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 蔡基剛
最近幾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如9月6日公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表明,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接近8.5%,比2015年第九次調查又上升了2.3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科協的解釋,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公民必須具備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應用這三個方面素養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自古以來,我們社會強調的是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培養,甚至到了近現代,很多人仍然輕視或幾乎不提科學素質培養。不少發達國家則不同,它們科普類講壇非常多,如美國有一個類似中國百家講壇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演講論壇,其宗旨是傳播科學知識。大學教授、科學家和技術工程人員等都被邀請來作演講。這個講壇對於推動民眾的科學素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高校同樣如此。以英語教育為例,無論是英語專業教學大綱還是公共英語教學大綱,長期以來始終都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翻遍這兩個大綱,甚至沒有一處有「科學素質培養」的字眼出現。連理應為大學生專業學習和研究提供語言服務的公共英語教學竟也被定義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公共英語課程歸入了高校「通識教育」大類。忽視科學素質培養的後果之一,是大學生無法鑑別各種文獻資源的真假,無法用批判性思辨能力來解釋和評價這些資源,無法遵守約定俗成的學術規範和科學倫理,無法合理地引用文獻等,以致一些大學本科畢業生連最基本的科研方法都不懂。
新時代高校必須成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高地。但科學方法是科技創新的基礎,離開了科學素養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無異於空中樓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一節裡對大學生專門提出了「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要求。我們注意到,這份綱要把科學素養放在人文素質前面,這說明國家已看到高校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國家強調一流本科教育、強調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時候,應該是高校乃至整個社會提出「科學素質教育」的時候了。
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上海市以21.88%的比例名列全國第一。根據上海 「十三五」科普規劃,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還要繼續攀升,達到25%。9月25日上海市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開幕式上指出,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競爭。科學精神是科學技術的靈魂,科學素質教育正當其時。我們要用實際行動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上海這座城市創新智慧激蕩、創新活力湧流。這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保障和關鍵之一。
[ 責編:秦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