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生:加強中小學STEM教育恰逢其時 不可不為不可慢為

2020-12-17 新華教育

  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 2011年1月,首屆「大國教育之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自此眾多專家學者通過新華網,通過「大國教育之聲」活動,不斷探討教育現實、理論發展、學界思想,為教育改革的未來振臂而呼。2017年11月30日,「大國教育之聲」迎來了自己的八周歲,和中國的教育發展一道,它也從「新」開始,從新的起點繼續。

  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田慧生做了題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的報告,闡述了加強中小學STEM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中小學STEM教育恰逢其時 不可不為 不可慢為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縮略語。雖然STEM教育沒有公認的定義,但為增強國家競爭實力、培養未來人才,諸多國家近年來不斷豐富學校教育內容,加大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在中小學課程中的所佔比重。

  「我國基礎教育科技教育整體上起步相對較晚、缺口較大,還不能很好滿足國家發展需要。」針對2017年4月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人才發展規劃》中所指出的「科學前沿領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較大的供給缺口」的實際情況,田慧生用一組數據讓與會嘉賓對「缺口」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我院研究認為,到2025年我國航空航天人才缺口將達到約4.8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行業將產生近25萬的人才缺口,大中型企業生物製藥對科技創新研發人才的缺口約為6萬人,大中型醫療器械企業對科技創新研發人才的缺口約為9萬人。據工信部透露,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

  「從現在算起到2035年,現在的中小學生到那個時候正是努力攀登科技高峰的黃金年齡、正趕上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段。」田慧生在發言中強調:「現在加強STEM教育,就是要為下一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現在加強中小學STEM教育恰逢其時,不可不為,不可慢為,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腳踏實地,奮起直追,努力趕超。」

  STEM教育中國特色體系正在形成 問題與挑戰並存

  近幾年,STEM教育在我國快速興起,學校、科研院所、社會機構、企業公司等共同發力,推動了STEM教育實踐、理論和政策的發展。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採取措施,積極探索STEM教育推進方式,開展中小學STEM課程體系、專用空間、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嘗試。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文件,對STEM教育提出了專門要求。

  參照其他國家和地區STEM教育發展情況,田慧生認為,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階段STEM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課程體系尚未初步形成,缺少打通學段的整體設計,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性方案,各學段內容和目標不銜接,不利於人才的系統性培養和疊加效果的產生。二、教育標準與評估機制尚未建立,什麼樣的課程能夠進入學校,期望取得什麼樣的效果,眾多項目教育效果如何,缺少相應的標準和評估,目前來看STEM教育處於蓬勃生長階段,亂象叢生、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三、STEM教育師資隊伍問題嚴峻,數量缺口大,整體水平不高,補充能力差。四、社會聯動機制不健全,STEM教育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五、缺乏國家項目示範引領,已有項目系統性不強、吸引力不足、覆蓋面不廣、影響力不夠、示範引領作用不明顯。六、缺少STEM教育國家戰略高度的頂層設計。

  「對症下藥」 助力中國STEM教育發展

  STEM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國家未來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針對上述問題和挑戰,田慧生在發言中開出了「藥方」:

  推進STEM教育政策頂層設計

  「要從理念上引導全社會正確認識和理解STEM教育,要在原則上強調開展STEM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在目標上明確努力的方向,要在任務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內容和行之有效的舉措,要在資金保障、社會參與、項目設計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實施STEM人才培養暢通計劃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根據國情整體布局,促進各學段教育連貫一致、各類型學校相互配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有序推進。進一步優化STEM教育活動,提高相關活動的吸引力、科學性和教育質量,為每一位學生參與STEM活動提供保障。

  建設STEM課程體系

  STEM教育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整合在一起,強調對知識的應用和對學科之間關係的關注。促進各學段STEM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銜接,打通學生成長關節,疏通學生學習渠道,融通學生學習內容。在STEM教育中,學生需要不斷地評估自身的興趣點、經驗和才能,通過基於現實的項目,在深度和廣度上應用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評價過程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方式,強調多元評價主體、形成性評價、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由學生本人、同伴、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態度、興趣、參與程度、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作品等進行評估。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加強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的培養,尤其是針對STEM教育相對落後地區和群體的師資培訓,幫助教師們獲得多學科STEM學習經驗,提高關於科學、數學和技術的本質認識和科學素養,並提倡教師們將STEM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師範院校要結合實際需要,積極探索STEM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隊伍建設源頭上做好工作。

  打造一體化STEM創新生態系統

  對STEM教育的經濟投入、媒體宣傳和多方參與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可以吸引學生參與的重要方式。博物館、青少年宮、科技館、數字媒介等社會機構積極開放空間,成為STEM教育非正式學習的組成部分。設立國家示範引領項目,廣大師生參與相關活動,在活動中增強能力,提高水平。加強STEM教育的宣傳報導,推動形成全社會重視的STEM育人環境,構建一體化STEM創新生態系統。

  推廣STEM教育成功模式

  針對STEM教育出現的問題,通過研討會、現場會、觀摩課等方式,促進交流與合作,互通有無,共同提高。培育和發現各地STEM教育的有效做法和先進經驗,通過報紙、期刊、網站等方式加以宣傳推廣,帶動各地各校一起發展。引進國外STEM教育優質資源,借鑑有效的教育模式,結合當地情況進行複製、移植、改造,加強本土化、特色化探索。

相關焦點

  • 中小學教育如何融入stem教育
    STEM教育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STEM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術能力等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並有可能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持續發揮作用。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在中小學課程中融入stem教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 [中國社會科學報] 第二屆國傑論壇教育倫理學專場暨中小學德育研究...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吳付來、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潛濤出席活動並講話。
  • 為什麼中小學教育要融入stem教育
    STEM教育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STEM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信息技術能力等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並有可能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持續發揮作用。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在中小學課程中融入stem教育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 周鐵根:留學歸國創新創業恰逢其時!
    周鐵根:留學歸國創新創業恰逢其時!圍繞「留學報國,創業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加強同海外歸國高層次人才的溝通交流,了解大家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困難,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搞好服務,為徐州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區域樣板凝聚智慧力量。市委書記周鐵根出席並講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劍鋒,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畢於瑞,市政協副主席孟鐵林、王海永等出席。
  • 第二屆國傑論壇教育倫理學專場暨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成立儀式舉辦
    在價值觀衝突的現代化社會下,學生如果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難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所以當今時代更需要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中小學德育研究所,有助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中小學德育工作進一步完善思路、優化布局、創新發展。
  • 中文邁向美國主流恰逢其時
    由於北美華裔家庭需要而誕生的中文教育其實早已不局限在華人圈子,美國人學中文,美國領養家庭的中國孩子學中文的需求越來越大。很多華裔都認為,中文教育邁向主流社會恰逢其時。  剛剛在此間閉幕的全美中文學校協會第四次全美代表大會將協會的新任務指向「主打美國主流社會」。該協會幾年前就啟動了「主流工程」課題,探討進入主流社會的方式和途徑。
  • 背景解讀 | 為什麼說STEAM教育在中國落地恰逢其時?
    今天與大家分享盧海老師的一次線下講座實錄,系統地回顧了STEAM教育的起源與發展、中國的本土化嘗試以及項目制教學的核心價值,主要涵蓋以下內容:1、為什麼說STEAM教育在中國落地恰逢其時?2、不管是走IB課程體系還是自主招生,為什麼說項目制教學的成果都是重要的評價依據。3、如果家長想要嘗試項目制教學,需要注意哪幾點?
  •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推進新時代教材建設,發揮好教材育人作用
    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特別是教材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切實落實好教材建設國家事權,推進新時代教材建設,全面提升教材質量,發揮教材育人作用,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把好方向,堅持黨對教材建設的全面領導。
  • 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率為55% 構建數字經濟恰逢其時
    原標題: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率為55% 構建數字經濟恰逢其時 圖為產品測試線現場。王曉桐攝   數字經濟成為帶動增長核心動力   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引來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印尼通訊和信息技術部部長魯迪安達拉日前表示,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亮眼表現舉世矚目,希望加強與中國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
  • 你不可不知的美國留學STEM專業
    該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科學、數學、工程和技術」教育的綱領性建議,從而被視為stem教育的開端。 此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一直在政策與財力上對stem教育給予特別支持。2007 年 開始,stem教育從本科延伸至k12教育階段,美國中小學開始實施stem教育。
  • 狄仁傑或為古代羌人後代 揚名武周時期恰逢其時
    狄仁傑或為古代羌人後代 揚名武周時期恰逢其時 邴原出身不是貴族,但是他為當時貴族所推崇,代表著他們的思想。由此可見,貴族對於忠,起碼可以說不是放在絕對第一位的。隋唐時代,情況有變化了,尤其是武則天時期,變化更大,武則天是在普通地主官僚支持下,打倒貴族集團登上皇后位的。當時反對她當皇后的主要是關隴貴族集團,支持武則天的多半是一些出身非貴族或者沒落貴族家庭的普通中低級官員,結果這些人勝利了。
  • stem教育案例
    近幾年,stem教育教學已經被家長熟悉,學生接受。STEM課程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是一種重實踐、跨學科,區別於傳統注重書本知識的單一學科教學的教育概念。接下來,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stem教育。
  • 《生態環境法典》編纂恰逢其時
    這部法律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法律的質量逐漸提高,法律之間的結構逐漸合理。這是成熟的法治國家必然的發展趨勢。」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原秘書長李連寧表示。  「民法典有一大亮點就是綠色條文,我們梳理了一下,大概有40條。」
  • 《反壟斷指南》出臺恰逢其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市場監管總局即對3起收購未依法申報的案件進行查處,反映出國家進一步加強反壟斷監管的信號,以防止企業藉助併購形成壟斷,或通過收購中小企業等方式扼殺潛在競爭對手、阻礙創新。隨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
  • 襲警罪的來臨恰逢其時​
    他建議人大在刑法修正案為襲警行為單獨設置罪名,為嚴懲襲警行為提供法律武器。因此,襲警罪的降臨恰逢其時!
  • 讀《願所有的相遇,都恰逢其時》感悟|人生要雞湯,只看怎么喝
    剛剛看完DTT新書《願所有的相遇 ,都恰逢其時》推薦給友人時,她回復的是:聽書名就知道是一碗毒雞湯,不喝也罷!那一刻我只能隔屏呵呵了。沒有人不期待:所有的相遇,都恰逢其時,而更想:又恰恰最好。而命運呢?我們都知道的張愛玲的——於時間的荒野上,不早不晚……「噢,你也來了?」
  •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棉紗期貨上市恰逢其時
    中國證券網訊 (記者 宋薇萍)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朱北娜表示,棉紗期貨上市恰逢其時,是中國市場經濟與棉紡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紡織行業歡迎棉紗期貨上市,希望棉紗期貨能夠為紡織行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下一步,協會將與鄭州商品交易所開展深入合作,做好企業的培訓工作,引導紡織企業理性參與期貨市場。
  • 姚洋:金融開放,恰逢其時
    但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新時期要以創新為主體,創新靠什麼?不能靠銀行,銀行天生保守,不願意把這個錢給創新的人去冒險。銀行代表我們這種普通的儲戶,是非常保守的。那這個事要誰來做?要直接金融來做,就是說市場金融來做。所以從12年開始,我們就開始搞這個不叫改革的改革,叫影子銀行。
  • 中銀基金李建:推出絕對收益產品恰逢其時
    李建領銜的中銀絕對收益團隊,通常會以年度預定的收益率目標為導向,基於公司大類資產配置研判,自上而下逐一分解投資範圍內各類資產的預期收益率,推演各類資產的投資邏輯。具體到操作層面,通常是以高分紅股票股息和高等級債券票息為基礎收益,優先追求收益的確定性;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精選、嚴選品種,遵守倉位控制的原則,同時嚴格執行止盈止損的紀律。
  • 為什麼學前接受stem教育
    在中小學教育領域,STEM教育搞得如火如荼,而學前教育領域內卻還平靜如水,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下文格物斯坦小坦克就來說說學前stem教育的一些問題。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這是35年前說的,到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只是現在更加明確了「現代化」、「世界」和「未來」的含義。 這句話講的是整個教育,並沒有將學前教育排斥在外面,學前教育並無特殊之處,只是在做法上有其獨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