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2020-12-17 光明數字報

    科技部、中宣部2016年4月頒布《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眾多議論。特別是基準點第9條「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在科學和科學史界激起軒然大波。除了報刊和網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評論之外,中國科學院全力支持並由中國科普博覽承辦的「SELF格致論道」講壇,於2017年2月25日的北京海澱體育館,為觀點尖銳對立的兩派提供擂臺,讓其代表人物當面「過招」,進行辯論。這種盛況在中國學界極為稀罕。

 

    這個現象對於科學普及乃至提升中國公民現代社會素質來說,無疑是極有益處。然而,論辯的相關文字中,暴露出不少學者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存在盲點和誤區。一些學者不僅對於中國古代學術缺少基本了解,甚至對於「什麼是科學」「科學與真理」等問題,也沒有清晰的認知。

 

    本文不對《基準》做出評論,而是旨在討論科學與真理及其相關的理論問題。茲事體大,儘管筆者在知識結構上捉襟見肘,仍然不揣私陋以見教於方家,實期望這些重大的問題在學界尤其是自然科學界得到基本澄清。於國於民,善莫大焉!

 

    一、什麼是科學?

 

    此次論辯代表人物之一張雙南先生,表述了他對科學的界定:科學有三個要素,第一是目的,是要發現各種規律,「並且不限於自然科學研究的自然規律,也包括其他各種規律,比如心理學、行為學、精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所研究的各種規律」;第二是精神,「包括三個內容:質疑、獨立、唯一」;第三是方法,「也包括三個內容: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張雙南:《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載2017年6月23日《科技日報》)

 

    很顯然,張雙南先生所說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整體。然而,僅僅從「科學的方法」來說,像人文科學的文學研究,就難以運用「定量化」的方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裡的「愁」如何量化?同時,張先生對於「實證化」的含義也沒有進一步界定,不知是專指理論論證,還是專指實驗和經驗驗證,還是包括理論論證加上經驗驗證。如果「實證化」僅僅是理論的論證,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託馬斯·阿奎那(T.Aquinas)關於「上帝存在的五個論證」也是理論的論證,這個論證至今也沒有人完全從理論上徹底推翻。而「實證化」如果僅僅指實驗和經驗驗證,眾所周知,即使是自然科學,有很多命題和理論發現也很難用經驗驗證,特別是量子力學的理論。數學中的一些定理或分支例如複數,則完全不能用實驗和經驗來檢驗。至於「實證化」是指理論論證加上實驗和經驗驗證,則很多學科都難以實現。

 

    以科學史研究為專業的吳國盛先生,對於「科學是什麼」的回答非常謹慎。雖然他發表相關的文章有十幾篇之多,卻始終沒有給科學作定義,而是很小心地從各種角度對科學的含義進行描述。這裡試舉一例:

 

    在西方歷史上,科學有兩個前後相繼的形態,第一是希臘科學,第二是近代科學。希臘科學是無功利的、內在的、確定性的知識,源自希臘人對於自由人性的追求。這一科學形態的典型代表是演繹數學、形式邏輯和體系哲學。……近代科學的主要代表是數理實驗科學。它通過實驗取得科學知識的實際效果,通過數學取得科學知識的普遍有效性。數理實驗科學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學中取得成功,以牛頓力學為標誌,後來相繼在化學和生命科學中大展宏圖。從19世紀開始,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陸續轉化為相應的技術、引發相關的產業革命,兌現了數理科學早期的求力(不知何意——引者)理想。(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的當下意義》,載《民主與科學》2016年10月20日)

 

    吳國盛先生從科學史的視角,描述了原生的希臘科學及其衍生的近代科學。他認為希臘科學是「無功利的、內在的、確定性的知識」,而近代科學即指今日漢語語境中的自然科學,其特徵和方法似乎不言而喻。但從上述文字就可以發現,希臘科學「源自希臘人對於自由人性的追求」的「無功利」性質,在近代科學中消失殆盡。因此,讀者只能推斷在希臘科學和近代科學中一以貫之的性質,唯有用「內在的、確定性的知識」來界定。應該說,這是一種嚴謹的表達,理論上不會產生較大的紕漏。然而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再追問「什麼是知識」,就會對吳文產生循環論證的嫌疑。更何況是「內在」而又「確定性」的「知識」,似乎將原本簡明扼要的問題,又纏繞得十分複雜,更加難以回答。

 

    柏拉圖曾討論了各種關於美的定義,都不滿意,然後感嘆:「美是難的」。我們同樣也可以說:「科學是難的」。

 

    二、從康德哲學看科學及其局限性

 

    為了節省篇幅,本文暫不討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異同,把問題聚焦到自然科學。設問:自然科學有何根本特徵和性質?沿著吳國盛先生對於科學的描述,姑且認為自然科學是某種「確定性的知識」,那麼,略知西方哲學的人們都會知道,對於康德哲學來說,第一個大問題就是「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康德「三大批判」的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從康德哲學關於「知識如何可能」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關於自然科學性質、效用及其局限的啟示。應該說明的是,康德不僅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科學家。他關於宇宙發生的「星雲假說」,至少是宇宙論中的一家之言,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康德哲學把人類認識能力分為理性(reason)、知性(understanding)和感性(sensation)。感性指人感知對象世界的能力,包括視、聽、味、嗅、觸;知性是運用概念、範疇的一種能力,類似常說的智力,也即研究自然科學的能力;理性則是把握一種無限和超驗事物,例如自由、靈魂、上帝等的能力,也是一種把握本體的智性。與通常的觀念不同,康德把認識的對象分為「現象界」和「物自身」。「現象界」就是人類五種感官所能把握的對象世界,基本等同於我們日常經驗中的世界萬物。而「物自身」則是人類感官所不能把握到的對象世界,例如自由意志之類。

 

    在康德看來,人類獲得一切關於現象世界的知識,是知性運用概念、範疇對於感性材料進行「先天綜合判斷」而形成的。用康德的話說,一切知性的知識中都包含「先天綜合判斷」,並以之為原理。知性概念、範疇是先天賦予我們的。因此,這種由範疇或概念與感性材料結合的知識,是必然的和有效的。以近代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就屬於這種知識。但是,康德認為,像物理學這種知識只能把握事物的「現象」,不能把握事物「自身」。這也是康德把人的認識對象分為「現象界」和「物自身」的根本理由。因為,物理學這種知識必須通過感官獲取材料,然後與知性結合而產生。人的知性從來不會直觀對象事物,只能通過感官獲得材料,把感官材料傳達給大腦,大腦再作分析、判斷、推理。而問題恰恰在於,人類的感官具有巨大的缺陷。

 

    首先是感知的範圍有限。人類的視覺只能看到一定波長的可見光世界,只能聽到一定振幅和頻率的聲波,只能聞到我們嗅覺能夠聞到的一定強度的氣味,等等。再次,人類感官所把握的只是表象的世界。例如視覺,我們看到的只是世界的表象、外貌,而看不到事物的內部。雖然現代科學和技術大大拓展了人類認知的世界,不僅可以用解剖和外科手術把人體的所有地方打開,肌肉、臟器、血管、大腦、細胞,都可以用儀器甚至肉眼觀察,科學還把我們的眼睛延伸到紅外線、X光、B超、CT等世界之中,但是,我們的眼睛仍然不能具有全息功能。人類的感覺器官,只是接受一部分與它們功能相關的信息,而不能接受外在自然世界的全部信息。這些視覺表象、聲音表象以及氣味等等的世界本身是什麼,人類還是無法知道。因此,無論如何,人類感官無法把握事物本身。建立於感官材料基礎之上的物理學等科學,也不可能建立關於世界本身的知識。

 

    不僅是人類的感官,人類的知性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康德認為,人類的知性概念、範疇例如「大」「小」「多」「少」「遠」「近」「長」「短」等,是生而知之。甚至算術知識,人們也是無師自通,不需要在學校學習。在教育不發達的過去中國,不識字的文盲比比皆是,但是絕沒有不識數的「數盲」(除非弱智)。不識字的家庭主婦在日常生活的經濟交往中,對於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都運用自如。可見知性的功能是人類天生具備的大腦本身的能力。然而,知性的功能也存在先天的缺陷。這方面我們可以從電腦說起。

 

    關於電腦,在硬碟、內存、CPU、顯示器、鍵盤、滑鼠等所有硬體組裝完畢之後,接下來必須要做的事,就是「格式化」。一個電腦如果不進行格式化,它就無法工作。但是,格式化以後的電腦,只能夠輸入與格式化的系統相兼容的信息。任何軟體、程序必須與格式化的系統一致。相反,任何與這種格式化系統不符的信息都不被電腦接受。這種情況與人腦極為相似。同樣,人腦也被「格式化」過。沒有「格式化」的大腦就沒有知性和理性,無法進行思考。一個先天痴呆兒的大腦狀況,就相當於一臺沒有格式化的電腦,不會接受任何信息。而經過「格式化」的人腦,也必然只能接受與這種「格式化」系統相兼容的信息。一切與這種「格式」不符的信息都被排斥在大腦之外。由此可見,我們的大腦中現存的知性範疇、概念,也像電腦被格式化一樣,只能接受相關的信息。當然,電腦格式化的程序是由計算機專家編訂的,而人腦的「格式化」則是先天的,即天生的,就像人類其他器官的功能也是天生的一樣。天生也包括遺傳,環境對於物種能力的改變也保留在遺傳的信息中。

 

    從感官的缺陷到知性的局限表明,我們所謂的外在自然界,實際上只是我們感知的自然界,而不是自然本身。從根本上來說,以知性範疇和感性材料結合的自然科學知識,都是人關於事物的知識,而不是事物本身的知識。

 

    由康德哲學可知,自然科學只是在「現象界」是有效的,但不是「物自身」的知識,僅僅是一定範圍內的「確定性的知識」,因此不是萬能的知識。康德哲學的這一論點在西方哲學界、科學界至今無人質疑。20世紀哲學現象學宗師,以討論變量微積分論文獲得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的胡塞爾(E.Husserl)後來認為,自然科學只能告訴我們某物「如何」,而不能告訴我們某物「是什麼」。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海森伯(W.K.Heisen⁃berg)則由量子物理學深入思考了這些基本問題。他說:「因為測量儀器是由觀測者創造出來的,而我們必須記得,我們所觀測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海森堡:《物理學與哲學》第24頁,商務印書館1999年)「自然科學不單單是描述和解釋自然;它也是自然和我們自身之間相互作用的一部分;它描述那個為我們的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同上第42頁)因而他認為,自然科學在根本上還是基於某種數學的或哲學的範式。

 

    可見,自然科學實際上是人們認識和把握對象世界的一種範式。究其實質而言,自然科學也是人類使用的工具,它與認識對象本身的關係是人為的,而不是天然一體的。因此,自然科學與對象世界之間永遠不能跳出一種疏離性和異質性。作為工具的自然科學對於對象世界把握的有效程度,則取決於海德格爾所謂的「上手」的狀況,即它與對象世界內在的兼容度、融合度。

 

    當然,我們可以質疑康德、胡塞爾甚至海森堡。但是,要用科學的力量,通過證明來推翻他們觀點。

 

    三、陰陽五行說在說什麼?

 

    由於自然科學與人類對象世界之間的疏離性、異質性,自然科學本身就不能作為衡量「確定性的知識」的唯一標準。由此推論,不能將凡是與自然科學範式不同的學術,都看作沒有「確定性的知識」,而將其視為宗教、迷信、巫術一類。在這個語境下討論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就有了全新的視角。

 

    現存哲學意義上的陰陽五行說是在《管子》中第一次出現的。嚴格地說,這個學術應該稱為「佔星學—陰陽五行說」。因為,陰陽離不開日月(《管子》有「日掌陽,月掌陰」之說),五行離不開五星。它們之間水乳交融,不可分離。按照佔星學—陰陽五行說的思想,陰陽是宇宙間對立互補的兩大勢力,表現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也是人類思維的規律。五行既是宇宙間的五種元素,也是五種力量。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相輔相成。陰陽和五行之間有一定的交叉(例如在醫學中),但基本是兩套話語體系。

 

    「五行」之說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但只是指五種材質。「陰陽」一詞也見於《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但意思很簡單,陰指背陽,陽即是朝陽。《易經》中的卦象最早為數字,稱為「陰爻」「陽爻」則比較晚。春秋戰國之際,主要由於諸侯爭霸的政治需要,處於當時學術中心齊國稷下的鄒衍及其學派,以敏銳的眼光和高超的智慧,利用上古天文學和素樸的陰陽、「五材」之說,整合成佔星學—陰陽五行學說。這個學說在眾說紛紜的諸子之中脫穎而出,一家獨大,為秦漢之際幾乎所有思想家所接納、吸收,加以改造、創新,構成了秦漢思想的骨骼和靈魂。首先把鄒衍學派思想系統植入的作品是《月令》。《月令》構造了一個完整而又系統的世界圖式。而「明堂月令」之學,不僅盛行於學界,也被秦皇漢武物化到社會生活之中,宗廟、明堂、祭壇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國。更為重要的是,以「五經」博士領銜的全部漢代學術界,把佔星學—陰陽五行說整合進入先秦儒家經典「五經」的解釋之中,形成了中國學術史上屈指可數的重鎮——兩漢經學。

 

    簡而言之,從鄒衍學派,經過董仲舒、司馬遷及整個漢代經學,到《黃帝內經》和《漢書·律曆志》,佔星學—陰陽五行說所建構的思想體系,從天上七政(日月五星),到地上五行(金木水火土),再到人之五藏(肝腎心脾肺),形成了從天體到人體、宇宙到內臟、宏觀到微觀的完整世界觀。按照這個世界觀的描述,人體的血脈、經絡、五臟等內在運動,與宇宙天體、自然、社會都和諧一致;從社會制度(禮)到精神情感(樂)、從外在自然世界到內在人體,是一個像人的個體生命一樣鮮活靈動的整體。而這個整體中躍動的節奏和心音,則是音樂。如果說,曆法從可視與可感的方面(季節變化),反映和揭示了外在自然的節奏與協調,那麼音樂(律呂),則是從可聽(可意會但不可言傳)的方面,昭示了整個宇宙的內在律動和節奏。歷與律在根本上是和諧一致的。這是秦漢天人思想的終極形態。

 

    此後,佔星學—陰陽五行說滲透在中國的哲學、宗教、藝術、科學等極為廣泛的領域之中。在哲學上,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和全部《易傳》的核心觀念,即「天垂象,聖人則之」,是這個學說最典型的疏證。宗教方面,道教之太極圖是這個學說的一種圖解。藝術上,陰陽動靜、虛實相生,是中國詩書畫舞蹈音樂的根本旨趣。科學方面,離開陰陽五行理論,所謂經絡藏象、虛實幹潤的中醫則蕩然無存。甚至體育,從圍棋到太極拳術,都體現了佔星學—陰陽五行說的思想。不難想像,如果將佔星學—陰陽五行說從中國文化中切割出去,源遠流長而又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還能留下什麼?

 

    同時,漢代經學不僅屬於學術界、思想界、政界,還有包括當時全部的教育界。由於漢代經學的巨大歷史影響,加上醫學、律學、歷學的運用,佔星學—陰陽五行說被進一步深化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普遍意識之中,為當時從帝王將相到鄉裡農夫全民共知的東西,也成為中國思想的一個核心密碼,遺存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意識深處。

 

    除了哲學、政治學、歷史學、藝術、體育等等,佔星學—陰陽五行說衍生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國醫學。因而,這個學說與自然科學也就有了交集之處。而中醫與科學也是西學東漸以來中國學界始終論辯而莫衷一是的問題,當然也是本文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四、中醫與科學

 

    西方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中醫便面臨巨大挑戰。在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醫一度逐漸式微,門庭冷落。一代文豪魯迅對於中醫深惡痛絕,曾經用嬉笑怒罵、尖酸刻薄的文字,描繪了中醫的種種可笑的做法。然而,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深入,人們逐漸發現西方醫學的局限性和不足。於是,中醫的地位從20世紀末開始便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悄無聲息中,中醫慢慢走紅,今日又形成澎湃之勢。但是,如何從理論上評價中醫,學術界分為尖銳對立的兩派,勢同水火。

 

    批評和否定中醫所根據的標準是西醫的學術範式。西醫把單個的人體作為對象並進行分類,從五官臟器、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細胞組織、神經系統等,進行條分縷析的專門研究。人體出現生病的症狀,可以從身體某一臟器發生的問題找到病因,然後對那一部分肌體進行治療。臟器的功能恢復正常,疾病也就痊癒了。西醫的理論都可以用實驗進行證明,運用的方法實質上都是一種解剖學和直觀驗證的方法。西醫的整個理論和方法,與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自然科學是一致的。與西醫相關的學科還有精神病學、心理學、生理學、生命科學等。所以說,西醫與整個西方科學難分難解,甚至可以說,西醫最直觀地展示了自然科學的目的、方法和效果,是自然科學的典型和樣板。

 

    用西醫的標準來衡量,中醫從理論到方法幾近天方夜譚,荒謬不堪。從理論上說,中醫所謂五臟六腑,並非實指人體中的具體臟器,而是指在實存臟器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某物。比如中醫所謂「心」,並非實指人體中的心臟或大腦,而是指遊走在心臟與心靈、精神之間的某種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經絡穴位同樣如此,雖然也有實指的含義,但是運用解剖的方法是找不到的。至於陰陽、乾濕、虛實之說,則更是無邊無際,無法用科學實驗來驗證。中醫裡面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即關於人體之「氣」的理論。離開氣的理論,中醫就要解體。而「氣」說與現代物理學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中醫運用佔星學—陰陽五行學說,把人體內在生命的運行之理,與天地萬物、四時寒暑的運行規律結合起來,讓人感到中醫不僅僅是醫學,而是一種哲學、宇宙學。在方法上,中醫診斷疾病常用的是四診——望、聞、問、切,另外還有不常用的診法如經絡診法、耳診、眼診、手診等。與西醫的方法相比,這些幾乎是一種藝術想像的方法。

 

    因此,一些持西醫立場和觀念的人,將這種與自然科學完全不同並與哲學、宇宙學一體的中醫稱為巫術、偽科學,也是毫不奇怪的。然而,一個堅固的事實是:中醫也能治病,甚至一些在西醫看來是絕症的病症,中醫也能治癒,儘管不是100%。這個事實基本上為社會各界承認。

 

    現代自然科學的價值在於效用,即有效性。西方醫學的有效性勿庸置疑,西醫對於人類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有目共睹。可是,同樣不容否認的是,傳統的中醫也具有效性。且不說幾千年來它治癒的無數病例,在目前的社會生活中,中醫仍然接納大量病人,治癒者成千上萬。在整個中國甚至海外醫學界,中醫也被作為攻克西醫疑難雜症的一個選項,例如治療非典、愛滋病等等。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完全排斥和拒絕中醫治療的中國人可能極少。

 

    行文至此,筆者不想評價中、西醫之間的高下長短,而是強調這裡存在一個非常嚴肅的與知識和真理相關的問題。

 

    西醫是與西方科學一體的,中醫是與中國古代的學術一體的。中、西醫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關於人體和人體疾病的知識系統。

 

    中西醫之間的區別,典型地反映了中、西方學術和思想的不同,在根本上是兩種思維方式和兩種知識體系的表現。從西醫的角度看,中醫是囈語胡說;同樣,從中醫的角度看,西醫也完全是異端邪說。那麼,這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知識系統,是否能夠同時成立?這句話還可以簡單表述為:人們所謂的「確定性的知識」、真理是否只存在於以西方自然科學為代表的一種系統之中?這就必須要直面「什麼是真理」的問題了。

 

    五、真理問題

 

    說到「真理」二字的時候,我們都有種莊嚴、神聖的感覺。真理被認為是真正的道理,絕對正確,放之四海而皆準。其實,真理的英文是truth,與true的意涵相關。可見,所謂真理就是人們關於認識對象的真實的、真正的言說。這樣的界定似乎很明了,然而,「什麼是真理」卻是哲學認識論的一個核心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因為,如何言說才是關於認識對象的「真實的、真正的言說」,說清楚絕非易事。

 

    按照人們一般的看法,判斷關於某個認識對象的言說是否為「真實的、真正的」,用事實檢驗驗證一下即可。例如:「太陽從東邊出來,從西天落下。」這句話就是真理。從西方哲學的角度看,這種真理觀是一種「符合論」的真理觀。「符合論」的真理觀認為,一個觀點、思想或理論是否正確,用經驗事實進行驗證,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即為謬誤。現代絕大多數的自然科學理論,是建立在這種「符合論」真理觀之上的。但是,有些自然科學的理論,實際上都具有假說的性質,例如大氣物理學的「蝴蝶效應」,當前量子物理學所謂「量子糾纏」理論等,在實際經驗中是無法檢驗的。尤其是數學,數學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礎是邏輯推理,與經驗事實毫無關係。且不說高等數學,簡單的譬如複數,也是無法用經驗實踐檢驗的。因為,無論如何在生活中不會找到符合-1的平方根這樣的事物。可見「符合論」真理觀也不具備關於真理含義的完滿要求。

 

    除了「符合論」之外,西方哲學史上還有形形色色的真理觀。影響較大的有波普爾(K.R.Popper)的「證偽論」真理觀,即認為科學通過推測和反駁而前進。這些真理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缺陷。可以說在真理問題上,人們還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共識,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能夠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關於真理的定義。

 

    還應該提到,我們哲學教科書上的「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之說,即把人們已經獲得的真理稱為相對真理,而所有的相對真理之和是絕對真理。且不說已經獲得的「相對真理」及其「之和」為何物,按照這個說法,如果我們不能獲得所有的相對真理,我們就不能獲得絕對真理。因此,只要人類的認識沒有終結,絕對真理就不可能達到。這個意思實際上告訴我們,絕對真理事實上是沒有的。因為,人們只能在一個一個的相對真理的山頭上不斷攀登,而這種山頭是無限的,因此永遠不可能獲得一個終結的結果。這裡的問題在於,如果把絕對真理當作一個設定的理想,即人類認識真理的最高點或終點,那麼,對於這種終點的追求,實際上就變成了一種信念或信仰。不僅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命,就是整個人類的生命也無法到達這個終點。這樣,一個哲學的命題立刻就轉化為帶有宗教色彩的命題了。

 

    從上面的討論就可以看出,人類至今對於「什麼是真理」還沒有確定的回答,實際上也無法回答。因而,真理的問題對於人類還是一種困惑。然而,知道和了解這種困惑就不會走入誤區或盲區,由此可以清醒看到與真理相關的問題所在。

 

    從真理問題本身的困惑,我們就應該清醒看到,即使按照「符合論」的真理觀,自然科學也不能等同於真理。自然科學為人類帶來了福利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無人對此否認。但是,如果把自然科學簡單等同於真理,尤其是等同於漢語語境中的真理,就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容易導致對於自然科學的崇拜。崇拜是非理性的,接近於信仰。認為自然科學本身就是真理,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與認為上帝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在本質上沒有差別。用崇拜和信仰的態度對待自然科學,與一個教徒對待宗教態度實質上也沒有區別。因此,我們不僅要反對一般的迷信,也要警惕對於自然科學的迷信。

 

    從真理的困惑還可知,人類對於對象世界的探索,至今還沒有發現一個唯一的真理性的方法。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可以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探討。中國的思維方法(中醫),印度的思維方法,西方的思維方法,都是當今世界上已經被證明比較有效的方法。而且,在這些方法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方法。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探求,仍然存在更廣闊的道路。因此,惟西方自然科學獨尊的觀念,將非西方科學之外的其他所有學術都視之為迷信、巫術,是一種偏狹、淺薄的觀念,也是一種十分有害的觀念。

 

    最後,還有必要再強調一下自然科學的界限——局限。從常識也可以知道,自然科學可以對人類本身進行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方面的研究,但所有這些具體的研究都無法認知「人的本質」。因此,現象學宗師胡塞爾說:全部自然科學知識對於人生意義問題的回答,等於零。

 

相關焦點

  •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解析
    講到陰陽,一般就會自然而然提到五行。陰陽屬於道的層面,五行是物質層面。陰陽屬於精神層面,五行屬於物質層面。最能代表陰陽五行的可能就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國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因素為「木火土金水」,印度人認為「地水火風」,希臘人認為是「火氣水土」,中國人除了認識到構成最基本的因素之外,還多了一個陰陽,說明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善於歸納和思考。由於「木火土金水」只能是物質,所以一些動作比方跑和跳等等這些行為都無法用五行來表達,這個時候可能還需要靠陰陽概念才能夠將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才能夠串起來。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它對中國古代科學理論、哲學思想、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 五行與陰陽的關係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不僅僅代表五種具體的物質,主要是代表五種基本的屬性。金代表清正、肅殺,木代表生發條達,水代表寒冷潤下,火代表炎熱向上,土代表長養化育。古代的先哲們根據五行的基本屬性,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進行分類,與五行建立對應關係,並納入五行的系統之中。比如,五方、五味、五臟、五官、五聲、五氣、五色、五星…………不勝枚舉。五行的生克制化與反侮。五行代表五種基本的屬性,它們之間相互發生著作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最先進的量子醫學與呼吸、陰陽平衡療法和陰陽五行理論的關係
    量子醫學與呼吸、陰陽平衡療法和陰陽五行理論之關係美國《科學雜誌》量子治療學說指出,量子醫學是通過激發人體自愈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快速、安全、自然溫和的根治疾病,逆轉衰老。所謂的量子醫學,就是中醫幾千年前所研究的元氣、本源之力和免疫力。是利用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激發人體免疫系統,提升人體元氣,做到消除疾病,激活細胞活力,延緩衰老的理論。現代科學:物質之下是原子,原子之下是亞原子粒子,又分電子、質子和中子再分為夸克。為什麼夸克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在力的作用下才能束縛在一起,形成複合粒子。
  • 「陰陽五行」火大了……看看中國學生和教授的科學精神……
    「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洪範》,裡面說: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會滲到土裡,味道變鹹;火會烤焦東西,味道變苦;木有曲直,結出的果實有酸味……這些內容,其實類似「科普手冊」,是給執政者所設立的「水火木金土谷」六府之人閱讀的。這種「科普」在當時很先進,但在今天,則早已經成了常識。當然,科技部也不是要求公民知道這些常識。
  • 太極以下的陰陽五行空間有多大?
    人類生存的這個空間就是太極以下陰陽五行運行的物質空間或物質世界一一也就是說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這種以《大系》為一個宇宙單元的大約不到30個億(與遺傳基因組的長度或數量有直接關係)像銀河系這樣星球組合的陰陽五行運行空間,高級生命認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個小宇宙中,人類佔用的只是一個小小地球的一部分。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發展或發生了很多循環過程中的文明。
  •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何謂「五行」,五行是指宇宙間金木水火土五種可運轉、流行、發展的物體或質能。中國醫學理論用五行平衡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古代賢哲用五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命理學家則用五行生剋制化來闡述生命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 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曾說:「萬物莫不得五行而載天覆地(負陰抱陽之意)」,人作為大自然的衍生物,更是「人生在世,莫逃五行」。
  • 天幹的實質——五行分陰陽,陰陽分五行
    八字沒有絕對,真理在此!乙木為男士必斯文大方,為君子格。但太多火會太貌美,會有點娘娘腔。一般乙木型的男性都有女性陰柔的一面,政治人物柯林頓及胡耀邦,都是乙木人。天幹五行(金、 木、水、火、土)分陰陽組成,
  • 陰陽五行與形意拳
    陰陽八卦思維作為中國特有的思維定勢,形意拳難免受其影響。陰陽八卦最早見於《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兩儀即指陰陽兩個對立的辯證統一範疇。《莊子》說:「易以道陰陽」,是對整部《周易》體系的深刻洞察。形意拳運用這一理論,辯證地使用陰陽之道,在上下、左右、前後、進退、動靜、內外、剛柔、緩急、輕重、德力等關係的處理上無不以陰陽關係為指導,從而避免了盲目性。
  • 陰陽五行八卦之陰陽
    當然,並沒有說國外的東西都要嗤之以鼻,這個世界的東西沒有好與壞,只是看你需要什麼。現在我還是覺得教父是最偉大的電影,披頭四是全世界最好的樂隊。陰陽五行八卦,風水,觀相本身是很嚴謹的東西,嚴謹到可以走上韓國的國旗,但是在國內卻成了地攤文化裡坑蒙拐騙的伎倆,中國人太會玩,玩壞了風水算命,玩壞了耐克阿迪,玩到日本最出名的設計大師山本耀司宣告破產。
  •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對陰陽與五行的學問基本懂得的人不在少數,深入懂得的人卻寥寥無幾。當下,就談談陰陽與五行的基本知識吧。
  • 原創 陰陽化生天地人之五行
    五行源於陰陽之升降,分而為五行,和而為陰陽。五行蘊藉著陰陽的能量,每一行所包含陰陽之性不同,體現出來的象也不同,有陰陽的偏頗,就有五行的差異,更能演化出世間萬物的千變萬化。2、天地人之五行岐伯曰:「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 論陰陽八卦、五行功法【會武堂】
    老拳譜上講:「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這種觀點,應該是武術運動的普遍真理,就太極拳這個特定事物來講,因為太極之初廓然而無象,動則分陰陽,陰陽即為太極。例如:盤拳之初的預備式,其體象為清心寡欲渾然無象,實際上這就是無極,由動才變,變則生陰陽,陰陽為兩儀,兩儀由太極而生,所以說:太極是無極而生,陰陽之母。至於拳譜所指之法即寓陰陽孕生之哲理。同時告訴人們,太極拳在技擊過程中,沒有固定招數,只有在動靜陰陽中,才能形成某一特定條件下的種種法則,而任何法則的精髖千變萬化也決不會離開陰陽。
  • 西方符號學vs東方符號學,陰陽五行就是科學,中醫也是科學
    中醫的基本理論是陰陽五行,所以談論中醫的科學性是繞不開陰陽五行的。我們先不談什麼是科學,以及什麼不是科學,因為這很容易扯皮。我們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著手,先談一下什麼東西值錢,什麼東西不值錢。有人說陰陽五行是迷信,不是科學,因為根本就看不見。而實際上恰恰相反,自然規律都是看不見的。萬有引力定律裡面,規律是距離倒數的二次方。我們在宇宙空間中只能測量到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地球和月亮的距離。有人能看到距離的倒數嗎?
  • 國學基礎知識——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但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它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它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 科聲小評:陰陽五行是否該納入公民科學素養?
    關於「陰陽五行是否該納入公民科學素養?」,其實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我們科學聲音也早就做過一期節目。所以我在這裡不過多贅述,只解釋一個容易產生的誤解:我們應該區分知識和科學,區分文化和科學,區分技術和科學。我們可以說陰陽五行是一種文化知識。所以掌握陰陽五行,可以認為是「有一定的知識素養」,「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 用道德經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中的道(陰陽五行與宇宙真相)
    第二章,五行相生相剋與宇宙真相農耕文化創造了中華文化,陰陽五行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陰陽五行動態平衡之正道。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應該來源於實踐中的覺悟,比如農民種地,水能幫助植物生長,是相生關係,水多了就會淹死植物,就是相剋,我們在家養花,不能天天澆水,要等土幹了一定程度,在澆水,不能等土太幹,不能澆水太勤,必須是動態平衡關係。
  • 陰陽五行
    每一方都是通過自己的性質反襯、強調另一方的性質,比如音樂,高音是通過自身的音頻性質來襯託出低音的音頻性質,可以說高音是通過自身來強調、證實它的對立面低音;同樣的道理,低音也是通過自身來證實、強調它的對立面高音。所謂「辯證」是通過分辯討論相互對立的雙方,而後發現二者間是相互證實的思維過程。(3)陰陽消長。
  • 國學文化:什麼是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原理?
    在當時社會條件下,鄒衍的陰陽五行文化解決了比如國家、體制、律法等等一攬子的社會問題,各方面體系建設,用他全部都解決了。所以說陰陽五行文化在中華文明當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步。如果某一天我們做一種嘗試,把中華文明的陰陽五行文化整個全部倒光,你細細想來可能中華文明的精髓就所剩無幾了。
  • 五行相生相剋關係
    同時五行並不是靜止不動的事物,所謂「行」,即運行之意,指五個類屬隨時空的變化而運行變化。所以早在幾千年前,華夏文明的精髓——五行學說就已將物質、時間、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而現代哲學上所說「物質的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並沒有超出五行學說的哲學範疇,我們有理由說:五行學說是先進、辯證的唯物主義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