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在研究什麼|特別策劃

2020-12-27 RUC新聞坊

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迅猛發展,新聞傳播事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新聞傳播學研究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和深化。為了探尋2000年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基本狀況,本研究選擇新聞傳播學界傳統上公認的四份學術影響力較強的刊物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以下簡稱「四大刊」),這四份刊物均為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我們選擇了四大刊2000年以來被引次數超過20次的1614篇論文,通過對其標題、關鍵詞、作者及其機構、被引次數等進行詳細分析,以探尋新世紀以來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狀況。

表1:四大刊基本信息

註:統計時間為2000.1.1至2017.12.23

本報告主要有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整體狀況分析

第二部分:關鍵詞分析

第三部分:四大刊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分析

第四部分:研究結論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第一部分: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整體狀況分析

本部分包括1614篇論文的發表年份,作者機構,文獻來源分析。此外,我們還具體分析了這些論文中發表數量較多的作者情況。以下分別介紹。

(一)被引20次及以上的論文發表年份分析

圖1:2000年以來被引次數20次及以上論文年份分布

從上圖可以看出,2006-2010年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數量較多,都在120篇以上,2010年以後,四大刊被引20次及以上的論文與之前相比呈現不斷減少趨勢,我們推測這與高質量論文需要經過時間檢驗有關。2000年左右的論文數量也相對中間階段較少,我們推測是因為新世紀初部分論文探討內容較為老舊,對後來的新聞業參考價值較小。

(二)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機構分析

圖2: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機構分析

圖3:2017年全國高校新聞傳播學學科評估結果

通過以上圖表可以看出,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位於被引次數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機構前五位。武漢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緊隨其後。這與2017年教育部主持的全國高校新聞傳播學學科評估結果基本一致,表明了論文發表數量在學科評估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在被引次數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機構前二十位中,高校佔據十八位,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電視臺兩家非高校機構。

此外,我們統計了被引20次及以上文章作者機構的所在地,這些學者來自291個不同的機構,其中,中國機構(包括港澳臺地區)有241個,海外機構有50個。我們對中國學者進行了進一步分析,並製作了如下圖片。(省份顏色越濃,說明有越多的作者所在機構位於該省份。)

圖4:學者機構所在地分布

從上圖可以直觀地看出,這些作者主要來自北京、江蘇、上海、湖北、廣東等省級行政區。以下是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機構所在省份分布,來自北京的機構有68家,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

表2: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機構所在省份(前十位)

(三)被引20次及以上文獻來源分析

被引次數在20次及以上的1614篇文獻中,有42%來自《現代傳播》,29%來自《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與《新聞與傳播研究》分別佔14%和15%,被引論文期刊來源分布與四大刊論文總量所佔比例基本持平。比如《現代傳播》2000年以來發表總論文數佔四大刊的一半,《國際新聞界》總論文數佔26%。

圖5: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期刊來源分析

圖6:四大刊論文總篇數所佔比例

我們還分析了四大刊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佔該刊2000年以來論文總數的比例,《新聞與傳播研究》比例為16%,略高於其他三份期刊。

圖7: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篇數佔該刊總篇數比例

(四)作者情況

此外,我們還具體分析了這些論文中發表數量較多的作者情況。被引20次及以上的1614篇文章來自1354位作者,其中有3篇論文署名為課題組成果。

表3: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發表篇數統計

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中,發表一篇論文的作者人數最多,為998人,在1354位作者中佔比73.7%,發表兩篇、三篇論文的作者次之,人數分別為176人、75人,佔比分別為13%、5.5%。由以上圖表可以看出看出這樣一個趨勢,發表篇數越多,作者人數越少,佔比越小。

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中,發表篇數在6篇以上的作者共有54位,約佔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總數的4%。他們是:

圖8:200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作者詞雲(前54位)

在四大刊被引次數超過20次的所有論文中,發表數量最多的前三位學者是陳力丹、李良榮和喻國明。可以發現,發表論文篇數較多的學者,相應地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內的影響力、知名度也較高。

表4:54位學者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篇數

圖9:以上學者機構統計

我們分析了這54位學者的分布機構(按照學者們當前所在機構劃分,鄭保衛即將出任廣西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但其發表這些論文時是歸屬人大的,故按人大計算其機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者數量處於領先地位,多達13人。來自中傳、華科的學者緊隨其後,各有7人入選。來自復旦、清華、上交、南大等高校的學者人數排名也比較靠前。

圖10:以上學者性別分布

我們還分析了以上54位學者的性比分布,男性有36人,女性有18人。

第二部分:關鍵詞分析

本部分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對2000-2017年的關鍵詞分析,其次,我們根據2000年以來被引次數20次及以上的論文總量,具體分了三個階段進行分析。2000-2005年,論文數量為568篇;2006-2009年,共536篇;2010-2017年為 509篇,三個階段論文總量基本一致,我們還對每一階段進行了關鍵詞分析。

我們提取了這1614篇文章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關鍵詞包括兩部分,一是行文規範的文章中作者直接歸納的關鍵詞,對於作者沒有歸納的關鍵詞,知網根據其文章內容自動提取獲得相應關鍵詞。

(一)2000-2017年關鍵詞分析

2000-2017年時間跨度為十八年,這是對這一段時期的新聞傳播學界學者研究總的考察。以下是這一時期關鍵詞詞雲和條形統計圖。

圖11:200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關鍵詞詞雲

圖12:200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關鍵詞統計

這十八年間,論文中出現最多的五個關鍵詞分別是新媒體、媒介融合、傳播學研究、人際傳播、國際傳播。從圖表中可以到,「新媒體」一詞以出現頻次60的優勢居於榜首。從整體上看,這一時間段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新媒體和傳播學領域。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領域的新媒體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關注,「新媒體」、「媒介融合」、「網際網路」、「微博」等詞語出現頻次相對較高。

這一時期,傳播學研究也是新聞傳播學者關注的重點。從圖表中可以看出,關於傳播學研究,主要集中於國際傳播、人際傳播等領域,同時「議程設置」、「批判學派」等詞語出現頻次相對較高,表明學界對經典傳播理論的關注。

「輿論監督」一詞在眾多詞語中亦脫穎而出,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聞傳播學界對於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功能的重視。

這一時期「紐約時報」出現頻次較高,同時進一步分析,學者對此的研究多集中於對《紐約時報》報導立場以及對《紐約時報》新聞業務的研究。例如,對《紐約時報》報導立場、意識形態進行研究的有《基於刻板思維的國家形象符號認知——以<紐約時報>的「西藏事件」報導為例》等論文,探討《紐約時報》新聞業務的論文有《<紐約時報>付費牆對中國報紙的啟示》《美國新聞記者與匿名消息來源》等。

圖13:關鍵詞含「紐約時報」論文內容分析

我們還選擇了出現頻次居於前兩位的關鍵詞「新媒體」、「媒介融合」進行詳細分析。

新媒體:

在知網檢索新聞傳媒領域四大刊篇名或關鍵詞含有「新媒體」的論文,發表時間最早的論文可追溯到 《國際新聞界》2000年3月25日的《新媒體挑戰舊宣傳——劉康、李希光對談錄》,同年8月15日,《新聞大學》還發表了李良榮的《面對新媒體挑戰,黨報要改變報導模式》。

在關鍵詞或篇名含有新媒體的論文中,被引次數最高的是匡文波2008年發表在《國際新聞界》上的《「新媒體」概念辨析》,被引594次。

圖14:2000年以來「新媒體」出現頻次

由上圖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以「新媒體」為關鍵詞或篇名的文章篇數基本呈增長趨勢,在2014年達到頂峰。2012年以後,四大刊中涉及新媒體的論文篇數都在30篇以上。

媒介融合:

在知網檢索新聞傳媒領域四大刊篇名或關鍵詞含有「媒介融合」的論文,發表時間最早的論文可追溯到 《國際新聞界》2006 蔡雯的《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2005年周小普等人的《信息技術進步對傳統媒介的衝擊和影響》一文中最早出現了「媒介融合」。

在關鍵詞或篇名含有媒介融合的論文中,被引次數最高的是孟建、趙元珂2006年發表在《國際新聞界》上的《媒介融合:粘聚並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會》,被引433次。

圖15:2000年以來「媒介融合」出現頻次

2005年以來,關於媒介融合的研究篇數迅速增加,在2010年達到頂峰。下一個高峰出現在2015年,我們推測2014年8月18日,習大大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引發了學界對此予以關注,故2015年關於媒介融合的研究達到了一個小高峰。

(二)分階段關鍵詞分析

1、2000-2005年關鍵詞分析

圖16:2000-2005年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關鍵詞詞雲

圖17:2000-2005年關鍵詞詞頻統計

2000-2005年期間,四大刊被引次數在20次及以上的論文共568篇。通過圖表可以看出,這期間,排名前六位的關鍵詞分別是傳播學研究、人際傳播、國際傳播、大眾傳媒、傳播學者、批判學派。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以四大刊為代表的新聞傳播學界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傳播學領域,前七個關鍵詞六個與傳播學有關,其中「傳播學研究」居於首位。前二十一個關鍵詞中,有八個關鍵詞帶有「傳播」二字,除此之外,「批判學派」、「施拉姆」等與傳播學有關的理論和人物,也成為關鍵詞中出現頻次較高的詞語。這說明在此期間,傳播學研究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

此外,「印刷媒介」是這一時期獨有的關鍵詞,說明在新世紀之初,學界研究主要對象是當時的主要傳媒形態——以報紙為代表的印刷媒介。

此外,「電子媒介」也成為這一時期研究較為熱門的詞語。這一時期網際網路剛剛興起,學界對於電子媒介這一在當時比較新鮮的事物有所研究。

2、2006-2009年關鍵詞分析

圖18:2006-2009年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關鍵詞詞雲

圖19:2006-2009年關鍵詞詞頻統計

2006-2009年期間,四大刊被引次數在20次及以上的論文共536篇,這些論文中關鍵詞出現最多的是三個是「新媒體」 、「媒介融合」、「媒介素養」。

值得注意的是,與上一時期相比,這一階段的論文主題中,媒介素養、媒介技術、網際網路、公民新聞、博客是新出現的關鍵詞,我們推測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民數量的增加,與網絡相關的新媒介發展成為學者關注的新方向。這一階段,關於網際網路相關的探討是比較顯著的主題,在出現頻次最高的前20位關鍵詞中,新媒體、媒介融合、媒介技術、網際網路、公民新聞、博客這六個均與網際網路有關。與上一階段相同,傳播學研究、政治傳播、議程設置、人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等與傳播學相關的話題仍是研究重鎮。

3、2010-2017年關鍵詞分析

圖20:2010-2017被引20次及以上論文關鍵詞詞雲

圖21:2010-2017年關鍵詞詞頻統計

2010-2017年,四大刊被引次數20次及以上的論文共有509篇,這些論文中關鍵詞出現最多的三個是新媒體、媒介融合、微博。可見這一時期,新媒體是學者們關注較多的領域。微博、大數據、社交媒體、微信、社會化媒體、數據新聞、網絡輿情都是這一階段獨有的重點研究對象。

第三部分:四大刊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分析

本部分包括20篇論文的基本情況、期刊分布和作者機構分布。

(一)四大刊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

表5:四大刊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

四大刊中被引次數最高的是匡文波發表在《國際新聞界》上的《「新媒體」概念辨析》一文,被引次數高達594次,這20篇論文的被引次數均在250次以上。其中還有我們熟悉的陳陽的《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方潔的《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蔡雯的《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

20篇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中,直接討論新媒體的有兩篇,探討媒介融合的有三篇,具體探討新傳播平臺:微信、微博與博客各一篇,媒介素養的有三篇,探討新的新聞形態:融合新聞與數據新聞的各一篇,還有兩篇探討框架理論的。20篇中有13篇探討的主題直接與網際網路相關,我們認為,新聞傳播學領域學者對於「術」有更多關注,新聞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行業,面對外部環境的衝擊,學者們更多的思考新情況、新問題,努力與行業變化相適應。

此外,我們發現,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中,關於概念辨析的論文佔有較大比例。例如,《新媒體概念辨析》《何為新媒體》《框架分析: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論「品牌傳播」》《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新聞傳播學中Convergence一詞溯源及內涵》等文章都是關於概念解釋的,被引量都比較高。

我們還分析了這20篇論文的研究主題,發現大多是關於新媒體、傳播理論的研究,研究傳媒經濟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等主題的論文較少,沒有關於新聞史的論文。

以上20篇論文中,發表時間最近的是2013年,2010年以來共4篇,其餘16篇論文均在2010年前發表,說明高質量的論文要經過時間檢驗。

20篇論文中,多位作者的有6篇,其餘14篇均為獨立作者。其中《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超越保護主義》作者為大衛·帕金翰,宋小衛(社科院)譯。

(二)期刊分布

圖22: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期刊分布

20篇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中,10篇來自《國際新聞界》,6篇來自《現代傳播》,3篇來自《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只有1篇。

(三)被引最高的20篇論文作者機構分布

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作者有五位來自人大,清華、北大、中傳、社科院、復旦各有兩位,南大、浙大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傳媒學院、華科、香港樹仁學院各一位。此外還有兩家社會機構: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合眾傳媒工作室參與。

圖23:被引次數最高的20篇論文作者機構分布

第四部分:研究結論及可能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學界對於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伴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環境和國家政策的變化,學界的研究對象也在因時而變。新世紀以來,新的傳播形態不斷湧現,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研究層出不窮,比如,對新媒體、媒介融合、微信微博等主題的探討佔有相當比重。

二、學界研究緊密追蹤業界發展動態,即「術」勝於「學」。理論的探討多集中於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如議程設置、框架理論,此外,學界探討更多的是業界現實發展狀況,比如融合新聞、數據新聞。

三、當前新聞傳播領域關於新聞業務、傳播理論的探討佔據了半壁江山,相應地,對新聞史、傳媒經濟學領域的探討較少。經典傳播理論歷久彌新,許多研究都以傳播理論為框架,表明我國新聞傳播領域的學術研究應用性較強。

四、當前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鎮集中於北上廣等地區。一方面,這些地區的新聞傳播院校學科實力雄厚,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的新聞行業比較發達。

我們的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考慮到人力、時間成本,我們選擇了四大刊被引次數20次及以上的1614篇論文進行分析,但是,因為時間原因,發表時間較近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會相對偏小,這可能會使我們的研究排除了後期質量較高的論文。

第二,我們的研究主要基於中國知網的資料庫,研究時間集中於2017年12月中下旬,可能最新的數據沒有及時得到更新,尤其是2017年的數據。

最後,我們對於數據圖表的分析是先客觀描述,再具體分析,在具體的分析中,可能存在研究人員的主觀因素,我們已經儘量避免,但難以完全排除這種因素。

研究員:王婉 呂倩

指導老師:方潔

您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本文來源:人大新聞系

本期編輯:呂倩

相關焦點

  • 20世紀以來中國傳播學發展歷程回顧(一)
    鑑於文章篇幅,我們將其分為三部分呈現,分別是傳播學的兩次引進、三次突進、20世紀中國傳播學發展的焦點問題以及新百年的反思與超越。作者簡介:李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海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國際新聞界》主編;      本文回顧了傳播學引入中國知識生產領域的百年歷史,梳理了其間的三次「引進」以及三次「突進」的歷程,分析了有關學科背景與社會政治動因,總結了20世紀以來中國傳播學發展中的三個焦點問題,進而對新百年中國傳播學的發展超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 構建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
    無獨有偶,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創建與發展,至今也已逾百年。站在「第一個百年」這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以及新時代這個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新聞輿論工作等重要論述為理論資源,反思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歷史經驗,探析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時代要求,展望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未來發展。
  • 陳力丹教授: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
    在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1)「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2)「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3)「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本期推送中,我們節選了陳老師對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這一部分的分享要點實錄。其中,陳老師總結了若干論文選題中需要避免的陷阱,以及他近年來關注的研究話題,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
  • 新聞傳播學了解一下!
    比如新聞學理論、傳播學理論、大眾媒介理論、新聞史學理論、新聞傳播方法理論、報刊傳播理論、廣播電視傳播理論等。能夠從事新聞傳播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能夠勝任大眾傳播媒體中策劃、採訪、編輯、製作、經營管理工作和其他社會傳播活動,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級新聞傳播專業人才。2.
  •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及就業解讀
    相信大部分文科生對新聞傳播學類這個學科並不陌生,但你知道這個學科下設幾個專業嗎?每個專業都有什麼特點?將來是否好就業?本篇文章就從這幾個角度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類下的專業,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志願填報有所幫助。
  • 2020考研:熱門專業解讀之新聞傳播學
    一、專業介紹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傳播現象的學科。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新聞學分別在德國和美國的大學作為一門學科講授。傳播學作為一個學科,則首先出現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後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
  • 年年都是考研大熱門的新聞傳播學有多難考?
    新聞傳播學一直以來都是考研的熱門專業,從各大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專業設置情況來看,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的專業主要有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媒介管理學、國際新聞學,等等。  (2)國家重點學科:擁有新聞傳播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  (3)雙一流學科: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入圍雙一流世界一流建設學科。   一 新聞傳播學科的分化和整合  20世紀初,美國的大學設置新聞學院,新聞學作為一個學科得以形成。
  • 新聞傳播學類大學十強
    主幹學科:新聞傳播學主要課程: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史、外國新聞事業、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編輯與評論、馬列新聞論著選讀、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讀、大眾傳播學、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新聞攝影、 廣播電視學、新聞事業管理、廣告學與公共關係學等。
  •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在此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專業及報考方向,希望對此專業有興趣的考生認真了解。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21世紀是信息與技術的時代,新媒體當仁不讓地成為時代的寵兒,與之相關的職業人才需求旺盛。
  •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考研七大專業方向分析
    媒介經營管理主要研究大眾傳媒經營管理活動及其規律,作為新興的交叉型學科研究,研究範圍主要體現了新聞傳播學和管理學、經濟學的交叉和融合。  本研究方向為應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宏觀層面的媒介產業政策和產業規制的研究、媒介發展戰略研究,中微觀層面的媒介策劃、媒介品牌、媒介營銷等研究。
  • 傳播學專業的10大就業方向,不單單是做新聞哦
    以下10個就業方向是傳播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考慮的:1、寫作和編輯(Writing and Editing)在很多領域,很多很有能力的員工卻不清楚什麼是謂語、什麼是介詞短語,且無法寫出一個完整又沒有語法錯誤的長難句。
  • 2015年考研專業全面解析——新聞傳播學_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2015年考研專業全面解析——新聞傳播學_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考研常識 新聞傳播學專業介紹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傳播現象的學科。
  • 研究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這些期刊包括《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現代傳播》、《新聞記者》、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新聞與傳播》、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化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港)、《新聞學研究》(臺)等。這些文章有的回應了傳播學的新話題,有的提出了新論點與新概念,有的對未來研究規劃了新方向,共同之處在於它們兼具獨創性與規範性,具有理論意義,對於當下的傳播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 【主題報告】2019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態勢分析
    經過分析,核實了2019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核心院所,確認了2019年新聞傳播學研究隊伍種的領軍人物,界定了2019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點領域,明確了2019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頂尖論文與熱點論文。根據論文署名,對研究機構進行了歸併,即不區分一級機構下設的不同二級機構。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均作為統一的一個機構。2019年,以論文第一作者所署機構名稱統計,全年的機構發文名單如表1所示。通過表1可知,2019年我國新聞傳播學主要研究機構有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大學等。
  • 韋路| 中國傳播學研究國際發表的現狀與反思
    近年來,中國傳播學研究國際發表的跨越式發展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賈鶴鵬,張志安,2015;陶海峰,2015;張志安,賈鶴鵬,2015)。2018年1月6日,「首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專題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吸引了100餘位不同學科的學者參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傳播學研究國際發表的熱度。
  • 2016年各校新聞傳播學考研真題集合(研友回憶版)
    根據其特點策劃一個廣告文案   ▶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專碩334   1、名詞解釋:廣告策劃、媒介素養、輿情   2、簡答:新聞價值的構成要素;廣播電視中播音和主持的區別;試理解「如果你拍的不夠好,只能說你靠的不夠近」   3、闡述題:標題黨的特點和危害;新聞報導「短、實、新」的意義   4、主觀題(材料題)分析寫作的特點
  • [學子論文]對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自主性研究探討的再思考
    人文社會科學關注的對象是人,它有一個共通的研究母題: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可以說服務於人類本身,實現人的快樂與幸福是學術研究的終極關懷。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新聞傳播的規律,其研究對象的核心總離不開一個大寫的「人」字。因此,無論是作為人文的新聞傳播學還是作為社會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其研究的指向都是人的新聞傳播實踐,探討的是如何實現更好的新聞傳播。
  • 西政新聞傳播學 · 初試答疑|內含報錄比、分數線……
    西南政法大學的新聞傳播類碩士是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哦~Q5 每年有多少人報考,最後錄取多少人?西政不公開報錄比。我們只能進行推算,2020級報考新聞學的人數大概在85人左右,報考傳播學的人數大概在130人左右,新傳專碩的人數大概在560人左右,最終統考錄取新聞學22人,傳播學32人,新傳專碩75人。
  •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新聞傳播學排行,北京大學處於B+檔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新聞傳播學排行,北京大學處於B+檔,僅供參考。新聞傳播學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專業有:新聞與傳播、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等,高考文理兼招。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執政黨的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信息傳播現象的學科。
  • 新聞傳播學到底學什麼?一文幫你解決志願填報困惑
    然而,對於剛剛結束三年緊張學習的高中畢業生來說,「新聞傳播學」確實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學新聞到底要學什麼?具體有哪些專業?可以報哪些學校?目前還存在比較大的信息差。本期送上一份新傳專業填報指南,整體梳理了中國高校新聞傳播學類下設的幾大專業,供正在填報志願同時又對新聞傳播感興趣的同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