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歌曲翻譯理論研究 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傳播

2020-12-12 澎湃新聞

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歌曲與現代歌曲資源,但作為音樂翻譯的重要一環,歌曲的翻譯與研究一直比較滯後,中外歌曲的互譯無論是數量、質量,抑或即時性等方面,都難言滿意。隨著歌曲傳播媒介的立體化發展,這些不足更為彰顯。

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普及,各國各民族的流行音樂,特別是流行歌曲,藉助現代傳播媒介廣泛傳播,欣賞流行音樂逐漸成為世界各地大眾最為喜歡的藝術文化消費方式。然而,異域的流行歌曲大多需要翻譯才能跨越語言的障礙,為本土的受眾所接受。近二十年來,電影、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發展,使得受眾能快速而立體地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產品,這也勢必引起翻譯(與音樂)學界關注歌曲翻譯實踐與理論的探索,尤其表現在對歌曲翻譯的認識論(或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三個主要層面。

正確認識歌曲翻譯

在西方,音樂自古就是哲學的探索論題,事關形上學和認識論。音樂哲學與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美學、心理學息息相關,是19世紀美學論爭的主題。在叔本華看來,音樂具有存在的本體性:「在一個具有絕對可感性,然而又無法翻譯成我們理性能力的語言中,它表達了所有人生和存在最內在的本質。」任何人都無法通曉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的語言,也無法聽懂所有的外語歌曲。雅各布森將翻譯分為「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後者特指「用非語言符號系統的符號翻譯語言符號」。這從認識論或本體論上為歌曲翻譯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西方哲學、語言學、符號學、美學、音樂哲學、音樂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的發展,為這一跨越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這一認識論上的轉變,也導致西方主流譯學期刊開闢特刊或專欄專題探討歌曲翻譯、歌劇翻譯、視聽翻譯等論題,近年來,更有不少專著或文集面世。這些學者部分借用了哲學家、美學家如叔本華、皮爾士、朗格有關音樂本質、音樂美學的理論觀點。他們還借鑑音樂家華格納、莫扎特等有關音樂構成的觀點,語言學家索緒爾、雅各布森等有關符號及其闡釋的相關論點,以及翻譯學家奈達、勒菲弗爾、韋努蒂等關於符際翻譯、(音樂)歌曲翻譯的有關論述,特別是功能主義翻譯流派的目的論在歌曲翻譯中的運用。以此構建歌曲翻譯的理論原則、方法策略與適用目標等基本架構,彰明歌曲翻譯的本質特徵,明確了歌曲翻譯的學科歸屬。

歌曲翻譯的終極目的,主要是為了讓譯作能以另一種語言歌唱,適合舞臺的表演,追求演出效果,為表演者或受眾提供相關信息內容。因此,歌曲翻譯者或研究者大多推崇德國功能學派的翻譯理論,特別對其「目的論」青睞有加,認為「目標文本的形式應當首先由功能即目標文本在目標語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即「目的決定方法」。這樣,源語文本不再是提供給目標讀者的固定事實,而是一種需要重新進行藝術創造的信息源;譯者的任務不再局限於機械的重新編碼,而是要根據目標讀者的特定審美訴求,再決定是採用翻譯、意譯還是重新編輯。

鑑於此,他們慣用「文字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和「音樂中心主義」(musicocentrism)兩個概念來區分文字和音樂的不同取向。這是兩個極端,前者強調文字先於音樂,後者則堅持音樂先於文字。歌曲翻譯中,音樂中心主義總是主流,音樂總是優先於文字。

「可歌性」是歌曲翻譯的最高原則

由於歌曲翻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歌唱,因此西方學界特別關注歌曲翻譯中的「可歌性」(singability)原則,這成為歌曲翻譯的最高原則。奈達就指出,「相比翻譯歌曲(配樂的詩歌)的譯者而言,無配樂的詩歌譯者比較自由。在那種情況下,譯者必須關注幾個嚴格的限制:第一,每個樂句的固定長度,有準確的音節數;第二,遵守音節的突出(重音或長音節必須與音樂的重音符相對應);第三,必要處的押韻;第四,元音,帶著某種強調或大大延長的音符的適當時值」。他的這些觀點基本闡明了歌曲翻譯中必須遵循的幾個重要方面。20世紀90年代,A. Kelly就此提出更有操作性的七種「尊重」策略,探討將法語歌曲翻譯為可歌唱的英語歌曲的方法,並將其運用於語言學習中:第一,尊重節奏;第二,發現並尊重意義;第三,尊重風格;第四,尊重押韻;第五,尊重聲音;第六,尊重對意向聽眾的選擇;第七,尊重原作。這是建設性的「尊重」,而非強制性的「嚴格複製」,因為「沒有必要對原作的節奏亦步亦趨」。

系統闡述歌曲翻譯的歌唱性原則,最為突出的應為Peter Low。他借用弗米爾(Hans J. Vermeer)的目的論,可幫助譯者將翻譯的策略與特定的目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別出心裁地借用奧林匹克五項全能術語,首創歌曲翻譯「五項全能原則」(pentathlon principle),用以平衡歌唱性、意義、自然、押韻、節奏這五個不同的標準,認為「這種翻譯的主要難點就是必須平衡常常衝突的幾個主要標準」,歌曲翻譯的「評判不應該按照一兩個標準,而是五個的綜合」。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這種五個不同標準的平衡觀念既有助於譯者不乏全局的策略思考,又有助於微觀層面的決定:在實際任務中哪幾個可能的詞或詞組為最佳選擇」。當然,歌曲翻譯的這五個標準有輕重之分,首要的就在於「可歌性」,譯者必須首先翻譯其舞臺效果,然後才考慮其詩性的再現;如果兩者無法兼顧,則舞臺效果優先。

在歌曲中,節奏與音節數密切相關。有些譯者堅持譯文必須與原文保持相同的音節,如奈達就認為歌曲翻譯必須保持「每一樂句固定的長度,完全一樣的音節數」。F. Noske也認為,「音樂韻律要求節奏和音節數必須與原作詩行保持一致」。但Peter. Low認為,這樣太過刻板,必須靈活兼顧,如果造成音樂語句的笨拙則可選擇添加或刪減一個音節,最合適的地方是裝飾音上增加一個,或在重複音符上刪減一個音節,甚至旋律的改變也並非完全不可行。在譯文中可能碰到音節太少的情況,譯者就必須選擇添加或重複一個新詞或詞組,或拿掉幾個音符。

「押韻」向來是詩歌(翻譯)中的重要問題,但歌曲翻譯是否必須押韻一直爭議較大。D. Gorlée認為,押韻傳達意義,它是音樂語言結構中的關鍵因素,具有句法、語義和語用這三個創造意義的方面。觀點相對中庸的R. Apter認為,歌曲譯者可以選擇模仿原作的韻律形式,但不必先決地局限於音節對音節、重音對重音的嚴格對應,押韻只是創造可識別的詩體形式的一個策略,譯者還可以結合元音韻、頭韻等,使用諸如脫韻、弱韻、半韻、輔音韻等遠親韻。

歌曲翻譯中有一個清楚的功能性訴求,既與音樂相關,也與目標文本的使用場合相關,那就是「歌唱的表演性」,哪怕印刷樂譜上的一個歌曲也會暗示著一種歌唱的表演性作為其最完整或終極的實現。J. Franzon認為,歌曲具有音樂、歌詞與表演三種屬性,音樂也具有三種屬性,即旋律、和聲、想像的意義。根據這一思路,他構建出歌曲翻譯的五種選擇:不翻譯歌詞;翻譯歌詞但不考慮音樂;為原來的音樂配寫與原來的歌詞無明顯關係的新詞;翻譯歌詞並相應調整音樂——有時甚至是全新的曲子;使譯文適合原來的音樂。概言之,在追求可歌的歌曲翻譯中,意向中的舞臺功能和表演至關重要,後三種選擇會產生可歌的文本。這五種選擇實用性強,歌曲譯者可以擇一而從,亦可多種融會貫通。

以翻譯理論發展助力文化傳播

歌曲可謂當今最主要、最普遍的音樂文學形式,歌曲翻譯及其研究涉及跨符際、跨語際、跨學科,非常具有挑戰性。縱觀西方的歌曲翻譯研究,可基本概括為:多集中於功能導向、目的導向與任務導向;以功能導向的規範性研究為主,描述性研究為輔;微觀的原則、方法為主,宏觀的形而上本體論探討為輔;提倡標準的多元性與綜合性。這些探討,不僅在目的論和方法論上給我們提供了歌曲翻譯的功用理論思辨與便於操作的種種實用策略,而且在認識論或本體論上闡述了歌曲翻譯的可歌性本質,探討了歌曲翻譯中跨越語言的詩性、音樂性與表演性這種三合一的藝術審美再造之必要性與可能性。這些實踐原則與德國功能主義翻譯論者所提倡的目的論可謂一脈相承。

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歌曲與現代歌曲資源,但作為音樂翻譯的重要一環,歌曲的翻譯與研究一直比較滯後,中外歌曲的互譯無論是數量、質量,抑或即時性等方面,都難言滿意。隨著歌曲傳播媒介的立體化發展,這些不足更為彰顯。於此,我們理應有所作為甚至大有作為,可借西方學界這一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探索中外歌曲互譯的個性與特性,既可為中國歌曲的外譯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照,亦可為外國歌曲翻譯貢獻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彌補世界歌曲翻譯整體研究的不足,更好地促進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翻譯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研究」(18BYY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中外文學與翻譯研究中心)

原標題:《深化歌曲翻譯理論研究 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傳播》

相關焦點

  • 「多視角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廣外召開:推動中華文化對外...
    2014年12月12日,由《外語研究》編輯部、《現代傳播》編輯部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共同主辦、廣東省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多視角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北校區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理論與實踐」。
  • 翻譯界知名學者線上匯聚,共話「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
    在當下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國家命題之際,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與非語言符號系統,開拓文字、圖畫、視聽等多模態融合的翻譯敘事成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的題中應有之義。構建當下翻譯研究現實與譯學理論近些年,學術界都在積極開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
  • 促進中國翻譯研究深入發展
    近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編輯部主辦、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在線召開。會議以「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為主題,旨在紮根現實需求,推動譯學理論建設,反映出翻譯學界對國內外時事變化的積極回應。
  • 深化儀式傳播的研究思路
    邵培仁表示,當前,不僅全球的和本土的代表性文化儀式得以承繼,新的文化儀式也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並在傳播中逐步充實、日益完善,形成媒介景觀。這一過程既豐富了節日文化,推動了商品消費,也強化了人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因此,當代儀式傳播既是一種神聖的立約和宣誓過程,也是一種公開的娛樂和消費過程。
  • 構建生態翻譯學理論體系 推動中國譯學國際化發展
    翻譯研究如何適應生態文明發展的新需求?生態文明時代,何為推動翻譯研究發展新的出發點?翻譯研究如何為人類生態文明的發展作出新貢獻?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胡庚申認為,「要提升、改進和優化生態翻譯學的理論話語體系建設,增進其實用性、可解釋性和可接受性」;新生態主義是集「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東方生態智慧」「共生共存、整體主義的西方生態哲學」以及「翻譯適擇理論」之大成的新理念,是生態翻譯學理論話語體系構建、深化和發展的理論指導。
  • 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發布
    00:00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 (通訊員 肖志欽)《翻譯中國》精品在線課程由湖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精英教師團隊傾力打造,以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為宗旨。該課程以中國語言文化為經,以漢英語言文化差異和漢英翻譯技巧為緯,在深化學生中國文化認知與認同的同時傳授漢譯英技巧,培養中國文化英譯能力,實現中國文化對內傳承,推動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增強中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人才培養中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中國情懷、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的有機融合。網友可登錄智慧樹和愛課程觀看學習。
  • 超脫寧靜、淡處知音——黎英海及其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
    黎先生的音樂創作與音樂理論研究,開始於40年代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學習期間,在大半個多世紀裡,他在聲樂、器樂(包括影視音樂、舞蹈音樂)創作與音樂理論研究領域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對中國音樂的創作與作曲理論的創新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給予論述。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而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則始於80年代末召開的首屆全國翻譯理論研討會,該會議匯集了當時學界知名的翻譯研究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翻譯理論研究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深入探討。雖然起步晚於西方,但是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和翻譯理論研究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中國夢是音樂創作的時代主題 歌曲要講好中國故事
    無論是模仿外來綜藝的《中國好聲音》,還是自主研發的《中國好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音樂研究機構方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先後成立了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音樂文化高等研究院。為中國樂派音樂的發展注入強大支撐力。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屆論壇下設四個議題,分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翻譯與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對外闡釋與傳播」、「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經驗研究」等角度,為進一步加強政治文獻外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
  • 上海音樂學院重磅推出「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學術活動
    100年後,上海音樂學院昨天(5月18日)在滬宣布,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將在 2020-2021年舉辦一系列與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紀念有關的活動。據介紹,「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不是簡單慶典活動或者學術研討,而是藉助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的契機,以上海音樂學院在聲樂領域九十多年的歷史積澱與領軍人物優勢為基礎,積極推動人才培養、學術建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 中國譯學研究| 潘文國:從「格義」到「正名」——翻譯傳播中華文化的必要一環
    現在許多人認為「格義」只發生在佛教傳入初期,已經批判過了,現在跨文化交際研究得這麼好,不會再有人用這可笑的方法了。其實不然。這裡我們想在陳寅恪先生的基礎上往前再走一步,提出兩條補充意見:第一,「格義」不是局部的、偶爾的、臨時的現象,而是跨文化交流的普遍現象,不但佛經翻譯時有「格義」,今天也有;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
  • 學術綜述|2019年中國翻譯研究綜述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翻譯協會主辦了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翻譯事業和語言服務行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彰顯出翻譯在建設對外話語體系和傳播「中國聲音」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五四運動100周年,譯學界舉辦了多場專題紀念活動,回顧五四時期的翻譯活動,探討五四以來翻譯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以及五四運動推動的現代性潮流對中國翻譯發展的影響。
  •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譯介學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對文學翻譯和翻譯文學進行研究,關注的是翻譯文學中創造性叛逆現象和規律;而翻譯傳播研究則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待的,更多關注知識在社會場域或不同語言文化系統之間的轉移、準入、流傳、接受與變異等內容,它又有別於翻譯傳播學。蘇珊·巴斯奈特就曾指出,「我相信比較文學或者翻譯研究就本身的資格而言並不是學科,它們只是走近文學的方法。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難免有其局限性。近三十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香港城市大學的著名學者張隆溪以《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為題作了演講。
  • 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
    曾國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最近一二十年間,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多個學科都在討論「物質文化轉向」「物質性轉向」「物的轉向」「本體論轉向」的理論與實踐可能性。這種以物質性(materiality)為中心的研究取向,由於其顯而易見的跨學科性,具有多元的理論源流和導向。
  • 中國譯釋學暨翻譯理論與翻譯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舉辦
    6月1日,中國譯釋學暨翻譯理論與翻譯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在舉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師生共聚一堂,就佛經翻譯、中外典籍翻譯、西學東漸與中學西漸、中西文化比較、翻譯史、翻譯理論、認知與翻譯等領域的話題展開研討。
  • 在紮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
    推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發展 在紮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 2017年08月28日 12: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受訪學者認為
  • 新時代中國文化翻譯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煙臺舉行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王曉農教授蘇州大學陳大亮教授水母網12月7日訊(通訊員 王曉農)12月5日,由煙臺市翻譯協會和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共同主辦的「新時代中國文化翻譯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暨煙臺市翻譯協會代表大會」在魯東大學舉行,本次活動旨在推動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 深化關學研究 彰顯文化自信
    高翔在致辭中表示,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刻認識張載學術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高度重視關學經典文獻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傳播,高度重視關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迫切需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強有力的學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