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俗皮影戲中的家庭儀式傳播內容

2020-12-16 人民網傳媒

摘要:中國的傳統藝術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藝術,被西方人稱為「電影的前驅」。本文從皮影人物造型設計和劇本內容中尋找儀式傳播的內容。通過對儀式傳播與皮影戲之間的關聯分析,重點介紹皮影戲中的家庭儀式傳播內容。

關鍵詞:皮影戲;家庭儀式傳播;儀式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07-2-0036-02

一、皮影戲中的儀式體現

(一)皮影戲介紹

「三根竹能文能武,一片皮呼聲換賢」。中國的傳統藝術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藝術,被西方人稱為「電影的前驅」。[1]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的起源地在陝西華縣,背景曲調根據不同地域的民俗樂而改變。皮影戲融合剪紙、文學、戲曲、表演等文化元素於一身,故事內容有婚喪嫁娶、宗教儀式、情感表達、節令慶典以及武場打殺等等。

(二)人物造型中的儀式體現

皮影人物的造型非常講究,重視「形式感」的處理,造型設計參考中國漢代帛畫、唐宋時期寺廟壁畫的設計風格,不僅在造型、服飾設計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也包含了儀式傳播中人們對於神靈的理解。例如妖怪的表現手法:淨角的盔、巾、帽、翎子等裝飾也極其精美。額飾配以性情兇猛的動物,經過誇張的造型設計,結合獸的自然特徵。一些人物塑造的過程中,不能過於明顯體現的內容通過細節進行表現。例如《白蛇傳》中,法海雖是僧人的形象,卻配以捲毛鬍鬚、壓耳毫毛和暴突的虎牙,表現其鐵面無情的人物性格。

(三)劇本內容中的儀式體現

皮影戲內容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水滸》《石敢當》《楊家將》等。大多故事寓教於樂、宣揚正義、講因果報應。在這些劇目中,可以看到當地民俗習慣的縮影,是當地文化風俗的活化石。例如《西廂記》中表現出當時貴族小姐夫人、丫鬟、書生的服飾特點和人們對於自由愛情的渴望,《桃園借水》中藉助妖媚狐仙描述人間恩怨的故事。表面上看是生動的故事情節,實際上是儀式的附庸,也是儀式的體現。「其本質在於通過對想像中崇拜的神靈鬼怪等超自然精神領袖的模擬『扮演』,最終在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的聯結上走向契合、融通,從而協調人與圖騰」[2]

二、皮影戲中的儀式傳播

(一)儀式傳播

「儀式是由社會來規範的重複的象徵行為……用以疏導感情、引導認知和組織社會群體。」[3]在遠古社會,儀式與圖騰、音樂、舞蹈、詩歌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表演是儀式最基礎、最具代表性的表現方式。涂爾幹將儀式分為積極膜拜儀式和消極膜拜儀式,在皮影故事中,這兩種儀式都得到了體現:積極膜拜儀式包括各種祭祀、模仿儀式、表現儀式和紀念儀式;消極膜拜儀式是各種禁忌和戒律,明確劃分神聖世界和世俗世界,這是兩種不同形態接觸的過程。不僅在皮影藝術中,縱觀中國戲劇歷史,戲曲表演已成為民間祭祀儀式的重要載體之一。

(二)皮影戲中的儀式傳播功能

古代社會,農耕民族的生活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在現代科技出現之前,對神的依賴尤為重要。「面對如此無情的大自然,為求天神地祗的憐憫,給農人多一點生存空間,千百年來農民只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只有靠祈求討好而換來一份慈悲與自信。」[4]在不同地域,人們崇拜的神靈是不一樣的。例如電影《一個人的皮影中》,主角「馬千裡」信奉當地打敗狼精、以英勇聞名的英雄石敢當,通過皮影戲來表達這種情感。當代特別是在鄉間百姓家中,每逢重要家事,例如婚喪嫁娶、喬遷新居、集市廟會都少不了請當地的戲班子來表演兩場民俗戲,這是人們賦予表演重要的儀式傳播內容。

在皮影表演作為儀式進行的過程中,儀式的主客體結構是皮影戲展演儀式的基礎層次,儀式主體「即是儀式執行者和信眾(皮影戲演員和觀眾)」,[1]但這種主客體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儀式場景的變化,儀式主客體之間會呈現不同的關係。

(三)皮影戲中的家庭儀式傳播

家庭儀式的概念,「是家庭成員在家庭空間內按照一定倫理道德規範進行的具有情感意義的較為固定的互動行為程序和表達方式。」[5]家庭儀式可分為正式家庭儀式和非正式家庭儀式,正式家庭儀式包括祭祖、拜神等儀式活動,可簡單理解為群體儀式傳播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內容、程序稍有不同;非正式家庭儀式包括家庭聚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聊天等比較輕鬆的形式。

以皮影戲《張三怕婆娘》為例,把原本關起房門私密的對話放到屏幕上來,夫妻兩自然的對話模式便是一種非正式家庭儀式。在這部劇中,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結構中都有一個具體的定位,表現出情感關係和家庭權力。「可以概念化為『地安位置』」,這個位置包括權利、功能、情感等各種要素。戲中張三從外工作回到家中,表現出這個家庭男人在外務工、女人在家操持家務的生活狀態,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張三自白中,看出張三在家的地位並不如意,很多事情都被「婆娘」管著,在他的觀念裡這種關係是不正常的,於是他要通過算命先生的字符扭轉現狀,從中可以看出在傳統家庭中,由於功能分配不同,傳統家庭中男人所處的地位比女人高,女人佔上風被視為不正常的事情。這點也可以從張三在家中與「婆娘」聊天時使用的語氣詞彙得出,雖然劇中定位張三怕婆娘,但例如「擠牛」「還歪哩」「誰養活你哩」等詞彙還是可以看出男人特定使用的詞彙,女人不可以;戲中除了兩個人影之外只有一扇門,進了家門兩人聊天的內容便是家裡家常,與張三在門外與假象鄉鄰聊天的內容就不同了,這表明在家庭中聊天這種儀式進行家庭結構鞏固與群體儀式內容不同;結局張三提出一封休書,原本強勢的婆娘馬上拖住張三痛苦流涕,請求他收回休書,可以看出古代家庭關係基本完全由男方決定,男方拿出休書女方只有認命。總體來說,這部劇通過非正式的家庭儀式,強化觀眾對於家庭在社會職能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喬治·薩社爾.電影通史[M].忠培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

[2]王萍,趙建鑫.皮影戲展演儀式結構的文化闡釋[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

[3]王霄冰,信仰與文化——當代文化人類學新視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楊靜,郝蘇民.在山溝村民與神靈共娛的藝術世界裡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9(02).

[5]許迪.家庭儀式的情感社會學解讀[D].重慶:西南大學,2013.

(作者系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淺析出神入化皮影戲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追憶南宋都城臨安民風民俗時寫道:「二月八日為桐川張王生辰,震山行宮朝拜極盛,百戲競集,如緋綠社,齊雲社,繪緙社」這裡的「繪緙社」就是影戲社。該書還詳盡地記述了孝宗淳熙十二年元宵節大放花燈,影戲爭豔的景況。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宋代的影戲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你瞞我瞞:以正貌,奸邪者刻以幾形」。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皮影戲」詳解
    中國皮影戲與傳統社會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等緊密相連,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活動是皮影戲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皮影藝術根植於民間,生動地表現了多彩民俗生活。皮影戲演出以及相關的包括祭祀、節慶、婚喪嫁娶等民俗惠東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諸如酬神還願、驅邪避疫、祈福祭祀、歲時節慶、堂會廟會、紅白喜事等,常有皮影戲表演。皮影戲既是人們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民間宗教活動的重要儀式,承載著一定的倫理教化與宗教傳播功能。
  •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皮影戲藝術最生動最大氣的寫照。關於皮影的起源,有一段悽美的傳說: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皮影戲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談及的民俗涉及內容頗多,其分類也一直難有定論,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遊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及巫術、婚喪嫁娶。 民俗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與習慣,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
  • 老家河南——特色民俗文化之羅山皮影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民族形成了自身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它往往與本民族本 地區的歷史文化、宗法、觀念緊密相連,是民族文化 的集中反映。皮影戲主要使用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不同故事, 是傀儡戲的一種,在過去的歷史中,皮影文化藝術以其獨特 的藝術特徵和表演形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風貌,是民間文化 的重要載體,與人民生活相融合,經過歷代的傳承與發展,逐 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是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民俗藝術。
  • 峇里皮影戲的生命力
    寺院中,甘美蘭音樂隆隆,不大的寺院裡,不同的空間位置可能同時進展不同的儀式和表演活動,這邊庭院表演哇揚翁(wayang wong),另一邊庭院則表演本德舞(Pendet dance),皮影戲也是儀式的一部分。尋找皮影戲表演位置之前,應了解峇里的宇宙觀、寺院結構及其與皮影戲的關係。
  • 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城喇叭戲與蓋州皮影戲,有何文化內涵與價值?
    海城喇叭戲的故事性豐富了高蹺單調的演出內容,而高蹺的娛樂性和群眾性也增強了喇叭戲的吸引力,使得喇叭戲在民間廣泛流行,經久不衰。2006年,海城喇叭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發展中,喇叭戲吸收了弋陽腔、山東柳腔等外來聲腔,形成了諸腔雜陳的民間喇叭戲聲腔體系。這種聲腔聲音活潑、歡快明亮,很適合載歌載舞。
  • 深化儀式傳播的研究思路
    儀式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文化符號表徵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行為,溝通並維繫著社會群體活動。從儀式視角研究傳播活動,有助於拓寬傳播學的研究思路。 從儀式視角考察傳播活動儀式是人類的創造,也是人類的特徵和人性的外化。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邵培仁談到,在我國民俗傳播和節日慶典中,儀式藉助各種符號表徵,重建了文化的「想像共同體」,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融入了現代元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 賞皮影,感受非遺魅力——鳳凰茶城皮影戲活動圓滿落幕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皮影戲早已被電視、電影等更多的娛樂方式所代替,人們對它的印象也只是留存在兒時的記憶裡。5月27日下午,由中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明辦,鄭州市文廣新局主辦,鄭州市文化館、鳳凰臺街道辦事處、鄭州鳳凰茶城、鄭州創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鄭州文化志願服務中心承辦的「聽爺爺講故事」----非遺保護援助計劃公益項目《皮影戲》活動歡樂開場。
  • 陝皮影戲將拍動畫片《老夫子》作者任導演編劇
    蔡志忠 作為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皮影戲的保護一直備受關注。如何讓傳統的皮影戲能更好的傳承下去?咱陝西率先做出了一個嘗試,那就是打造動漫皮影戲。31日上午,4D動漫皮影戲《東方創世紀》項目啟動儀式在高新管委會舉辦。現場,《老夫子》作者、漫畫大師蔡志忠還與西安五洲文化傳播公司籤訂合作協議,成立西安月亮皮影動畫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動漫皮影戲,讓皮影能以現代動畫片的形式走進千家萬戶之中。
  • 展示活動 給傳統節日增加儀式感
    除了教育,陳竟認為當下對傳統節日的振興還需要多多組織一定的展示活動,換句話說,就是要給傳統節日增加一定的儀式感,「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空間年俗事象文化,沒有一定的空間活動內容和形式,無法讓人感觸和享受。」
  • 深圳皮影戲與觀眾互動
    圖:觀眾親自動手操作皮影道具\大公報記者\王一梅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一梅深圳報導:「影子樂園──皮影戲專場演出體驗」日前於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三樓的報告廳上演。皮影戲演出下午三時開始,看到臺上早已搭好的戲臺,前來觀看演出的孩子們個個翹首盼望,興奮不已。  皮影戲專場演出是深圳博物館今年暑期特別活動「繆斯少年暑期體驗營」的重頭戲之一,邀請了深圳金絲猴潮俗皮影劇社的南派潮俗皮影戲第四代傳承人蔡勁筍、第五代傳承人尤俊傑與蔡轉轉等來到深圳博物館,為小朋友們演出了《魚媽媽的愛》、《大灰狼》、《烏鴉與狐狸》及《小羊過橋》。
  • 小小皮影戲,人間大故事,那些被人們遺忘的皮影戲
    其實遠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就已經有一種「電影」出現了,這就是皮影戲。皮影戲在古代稱為「影子戲」或者是「燈影戲」,這是一種用光源照射剪影來表達故事的民間藝術。皮影戲是中國的文化遺產,被國外的學者公認為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而在國外,皮影戲被稱為「中國影燈」。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以下就以《生活大爆炸》為例,淺析其跨文化傳播成功的原因和跨文化傳播策略。1.美劇的文化特色和其跨文化傳播成功的原因1.1文化特色:《生活大爆炸》是以Penny和Leonard的情感發展為主線,以四位個性完全不同的科學家之間相互嫉妒、嘲笑,又相互照顧的故事為核心內容的情景劇。
  • 淺談: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
    總之,歲末年初既是農閒季節,也是戲曲演出的旺季,這在廣大農村表現得尤91第1期鄭傳寅 節日民俗與古代戲曲文化的傳播其突出。  三、節日民俗環境與戲曲文化的傳播節日是活動著的民俗博物館。節日民俗構成一種獨特的民俗環境,有力地控制著千百萬人的行為選擇,使民族文化得以廣泛而長久地傳播。戲曲文化的廣泛傳播得力於節日者甚節日民俗環境對戲曲文化傳播的影響首先在於———幫助戲曲大批量地集結觀眾。
  • 【甘肅文化】非遺展演:盡顯隴原民俗風情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   原標題:非遺展演:盡顯隴原民俗風情  記者 李滿福  前一段時間,全省各地陸續舉辦了多種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展演活動,將非遺宣傳展示與年俗慶祝活動巧妙結合,充分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奇魅力。
  • 皮影戲傳承多年,在將來會慢慢淡出視線嗎?
    人與人之的交流溝通減少感情疏遠,人情味變淡,因而我們可以改變娛樂方式,我們今天來說說那些具歷史底蘊的的民間藝術表演,大家坐在一起不僅熱鬧,還能互相討論交流,增加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我們的社會家庭更和諧融洽。皮影藝術是世代民間藝人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珍貴的藝術瑰寶。
  • 安溪兩「民俗控」大學生 「鬥陣」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問起為什麼會喜歡研究民俗和寺廟,楊巍峰和謝金印不約而同地說,因為小時候喜歡看熱鬧和逛廟會。而如今,他們已經從一開始單純的「看熱鬧」,發展到一起推廣和傳播閩南民俗文化。雖然兩人都是安溪人,但直到一年多前,他們才在一個喜愛民俗的微信群中相識。  兩人望著翻新的寺廟屋頂,感嘆寺廟建造工藝已不如以往細緻。「以前龍身上的鱗片是手工一片片精心刻上去的,現在屋簷上的龍都是用模具做成的。」說到這些,他們的語氣中無不透著惋惜。  謝金印還專門開設了一個「安溪鬥熱鬧」的微信公眾號。
  • 新春元宵這裡最熱鬧貴陽白雲歡樂世界民俗歡樂節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2019年2月14日至2月19日,以中華民族傳統元宵節為契機,首屆「貴陽元宵民俗歡樂節」將在貴陽市白雲區貴陽歡樂世界舉辦。力爭做一場貴陽市近年來規模大、影響廣、群眾參與度高的傳統民俗文化盛會。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 長沙皮影戲:光影中靈動的藝術和故事
    這是30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老家湖南一帶農村工作時,和一個朋友騎著自行車,跑幾十裡山路,穿山越嶺,蹚水過河去看皮影戲……」長沙籍天津音樂學院戲劇影視系老師、戲劇評論家朱大平時常會想到少年時在老家寧鄉山衝裡看皮影戲的情景,「我有時想,皮影子戲之所以流行,久演而不衰,除了山村裡缺少文化設施,沒有什麼娛樂手段這一原因外,其最根本之處恐怕還是它的民俗氣和毫不做作的質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