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探究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 要:伯克利社會學家託德·吉特林所著的《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可謂是新聞生產領域的奠基之作,他通過敘述《紐約時報》和CBS對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場學生運動的報導,揭露出了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之間的複雜關係。本文旨在研究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之間的互動關係,將這樣一場社會運動放置於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分析其進入媒體報導的過程及媒體的報導傾向變化,從而總結新聞媒介是如何報導社會運動的發展,並且進一步探討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新聞媒介如何堅守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

關鍵詞:新聞媒介;社會運動;互動關係;新聞客觀性

託德·吉特林的《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蓋伊·塔奇曼的《做新聞》與赫伯特·甘斯的《什麼在決定新聞》是新聞生產領域的三大裡程碑式著作。這三位學者都關注新聞媒介在生產和運作過程中所受到的種種影響,這些影響既包括新聞慣例、媒介報導框架,記者、編輯等專業人員的新聞理念等內部因素,也包含社會輿論、消息源、商業利益等外部力量。

在這三本書中,吉特林的《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最為集中地描述了以CBS電視臺和《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對於SDS組織的反對越南戰爭的運動的報導[1]。吉特林得出結論:媒體的報導框架影響了這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報導所構建出的擬態環境也反過來塑造了運動參與者眼中的社會現實,從而影響了運動的走向和具體議程;[2]最後,作者跳脫出具體的歷史語境,從更高視角對新聞媒介的客觀性進行了反思——他認為,影響媒介報導框架的外部因素不僅包含商業利益集團的約束,還有社會輿論的作用,這些力量連同媒體從業人員一致的階層地位及共享的價值觀,在日常生產中限定了媒體的報導框架和具體標準,從而影響了新聞媒介對於新聞價值和新聞客觀性的認識和實踐。

一、CBS與NYT報導SDS運動的方式

CBS電視臺和《紐約時報》對於SDS的報導經歷了態度上的轉變。

在第一階段,CBS和《紐約時報》的記者不僅提供了充足的播出時長和版面來向公眾展示SDS的宗旨、綱領、訴求,而且對其主要的社會行動進行了較為公正全面的解讀,也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部分不同層級的組織領導人進行了深度訪談。這種建構幫助SDS吸納了更多的社會成員來擴充其隊伍的力量。

但是,在早期的主要學生領導者從大學校園畢業之後,SDS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組織危機,吉特林認為這樣的脆弱性使得SDS與媒體的友好互動關係一去不復返。

這樣的轉變集中體現在媒體對SDS領導人的報導上。首先,由於組織內部領導權之間的交接存在著嚴重的不協調,媒體選擇什麼樣的組織代言人便極其重要,因為被選者的言行代表著SDS的核心訴求,領導者態度的轉變也影響著整個組織的行動綱領和方向的調整。其次,CBS和《紐約時報》在報導具體的人物時,天然地會傾向於那些具有更強表現力和「鏡頭感」的人,因為他們優越的個人素質會使得採訪和報導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再次,雖然SDS是一個全國性的龐大組織,但是其領導權並不是完全集中的,而發揮著主要作用的那些個體之間又存在著觀點的分歧等不和諧因素,於是,領導人內部也會由於個人意圖的不同產生裂痕。

在以上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領導人的選擇和公眾形象的呈現便成為SDS與新聞媒體之間的核心要素,而事實證明,CBS和《紐約時報》所選擇的組織代言人往往是發言十分大膽、行為做派狂放不羈的具有戲劇性特徵的人物,這給SDS之後的行動無疑製造了無數定時炸彈,因為代表人的發言需要其背後廣大的群體來負責,而這些言論往往並不被大多數組織成員所接受,這就使得SDS的其他地區的分支之間產生了意見上的危機,進而影響到整個組織的凝聚力和行動效力。這種做法也確實危及到了SDS的生存和發展,當其媒介形象逐漸走向荒誕、醜惡的一面時,這場社會運動在現實社會中的影響力也必將受到打擊。

二、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互動方式

上文呈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這場社會運動SDS與CBS和《紐約時報》兩大主流新聞媒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之所以雙方之間的互動會發生巨大轉變,主要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只有這兩者在發揮作用、互相影響,而是有更多外部力量的幹涉。

1.廣告商的利益

在商業社會,新聞媒介的經濟命脈掌握在廣告主手中,這也是我們很少會見到媒體揭露其廣告商企業的負面新聞的主要原因。為了保證媒體能夠正常運作,資金必須成為他們考量的第一要素,而這又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不侵犯廣告商企業的利益,維持現有的資金鍊;二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媒體往往會在報導中採用一些譁眾取寵的手段。

此外,受眾的喜好也非常重要,這些外部因素就使得媒體的活動範圍愈發地狹小,記者、編輯和高層就會不斷地調整原有的新聞報導框架和具體準則,從而在這個複雜的場域中取得最大程度的平衡。因此,新聞媒介的生產和運作便表現出了一種新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很好地融入當下的社會網絡之中,但同時也束縛了媒介自身的發展路徑。

2.媒介組織的調解

除了外部力量的影響,新聞媒介的運作還受到其自身的限制。在書中,吉特林談到媒介組織內部從業人員的構成特點,以及這種構成對新聞生產的影響。在CBS和《紐約時報》這樣的主流媒體當中,決策層往往不幹預具體的操作層面的事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記者和編輯不背負著上層的壓力。實際上,決策層在招募基層工作人員之初,就已對整個媒介組織的構成進行了完備的考量,他們傾向於僱用和他們類似的員工。正如上文所論證的,新聞媒介讓自身置於與整個社會制度相一致的框架之中,決策層通過介入從業人員的進入門檻也已然影響了之後的種種新聞實踐,為這種一致性埋下了伏筆。畢竟,記者和編輯不是機器,他們自身的階層背景和行為理念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具體的新聞生產和報導當中,而選擇什麼樣的人選實際上就等於掌控了整個新聞媒介的報導傾向。這種在決策層操縱之下形成的意識形態的共同體保證了整個媒介組織內部的平衡,同時也可以防止不和諧力量的出現,比如一旦某個記者或者編輯所持的態度與這個群體不相符,那麼很有可能這個與眾不同的個體會被逐出共同體,而餘下的所有成員仍然處於一個穩定的群體之中,分享著一致的價值觀,維護著同樣的媒介報導框架。

3.社會輿論的影響

社會輿論同樣也會對新聞媒介的實踐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其他主要幹預因素過於突出或者失靈的時候,民意往往會異軍突起,發展成為龐大的社會浪潮。SDS就是這樣一股巨大的社會力量,雖然它以失敗告終,但是這樣一場建立在洶湧民意基礎上的社會運動在某種程度上的的確確對當時的美國政府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壓力,同時也在媒體的塑造之下反塑著媒體的報導框架,甚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SDS引領著美國對外政策的走向和媒體報導的議題。

4.新聞專業主義的約束

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新聞專業主義一直是一個十分微妙的領域,它更像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海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頭的嘹望者往往只能遠遠地凝視,卻永遠無法停靠在這座海港之中。但是,儘管處於種種內外力交織的壓力之下,新聞媒體的實踐還是保有一絲底線的。比如在水門事件[3]中,儘管媒體面臨著尼克森的政治高壓,但是他們中仍有一些媒體守住了自身的社會責任。

這並不是在強調新聞專業主義的地位,實際上,這一原則在現實中存在很多爭議,很難真正發揮效力。至少,在SDS爆發的前後,以CBS和《紐約時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並沒有從不斷收緊的社會壓力網中掙脫出來,吹響新聞專業主義的號角。相反,他們已然接受了這種在各方勢力的妥協之下形成的媒介框架。

三、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綜上,媒體的新聞生產和運作過程往往受制於錯綜複雜的多方壓力。那麼,面臨著種種困境的新聞生產如何自立?

首先,要認清何為真實。眾所周知,由於媒介的「擬態環境」效果,社會真實只是真實的一種狀態,除此之外,媒介通過新聞生產和報導所營造出的媒介真實又是另一種真實,而當這種真實進入人們的頭腦之後,社會大眾普遍理解的受眾真實則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這三種真實共同建構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塑造著我們每個人的世界觀。

但是,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真實,即媒介真實被受眾所接受之後,受眾真實又對最開始的社會真實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種影響發揮作用之後,得以重塑的新世界就是筆者所要談論的第四種真實。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所起到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對事實真相的完全還原,它不是一面鏡子,也不是一個擴音器,而是一個有著自身邏輯和傾向的看世界的眼睛。媒體在選擇報導內容和對象時所秉承的標準和原則受到了諸多內外力的交織影響,而最終通過報紙版面、電視屏幕和網際網路上的多媒體形式呈現出來的鏡像早已面目全非,它又進一步改變著社會成員的意識和對真實的理解,從而指導著他們的行動,通過對個體生活和行為的影響進而改變真實世界本身。這樣的作用鏈持續不斷地在運行,在這種循環過程中,我們的本真世界、新聞媒體以及大大小小的個體和群體都在同步發生著變化。所以,真實沒有固定的形態,它既不是那個無法被充分了解的本真的客觀世界,也不是媒體報導出的那個虛擬環境,更不是人們頭腦中所認知的那個景象,真實的本質就是變動本身,流動的世界即是流動的真實。

通過對四種真實的探討,我們發現,真實不僅是難以捕捉的,更是很難被還原的。比如,吉特林在書中批判CBS和《紐約時報》在報導中歪曲了SDS時,談到了新聞媒體的敘事對時間的壓縮和快進、對空間的拔高和模糊,這使得媒體報導呈現出的擬態環境更加遠離現實世界本身的樣貌了。

那麼,媒體在報導事實的時候如何把握對眼前的真實的理解呢?如何最大化地撥開籠罩在真相上的層層迷霧,儘可能地保持公正客觀呢?實際上,我們在學習新聞採訪與寫作的時候,確實掌握了一些能夠提高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比如儘可能採用多方消息源來對事實進行驗證、給予事件中雙方以發聲的平等機會等。

 

參考文獻:

[1] 託德·吉特林.新左派運動的媒介鏡像[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 李藝.新聞媒介建構的「真實」與事實有多遠[J].西部學刊.2016(08):14.

[3] 袁鑫.試論美國新聞媒體對政府的監督——從水門事件談起[J].聊城大學學報.2008(02):338.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文化和社會中的媒介
    我們的探究始於媒介社會學中的一個經典問題,即媒介如何影響更為廣泛的文化和社會。然而,我們需要在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全新的社會環境,即我們所稱的文化和社會的媒介化。傳統意義上,媒介或被視為影響文化和社會的事物,或被看作是個人和組織可以加以利用,從而實現不同用途和目的的手段。
  • 新聞框架與社會運動框架:兩種研究視角的整合與對話
    ,較少有研究從符號建構、社會結構、權力關係等視角切入。此外,新聞框架研究多有追逐當下熱點事件的特點的傾向,此類研究多半停留在不同媒介間報導的話語差異,卻很少涉及到背後的符號權力博弈或者符號意義建構過程。相當多數的研究將臧國仁的新聞框架三層次、坦卡德的新聞框架指標直接作為分析方法,將研究停留在對媒介現實的文本分析上,忽略了媒體與社會、政治的互動研究,使新聞框架研究有「淪為工具化的風險」。
  •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張鄭波媒介社會化建構論,主要體現在芝加哥學派成員的理論思想中。提起芝加哥學派,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城市建築,想到社群互動,想到以主張自由為主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媒介、傳播思想。而芝加哥學派的媒介社會化建構理論也是後人總結的產物。
  • 第二媒介時代,媒介與社會
    《第二媒介時代》是馬克·波斯特關於媒介研究的經典著作,基於當時社會理論和文化理論的最新著述考察了新的傳播技術的蘊意。作者對文化理論諸傳統中的技術及媒體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性的評價,旨在對人類與機器的關係進行重新思考。作者還聯繫到新媒體考察了後現代性理論以及關於多元文化論的爭論。
  • 新聞傳播考研考點| 傳播學三大學派之一媒介環境學派
    經過三代學者的努力,它已成為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鼎力的第三學派,探究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係。作為媒介研究領域之一,媒介環境學的獨特性表現在將研究重點放在研究傳播技術本質或內在的符號和物質結構如何對文化導致深遠的微觀及宏觀的影響。2、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即是環境」,「環境即是媒介」,它有3個互相聯繫的理論命題:(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 首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
    ;思潮傳播;媒介傳播;泛娛樂化 內容摘要:首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現場馬欣然攝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記者陸航實習記者馬欣然)12月 21日,由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社會科學處聯合主辦的「2019年中國社會思潮新媒體傳播報告發布——
  • 「網絡技術與社會互動的關係」簡答題已送達 請查收!
    【檢測題】請你談談網絡技術與社會互動的關係。(簡答 15分)網絡技術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信息傳播技術,不斷改變和擴展了人類的活動形式,並影響著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而社會互動是社會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社會之間的交互影響。
  •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規上篇:新聞傳播倫理
    是人倫關係的法則與原理。區別於秩序是倫理的第一要義。道德非強制性地調節現實生活的一種社會規範,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秩序關係的理念,發揮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範。法規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
  • 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在筆者的研究視野中,根據傳播主體的差異,「傳播力」概念的源頭有二:一是以媒體作為傳播主體對傳播力概念進行闡釋,二是以社會組織作為傳播主體對傳播力進行研究。   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最早提出「傳播力」概念並對之進行界定的是學者劉建明(2003),他認為,傳播力是媒介傳播力的簡稱,指媒介的實力及其搜集信息、報導新聞、對社會產生影響的能力。
  • 「媒介依賴」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社交」成癮
    摘 要:社交媒體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當下的媒介環境,大學生作為社交媒體的主要使用者,對社交媒介產生了極大的依賴。由於社交網絡場域下的人際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徵,過度依賴線上人際互動會造成現實人際互動能力的降低,出現與社會隔離的情況。
  • 聽障者的媒介使用與知識溝關係研究
    >摘要  有關聽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進入學者視野,但鮮有進一步探討聽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識溝關係的實證研究。目前,傳播學者大多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考察聽障者的媒介需求和使用習慣,並從原先關注傳統媒介,更多地轉向了新媒介使用研究。但是,鮮有關注聽障者媒介使用效果(諸如是否會帶來知識溝差異)的實證研究。基於此,本研究試圖探究如下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聽障者的新舊媒介使用是否會帶來知識溝差異?第二,就新媒介而言,網際網路和手機使用對聽障者的知識溝有無影響?
  • 依賴與緊張:司法與媒介的傳播關係樣態
    根據傳播學者鮑爾-洛基奇和德弗勒的媒介依賴理論,「一個社會越動蕩,社會危機越大或不確定因素越多,它就越需要信息、導向和定義。」社會轉型期敏感問題頻發,社會價值多元,矛盾糾紛多發,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感刺激著社會信息的接收和提供。面對新生事物和熱點問題時,社會公眾迫切需要一種「判斷」來確定方向。
  • 社會互動與身份認同
    內容摘要:教育實習是幫助實習教師形成專業身份認同的有效契機,實習教師與指導教師的互動是其身份認同形成的重要媒介。,湖南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育質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師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北京 100871  內容提要:教育實習是幫助實習教師形成專業身份認同的有效契機,實習教師與指導教師的互動是其身份認同形成的重要媒介。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梵·迪克、德沃斯等學者從時空指向、雙方的控制程度及意義理解等層面考察了社交媒體的互動特徵。[3]具體而言,基於用戶關係連接的社交媒體,對互動雙方提供了情感及身份認同等背景信息,在時空共享、互動控制及理解等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社交媒體用戶之間互動交往的過程,也是新聞信息及觀點生成的過程。社交媒體解構了傳統媒體新聞生產、傳播機制,對傳統新聞業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 黃旦、李暄 從業態轉向社會形態: 媒介融合再理解
    過去任何一種媒介提供的服務,現在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物理手段來提供,過去存在於一種媒介及它的用途之間的一對一的關係正在消失——這種著眼於傳播技術手段和形式的思路,成為後來媒介融合討論的基本出發點。既然「媒介融合」就是不同技術的「無縫對接」,也就表明技術之間是不存在障礙也無需區分的。在這個意義上,技術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 【研究採擷】2022年北京冬奧會傳播策略探究
    我國自2015年申冬奧成功以來,逐漸開始重視冬季冰雪運動在國內的宣傳推廣。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著重指出要著眼於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工作,精彩非凡卓越籌辦好2022年冬奧會,努力開創首都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但由於我國的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形成了冰雪運動基礎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冬季項目競賽水平不高、冬奧會與冰雪運動信息接觸意願較低、參與度低等現狀。
  • 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暨南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 李近新聞媒介既是社會的觀察者和監督者,也時刻被社會各界觀察和監督,當新聞媒介的報導到位時,很快就會引來喝彩;當新聞媒介的報導錯位或越位時,很快也會得到全社會的反饋和監督,應該說這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 論微媒介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以微信為例【2】
    而微傳播就是以微信、微博等微型媒介為渠道進行信息傳遞,以裂變的方式進行多級化、碎片化傳播,從而實現受眾獲取信息、自我表達和社交需求的一種新型傳播方式。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案例簡單概括一下微信在新聞傳播中的特徵及其發揮的作用。
  • 媒介融合背景下手機媒體發展的社會背景、現狀及展望
    一、手機媒體發展的社會背景 隨著三網融合的實質運營,媒介融合成為當代媒介發展的主旋律。智慧型手機作為自媒體,憑藉單一手段就可以承擔過去需要幾種方式才能分別提供的服務,導致過去存在於一種媒介及其用途之間的一對一的關係逐漸消失。
  • 新媒介和舊媒介——基於媒介史的二者關係理論化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介研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議題:新媒介和舊媒介之間的關係。為了使結論有效可靠,文章回顧大量科學文獻,展示了許多生動案例。通過研究,筆者發現,新舊媒介的關係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某些階段之間有時會稍有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