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網絡亞文化

2020-12-27 人民網傳媒

摘要:亞文化作為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具有鮮明的特徵。隨著網際網路的發跡,網絡亞文化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以驚人的速度佔領社交網絡的每個角落,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本文以互動儀式鏈理論為基礎,以互動儀式發生的四個前提條件(身體共在、儀式準入機制、共同焦點、共享情感體驗)為考察維度,對《創造101》中的「菊文化」以及其社群成員的互動情況進行解析,並以此釐清和展示個體如何聚合成網絡亞文化群體。

關鍵詞:網絡亞文化;互動儀式鏈;王菊;菊文化

一、引言

學者對亞文化的研究肇始於西方的城市化進程中,主要是針對16世紀倫敦的無業游民、妓女及乞討者。19世紀,這些社會邊緣人群產生的問題困擾著歐洲的主要城市,於是,學者們便將視角轉向了這些社會邊緣群體,早期不成系統的流民亞文化研究也應運而生。雖然此時還沒有出現「亞文化」的術語概念,但是這些研究卻為後面出現的諸多學派奠定了基礎。而真正將亞文化的概念規範化和亞文化研究學科化的是芝加哥學派,該學派對美國當時的新興城市芝加哥的鄰裡、種族、犯罪、貧民窟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成為了亞文化研究的範例。隨著1964年伯明罕學派的興起,其在芝加哥學派的基礎上拓展了研究議題和研究方法,使得亞文化研究趨向完善。

何為「亞文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傑克·D·道格拉斯認為:「亞文化最一般的含義是某一主題中較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定義為一套世代相襲的共同具有的意義和行為模式,亞文化可以簡單地說成是這種文化任何一個可以辨認出來的組成部分。」①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則將民族中僅在某些特定人民中存在的特有文化叫做亞文化。扈海鸝則認為:「亞文化是一個社會中輔助的、次要的、邊緣的文化內容。它理性成分較少,但適應民眾需要的感官文化。」②在筆者看來,所謂的亞文化,是一種與當今社會主流文化相抗衡甚至背離的、屬於少數人的文化,它依然存在於主流文化的影響下,是社會某部分人所奉行的特有觀念和生活方式。而網絡亞文化,則是在網際網路崛起的背景下產生、發展、興盛的次生文化。進入21世紀,科技的不斷革新為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網際網路的出現無形中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以及價值取向,也催生了網絡亞文化族群。雖然網絡亞文化族群無法佔領太多的主流空間,但卻以其潛在的擴張力和影響力,逐漸在與主流文化的對弈中獲得專屬發展空間。在網際網路虛擬性、自由性、互動性等特點的影響下,網絡亞文化的草根化、去中心化、多元化、娛樂化等特徵充分顯現,成為了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

2018年夏天,中國首個女團青春成長節目——《創造101》橫空出世,火爆全網,成為眾多年輕人爭相討論的焦點。《創造101》是一檔由騰訊視頻、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聯合出品的網絡綜藝,共有101位女孩參加,其中要經過層層練習、公演、粉絲投票等環節,最終決出11位女孩成團出道。與此同時,一名叫「王菊」的個人練習生異軍突起,在節目中成為一匹「黑馬」。回顧王菊跌宕起伏的晉級歷程,可以發現,一種在網絡上引起狂歡的「菊文化」成型了,從最初觀眾普遍不看好,到成為眾星捧月的人氣選手,王菊及其背後的「菊文化」值得我們關注。

本文試圖引入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窺探這種新興的網絡亞文化背後存在的運作機制,深入了解「菊文化」社群內外部的互動情況,以傳播學和社會學相結合的方式,對這種來勢洶洶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和解讀。

二、理論框架:互動儀式鏈理論

2003年,美國社會學家柯林斯在涂爾幹的宗教社會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互動儀式鏈理論。在柯林斯看來,「互動(即儀式)是社會動力的來源,每個個體在社會中所呈現的形象是在與其他人的社會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互動儀式鏈理論則認為:「這些互動和儀式能不斷產生情感能量,並將這種情感與符號相聯繫,從而形成組織信仰、組織思想、組織道德規範以及組織文化的基礎。而組織中的個人,又利用儀式所產生的情感和符號,引發之後的社會互動。經過一定的時間,這種循環成為固定的模式。」③根據柯林斯的主張,互動儀式的發生需要具備四種要素,分別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的身體共同在場,對局外人設定界限,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動或對象上,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與情感體驗。

近年來,網絡亞文化群體因網際網路的興盛而不斷出現在世人的視線裡,而這種網絡亞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處於邊緣位置的群體的利益。面對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碾壓之勢,群體間往往採取不屑一顧的態度,表現出反主流的傾向,反而是那些具有顛覆性的文化符號對他們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雖然「菊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亞文化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但「菊文化」幾乎具備了網絡亞文化的可能表現形式:以王菊為主體的表情包,粉絲創作的朗朗上口的打油詩,從王菊的言語中延伸出來的「梗」④,「菊文化」專屬話語——《菊話寶典》,等等。以上種種,大部分都要歸功於自稱「小菊豆」的王菊的粉絲們。在這場網絡狂歡中,「小菊豆」們不僅獲得了娛樂,而且還充分抒發了情感,甚至形成了關注習慣,粉絲與粉絲、粉絲與路人⑤之間建立起關注和互動連接。

三、「菊文化」的互動儀式鏈的構建

(一)網際網路營造虛擬的身體在場

我們知道,在涂爾幹和柯林斯的觀點裡,物理空間的身體共同在場是互動儀式鏈必不可少的一環。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這個陳舊觀點正在被打破。正如麥克盧漢的經典論斷——「媒介即人的延伸」,技術的發展最大限度地彌補了物理空間身體不在場的缺憾。雖然觀眾們分散在各地,但是技術的即時性和持續性為互動儀式的發生提供了先決條件。他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在同一個賽博空間裡自由交流互動,以更多樣化的方式完成虛擬的身體在場,最終完成情感能量的聚集。

《創造101》的播出平臺是騰訊視頻,這為「小菊豆」們提供了一個可聚集的虛擬空間。周六晚八點的播出時間一到,「小菊豆」們即可登錄網絡帳號觀看最新節目,繼而通過發射彈幕評論、發微博和朋友圈等方式表達對當期節目的看法,以「虛擬在場」的狀態與其他觀眾互相交流觀看心得、評論王菊本期的表現等。當「小菊豆」們在觀看節目時,節目裡王菊的表現能有效地激發個人情感,而線上討論則又可以將個人情感轉化為集體情感,捲入度和關注度進一步增強。

(二)粉絲群體的身份認同——互動儀式的準入門檻

實踐證明,在社會互動中,還是會有許多不相關的個體無意中捲入互動儀式,因此,互動儀式鏈理論對這些不相關個體設定了限制,即局外人。互動儀式發生時,其參與者需要通過某種特定方式去辨別誰是真正的參與者,誰是局外人。辨別方式主要包括是否使用特製表情包、粉絲行話,以及對話題的關注度高低等。

在「菊文化」中,粉絲辨別對方是否為「小菊豆」的方法之一是身份認同,主要有添加與王菊相關的微博標籤和使用王菊的表情包。在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上,用來標記的標籤成為了「小菊豆」們識別同類的重要方式。「小菊豆」們會在原創微博或轉發微博中加入#王菊#、#菊姐#、#愛菊#、#創造101王菊#等具有標識性的標籤,以此自證身份。與此同時,活躍度高的「小菊豆」(例如某些支持王菊的微博大V)也會主動承擔起維護社群規則的責任,最終只有了解並接受此規則的粉絲才能成為社群一員。另外,使用王菊的表情包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構成要素。表情包自誕生以來就被視作是當代網絡亞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大量惡搞王菊的表情包多由粉絲製作,並分發到社交平臺上。這些表情包動作到位、表情浮誇、話語簡短,完美符合了網際網路傳播的特點,無形中促進了「菊文化」的廣泛傳播。而看似搞笑的表情包背後,其實代表著一種認同感。不管是在微信的日常交流還是在微博的轉發評論,只要用戶頻繁使用王菊的表情包,在某種程度上就會被默認為已經認可「菊文化」,也就會被歸檔為社群成員。

另一個辨別身份的方法則是是否使用了社群流通的特殊語言。語言體系是構成文化的基礎元素之一,同理,亞文化也是如此。在早期的時候,百度當時第一大貼吧「李毅吧」的著名口號「帝吧出徵,寸草不生」成為了眾多吧內成員彼此確認身份的工具,在「李毅吧」外的地方看見這句口號,很容易產生認同感。在「菊文化」中,「小菊豆」們圍繞著王菊自創了許多短語和句子,甚至還衍生出許多朗朗上口的打油詩,構成了他們專屬的話語體系,如:

「陶淵明」:王菊的男粉絲,因為《愛蓮說》中有云:「晉陶淵明獨愛菊。」

「菊外人」:指不知道王菊是誰,也沒看過《創造101》,但是已經被「給王菊投票」相關信息包圍的人。

「菊心叵測」:王菊想要顛覆中國女團的新定義,內心強大。

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⑥

太陽當空照,請給菊投票。

你一票,我一票,王菊明天就出道;你不搞,我不搞,菊姐就會被打倒。你努力,我努力,菊姐就能出奇蹟;你不投,我不投,王菊老師怎麼紅?

所有這些帶有「菊」字的短語或句子,成為了社群內部溝通的「硬通貨」,快速地在短時間內穩固了社群,讓成員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作為《菊話寶典》的創作者,粉絲們可以輕鬆自如地使用。如果不了解王菊,則無法對以上的話語體系形成共鳴,繼而不能進入社群內部。而粉絲則會輕易辨別出沒有遵守社群規範的人,對其無法產生有效的身份認同。要想成為社群的一員,局外人就必須改變自己的興趣點和關注點,這是轉變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主動運用社群內通用的特殊語言。只有做到了以上兩步,才有可能被社群接納。

(三)共同關注的焦點

柯林斯認為,共同關注的焦點是互動儀式鏈的重要一環。社群的組建往往基於成員相似的價值觀和趣味取向,因此從一開始社群共同關注的焦點就一直存在。《創造101》每逢周六晚八點播出,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社群成員的視覺和聽覺被王菊牢牢佔據,成為了「小菊豆」們關注的中心。視覺焦點主要包括王菊的妝容、服裝、肢體動作以及屏幕上方滑過的彈幕評論;而聽覺焦點則集中於王菊的話語、歌曲旋律等。隨著節目進程的推進,這種共同關注的意願和行為也會進一步加深,社群成員之間形成討論,以不斷地提高對社群的認同感。柯林斯曾言:「現實場景中的共同體只具有微弱的長期團結,因為每次活動的參與者不同,人群在整體上對於大多數參加者而言都是陌生的,由此,即使有共同符號的存在,共同體也只能是一種易變的、短暫的經歷。」⑦然而網絡亞文化裡卻不存在這種微弱的長期團結。網絡亞文化群體的虛擬身體在場就決定了其精神層面在場的重要性,再加上成員將個人、集體情感和共同符號源源不斷地融入到互動儀式鏈中,由此便形成了高度的團結感與滿足感。

(四)共享共同的情緒與情感體驗

共同的情緒與情感體驗是互動儀式鏈得以啟動的條件之一。《創造101》中的王菊身材壯、個子矮、皮膚黑,似乎不符合當今中國白、瘦、美的主流審美。當她站在101個女孩中間時,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隨著節目的推進,不管是在日常採訪中還是在公演現場,王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獨立、自信、勇於自嘲以及「個性」,都成為了她的加分項。從一開始不被喜歡和看好,到現在被人喜歡和追捧,王菊敢於去反抗和挑戰現存的審美體系,無形中成為了「女性獨立」的代言人。而王菊的種種表現,在某種程度上正好契合了當下正在出現的網際網路審美多元化、性少數群體自我表達的渴望,以及女權意識的覺醒等現象,使有相似經歷的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緒共鳴,進而轉變為「小菊豆」。這種轉變正是因為王菊觸碰了他們不敢觸碰的底線,從而喚醒了他們心中曾經的渴求。與此同時,在節目之外,「小菊豆」們則會自發地製作王菊「勵志話語」的圖片和視頻集錦,分發到社交平臺,引發「小菊豆」和其他路人的熱烈討論,他們在討論區中分享心得,相似的人生經歷使他們的情緒在這場網絡狂歡中充分釋放,情感體驗達到了巔峰。

四、結語

從十幾年前的BBS、貼吧,到現在的微博、微信、快手、抖音,一個個網絡亞文化群體在其中孕育、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網絡亞文化存在於不同的平臺,每一次更替都攜帶著全新的文化符號和特定象徵。在這場以王菊為首的網絡狂歡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互動儀式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還看到了大眾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小菊豆」們通過關注王菊,發現了更多同樣「愛菊護菊」的人。他們通過參與社群互動,獲得了參與感與自我滿足感。這種認同感在閉合的互動儀式鏈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菊風行動」的背後,是網絡亞文化蓬勃發展的信號。80後、90後甚至00後網民是當今中國網際網路的中流砥柱,他們具有反叛精神,又不失活力與朝氣。毫無疑問,這股堅定的力量在今後還會發掘和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熱點,不斷讓網絡亞文化走向多元化。

注釋:

①[美]傑克·D·道格拉斯.越軌社會學概論[M].張寧,朱欣民 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37.

②扈海鸝.全球化與文化整合[J].哲學研究,2000(01):25-30.

③潘曙雅,張煜祺.虛擬在場:網絡粉絲社群的互動儀式鏈[J].國際新聞界,2014(09):35-46.

④梗,網絡用語,所謂「梗」的意思是笑點。

⑤路人,網絡用語,形容不相干的人。

⑥土創,網絡流行詞,是指土氣的《創造101》的縮寫,是網友的戲稱調侃之詞。

⑦吳迪,嚴三九.網絡亞文化群體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探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03):17-20.

參考文獻:

1.馮雅穎.喊麥直播:一種基於互動儀式鏈理論的亞文化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5):20-24.

2.田高潔.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音樂短視頻研究——以抖音App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04):22-23.

3.吳迪,嚴三九.網絡亞文化群體的互動儀式鏈模型探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03):17-20.

4.潘曙雅,張煜祺.虛擬在場:網絡粉絲社群的互動儀式鏈[J].國際新聞界,2014(09):35-46.

5.黃瑩,王茂林.符號資本與情感能量: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網絡直播互動分析[J].傳媒,2017(08):80-83.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互動儀式理論的發展——讀《互動儀式鏈》
    涂爾幹主要關注的是宗教儀式,戈夫曼將對儀式的研究普及至日常生活中。柯林斯在二者的基礎上認為,互動儀式是際遇者由資本和情感交換而進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動,而鏈是將研究的視角又從微觀指向宏觀,是指不同互動儀式下的結果。目前針對網際網路上的社交媒體互動往往用該理論進行解讀,因而該書很值得重讀。
  • 互動儀式理論視角下的校園文化表情包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表情包作為網絡表情包的一個特殊分支,具有強烈的地緣性和感召力,在高校內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通過使用互動儀式理論對重慶大學校園文化表情包進行研究,挖掘重慶大學校園文化表情包中的互動儀式要素,明確互動儀式的結果,為其他內容在高校內進行傳播提供有益借鑑。
  • 基於互動儀式鏈理論的粉絲文化傳播機制研究
    由此,本文藉助社會學的互動儀式鏈理論結合傳播學等相關概念,對粉絲文化的傳播形式深層次的剖析。 一、概念闡述 (一)新媒體網絡時代的粉絲文化概述 粉絲群體跨越了「六度分隔」的界限得以飛速發展,同時產生了新的變化。傳統的粉絲傳播模式形式單一且受到媒體議程設置、時空限制的影響,與偶像的互動呈單線模式且非常困難。
  • 互動儀式鏈視野下英語類app的發展路徑探究
    摘要:微信朋友圈中流利閱讀「刷屏式打卡」現象是一種強勢營銷影響下的「病毒式」傳播,當枯燥的英語學習被賦予社交與儀式的含義時,一場基於英語學習的在場互動儀式開始累計情感能量。
  • 網絡亞文化的社會化傳播——以「屌絲」文化為例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亞文化的現象頻現,不斷衝擊人們的傳統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屌絲」文化是一種典型的網絡亞文化,它誕生於網絡且在社會化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擴大其影響力,被人們所認知和接受,成為一種新文化。本文以「屌絲」文化為例,分析在網絡環境中,亞文化的生成機制、傳播模式及對人們的生活和觀念產生的影響。
  • 網絡亞文化:在分享互動中尋找自我認同和歸屬感
    隨著網際網路媒介技術、商業模式和交往模式的變化,當下網絡亞文化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特徵。首先,網絡亞文化呈現出極其鮮明的社交性和認同性。  因而,網絡亞文化不再是過去城市邊緣青年們憑藉著奇裝異服式的強烈「風格化」的符號去進行社會訴求,而是網絡青少年通過共同的興趣進行的社交活動,他們憑藉一定的亞文化資本來實現身份的區分與認同的建構。
  • 網絡亞文化系列談之二:在分享互動中尋找自我認同和歸屬感
    隨著網際網路媒介技術、商業模式和交往模式的變化,當下網絡亞文化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特徵。首先,網絡亞文化呈現出極其鮮明的社交性和認同性。因而,網絡亞文化不再是過去城市邊緣青年們憑藉著奇裝異服式的強烈「風格化」的符號去進行社會訴求,而是網絡青少年通過共同的興趣進行的社交活動,他們憑藉一定的亞文化資本來實現身份的區分與認同的建構。
  • 在分享互動中尋找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網絡亞文化系列談之二
    隨著網際網路媒介技術、商業模式和交往模式的變化,當下網絡亞文化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新特徵。首先,網絡亞文化呈現出極其鮮明的社交性和認同性。因而,網絡亞文化不再是過去城市邊緣青年們憑藉著奇裝異服式的強烈「風格化」的符號去進行社會訴求,而是網絡青少年通過共同的興趣進行的社交活動,他們憑藉一定的亞文化資本來實現身份的區分與認同的建構。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摘要:文章針對最近十年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的情況進行了梳理和反思,指出雖然目前各種不同類型的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得到比較全面的關注,但其中急功近利的研究需要警惕;在理論資源和方法論上,伯明罕學派的青年(亞)文化理論及其綜合的、跨學科的研究範式具有主導性地位,亟需適合本土的自身的理論創造;著眼於影響、關係、行為、性別的研究是研究者們切入的主要視角
  • 理性對待網絡亞文化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網絡亞文化發展與...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顯示,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與此同時,觸網未成年人日趨低齡化,基於動漫、遊戲、文學等形式的網絡亞文化正在對青少年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網絡亞文化的發展生態,事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 曾一果 || 網絡社會的「新俗信」: 後亞文化視角下的「星座控」
    【摘 要】西方星座文化傳入中國以來,在本土化的傳播過程中,經由廣播、電視尤其是網絡媒介的大力推介,迅速被青年人接受和追捧,成為社會上引人注目的流行亞文化。從後亞文化理論視角出發,探討了在全球消費社會和網絡社交語境下,「星座控」如何以星座為議題,建構自我認同和開展以共同興趣為中心的星座交往實踐,從而擁有屬於自己的「亞文化資本」。
  • 發揮網絡亞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培育的積極作用
    網絡亞文化是當前社會日益多元、人們彰顯個性的一種生動表現,尤其在新型網絡平臺不斷出現,大數據技術和融媒體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形形色色網絡亞文化更是層出不窮,對部分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其價值內涵和話語方式成為豐富主流文化的重要素材。
  • 關於網絡亞文化「疏離傾向」的公眾調查
    這種傾向背後的實質是:個體如果不加以規範,那麼在隱蔽的網絡空間中良莠不齊的思想觀念將會侵蝕主流價值觀。重視網絡亞文化的正面效應,清除網絡亞文化的負面信息及其影響,關注在網際網路上參與討論和發表意見的青年群體的思想意識,以及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相互影響機制。
  • 從邊緣遊蕩到上熱搜:網絡亞文化中的青年表達
    憑藉著遠超前輩的媒介素養,他們的文化趣味、表達需求與社交習性,從根本上驅動著今日網絡文化的發展方向。這是前所未有的媒介革命與文化生態。兼具反叛性與先鋒性的青年文化與網絡媒介的「親密接觸」,造就了「網絡亞文化」這一新興領域。以十分典型的青年亞文化類型「說唱」(rap)為例,這本是遊蕩於貧民區街區的底層黑人青年用來表達抗議與憤懣的音樂形式。
  • 淺談高校網絡文化共建與引導——基於高校輔導員工作視角
    (二)網絡思想灰色地帶的存在 網絡灰色地帶指的是與主流意識形態範疇差異較大,處於亞健康狀態、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亞文化。段子文化、網絡語言,繁雜的信息使大學生思想受到多元化的衝擊,顯示出對傳統觀點、思維的抗拒與嘲諷,追捧所謂的自由、非理性主義,解構主流意識的權威。
  • 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網絡視頻文化研究
    摘 要:近年來,網絡上視頻形態多樣,視頻內容日趨豐富。以「亞」文化形態存在的「鬼畜視頻」便是較為典型的一例。專業技術及所承載的視頻媒介為青年群體製作「鬼畜視頻」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同時,青年群體以社會公眾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熱點文化、表達意見及看法的特徵也漸漸凸顯。
  • 簡訊: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
    2020年10月16日下午1時,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525教室進行了題為「內亞視角下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與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同時也以騰訊會議為媒介在線上舉行。本次講座受到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高水平講座系列支持,也是人類學研究所及民族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王富文民族研究紀念講座第6講。
  • 傳播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研究
    摘 要:本文以傳播儀式觀的研究思路為鑑,以鍾漢良粉絲群體傳播與媒介傳播的實踐活動為例,考察分析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粉絲作為一個個體,有著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粉絲作為一個群體,其傳播儀式的意義,就是通過藉助各種符號表徵方式,凝聚人心加強集體內部團結,在建構粉絲文化中發掘更多正面健康積極的意義,從而獲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納和認同。 關鍵詞:傳播儀式;粉絲文化;認同 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隨著新媒介運用普及,粉絲由偶然聚合的存在成為利用網絡、微博等媒介聚集成群。
  • 此人找到了@帶帶大師兄,帶你見識網絡亞文化
    隨著網際網路的傳播和迅速發展,網絡亞文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群眾文化現象之一。網絡亞文化作為一種新型文化形態,對未成年人的學習方法、人際交往手段、各種價值觀及思想行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經常與粉絲互動嘴臭,上圖就是他直播過程中由於說話聲音過大鄰居過來親密互動,後被狗粉絲用來各種調侃鬼畜,至今微博以及B站還有破百萬的視頻,也可以說沒有狗粉絲就沒有孫笑川,沒有孫笑川就沒有狗粉絲,人人都是孫笑川。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本研究藉助互動儀式鏈理論,編訂《實習生與指導教師互動現狀調查問卷》,對全國7個省(市)的近2000名實習生進行了調查,並結合質性方法對個案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實習生與指導教師的互動與其身份認同有顯著相關性。然而,現實中師生互動的普遍情況卻表現為次數少、時間短、以課後指導為主、指導內容聚焦學科知識與教學法、個性化交流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