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是迷信嗎?中國文明其實從來不缺少科學「基因」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現代文明可以說是科技主導的文明。科技的力量,決定著文明的力量。近代科學產生於西方,無數的科學史著作,描繪著科學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到科學革命、到近代科學的歷史軌跡。於是產生一種誤解:近代科學好像是西方文化的必然,是其它非西方文明不可能產生的東西。更有觀點認為,中國文明中沒有科學的「基因」;中國的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等,不可能產生近代科學;中國傳統文化是科學技術的「弱智兒」。然而,這是帶有偏見的,歷史並不那麼簡單。

對世界古代科技與文明的深入研究發現,近代科學在歐洲產生,是世界多文明融合的結果。古埃及、巴比倫、古希臘、印度、阿拉伯世界、中國,這些古老的文明都為近代科學在西方的產生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貢獻,除了大家公認的「四大發明」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科技發明與發現,如盈不足術、垛積術、疊鑄法等。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鴻篇巨製《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出了數十項發明和創造,雖然多少帶有以現代科學的「後見之明」評判古代科技價值的「輝格史」傾向,但是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並不缺乏科技創造的智慧。

近代科學以機械主義為重要特徵,到了上世紀初就顯示出其局限性。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著名哲學家懷德海就明確指出,西方近代科學經歷了三個多世紀的發展,確立了以自然為大機械的唯物論和決定論,現代文明深受這種「自然機械論」的影響;文明如果不能超越這種思維,便會「在極其有限的進步之後陷入癱瘓」。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西方學術界開始反思現代科學,並從東方古代思想文化中尋找靈感。

陰陽五行學說,正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出原始巫術和宗教神話,進入理性思維階段的標誌

《易經》和陰陽五行,常常被解讀為「封建迷信」,被完全否定,這是浮皮潦草的歪解誤讀。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學說,正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出原始巫術和宗教神話,進入理性思維階段的標誌。這一發展與古希臘的「自然的發現」差不多同時期,本質上也類似。從此開始,中國古代用「氣」、「陰陽」、「五行」等這種「自然主義的」概念和理論,而不是用巫術或神靈來解釋自然界乃至社會的現象和變化。比如,月食不再是「天狗吞月」,而是用陰陽之氣造成的「暗虛」;地震不再是「神龜擺尾」,而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陰陽變化造成事物的變化,這是《易經》的實質,也就是一種「變化的哲學」。「易」即「變化」,《易經》運用陰陽的變化哲學構造了一系列的符號和概念,成為中國古代認識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思想概念總庫」(李約瑟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宇宙觀,有「月上界」和「月下界」之分,認為天上的事物是「不變、不朽、永恆」的。中國與古希臘不同,「變化的哲學」,不僅可以運用於地上,而且可以運用到天上。這就使得中國古代很早就觀察和探究發生在天界的天文現象,如太陽黑子、彗星、流星、客星等等。當17世紀初伽利略望遠鏡的發明在西方引起激烈爭論之時,在中國卻是波瀾不驚,因為天上的這些變化是在中國古代「變化的哲學」預料之中的。

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與現代科學的方法是並行不悖的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關於「格物」究竟什麼意思?朱熹講就是「窮究事物道理」的意思。怎麼個研究法?說到底就是對事物進行觀察分類。《說文解字》說,「格,從木各聲」,是樹高長枝為格的意思,引申為「木格」。「格」說白了就是木做的格子,好比中藥鋪裡的藥格子,用來對草藥進行分類。分類作為研究事物的方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研究事物,首先要會對其進行分類。中國古代特別注重觀察事物並對其進行分類,雖然是初步的研究,也是富有成效的。中國古代對天文、氣象、地震、植物等有非常豐富的觀察和記錄,至今具有科學價值。例如,古代的天象記錄被用來研究超新星、宇宙演化和太陽活動,本草資料被用來進行現代醫藥學研究。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與現代科學的方法是並行不悖的。

取象類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科學得以發明、得以創造的思想源泉

科學創造離不開豐富的想像。中國古代通過「取象類比」這種「關聯性思維」以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繫,達到對事物的認識。這裡「象」的形成是關鍵。《詩經》的「興」是建立意象的典範,如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就能聯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象」的形成是一個通過想像而「興象」的過程。中國古代用這種取象類比的關聯思維,構建了關於天、地、生、人的宇宙圖式。講述天地宇宙之間音律、節氣、陰陽的變化,論證它們變化的規律,都是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往往是根據「音似」、「形似」或「神似」。而這些「相似」又是與總的宇宙圖式、經驗的觀察、直觀的想像、表述的方式等緊密相關聯的。理解中國古代的科學,必須對古代科學思維的「興象」方式有認真的研究。這套取象類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科學得以發明、得以創造的思想源泉。

天人合一,使人們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認知的,這應該算是科學的「第一原理」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其要點是宇宙與人是和諧的,是一個整體。人類生活在宇宙之中,如果宇宙與人不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那就意味著宇宙對人來說是完全混亂的,人類在其中不可能生存,宇宙對人來說也是不可知的。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質上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宇宙生人,人類本來就帶有宇宙印記,人類的音樂、審美、身體節律,都與宇宙密切相關。天人合一,使人們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認知的,這應該算是科學的「第一原理」。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如霍金、溫伯格等,相信宇宙的和諧,追求「終極理論之夢」,討論「人擇原理」和「偉大的設計」,與追求「天人合一」終極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在古代不時被統治者作為「君權神授」的依據,但作為一種基本思想,同時也指導了科學的研究,「究天人之際」,是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最高目標。中國古代天文,主要目的是「觀象授時」,即通過天文觀測確定時節,指導人們按照「時令」去從事生產和禮儀活動。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探究「天人合一」,認為「氣」是天地感應的媒介,因此早在漢代,就設計了「候氣」的實驗,與現代科學測「以太」的麥可遜-莫雷實驗,在探索科學終極問題這一點上,有相通之處。

「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個要點就是「大宇宙」與「小宇宙」的對應。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一個「小宇宙」, 國家也是一個「小宇宙」。大小宇宙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方式都是相類似的。例如,《黃帝內經》把人的身體當作「小宇宙」,其結構與功能是與「大宇宙」相對應的。身體的健康就是體內陰陽之氣的平衡和各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這套理論構成了中醫的理論基礎。國家也猶如身體,國家強盛,猶如身體健壯;國家貧弱,猶如身體病弱。要像調理身體一樣治理國家,而且按照「大宇宙」的節律來治理。這一思想,對於當今的國家治理都有啟發意義。

中華文明就是有一種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氣度,所以才歷久而彌新

過去我們講中國古代科技,總是傾向於追尋所謂「中國第一」。這種歷史觀帶有很大的片面性,而且也不符合歷史事實。看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華文明其實一直都在吸收、改造和利用外來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交流比我們起初想像的要早得多,內容也豐富得多。自漢以來,中國就先後受到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的影響,中華文明就是有一種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氣度,所以才歷久而彌新。儒家思想,以經世致用為目的,對於科技歷來是非常重視的。事關國計民生的科技知識的探索,歷來受到國家的肯定與支持。這也是中國古代在很多科技方面能夠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如在宋代,國家重視天文學和醫學,所以天文學和醫學在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再如,元明以來,中國官府的天文機構,對外來的阿拉伯天文學一直採取翻譯、學習、傳播的做法,使中國古代天文學保持著一種活力。今天,我們更應該本著兼容並蓄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地向西方學習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文明「有容乃大」的氣質,凡是有利於思想活躍、有利於創造、有利於國計民生的,都拿來為我所用。吸取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方面的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發展科技也是有益的。

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不僅僅在於可以羅列的種種發明和創造,而是在於其背後的科技智慧,包括科學思想、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宇宙觀、價值觀、科學管理等,這才是造成中國古代科技不斷產生發明創造的力量源泉。我們從傳統科技文化中汲取的,應該是這樣的促進科技發展的智慧。科學經歷希臘-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近代科學的歷程,這是西方歷史的詮釋,並不證明科學是西方的專利。現代科學進入宇宙、生命更深更廣的領域,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方法上都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中國古代科技上的智慧,或許對發展未來科學有所啟迪。

轉自《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來源:長安街知事

相關焦點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它對中國古代科學理論、哲學思想、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 西方符號學vs東方符號學,陰陽五行就是科學,中醫也是科學
    中醫的基本理論是陰陽五行,所以談論中醫的科學性是繞不開陰陽五行的。我們先不談什麼是科學,以及什麼不是科學,因為這很容易扯皮。我們從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著手,先談一下什麼東西值錢,什麼東西不值錢。有人說陰陽五行是迷信,不是科學,因為根本就看不見。而實際上恰恰相反,自然規律都是看不見的。萬有引力定律裡面,規律是距離倒數的二次方。我們在宇宙空間中只能測量到太陽和地球的距離,地球和月亮的距離。有人能看到距離的倒數嗎?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科技部、中宣部2016年4月頒布《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眾多議論。特別是基準點第9條「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在科學和科學史界激起軒然大波。
  •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易學的陰陽學說理論,「陰陽五行」一詞始終貫穿其中。何謂「陰陽」?陰陽是指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是宇宙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何謂「五行」,五行是指宇宙間金木水火土五種可運轉、流行、發展的物體或質能。中國醫學理論用五行平衡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古代賢哲用五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命理學家則用五行生剋制化來闡述生命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 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曾說:「萬物莫不得五行而載天覆地(負陰抱陽之意)」,人作為大自然的衍生物,更是「人生在世,莫逃五行」。
  • 「陰陽五行」火大了……看看中國學生和教授的科學精神……
    第9個基準點講得很清楚,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才是公民必須知曉的科學素質。1、「陰陽五行」學說的鼻祖是鄒衍,但鄒衍自己是不相信這套學說的,他只是拿「陰陽五行」作幌子,來忽悠君王,變相推銷自己「仁義節儉」的政治理念       那麼,問題來了:鄒衍這種「陰陽五行」,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嗎?
  • 陰陽五行學說與科學並不相悖!非此即彼模式只會局限你的思維空間
    前言早兩天聽到一個倚老賣老的人在大放厥詞:「沒有科學,只按陰陽五行來做事的,連電燈泡是什麼可能還沒有見過!」
  • 陰陽五行與形意拳
    形意拳與陰陽八卦的思維模式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文化的內核與哲學思辯基礎,它貫穿於中國傳統醫學、氣功學、宗教學、人文科學、建築學、文學、藝術學、武術,乃至 帶來迷信色彩的堪輿(風水學)、佔卜、星相、手相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學說成為中國哲學的理論基礎。
  • 太極以下的陰陽五行空間有多大?
    人類生存的這個空間就是太極以下陰陽五行運行的物質空間或物質世界一一也就是說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這種以《大系》為一個宇宙單元的大約不到30個億(與遺傳基因組的長度或數量有直接關係)像銀河系這樣星球組合的陰陽五行運行空間,高級生命認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個小宇宙中,人類佔用的只是一個小小地球的一部分。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發展或發生了很多循環過程中的文明。
  •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解析
    講到陰陽,一般就會自然而然提到五行。陰陽屬於道的層面,五行是物質層面。陰陽屬於精神層面,五行屬於物質層面。最能代表陰陽五行的可能就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國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因素為「木火土金水」,印度人認為「地水火風」,希臘人認為是「火氣水土」,中國人除了認識到構成最基本的因素之外,還多了一個陰陽,說明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善於歸納和思考。由於「木火土金水」只能是物質,所以一些動作比方跑和跳等等這些行為都無法用五行來表達,這個時候可能還需要靠陰陽概念才能夠將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才能夠串起來。
  • 科聲小評:陰陽五行是否該納入公民科學素養?
    關於「陰陽五行是否該納入公民科學素養?」,其實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我們科學聲音也早就做過一期節目。所以我在這裡不過多贅述,只解釋一個容易產生的誤解:我們應該區分知識和科學,區分文化和科學,區分技術和科學。我們可以說陰陽五行是一種文化知識。所以掌握陰陽五行,可以認為是「有一定的知識素養」,「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 八字算命是迷信?是科學?還是經驗之談?
    新中國成立後,有一段時間八字算命是消失不見了的,是要被打倒的對象,是封建迷信。直到改革開放後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八字算命才重回我們的日常生活。國學文化的繁榮,說明傳統文化雖然遭遇過挫折,但他的基因已經深入的我們骨髓,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所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
    數術基礎:陰陽與五行對陰陽與五行的學問基本懂得的人不在少數,深入懂得的人卻寥寥無幾。當下,就談談陰陽與五行的基本知識吧。
  • 6500年前的《易經》,到底是預測未來的宇宙奧秘,還是封建迷信
    這套體系直到今天都披著神秘的外衣,有人說它是沒有根據的迷信,也有人說這是最超前的科學;只是我們的文明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全理解的程度。這套體系究竟是什麼?為何我們遠古時期的先祖可以領悟我們至今還無法企及的尖端科學呢?這套終極哲學理論體系來自於一本古籍叫做《易經》。
  • 國學文化:什麼是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原理?
    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原理:我們天罡遁的整個體系,講究一個數理,在數理方面可能會講得極其深。現在講陰陽五行學說的數學原理,主要是因為這裡有個很深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是五行?他不是三行、四行、六行、八行呢?憑什麼就要五行?
  • 中醫基礎2五行與五臟(上)
    所以我們學中醫,一定要形象的學習,這一課開始講解中醫最基礎的原理,五行與五臟。很多人說中醫不科學,就是因為中醫的理論來自於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覺得是迷信,所以覺得不能理解。實際上,陰陽五行學說是上古時期,也可能是史前文明對天地宇宙之中的能量與物質運行規律的模擬總結,遠超當前時代的科技文明,此陰陽五行學說是整個中華古文明的基礎,包括道家修煉,佔星,風水,命理,武學,中醫,都遵循此原理。
  • 陰陽五行與古建築
    封建時代流傳了許多五行相剋的禁忌,其中少量的有些實用價值,如向陽、背風、地勢高朗及遠避不潔的空氣和水源等。但是大多被巫師們迷信化了。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批判的態度來對待。中國古代關於「數」的概念,是源於陰陽學說。《 周易·繫辭下》云:「陽卦奇、陰卦偶。」奇為單,偶為雙;奇表陽,偶表陰。
  • 陰陽五行和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比較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看起來不是相關的兩個問題,其實代表著人們理解世界的科學觀,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陰陽五行不是科學觀,更像哲學觀點,有點像西方國家的矛盾學說。其實,陰陽五行和化學元素價指標,都是人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模型,對一個物種,按照西方科學的觀點,就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然後這些元素又是在周期表的什麼位置,就知道這些物質的具體情況。看起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像沒有問題,但是好像又缺點什麼似的?
  • 中國易學:關於天幹地支與陰陽五行的說法!
    預測學家對人體科學的預測有著不同的方法,想早知道人身體的好壞,要通過醫學,進行預測「檢查」;但是對人的命運好壞,吉兇禍福的信息如何,就要用四柱、八卦等方法進行預測了。不管是用四柱、八卦,還是其他術數方法為人預測命運、預測吉兇信息,都離不開陰陽變化的原理,離不開五行生剋制化的法則,離不開天幹地支的排列組合。陰陽五行之氣是極其精微的物質,一般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目前我們還無法測量它。
  • 國學基礎知識——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但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它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它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 陰陽五行天幹地支
    陰陽者,「陰」者暗也;「陽」者明也。"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先賢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陰陽"的思想對儒家、道家都影響很大!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體現,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在《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而全本《易經》其實就是在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