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教育領域,STEM教育搞得如火如荼,而學前教育領域內卻還平靜如水,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下文格物斯坦小坦克就來說說學前stem教育的一些問題。
不少人認為,STEM教育的內涵與學前教育的價值重疊度不大,即便幼兒教育中也有科學教育和數學教育,但是都屬於前科學和前數學的範疇,而工程、技術離開幼兒教育則更遠。他們也許會更偏向於強調兒童自然狀態下的遊戲,強調圍繞兒童自己經驗而展開的學習,而不要早早地涉足STEM教育的內核。
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 1983年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這是35年前說的,到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只是現在更加明確了「現代化」、「世界」和「未來」的含義。 這句話講的是整個教育,並沒有將學前教育排斥在外面,學前教育並無特殊之處,只是在做法上有其獨特的地方。
學前STEM教育,是實實在在地在為培養能夠適合未來社會生活的人打好基礎。 幼兒喜歡玩沙、玩水、玩原始的積木,自有幼兒園教育開始起,幼兒園之父福祿貝爾就已經主張讓兒童玩沙、玩水、玩積木。那個時代的人沒有見過自動化機器,沒有見過網際網路,更不會去想像AI時代將會是什麼,會有些什麼,怎樣的人才能去應對那個什麼都可能發生的時代。
學前STEM教育不只是一種說法,更是一種做法。說到做法,最為實際的就是課程與材料。所謂的課程,無非是要告訴教師做些什麼,怎麼去做;所謂的材料,就是要讓幼兒用什麼去做,怎樣去做。STEM 課程的核心是「設計」,所謂的T和E,都與「設計」有關,有了「設計」,就能將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命世界結合起來,有了「設計」,才會有「產品」的出現,否則STEM 教育只能流於形式,或因為強調過程而變成了虛幻的東西。 STEM課程必須有材料與之相匹配,有了材料,幼兒才能動手去操作,才會有做中學,才會使幼兒學習的過程有效地發生在「設計」與「產品」之間,而材料與課程之間的匹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習的質量。
STEM教育是應對未來、未知社會的一種對策,為幼兒提供高質量的學前STEM教育是放置在幼兒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特別是涉及到如何去實施的實踐問題。 學前STEM教育要為教師提供「米」,這就是所謂的課程和材料,而怎麼燒,燒得怎樣,這是教師的事情,沒有「米」,再好的教師也「難以作為」。
學前STEM教育「既不能違背兒童,又不可違背科學 」,就這一條而言,就足以讓真正有責任性的學前教育工作者感到為難和揪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