學技術研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12) 對擬成為實驗對象的人,要充分告知本人或其利益相關者實驗可能存在的風險。

4、具有創新意識,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

(13) 知道創新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具有求新意識,崇尚用新知識、新方法解決問題。

(14) 知道技術創新是提升個人和單位核心競爭力的保證。

(15) 尊重智慧財產權,具有專利、商標、著作權保護意識;知道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對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作用。

(16) 了解技術標準和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技術創新對標準和品牌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具有品牌保護意識。

(17) 關注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

(18) 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知道「基因工程」、「幹細胞」、「納米材料」、「熱核聚變」、「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高新技術。

5、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認識到技術產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19) 知道解決技術問題經常需要新的科學知識,新技術的應用常常會促進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20) 了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農醫天算以及近代科技成就及其對世界的貢獻。

(21) 知道技術產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而且常常超過了設計的初衷,既能造福人類,也可能產生負面作用。

(22) 知道技術的價值對於不同的人群或者在不同的時間,都可能是不同的。

(23) 對於與科學技術相關的決策能進行客觀公正地分析,並理性表達意見。

6、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與自然和諧相處。

(24) 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5) 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地球上,不僅全球的生態環境相互依存,經濟社會等其他因素也是相互關聯的。

(26) 知道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大氣臭氧層損耗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危害。

(27) 知道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恢復被破壞或退化的生態系統成本高、難度大、周期長。

7、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效利用資源。

(28) 知道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9) 知道地球的人口承載力是有限的;了解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知道礦產資源、化石能源等是不可再生的,具有資源短缺的危機意識和節約物質資源、能源意識。

(30) 知道開發和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清潔能源是解決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徑;知道核電站事故、核廢料的放射性等危害是可控的。

(31) 了解材料的再生利用可以節省資源,做到生活垃圾分類堆放,以及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減少排放;節約使用各種材料,少用一次性用品;了解建築節能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8、崇尚科學,具有辨別信息真偽的基本能力。

(32) 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驗是檢驗科學真偽的重要手段。

(33) 知道解釋自然現象要依靠科學理論,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對尚不能用科學理論解釋的自然現象不迷信、不盲從。

(34) 知道信息可能受發布者的背景和意圖影響,具有初步辨識信息真偽的能力,不輕信未經核實的信息。

9、掌握獲取知識或信息的科學方法。

(35) 關注與生活和工作相關知識和信息,具有通過圖書、報刊和網絡等途徑檢索、收集所需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36) 知道原始信息與二手信息的區別,知道通過調查、訪談和查閱原始文獻等方式可以獲取原始信息。

(37) 具有初步加工整理所獲的信息,將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識中的能力。

(38) 具有利用多種學習途徑終身學習的意識。

10、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思維能力。

(39) 掌握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能藉助數量的計算或估算來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

(40) 掌握米、千克、秒等基本國際計量單位及其與常用計量單位的換算。

(41) 掌握概率的基本知識,並能用概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2) 能根據統計數據和圖表進行相關分析,做出判斷。

(43) 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的能力,掌握基本的邏輯推理方法。

(44) 知道自然界存在著必然現象和偶然現象,解決問題講究規律性,避免盲目性。

11、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

(45) 知道分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

(46) 區分物質主要的物理性質,如密度、熔點、沸點、導電性等,並能用它們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知道常見物質固、液、氣三態變化的條件。

(47) 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等;知道大氣壓的變化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48) 知道力是自然界萬物運動的原因;能描述牛頓力學定律,能用它解釋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49) 知道太陽光由七種不同的單色光組成,認識太陽光是地球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最主要來源;知道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都是電磁波。

(50)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知識,了解成像原理。

(51) 掌握電壓、電流、功率的基本知識,知道電路的基本組成和連接方法。

(52) 知道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滅,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而總量保持不變。

12、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

(53) 知道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舉例說出水對生命體的影響。

(54) 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知道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主要性質,並能列舉其用途。

(55) 知道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元素及分類。

(56) 知道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只改變物質的原有形態或結構,質量總和保持不變。

(57) 能識別金屬和非金屬,知道常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和用途。知道金屬腐蝕的條件和防止金屬腐蝕常用的方法。

(58) 能說出一些重要的酸、鹼和鹽的性質,能說明酸、鹼和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並能用它們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簡單現象。

13、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識。

(59) 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太陽是銀河系內的一顆恆星,宇宙由大量星系構成的;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

(60) 知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為一日,形成晝夜交替;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伴有月圓月缺。

(61) 能夠識別北鬥七星,了解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現象。

14、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學和地理知識。

(62) 知道固體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地球的運動和地球內部的各向異性產生各種力,造成自然災害。

(63) 知道地球表層是地球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交接的層面,它構成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地球環境。

(64) 知道地球總面積中陸地面積和海洋面積的百分比,能說出七大洲、四大洋。

(65) 知道我國主要地貌特點、人口分布、民族構成、行政區劃及主要鄰國,能說出主要山脈和水系。

(66) 知道天氣是指短時段內的冷熱、乾濕、晴雨等大氣狀態,氣候是指多年氣溫、降水等大氣的一般狀態;看懂天氣預報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67) 知道地球上的水在太陽能和重力作用下,以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和徑流等方式不斷運動,形成水循環;知道在水循環過程中,水的時空分布不均造成洪澇、乾旱等災害。

15、了解生命現象、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的基本知識。

(68) 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

(69) 知道生物可分為動物、植物與微生物,識別常見的動物和植物。

(70) 知道地球上的物種是由早期物種進化而來,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71) 知道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知道地球上的氧氣主要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

(72) 了解遺傳物質的作用,知道DNA、基因和染色體。

(73) 了解各種生物通過食物鏈相互聯繫,抵制捕殺、銷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動物的行為。

(74) 知道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維護生態系統平衡。

16、了解人體生理知識。

(75) 了解人體的生理結構和生理現象,知道心、肝、肺、胃、腎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生理功能。

(76) 知道人體體溫、心率、血壓等指標的正常值範圍,知道自己的血型。

(77) 了解人體的發育過程和各發育階段的生理特點。

(78) 知道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隨性別、體重、活動以及生活習慣而不同。

17、知道常見疾病和安全用藥的常識。

(79) 具有對疾病以預防為主、及時就醫的意識。

(80) 能正確使用體溫計、體重計、血壓計等家用醫療器具,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81) 知道蚊蟲叮咬對人體的危害及預防、治療措施;知道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可能感染人體,導致疾病;知道汙水和糞便處理、動植物檢疫等公共衛生防疫和檢測措施對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82) 知道常見傳染病(如傳染性肝炎、肺結核病、愛滋病、流行性感冒等) 、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突發性疾病(如腦梗塞、心肌梗塞等) 的特點及相關預防、急救措施。

(83) 了解常見職業病的基本知識,能採取基本的預防措施。

(84) 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基本特徵,知道預防、調適的基本方法。

(85) 知道遵醫囑或按藥品說明書服藥,了解安全用藥、合理用藥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常識。

(86) 知道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區別,知道對自身有過敏性的藥物。

(87) 了解中醫藥是中國傳統醫療手段,與西醫相比各有優勢。

(88) 知道常見毒品的種類和危害,遠離毒品。

18、掌握飲食、營養的基本知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89) 選擇有益於健康的食物,做到合理營養、均衡膳食。

(90) 掌握飲用水、食品衛生與安全知識,有一定的鑑別日常食品衛生質量的能力。

(91) 知道食物中毒的特點和預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92) 知道吸菸、過量飲酒對健康的危害。

(93) 知道適當運動有益於身體健康。

(94) 知道保護眼睛、愛護牙齒等的重要性,養成愛牙護眼的好習慣。

(95) 知道作息不規律等對健康的危害,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19、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識,能正確使用交通工具。

(96) 了解基本交通規則和常見交通標誌的含義,以及交通事故的救援方法。

(97) 能正確使用自行車等日常家用交通工具,定期對交通工具進行維修和保養。

(98) 了解乘坐各類公共運輸工具(汽車、軌道交通、火車、飛機、輪船等) 的安全規則。

20、掌握安全用電、用氣等常識,能正確使用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

(99) 了解安全用電常識,初步掌握觸電的防範和急救的基本技能。

(100) 安全使用燃氣器具,初步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

(101) 能正確使用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如電磁爐、微波爐、熱水器、洗衣機、電風扇、空調、冰箱、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手機、照相機等。

21、了解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方法。

(102) 能分辨和選擇食用常見農產品。

(103) 知道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規律與相關知識。

(104) 知道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能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

(105) 農業生產者應掌握正確使用農藥、合理使用化肥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106) 了解農藥殘留的相關知識,知道去除水果、蔬菜殘留農藥的方法。

22、具備基本勞動技能,能正確使用相關工具與設備。

(107) 在本職工作中遵循行業中關於生產或服務的技術標準或規範。

(108) 能正確操作或使用本職工作有關的工具或設備。

(109) 注意生產工具的使用年限,知道保養可以使生產工具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和延長使用年限,能根據用戶手冊規定的程序,對生產工具進行諸如清洗、加油、調節等保養。

(110) 能使用常用工具來診斷生產中出現的簡單故障,並能及時維修。

(111) 能嘗試通過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優化與改進來縮短工作周期,提高勞動效率。

23、具有安全生產意識,遵守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112) 生產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樹立安全生產意識,自學履行崗位職責。

(113) 在勞動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定和操作手冊。

(114) 了解工作環境與場所潛在的危險因素,以及預防和處理事故的應急措施,自覺佩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115) 知道有毒物質、放射性物質、易燃或爆炸品、雷射等安全標誌。

(116) 知道生產中爆炸、工傷等意外事故的預防措施,一旦事故發生,能自我保護,並及時報警。

(117) 了解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知道清潔生產標準和相關措施,具有監督汙染環境、安全生產、運輸等的社會責任。

24、掌握常見事故的救援知識和急救方法。

(118) 了解燃燒的條件,知道滅火的原理,掌握常見消防工具的使用和在火災中逃生自救的一般方法。

(119) 了解溺水、異物堵塞氣管等緊急事件的基本急救方法。

(120) 選擇環保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減少和避免苯、甲醛、放射性物質等對人體的危害。

(121) 了解有害氣體洩漏的應對措施和急救方法。

(122) 了解犬、貓、蛇等動物咬傷的基本急救方法。

25、掌握自然災害的防禦和應急避險的基本方法。

(123) 了解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情況,知道本地區常見自然災害。

(124) 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澇、颱風、雷電、沙塵暴、海嘯等主要自然災害的特徵及應急避險方法。

(125) 能夠應對主要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

26、了解環境汙染的危害及其應對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

(126) 知道大氣和海洋等水體容納廢物和環境自淨的能力有限,知道人類汙染物排放速度不能超過環境的自淨速度。

(127) 知道大氣汙染的類型、汙染源與汙染物的種類,以及控制大氣汙染的主要技術手段。能看懂空氣品質報告。知道清潔生產和綠色產品的含義。

(128) 自覺地保護所在地的飲用水源地。知道汙水必須經過適當處理達標後才能排入水體。不往水體中丟棄、傾倒廢棄物。

(129) 知道工業、農業生產和生活的汙染物進入土壤,會造成土壤汙染,不亂倒垃圾。

(130) 保護耕地,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懂得合理利用草場、林場資源,防止過度放牧,知道應該合理開發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

(131) 知道過量開採地下水會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位降低、沿海地區海水倒灌;選用節水生產技術和生活器具,知道合理利用雨水、中水,關注公共場合用水的查漏塞流。

(132) 具有保護海洋的意識,知道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陰陽五行」火大了……看看中國學生和教授的科學精神……
    關於科學精神,「陰陽五行」引來的麻煩你可不能不知道——科技部出臺了一份《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提出了132個公民應該掌握基準點。而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基準》的第9個基準點,要求公民「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
  •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中已經明確
    正因為掌握術數絕學的都是高人名士,只有王公貴族才能請得起,所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無法接觸到的,只能道聽途說而已,因而會有陌生感、神秘感,也容易謠言四起。況且,佔卜一般都是問國事,如戰爭和外交等,也不適用於普通百姓。後來才逐漸流入民間,一些江湖術士用算命來作為賺錢的工具,慢慢演變為現在的命理和風水。
  •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中國公民...
    科技部 中宣部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                                           國科發政〔2016〕112號》)等確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參加制定《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建立《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監測指標體系,定期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全國科普統計工作,為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導。
  • 科聲小評:陰陽五行是否該納入公民科學素養?
    關於「陰陽五行是否該納入公民科學素養?」,其實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我們科學聲音也早就做過一期節目。所以我在這裡不過多贅述,只解釋一個容易產生的誤解:我們應該區分知識和科學,區分文化和科學,區分技術和科學。我們可以說陰陽五行是一種文化知識。所以掌握陰陽五行,可以認為是「有一定的知識素養」,「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 中美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若干對比
    史曉雷:中美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若干對比 筆者幾年前因授課需要翻看過美國2061計劃系列叢書中的《科學素養的基準》(這裡科學素養與科學素質基本可以等而視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國頒發的這個《科學素質基準》科學性太差,至少沒有聽取一些科學家或者科學教育工作者的意見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基礎之一。從古至今,這種認識經歷了許多輝煌的歲月,也遭受了許多扭曲和誤解。 它對中國古代科學理論、哲學思想、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科技部、中宣部2016年4月頒布《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眾多議論。特別是基準點第9條「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在科學和科學史界激起軒然大波。
  • 解讀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②
    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公民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科學素質。但是,從媒體報導或身邊事例可以發現,一些富裕起來的人及個別領導幹部卻熱衷於愚昧迷信活動,甚至一些科學技術人員也成為偽科學、邪教的俘虜。  近幾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科學素質目前仍是我國國民素質中的短板。
  • 關於加快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評測體系建設的提案
    一、現狀及問題1.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雖有提高,但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2018年中國科協發布了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我國2018年公民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47%,低於美國1988年10%的比例,落後美國大約30年。
  •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何謂「五行」,五行是指宇宙間金木水火土五種可運轉、流行、發展的物體或質能。中國醫學理論用五行平衡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古代賢哲用五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命理學家則用五行生剋制化來闡述生命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 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曾說:「萬物莫不得五行而載天覆地(負陰抱陽之意)」,人作為大自然的衍生物,更是「人生在世,莫逃五行」。
  • 陰陽五行與形意拳
    形意拳與陰陽八卦的思維模式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文化的內核與哲學思辯基礎,它貫穿於中國傳統醫學、氣功學、宗教學、人文科學、建築學、文學、藝術學、武術,乃至 帶來迷信色彩的堪輿(風水學)、佔卜、星相、手相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學說成為中國哲學的理論基礎。
  • 陰陽五行是迷信嗎?中國文明其實從來不缺少科學「基因」
    近代科學產生於西方,無數的科學史著作,描繪著科學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到近代科學的歷史軌跡。於是產生一種誤解:近代科學好像是西方文化的必然,是其它非西方文明不可能產生的東西。更有觀點認為,中國文明中沒有科學的「基因」;中國的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等,不可能產生近代科學;中國傳統文化是科學技術的「弱智兒」。然而,這是帶有偏見的,歷史並不那麼簡單。
  • 陰陽五行學說與科學並不相悖!非此即彼模式只會局限你的思維空間
    前言早兩天聽到一個倚老賣老的人在大放厥詞:「沒有科學,只按陰陽五行來做事的,連電燈泡是什麼可能還沒有見過!」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我國和歐、美等科技先行國家普遍採用的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8月-9月我市將面臨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
  •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解析
    講到陰陽,一般就會自然而然提到五行。陰陽屬於道的層面,五行是物質層面。陰陽屬於精神層面,五行屬於物質層面。最能代表陰陽五行的可能就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國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因素為「木火土金水」,印度人認為「地水火風」,希臘人認為是「火氣水土」,中國人除了認識到構成最基本的因素之外,還多了一個陰陽,說明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善於歸納和思考。由於「木火土金水」只能是物質,所以一些動作比方跑和跳等等這些行為都無法用五行來表達,這個時候可能還需要靠陰陽概念才能夠將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才能夠串起來。
  • 西方符號學vs東方符號學,陰陽五行就是科學,中醫也是科學
    中醫的基本理論是陰陽五行,所以談論中醫的科學性是繞不開陰陽五行的。我們先不談什麼是科學,以及什麼不是科學,因為這很容易扯皮。我們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著手,先談一下什麼東西值錢,什麼東西不值錢。有人說陰陽五行是迷信,不是科學,因為根本就看不見。而實際上恰恰相反,自然規律都是看不見的。萬有引力定律裡面,規律是距離倒數的二次方。我們在宇宙空間中只能測量到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地球和月亮的距離。有人能看到距離的倒數嗎?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科普問答來了!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2020年6月—9月,全國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7月5日—25日,國家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即將在江西省開展,到我市、我縣調查時間在此期間內。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已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吧1.為什麼要開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 陰陽五行天幹地支
    陰陽者,「陰」者暗也;「陽」者明也。"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先賢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陰陽"的思想對儒家、道家都影響很大!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體現,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在《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全本《易經》其實就是在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 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七問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摘自《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6-2010-2020年)》(簡稱《科學素質綱要》)   2、公民科學素質指標(CSL)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