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及其生克關係。金、木、水、火、土,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謂「相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
「五行」與「五方」也有關係:木主東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陰陽五行說與道教神仙譜系,陰陽五行的思想影響到道教的前身古代宗教,古人對崇祀之神賦予陰陽」、「五行」的屬性,網羅了神靈世界。這種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下來如道教崇奉的東華帝君與西王母,亦稱木公、金母。《太平御覽》卷六六八引《集仙籙》曰:「木公、金母者,二氣之祖宗陰陽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氣成真,與道合體」。又如真武大帝(或稱玄武大帝),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是職司北方的神(北方在五行中屬水)。
道教的這種具有陰陽無形屬性的神還體現在身內神上。道教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認為人體也是個小天地,天地間有的神靈在人體內都有對應的存在天上有上帝及陰陽、五行之神,人體有「心君」及左陰右陽五臟五行諸神,天神與人體內諸神的陰陽屬性相類相通。
八卦的稱呼和代表的涵義。八卦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風,艮卦代表山,兌卦代表澤。相傳「八卦」是伏羲氏所創。後道教經籍吸收陰陽八卦思想以衍經義,特別用以指導修煉內外丹。天幹和地支。
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狗)亥(豬)。天幹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為六十甲子。道歷為道教專用曆紀。按我國夏曆為準,用六十甲子以紀年。推算之法,由黃帝紀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開始,迄今(公元二0二0年)道歷為四七一七年。唐朝曾因老子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為道歷之開始,但至宋以後,則仍以黃帝紀元為用也。而道教齋醮道場,所用表奏文牒等,則皆書以天運甲子之歲,因對神明故不用道曆紀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