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互動儀式鏈理論的粉絲文化傳播機制研究

2020-12-27 人民網傳媒

隨著互聯技術的飛速發展,粉絲群體傳播在社會化網絡中擁有強大的傳播力。學界針對粉絲現象的研究多是從粉絲群體的歷史沿革、特徵、經濟等表層方面的分析,未能從理論角度對粉絲文化傳播的內在機制進行深入的探究。而在大數據化時代,一旦有爭議性的輿論話題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將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因此理論性的對粉絲現象的傳播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在關鍵時刻對極化傳播進行合理的疏導,對構建和諧主義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此,本文藉助社會學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結合傳播學等相關概念,對粉絲文化的傳播形式深層次的剖析。

一、概念闡述

(一)新媒體網絡時代的粉絲文化概述

粉絲群體跨越了「六度分隔」的界限得以飛速發展,同時產生了新的變化。傳統的粉絲傳播模式形式單一且受到媒體議程設置、時空限制的影響,與偶像的互動呈單線模式且非常困難。新時代社會化網絡的自由化、即時性、便捷性賦予了粉絲間互動的新途徑,溝通更加簡單。其次表現在粉絲文化的主體偏移上,傳統時代的主體是偶像,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是狂熱的,而當下越來越多的媒介平臺更多的是把粉絲即大眾放在了主導位置上,比如《明日之子》《偶像練習生》等更是將偶像與粉絲的主體位置進行了互換;最後表現在情感和金錢應援方面,勞倫斯·可羅斯伯格在粉絲文化上提出了「情感投入」的觀點,但在如今的網絡新媒體時代,粉絲文化不僅表現在情感投入上,更表現在金錢應援上,比如選秀類節目的付費投票等方式,粉絲們以可量化的方式在社交網絡中表達他們的影響力。

(二)互動儀式鏈理論概述

蘭德爾·柯林斯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他在2003年提出了互動儀式鏈理論,他認為互動的基礎是獲得情感能量,這是人類交流互動的核心要素。根據柯林斯的觀點,互動儀式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基本包括四個方面:首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需要聚集在同一場所裡;其次,對局外人設定了某種界限;再次,人們的注意力需要集中在相同的對象或相同的活動上;最後,人們會分享產生的共同的情緒或者相同的情感體驗;當這所有的因素累積到一定的程度,關注的焦點到達了高峰,這些要素彼此作用會產生群體團結;個體的情感能量爆發;有代表性群體的符號或神聖物;個體主動維護群體意識這四種結果。由此可以看出,互動儀式的基本點是在相同的關注焦點下,群體成員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情感能量。

二、網絡時代粉絲文化的互動儀式鏈分析

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社會化網絡中,粉絲群體作為網際網路新媒體時代的一種新型社會群體形式,它具有明顯的特徵,在其群體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群體認同感、集體意識感等已基本完成了互動儀式鏈的基本模型。而不同的粉絲群體有自己獨特的群體規範和管理方式,依託於網際網路的強大平臺,在新媒體上產生的輿論行為有時會對偶像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互動儀式鏈的基礎上,應結合新時代特點對其進行完善和修正,最終發現可建構成一個獨特的閉環式互動儀式鏈條來研究當下粉絲文化的群體傳播。

(一)粉絲文化存在的交互式場域——媒介提供場景化平臺 柯林斯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當身體與身體充分接觸時,才能提供共同的關注與情感。不可否認的是,身體的接觸也帶來了時空的限制性和持續性。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化網絡平臺,尤其是在微博上,為粉絲的社交溝通提供了自由的環境,同時它打破了時空一體的限制性,其持續性、即時性為粉絲群體的交流和互動創造一種與真實空間同在的虛擬場地。比如當明星進行電視劇宣傳時,會通過網絡首先在粉絲群中進行分享,並進行更加多樣的形式的互動同時以一種更加輕鬆愜意的方式建立情感紐帶。

(二)粉絲文化存在的「知識的鴻溝」——粉絲群體的設限行為 簡而言之,知識的鴻溝是由於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通常比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獲得更快的信息。然而本文認為,對於同一明星而言,粉絲群體和非粉絲群體之間也存在「知識的鴻溝」現象,明星經常會把電視劇、電影或者演唱會等最新信息公布在粉絲群中,以期獲得高效率的傳播。而作為明星的粉絲來說,也總是能比非粉絲的群體提前了解到更多、更快、更新的偶像訊息。當有非粉絲(局外人)想要加入粉絲群體,除了改變自己原來的興趣取向外,還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對偶像進行各種了解和學習,加強對此偶像的了解,縮小「知識的鴻溝」,以此獲得身份認同。

(三)粉絲文化存在的相同關注點——引發符號式的情感共鳴 對於粉絲群體來說,共同的關注焦點是始終存在的現象。比如說當群體共同的偶像在參與某些活動的時候,粉絲群體的團結性就會變得異常強烈,當黑粉對偶像進行攻擊時,粉絲群體會自發抱成團兒來維護偶像形象,這是一種自然產生的儀式感,其本身是一種彰顯其身份特質以及身份認同的表達方式,同時當群體中的某些個體維護偶像的行為有別於其他粉絲時也是一種儀式再創造的表現,進化的過程中也是儀式感不斷深化的表現。

(四)粉絲文化存在的節奏式效應——群體的團結一致 埃裡克斯與舒爾茨提出:人們平時的交談本身可以作為一個「節拍器」,雖然人們談話時候並沒有實際上的節拍器來幫忙打節奏。網絡粉絲群體無論是對話風格還是思維方式,都具有高度的統一性,節奏貫穿於社交的始終,處於同一偶像下的粉絲群體總能達到協調一致,互通有無的節奏韻律,同時這種節奏感可以使得粉絲群體的共識感和認同感達到最大化。當明星進行活動宣傳時,粉絲群體最強烈的快樂來源於全身心地投入到同步進行傳播活動中,擁有共同的焦點使其無比團結,共享群體情感能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等與會並致辭。【詳細】

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詳細】

相關焦點

  •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網絡亞文化
    本文以互動儀式鏈理論為基礎,以互動儀式發生的四個前提條件(身體共在、儀式準入機制、共同焦點、共享情感體驗)為考察維度,對《創造101》中的「菊文化」以及其社群成員的互動情況進行解析,並以此釐清和展示個體如何聚合成網絡亞文化群體。
  • 互動儀式理論的發展——讀《互動儀式鏈》
    涂爾幹主要關注的是宗教儀式,戈夫曼將對儀式的研究普及至日常生活中。柯林斯在二者的基礎上認為,互動儀式是際遇者由資本和情感交換而進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動,而鏈是將研究的視角又從微觀指向宏觀,是指不同互動儀式下的結果。目前針對網際網路上的社交媒體互動往往用該理論進行解讀,因而該書很值得重讀。
  • 傳播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研究
    摘 要:本文以傳播儀式觀的研究思路為鑑,以鍾漢良粉絲群體傳播與媒介傳播的實踐活動為例,考察分析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一、傳播儀式觀與粉絲文化概述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W.凱瑞是美國文化研究「最傑出的代表」,他把傳播分為傳播傳遞觀和傳播儀式觀兩類。傳播傳遞觀是將傳播等同於「傳遞」「傳送」。信息的傳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採用的是「運輸」的隱喻,把信號或訊息從一端傳遞到另一端,被視作是信息傳送與接受的過程,這屬於傳統傳播學的「傳遞觀」。
  • 互動儀式理論視角下的校園文化表情包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表情包作為網絡表情包的一個特殊分支,具有強烈的地緣性和感召力,在高校內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通過使用互動儀式理論對重慶大學校園文化表情包進行研究,挖掘重慶大學校園文化表情包中的互動儀式要素,明確互動儀式的結果,為其他內容在高校內進行傳播提供有益借鑑。
  • 互動儀式鏈視野下英語類app的發展路徑探究
    摘要:微信朋友圈中流利閱讀「刷屏式打卡」現象是一種強勢營銷影響下的「病毒式」傳播,當枯燥的英語學習被賦予社交與儀式的含義時,一場基於英語學習的在場互動儀式開始累計情感能量。
  • 深化儀式傳播的研究思路
    儀式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文化符號表徵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行為,溝通並維繫著社會群體活動。從儀式視角研究傳播活動,有助於拓寬傳播學的研究思路。當各種有意義的儀式符號一次次地被傳承、創造、理解以及充分地使用、分享和傳播,社會系統的生產、傳輸、營銷、維繫和消費進入良性循環,於是傳播系統與社會系統構成了一種互動互助、共進共享的潛隱性文化生態。兩大理論視域值得關注儘管儀式傳播的概念很早就已經在我國出現,但具有獨創性的經驗研究成果卻不多見。
  • ...研究:概念、理論及研究取向——基於中文相關文獻的綱要式討論
    即便在中國,從事「文化研究」更具影響力的,主要還在文藝批評領域,與其相比,「民族志傳播研究」似乎更加地相形見絀,但是這樣一種「邊緣」狀態並不妨礙「民族志傳播研究」對中國的「文化研究」帶來某種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籠統地說,就是基於中國社會的深入的實地研究獨立地做出理論提問,並進行回答。 第四,「民族志傳播研究」與「傳播社會學」的區別。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嶽曉東在《追星與粉絲:揭秘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中,從心理學著眼,提出了粉絲心理的宣洩、投射、認同、補償和歸屬五大主要作用。[10]蔡騏的《大眾傳播中的粉絲現象研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重度粉絲」呈下降趨勢,表明青少年正在藉助媒介素養教育等手段提升自己的認知成熟度。[11]
  • 基於區塊鏈的政務系統協同創新應用研究
    以協同理論為指導,建立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數據共享平臺,以數字身份這一應用場景為例,數據共享平臺採用基於授權的共識機制(PoA)結合實用拜佔庭容錯機制(PBFT),探討政務系統的協同創新應用,協同創新應用實現了多個政府部門間的跨部門無紙化審批,在20多項政務業務場景中實現了公民辦理事務的「零跑腿」。
  • 《人民日報》基於Twitter平臺的對外傳播情況研究
    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理論觀點,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充分發揮對外傳播的能力,讓世界進一步理解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內涵。 人民網創辦於1997年1月1日,是《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網絡信息交流平臺。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本研究藉助互動儀式鏈理論,編訂《實習生與指導教師互動現狀調查問卷》,對全國7個省(市)的近2000名實習生進行了調查,並結合質性方法對個案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實習生與指導教師的互動與其身份認同有顯著相關性。然而,現實中師生互動的普遍情況卻表現為次數少、時間短、以課後指導為主、指導內容聚焦學科知識與教學法、個性化交流不足等問題。
  • 論品牌微博的互動傳播
    (一)品牌角度的研究:這一類型的文獻主要從品牌角度出發,將微博互動作為品牌建設重要的途徑,旨在揭示品牌的微博互動對品牌各方面的影響。浙江大學陸琪男在《企業微博互動對品牌購買態度的影響研究》[1]一文中,運用定量的實證研究方法探究其對品牌購買態度內部構成要素的影響,主要關注微博互動中品牌購買態度的影響因素與產生行為的傳播機制。
  • 人民、民主、「民主理論」、「民主理論的實踐」與區塊鏈共識機制的陷阱
    那些關懷人民疾苦的知識精英傳播「民主」理念及鼓動追求建設「民主制度、民主政體」就是通過翻譯、介紹、宣傳「民主理論」來進行的;基於「人民當家作主、反抗獨裁專制統治」、「人民主權」、「一切權力要來自人民」的理想目標,必然需要系統理論化以說服廣大民眾去為這個理想目標而奮鬥。民主理論及體系化闡述民主理論的書如今已經有不少。
  • 基於「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政治教育研究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交往理論本質上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境遇發生了深刻變化,馬克思交往理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馬克思交往理論的視角來研究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挖掘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將有助於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 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
    目前國內學界中,章戈浩與張磊(2019)的《物是人非與睹物思人:媒體與文化分析的物質性轉向》一文已經很好地梳理了最近十多年來在媒體研究與文化分析領域「物質性轉向」的基礎概念、基本理論與方法論圖景,本文試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媒介與傳播研究中「物質性」研究的學術與理論淵源。
  • 文化全球化的經驗研究與理論發展
    2.受眾:尋求「文化接近」與多層次文化認同這一觀察之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傳播學者開始反思文化帝國主義命題中對受眾能動性的忽略。由於沒有考慮受眾在消費文化產品時與文本內容的互動,將受眾看作缺乏反思、被動地吸收任何來自西方的信息與意識形態的「文化傻子」,美國「文化支配」的概念在很多時候成為一個建構的想像。
  • 論網絡語言對個體情緒社會化傳播的作用
    本文以情緒社會建構論為基本理論框架,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理論資源,試圖回答上述問題,探究網際網路時代的個體情緒社會化傳播規律,希望能為有關情緒傳播的進一 步研究和社會情緒治理提供借鑑。
  • 【專題研究】基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鄉村建設動力機制
    在鄉村建設中發揮村民的主體意識,有利於形成自下而上的發展動力,但村民如何作為主體在鄉村建設中發揮作用,利益聯盟如何高效運轉成為鄉村建設的動力機制,是鄉村建設需要思考的問題。ANT理論的轉譯過程就是核心行動者與其他異質行動者達成統一目標,確立多方責任利益關係,形成利益聯盟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有效地解決鄉村建設面臨的上述問題。
  • 我校舉行跨文化傳播研究所揭牌儀式暨教授聘任儀式
    鄧穎玲簡要介紹了跨文化傳播研究所以及受聘教授謝清風的研究方向、學術成果等相關情況。「瀟湘學者」特聘教授、跨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尹飛舟簡要介紹了跨文化傳播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他表示,研究所把「服務國家戰略,理論實踐並重」鑄造成自己的品質,依託學校一級學科探索跨學科研究、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的新模式。
  • ...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基於「文化代碼」理論的案例研究
    此次「帝吧出徵」規定了行動準則,如「以『理性、友好、交流』為主旨」、「有組織有紀律有節操講文明不爭吵」、「目標是展示祖國內陸大好河山,傳播祖國各系飲食文化,展現我們年輕一代風貌,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出徵的活動被劃分為翻牆出徵、臺獨言論和圖片收集、反臺獨口號和圖片製作、反臺獨外語翻譯,Facebook舉報和點讚五類,通過QQ群布置安排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