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與五行的運行規律

2020-12-19 妙世青春易有精彩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從此以後就有了天和地,白天和黑夜,陰陽,有了東南西北中,就有了五行

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框架。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是宇宙的對立統一,也是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傳統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這概念。周易裡的孔子所寫的《易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壹體兩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換,不可執一而定象。二者雖無定象,隨道而變,上皆可為道,下亦可為器。道用無窮,處處有之,因用而論。用即出,陰陽即定,二者雖定,亦隨時而變遷。故曰:陰陽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極是也,統領二物,相互作用,運化萬千。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感。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案:這是從宇宙起源角度談到了陰陽,但不是對「陰陽」一詞本身進行定義或解說。道者,導也。導者,向也。當混沌水汽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就等於車輛上了正道,開始向目的地前進了。這種在正道上的有序運動導致了太極的誕生。太極就是「一」,它誕生於混沌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的那一時刻。太極一誕生,隨後而來的就是天地的出現。天地就是「二」。天氣下降、地氣蒸騰,二氣相合,其結果就是人的誕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萬物生靈,人是萬物生靈中最靈者,是它們的總代表。隨後世界萬物在陰陽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種群和數量的平衡。

王經石在《太極圖譜解析》中說:「五是自然界中五種物質、五種能量、五種氣場,而『五』 相互作用產生運動,稱為『行』,五和行合起來就 是『五行』。五行生剋是代表物質、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樸實的世界觀與自然科學。」「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

如東屬木,對應春天,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繁體字「東」,意思就是木中間一個日,表示的也是生長發育的意思;

南屬火,對應夏天,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五行圖中的火是在上半部

西屬金,對應秋天,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穫,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秋天時金氣彌溫,帶有一種肅殺之氣,此時萬物開始「收斂」;

北屬水,對應冬天,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水位於圖中下半部,此時萬物「收藏」,有寒涼,滋潤之性;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有和平,存實之性。

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分別納入這五大類的範疇。

相關焦點

  •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對陰陽與五行的學問基本懂得的人不在少數,深入懂得的人卻寥寥無幾。當下,就談談陰陽與五行的基本知識吧。
  • 太極以下的陰陽五行空間有多大?
    人類生存的這個空間就是太極以下陰陽五行運行的物質空間或物質世界一一也就是說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這種以《大系》為一個宇宙單元的大約不到30個億(與遺傳基因組的長度或數量有直接關係)像銀河系這樣星球組合的陰陽五行運行空間,高級生命認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個小宇宙中,人類佔用的只是一個小小地球的一部分。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發展或發生了很多循環過程中的文明。
  • 陰陽五行天幹地支
    陰陽者,「陰」者暗也;「陽」者明也。"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先賢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陰陽"的思想對儒家、道家都影響很大!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體現,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在《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全本《易經》其實就是在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 陰陽結合出現了《五行》又確定了星球的東西南北和人體的上下左右
    這種陰陽結合的框架直接導致了《五行》的產生,也就是東西南北中一一金木水火土的形成。形成之後按照相生相剋的理進行循環。為什麼說《五行》呢?就是它們已經和陰陽成為一體的運行機制當中了。如果陰陽分離,那麼《五行》也就是散了沒有了!
  • 五行與陰陽的關係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它不僅僅代表五種具體的物質,主要是代表五種基本的屬性。金代表清正、肅殺,木代表生發條達,水代表寒冷潤下,火代表炎熱向上,土代表長養化育。古代的先哲們根據五行的基本屬性,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進行分類,與五行建立對應關係,並納入五行的系統之中。比如,五方、五味、五臟、五官、五聲、五氣、五色、五星…………不勝枚舉。五行的生克制化與反侮。五行代表五種基本的屬性,它們之間相互發生著作用。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陰陽五行
    所謂的經,就是道,道講的就是一陰一陽,一實一虛,一上一下,一左一右,組成的規律,道就是遵守自然規律,道也是看不見能感覺到的,對人們有無形的制約的一種力量。這個規律就如同國家法律法規。你不遵守也不行如果你做事能遵守自然法則,說話和氣,有禮貌,人們就樂意接近你。如果違反規律你的運氣就不會好這就是易經!八字預測就是通過一個人出生的時間。把年月日時換全成幹支,進行推算。
  • 論陰陽八卦、五行功法【會武堂】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集諸家百說於一理,我想是否可用以下幾句話來概括之,即「頭頂太極,懷抱八卦,腳踩五行」應該是太極拳的廬山真面目。俗話講:「天下把式是一家」。就理論上,任何拳術講究動靜分陰陽,變換循八卦,運行軌五行,這豈不正是任何武術運動的普遍規律嗎?為此本文命題為:陰陽、八卦、五行功法。就是想從武術正宗上來探討下太極拳的理論問題。
  • 陰陽五行與形意拳
    形意拳與陰陽八卦的思維模式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文化的內核與哲學思辯基礎,它貫穿於中國傳統醫學、氣功學、宗教學、人文科學、建築學、文學、藝術學、武術,乃至 帶來迷信色彩的堪輿(風水學)、佔卜、星相、手相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學說成為中國哲學的理論基礎。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二、五行是什麼? 五行實際上是一種分類方法。五行,「行」表示正在運行狀態。五行是五種狀態。在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它是從事物的本質和五種事物之間的關係來劃分事物的過程。因此,五行不是指具體的物質,而是一種抽象的符號,用來描述事物的性質和運行狀態。
  • 【綠療講堂】中醫基礎理論背誦版(二)精氣、陰陽五行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義木曰曲直:生長、升發、調達舒暢;火曰炎上:溫熱、升騰;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金曰從革:清潔、肅降、收斂;水曰潤下:寒涼、滋潤、向下運行;(2)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和歸類(3)五行的相生和相剋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
  •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易學的陰陽學說理論,「陰陽五行」一詞始終貫穿其中。何謂「陰陽」?陰陽是指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是宇宙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何謂「五行」,五行是指宇宙間金木水火土五種可運轉、流行、發展的物體或質能。中國醫學理論用五行平衡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古代賢哲用五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命理學家則用五行生剋制化來闡述生命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 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曾說:「萬物莫不得五行而載天覆地(負陰抱陽之意)」,人作為大自然的衍生物,更是「人生在世,莫逃五行」。
  • 不懂陰陽五行,難入道家醫學及武功大門,道醫有秘訣
    五行」,然而兩者互為關聯,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學說必兼五行。你不了解陰陽五行,就不了解自然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狀態以及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五行即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
  • 易世界|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學說,顧名思義可以把它分為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並且兩者相輔相成,陰陽學說必兼五行,而五行學說也必合陰陽;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體現,常言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
  • 西方符號學vs東方符號學,陰陽五行就是科學,中醫也是科學
    有人說陰陽五行是迷信,不是科學,因為根本就看不見。而實際上恰恰相反,自然規律都是看不見的。萬有引力定律裡面,規律是距離倒數的二次方。我們在宇宙空間中只能測量到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地球和月亮的距離。有人能看到距離的倒數嗎?
  • 熊繼柏:陰陽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
    導讀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就在於陰陽是辯證觀,五行是系統論。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們中醫學理論的綱領,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內經》獨有的東西,也是我們中醫獨有的東西。它源於古代的哲學思想。《易經》的《繫辭》裡面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則,自然界的規律。《易經》的這個話,就是把陰陽作為自然界的一個法則。《內經》講陰陽,是講的什麼呢?
  • 原創 陰陽化生天地人之五行
    本文通過講述陰陽之氣升降浮沉,以化生五行,應象於天地人,與大家共學同修中醫思維。___________________上一節,我們講述了天地分陰陽,人秉天地陰陽之氣生,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升降沉浮,感召形成萬物的變化規律。
  •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解析
    講到陰陽,一般就會自然而然提到五行。陰陽屬於道的層面,五行是物質層面。陰陽屬於精神層面,五行屬於物質層面。最能代表陰陽五行的可能就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國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因素為「木火土金水」,印度人認為「地水火風」,希臘人認為是「火氣水土」,中國人除了認識到構成最基本的因素之外,還多了一個陰陽,說明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善於歸納和思考。由於「木火土金水」只能是物質,所以一些動作比方跑和跳等等這些行為都無法用五行來表達,這個時候可能還需要靠陰陽概念才能夠將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才能夠串起來。
  • 上海公開課 | 洛謙老師解密陰陽五行
    洛老師講座開課啦活動主題:解密陰陽五行了解高維智慧活動時間:2020年7月24日(周五)晚上 19:00-陰陽五行學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通過金、木、水、火、土五種能量模式幫助我們認知生命、解釋宇宙,形成高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現代的科學語境來說:宇宙中的一切萬有本質上是能量,如果可以知道能量是怎樣運作的,我們就有可能洞見一切,本課程就是從這樣的角度來展開的。2、 五行屬於易經嗎?它們是什麼關係?
  • 女媧「造人」、「補天」的神話與陰陽五行有什麼關係?(連載一)
    又與陰陽五行有什麼關係呢?本篇以連載的形式,為你一一揭秘。東漢《風俗通義》中記載: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土造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索) 泥中,舉(甩)以為人。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 補天立極之後,女媧又調理天地之間的四季運轉,疏通陰陽之氣,令野獸不再傷民。在苗族、瑤族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洪水泛濫,滅絕人類,兄妹一同避水得救,結婚生子的情節。這些故事中,大部分的主人公名字與伏羲、女媧發音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