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陰陽化生天地人之五行

2021-02-16 中醫思維十

點擊上方藍色字中醫思維可快速關注

導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陰陽之道難測,古人以河圖洛書,不立文字,衍化先天後天,陰陽五行八卦之理,以窺天道。本文通過講述陰陽之氣升降浮沉,以化生五行,應象於天地人,與大家共學同修中醫思維。

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天地分陰陽,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升降沉浮,感召形成萬物的變化規律。本章,我們著重講述陰陽二氣升降浮沉,如何化生五行,應象於天地人,及自然萬物。

1、陰陽化生五行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天地即為陰陽,天陽主動,地陰主靜,知其道,觀其常,陰陽運動變化有其趨勢,陽者,溫熱、輕清上浮,陰者,寒涼、重濁沉降,陰陽變化產生升降浮沉、寒熱溫涼。因此陰陽升降浮沉是研究五行衍化萬物的根基。

黃元御《四聖心源·天人解》: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

天人合一,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天地未分之時,陰陽混沌未分。天地之氣中含有陰陽,陽清而升散上浮,陰濁而斂降下沉,由此天地攸分,陽者為天,陰者為地,雖然天地寂然不動,而陰陽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此即貞明之道萬古不易。

黃元御《四聖心源·天人解》:

「天地陰陽,清濁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轉,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謂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謂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

陽升陰降,陽氣半生,其氣溫,屬木之性;陽氣升極,其氣熱,屬火之性;陰氣半降,其氣涼,屬金之性;陰氣降極,其氣寒,屬水之性;清濁之間,陰陽升降之樞軸,是為中氣,即為土之性。水火金木土,即名五行。五行源於陰陽之升降,分而為五行,和而為陰陽。五行蘊藉著陰陽的能量,每一行所包含陰陽之性不同,體現出來的象也不同,有陰陽的偏頗,就有五行的差異,更能演化出世間萬物的千變萬化。

2、天地人之五行

岐伯曰: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陰陽變化無窮,其功用在天為玄,玄妙不測也,生風熱溼燥寒,為天之五行;陰陽在地為化,化生無窮也,生木火土金水,為地之五行,地有五行以化,則生五味。陰陽五行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人悉具天地之道,則化內外陰陽五臟六腑,中生智慧,道理皆備。

天為陽,主動化氣為主;地為陰,主靜,成形為主。陰陽變化五行,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因此陰陽的升降浮沉,化生的五行體現在天地中亦各不相同。陰陽化生天之五行,熱溼燥寒風;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

《素問·天元紀大論》:

「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3、天有寒暑燥溼風——天之五行

天地陰陽之氣的多少,影響萬物形體的盛衰。陰陽在天為氣,天之陰陽,有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之分,和兩陰交盡之厥陰和兩陽相重之陽明,合為三陰三陽,生寒暑燥溼風火,此為六氣,亦即是天之陰陽化生之五行。天有四季——春夏秋冬,木火金水,加上長夏屬溼土,是天之五行最明顯的徵象。

人和天之氣是同步的,也有春夏秋冬的變化,春厥陰風木,應肝生長之令行;夏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應心長養之力盛;長夏太陰溼土,應脾運化之氣行;秋陽明燥金,應肺收斂之力壯;冬太陽寒水,應腎閉藏之令旺。若天之五行偏頗,則六氣失常,化為六淫侵襲人體,發為外感疾病。

4、地有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

陰陽在地成形,生金木水火土,為地之陰陽化生之五行,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地之五行以生五味,酸苦甘辛鹹,辛散以橫金之陰氣涼降,鹹軟以抗水之陰氣沉寒,酸收以佐木之陽氣溫升,苦斂以制火之陽氣浮熱。若地之五行偏頗,則五味失調,情志失衡,人之形體失於飲食調試,發為飲食內傷疾病。

5、人有心肝脾肺腎——人之五行

「味歸形,氣歸精」,地之五行化生五味以長養人之形體,天之五行化生六氣以潤養人之精氣。天地有陰陽五行,人體內亦有陰陽五行,天地陰陽所化生的五行,應於人體,組成人體五臟六腑經脈百骸。

《景嶽全書》云: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有陰陽,治分五態,」

《靈樞》云:

「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人體之形源於陰陽交感,其化生五行,在人體內部,天之五行為陽,以應六腑,地之五行為陰,以應五臟;在人體外部,五行陽者以應皮膚,陰者以應筋骨;臟腑相連之經絡,以天地陰陽五行相系,表裡陰陽,三陽經在頭,三陰經在手足,其內連五臟六腑,灌溉皮肉筋骨脈。人之五行化五臟,髒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五行情志,其陰陽相較,若有五臟失衡精神不舒,則易發情志內傷疾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無極,無極生太極,此為一;太極生兩儀,兩儀之陰陽即為二;陰陽二氣化生五行以生天地人,此為三;天地人三才創造萬物。此為大道,作者才疏,勉力文字,拋磚引玉,望同道修正共勉。

天地陰陽之道的總思想是天氣決定地氣,天地合氣,化生陰陽五行,以決定人的健康和疾病。「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天地陰陽升降沉浮,幻化之妙人莫能測,其道以五行為體用,產生自然萬物,因此通曉陰陽,明辨天地人之五行,是我們了悟天地學習中醫思維之道。

【下集預告】

本節文章主要講述陰陽化生天地人五行,下一節讓我們進一步學習天人合一,四時五臟陰陽觀,敬請關注。

點擊頁面最底部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可查看上一講《原創 | 天地分陰陽,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

=========聯繫我們=========

歡迎給我們留言或者發郵件至:

zhongyisiwei@vip.163.com

中醫思維,品文化慧生活,獲取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或關注微信公眾帳號:zhongyisw

相關焦點

  • 陰陽五行天幹地支
    陰陽者,「陰」者暗也;「陽」者明也。"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先賢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陰陽"的思想對儒家、道家都影響很大!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體現,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在《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全本《易經》其實就是在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曾說:「萬物莫不得五行而載天覆地(負陰抱陽之意)」,人作為大自然的衍生物,更是「人生在世,莫逃五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都離不開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的作用和影響。宋代理學家認為,世界之初,天地混沌,一片模糊,是為太極(太極就是太初,為開始之意,萬物開始創造化育就是太極),太極一分為二,輕清上升之氣為天為陽,重濁下降之氣為地為陰,陰極者陽生,陽極者陰生,這便是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為天地之精華。由兩儀生出四象,對應於空間為東南西北四方,對應於時間為春夏秋冬四季,對應的五行為木火金水。
  • 陰陽五行
    十天幹五行: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這十天幹還有一個五行分陰陽。就是木火五行為陽,金水為陰。戊土是陽土己土為陰土。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十二地支五行;亥子屬水,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辰戊醜未屬土。
  • 除了陰陽範疇,還有五行八卦等學說
    天地人三者構成了中國人生活世界的三個基本要素。但天地人三者不是並列的,而是有先後順序的。與人相較,天地具有其優先性。天地的優先性在於自然的自身給與性。天在人之上。它有日月星辰,藍天白雲。太陽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天不僅有晝夜的變化,而且還有四季的更替和年度的輪迴。
  • 陰陽五行八卦之陰陽
    陰陽五行八卦,風水,觀相本身是很嚴謹的東西,嚴謹到可以走上韓國的國旗,但是在國內卻成了地攤文化裡坑蒙拐騙的伎倆,中國人太會玩,玩壞了風水算命,玩壞了耐克阿迪,玩到日本最出名的設計大師山本耀司宣告破產。關於標題陰陽五行八卦。這次只講陰陽。陰陽可以同時存在於二維三維四維空間。
  • 五行與陰陽的關係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不僅僅代表五種具體的物質,主要是代表五種基本的屬性。金代表清正、肅殺,木代表生發條達,水代表寒冷潤下,火代表炎熱向上,土代表長養化育。古代的先哲們根據五行的基本屬性,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進行分類,與五行建立對應關係,並納入五行的系統之中。比如,五方、五味、五臟、五官、五聲、五氣、五色、五星…………不勝枚舉。五行的生克制化與反侮。五行代表五種基本的屬性,它們之間相互發生著作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對陰陽與五行的學問基本懂得的人不在少數,深入懂得的人卻寥寥無幾。當下,就談談陰陽與五行的基本知識吧。
  • 國學文化:什麼是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原理?
    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原理:我們天罡遁的整個體系,講究一個數理,在數理方面可能會講得極其深。現在講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原理,主要是因為這裡有個很深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是五行?他不是三行、四行、六行、八行呢?憑什麼就要五行?
  • 陰陽五行與形意拳
    形意拳與陰陽八卦的思維模式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文化的內核與哲學思辯基礎,它貫穿於中國傳統醫學、氣功學、宗教學、人文科學、建築學、文學、藝術學、武術,乃至 帶來迷信色彩的堪輿(風水學)、佔卜、星相、手相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學說成為中國哲學的理論基礎。
  • 陰陽與五行的運行規律
    ,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框架。
  • 天幹的實質——五行分陰陽,陰陽分五行
    天幹五行(金、 木、水、火、土)分陰陽組成,清 黃元御《四聖心源》卷一說"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
  • 熊繼柏:陰陽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
    導讀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就在於陰陽是辯證觀,五行是系統論。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們中醫學理論的綱領,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內經》獨有的東西,也是我們中醫獨有的東西。它源於古代的哲學思想。《易經》的《繫辭》裡面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則,自然界的規律。《易經》的這個話,就是把陰陽作為自然界的一個法則。《內經》講陰陽,是講的什麼呢?
  •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解析
    講到陰陽,一般就會自然而然提到五行。陰陽屬於道的層面,五行是物質層面。陰陽屬於精神層面,五行屬於物質層面。最能代表陰陽五行的可能就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國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因素為「木火土金水」,印度人認為「地水火風」,希臘人認為是「火氣水土」,中國人除了認識到構成最基本的因素之外,還多了一個陰陽,說明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善於歸納和思考。由於「木火土金水」只能是物質,所以一些動作比方跑和跳等等這些行為都無法用五行來表達,這個時候可能還需要靠陰陽概念才能夠將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才能夠串起來。
  • 學習三命通會成長日記,之五行生成與生克
    五行是陰陽交互而化生而來,陰陽老少化生四象成八卦,五氣布定東西地理能培能竭。天高寥廓,六氣迴旋以成四時,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萬物,是所謂無窮而莫測也。六氣什麼是六氣呢?一二三四五是生六七八九十是成,陽是奇數陰是偶數,一是陽六是陰,陰陽交而化生萬物,所以天一生水,用現在的方法來驗證,人蟲、胎卵、胚胎都是以水的形狀開始的。人稟父母而生成之化,先有二腎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水火相成既濟。現在還有人賣腎的,而一個人少了一個腎會怎麼樣呢?沒左腎的人火無制則燥,燥的人皮膚會很乾燥,消化水份的能力就下降,口渴尿多性慾減退怕冷。沒右腎的人火受克,眼暗目昏看東西模糊,容易得心臟病。
  • 存神固氣論爐鼎陰陽五行火候胎息一應俱全
    井夫子《存神固氣論》,一卷,疑出樸南宋時期,觀其內容,應為南宗功法,著重講解爐鼎、陰陽五行、火候、胎息等,更引《黃庭》《陰符》二書,言語多清楚,觀者易解。下附全文:《存神固氣論》爐鼎地位四象之始終,萬物之化生,不離戊己鼎,火花戊己然,後能造物,故至人於金木相刑受氣,與水火升降既濟之問,有造化神物,使活而不斃,生生不窮之理。陰陽顛倒陰陽者,相求之物也,離火也,失水則燥,燥極所濟在坎;坎水也,失火則冰,冰極所濟在離,離宮受血藏鉛,陽中有陰也,故不燥而清凍。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在這個語境下討論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就有了全新的視角。     現存哲學意義上的陰陽五行說是在《管子》中第一次出現的。嚴格地說,這個學術應該稱為「佔星學—陰陽五行說」。因為,陰陽離不開日月(《管子》有「日掌陽,月掌陰」之說),五行離不開五星。它們之間水乳交融,不可分離。
  • 易世界|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學說,顧名思義可以把它分為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並且兩者相輔相成,陰陽學說必兼五行,而五行學說也必合陰陽;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體現,常言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
  • 國學基礎知識——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但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它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它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 道教文化之根陰陽五行、八卦、天幹與地支及道歷
    五行及其生克關係。金、木、水、火、土,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
  • 太極以下的陰陽五行空間有多大?
    人類生存的這個空間就是太極以下陰陽五行運行的物質空間或物質世界一一也就是說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這種以《大系》為一個宇宙單元的大約不到30個億(與遺傳基因組的長度或數量有直接關係)像銀河系這樣星球組合的陰陽五行運行空間,高級生命認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個小宇宙中,人類佔用的只是一個小小地球的一部分。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發展或發生了很多循環過程中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