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媒介時代,媒介與社會

2020-12-17 騰訊網

  《第二媒介時代》是馬克·波斯特關於媒介研究的經典著作,基於當時社會理論和文化理論的最新著述考察了新的傳播技術的蘊意。作者對文化理論諸傳統中的技術及媒體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性的評價,旨在對人類與機器的關係進行重新思考。作者還聯繫到新媒體考察了後現代性理論以及關於多元文化論的爭論。作者提出,諸如網際網路和虛擬實境等電子媒介的新發展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交流習慣,並對我們的身份進行深層的重新定位,可以說人們因此有理由提出「第二媒介時代」這樣的時代標號。

  1

  說句實話,《第二媒介時代》這本書並不容易看懂,因為裡邊涉及到的學派和理論很多,如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和公共領域理論、讓·波德裡亞的批判符號學和符號交往理論、本雅明的技術文化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福柯的全景監獄理論、多元文化論、後結構主義理論……馬克·波斯特是一個集社會學、媒介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多個學科研究於一身的理論家,除了《第二媒介時代》之外,還著有《信息方式》、《福柯、馬克思與歷史》、《批判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於多個領域的深入研究使得馬克·波斯特對於媒介時代的變化的直覺更為敏銳,本書正是從網際網路對於人類社會的深刻影響、與第一媒介時代的差別各個方面進行詳細而系統的論述,並且第一次對「第二媒介時代」進行界定。

  馬克·波斯特把單向傳播媒介為主導的時代歸於「第一媒介時代」,其傳播方式是由知識分子、文化精英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是極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單向傳播,「第一媒介時代」以信息的單向傳播模式為基本特徵,期間歷經口語社會,印刷社會,電視社會。而第二媒介時代是指網際網路出現以後的媒介時代,也可以說是後電視時代,數位電視時代,以傳播的互動性、去中心化為主要特徵。

  根據媒介的冷熱程度分析,第二媒介即網際網路是屬於冷媒介,需要人的深度參與。麥克盧漢劃分冷熱媒介的主要依據是媒介傳播信息的清晰度及人在此過程中的參與度,清晰度與參與度成反比。低清晰度的媒介是冷媒介,邀請人深度參與,填補信息空白;高清晰度的媒介是熱媒介,拒絕人的深度參與。

  關於第一媒介跟第二媒介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媒介間的存在著「共進互存」的關係,指所有媒介相互影響,不斷演變,交織共存在一個發展中的複雜媒介系統中,新媒介的出現會對現有的媒介形式產生影響。新媒介的出現會迫使舊媒介進行「蛻變」,舊媒介通常會順應需求相應調整和變革,但很少會徹底消亡,很多情況下舊媒介會作為新媒介的內容繼續存在,如現在的網絡便是將第一媒介時代的電影、電視結合,其內容換了一個媒介進行展示。

  2

  《第二媒介時代》一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是理論再思考,對於第一媒介時代的社會批判理論進行評判與思考,通過後現代的種種虛擬性與網際網路思維的影響所帶來的多元文化政治和信息方式的改變,話語概念、全景監獄和技術文化理論則是對於第二媒介時代特徵進行分析,前人的理論借鑑與批判,使得馬克·波斯特自成一家。下篇是作者以他的前一本書《信息方式》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他具有獨創性的獨特方法,並以此方法分析了數種文化材料,如Spike Lee的影片《做正事》、華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海灣戰爭的電視報導等,並引申出信息方式下的政治、人與機械的關係,女性主義,信息方式下的戰爭。

  關於第一媒介時代,主要是有以下的一些理論觀點:

  喬治·杜亞美由藝術的自律性而產生對大眾媒介的厭惡,認為大眾文化不存在任何救贖價值;

  以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認為第一媒介時代的播放模式等同於法西斯主義,兩者都是用「自律/他律」二元律來論證電子媒介危害民主和自由主體;

  路易·阿爾都塞認為媒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釋放,哈貝馬斯認為電子媒介使公共領域的民主化潛能失去效力,兩者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大眾媒介進行批判。

  第一媒介時代對於知識分子的權威性進行了挑戰。

  的確,在信息製作者極少而信息消費者眾多的播放型模式佔主導位置的時期,馬克·波斯特認為:存在著某種觸犯知識分子作者權威感的東西,而無論所論及的文化客體具有怎樣的質量,這種冒犯總是存在。以上批判理論實質上證明了因為第一媒介時代對於現代人自律性的幹擾,比如說部分知識分子認為像電影、廣播、電視廣告這種單向性的傳播只是一味地將觀念灌輸到受眾腦海中,並不允許受眾進行辯駁,這對於現代人的自律主體形成了極大的幹擾,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受到先入為主的貶低媒介觀念鉗制,所以一部分知識分子對於大眾媒介進行了排斥和批判。

  本雅明的技術文化理論闡釋了作者與觀眾並非處於固定不變的等級制位置,而是處於可逆的位置,比如觀看電影的集體性和同時性鼓勵人們既採取批判態度又採取接受態度,「所表現的內容很容易被孤立出來」,從而進行細緻解讀;波德裡亞認為媒介將一種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這是一種置於啟蒙主義理智和非理性對立之外的新文化。這兩者都是認為媒介具有民主潛能。這是對於媒介作用的比較有前瞻性的思考,儘管他們的理論並不完善,但是對於後來者研究媒介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尤其是波德裡亞的著述提出的一套擬仿邏輯形成了向第二媒介時代的過渡。

  在我看來,書中關於第一媒介的理論再思考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喬治·杜亞美、阿多諾、霍克海默、阿爾都塞、哈貝馬斯對於媒介的不滿主要源自於第一媒介時代的單向性傳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子,不管是從二元律還是語言學轉向的角度,自上而下、單向的大眾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樹立了媒介權威,不利於主體的獨立性建構。而從媒介文化傳達角度雖然能對於自律/他律二元律進行一個反駁,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瀰漫著媒介單向性的感覺,因而也沒能給即將出現的雙向性的、去中心化的媒介留有餘地,如網際網路就為主體構建機制的重新構築提供了種種新的可能。鑑於已有的對媒介研究的理論囿於二元律、藝術自律性甚至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現代性觀念而不能很好地闡釋新的媒介與社會、政治的關係,馬克·波斯特才會引入「第二媒介時代」的概念。

  馬克·波斯特從社會理論和文化理論的視角,分析考察了新的傳播技術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及其賦予的全新意義。他分別從文化理論中的技術與媒體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性思考,包括對第一媒介時代的社會批判理論進行再思考而且對人類與機器的關係進行了再次定位。同時用新媒介觀察分析了後現代性理論和多元文化論等前人論述,指出了網際網路與虛擬實境等電子媒介的快速擴展正在讓人類的交流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的改變,並且對人在社會的身份認定從本質上進行了重新調整。

  第二媒介時代的信息傳播特徵是互動與自由。信息的生產與交換變成了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人們開始習慣於網絡互動及相關的生活方式。

  網絡信息文化表現出很強的技術特質,網絡傳播技術很大程度上決定這信息文化的未來。「資料庫技術與現有政治、經濟及社會機構的一體化所帶來的文化革新」「資料庫首先是話語,因為他們導致值的增強,信息本身就是採取象徵的符號形態先後進入信息社會。」

  後現代存在的種種虛擬性正是第二媒介時代所帶來的變化,網際網路使得人們除了物理現實世界的身份之外,還多了一個或數個網絡身份,社交媒體上的信息交換量甚至日益增加,消息的傳遞速度越來越快。

  信息的「高速公路」是信息交流的通道,各國之間的信息聯繫日益密切,而這也在日益消解民族區域國家的概念,在網絡空間,每個人都是網絡公民,民族區域間的差異變得不是特別明顯。甚至在網絡空間自成一個虛擬世界,比如社交軟體「the second life」中你可以創建一個具體的虛擬人物,性別、膚色、五官等等全部可以自己設計,在這裡你可以建立新的社交關係,體驗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交朋友、談戀愛、結婚,甚至還能體驗賽博空間的性愛,這一切虛擬性的體驗對現實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據說美國一些第二人生的玩家已經不考慮結婚,認為他已經有過這樣的人生體驗。

  可以說,新媒介帶來的社交革命已經使得人們關於身份定位和社會關係產生了不同以往的認知。在國內,微信的興起正是社交媒體對於現實世界幹涉程度的一個典型表現,社交工具究竟是便利了我們的生活還是對生活造成了不便的影響,已經成了全社會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比如說,微信可以為兩個現實中不認識的、遠在天涯異地的人搭建溝通的橋梁,體驗「天涯若比鄰」,但是另一方面,在現實的社交場合中,人們可能是同在一間屋內卻相顧無言,各自沉浸在自己的網絡社交空間之中。這也是第二媒介時代中社交媒體對社會造成的雙重影響。

  3

  本書雖是1995年出版,但在那時作者已經是對於虛擬實境進行關注和研究。在國內,虛擬實境起步比較晚,VR作為一項新技術,強烈展示了第二媒介時代構建擬仿文化的力量十分強大。媒介對文化的介入程度如此強烈,以至於被介入的事物甚至連假裝未受影響都不可能。在VR設備的初級階段裡,被廣泛使用的虛擬實境開發人員套件類型主要是頭戴式顯示器,而沒有特別的虛擬實境輸入設備。但是現在的虛擬實境頭盔產品,配套了手部追蹤控制器,為實現虛擬實境中的交互體驗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未來,人們可以在自己所看到的虛擬世界裡,更加輕鬆與周圍環境交互。

  書中還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福柯的全景監獄理論,這是從一個故事演變而來的:囚犯居於單人囚室,圍著一個中心塔樓,塔樓中有獄卒駐守,他可以看到囚犯而囚犯看不到他。因此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權威,這一權威能看到所有而又是隱形的。這一理論在舊媒介時代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第二媒介時代中,網際網路的應用基礎便是數據的傳輸,而每一個數據又會被網際網路公司獲取被查看,這便涉及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

  正如作者所說,資料庫是一種超級全景監獄,呈現為電子的數位化形式的資料庫可以在空間中完美傳輸,在時間中無限保存,可以在任何地方永久存在。作者所稱資料庫,現在稱為大數據,大數據的應用在各個領域都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商業領域,如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定位並推送用戶關注的相關信息,大數據可以幫助預防犯罪,私人定製內容,預測經濟發展態勢,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因為侵犯用戶隱私而給用戶帶來了困擾,個人信息被網際網路公司、黑客在各個黑色環節進行倒賣,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用戶的生命財產損失,如今年臨沂大學新生徐玉玉就是因為身份證、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被不明黑客盜取導致被騙走9900元學費,最終傷心過度不幸去世。

  4

  對於新媒介,我們不能用二元律的方法來看待,每一項技術的出現都會有爭議,但是大體上是順應社會的發展潮流的,尤其是媒介。麥克盧漢曾說「過時的技術成為藝術」,而當技術處於高峰期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是看不見的,因為「一切技術都像是高速旋轉的風扇葉子,不小心的人可能會被割破手指頭」。第二媒介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網際網路使得我們可以更為便捷地查閱網上的信息資源,在線購物平臺的出現為我們居家購物提供了新的消費方式,社交工具的大規模使用拓寬了社交網絡、開闊了視野,網絡日誌永久性地保存著我們的記憶點滴……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網際網路也帶來了網癮、個人隱私洩露、侵權盜版等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四定律」,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作用因素,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即「放大、過時、再現和逆轉」,也就是說,媒介的應用在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媒介只是人們藉以延伸感覺器官、突破時空限制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而萊文森在《人類歷程回顧:媒介進化理論》中提出「人類創造媒介,並選擇媒介(用達爾文的話說就是選擇環境)」選擇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我們想要憑藉媒介來拓展傳播,以求超越耳聞目睹的生物學局限,另一個是人類在早期的延伸中,可能已經失去了某些生物學的傳播成分,我們想要重新捕捉住這些昔日的傳播成分。換句話說,我們渴望回到我們昔日自然傳播的故鄉,雖然我們在延伸的過程中超越了這個故鄉。萊文森提出的媒介進化理論是對於第二媒介時代的一個很好的註腳,將人與媒介之間的關係同達爾文的環境選擇理論結合起來,對於媒介研究倒是一個新的角度。

  說到人與媒介的關係,這也是一個深刻的話題,第一媒介時代人與媒介的關係結合併不是特別密切而且是屬於正常的發展,但是到了第二媒介時代,人與媒介的關係開始異化,出現嚴重的相互依賴,有人甚至開玩笑說:如果我死了,我的QQ怎麼辦?因為一個QQ代表的不是一串號碼,而是一個網絡身份、一個人際交往的符號,還有用這個身份符號建立的、開發、維繫的虛擬農場、虛擬城市、虛擬家庭……人們不知不覺間與媒介建立起水乳交融的關係。這更多的是一個網絡社群對於人的現實身份的捆綁,在網絡上定義的新的身份和角色已經是影響到現實生活,二者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合而為一。

  第二媒介如今正是如日中天,給社會生活也是帶來了或正或負的影響,對於這一時代文化現象的著作也是層出不窮,但是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理論締造者,每一個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與社會關係的學者都少不了研究《第二媒介時代》一書。

  -END-

  晚安,這裡是「記憶之葉」

  在這個嘈雜的城市裡

  跟你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期待與你相遇

  願你一切安好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媒介素養高峰論壇:聚焦數字時代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擔當與人本...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15日電(記者 楊月 張瑞玲 通訊員 莊瀟)面對數字智能科技的迭代發展,面對網絡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公眾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行為的深遠影響,如何正確接觸使用媒介、辨析理解媒介信息、科學理性傳播與分享信息,成為數字時代社會公眾共同面對的問題
  • 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的時代媒介意義
    從口語時代到文字時代再到互聯時代,人類經歷了從印刷術帶來的「公眾意識」,再到電報產生的「大眾觀點」,每一種媒介的產生總是會帶來某種程度上的恐慌,計算機的產生再次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關係,習慣了單一輸出模式的受眾再次被拉回輿論中心,他們學習思考而不只是接受,他們發聲而不只是認同。
  • 全球媒介倫理及技術化時代的挑戰
    現在有關媒介倫理的書、論文、課程的數量已是我當年開始研究時的百倍,但倫理問題依然在全球存在。新技術呼喚新的研究路徑,數位化時代的媒介倫理比報刊時代更為複雜,傳播學研究項目和專業刊物需要給予媒介倫理持續的關注。
  • 「網際網路+」時代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策略
    所謂「網際網路+」,是指以網際網路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在「網際網路+」時代,高職大學生一方面作為受普通網民,將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某種程度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他們又將最先感受到「網際網路+傳統產業」後出現的變革,在網絡環境下檢驗所學的知識,實現自我升級。對於大學生群體而言,無論扮演何種角色,良好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即所謂「媒介素養」都是必不可少的。
  • 文化和社會中的媒介
    我們的探究始於媒介社會學中的一個經典問題,即媒介如何影響更為廣泛的文化和社會。然而,我們需要在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全新的社會環境,即我們所稱的文化和社會的媒介化。傳統意義上,媒介或被視為影響文化和社會的事物,或被看作是個人和組織可以加以利用,從而實現不同用途和目的的手段。
  •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張鄭波媒介社會化建構論,主要體現在芝加哥學派成員的理論思想中。提起芝加哥學派,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城市建築,想到社群互動,想到以主張自由為主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媒介、傳播思想。而芝加哥學派的媒介社會化建構理論也是後人總結的產物。
  • 【權威發布】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權威發布】媒介素養:新媒體時代的「必修課」 2020-08-23 2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屏媒時代」更需提升媒介素養
    「屏媒時代」更需提升媒介素養 2020-11-10 2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擷英】李茜|「現場性」與「媒介化」:媒介時代的劇場
    有別於將兩者作為對立概念,本文試圖釐清「現場性」話語的歷史建構語境,同時指出,在處於媒介時代的劇場中,「現場性」與「媒介化」事實上有著共生的理論建構,也共同催生了豐富的作品呈現。本文還將指出,媒介時代的現場性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媒介所改變,現場性體驗也被媒介化,而現場性與媒介化之間的美學張力構成了當代劇場中最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
  • 新媒介和舊媒介——基於媒介史的二者關係理論化探索
    結果,舊媒介的遺產影響著新媒介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對於網絡媒介的發展來說,舊媒介的結構性選擇也直接影響了新媒介的發展方向。在一對多媒介的背景下,另一種舊媒介結構作用於新媒介的例子就是「播出時間表」。這個時間表在有線電話時期產生,在廣播時期得到採納,到電視媒介發展時期被成熟光大,在網絡媒介時代被完全打破了。
  •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隨著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媒介成為塑造文明自身的特定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對信息的需求。當信息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需求之時,標誌著人類社會已超越了單純的物質需求層次而進入結構日趨複雜的社會發展階段。信息進入人類社會的心理層面、組織層面、結構層面,以自身的獨特優勢深刻影響著人類精神生活。
  • 」媒體的遷徙「:第二屆合川釣魚城國際新媒體藝術節開闢媒介與社會...
    重慶市合川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宏致辭藝術家Silas fong在論壇中介紹作品策展人張小濤以合川、烏鎮和隆裡等地的藝術節為例,談及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作用。當下的時代,媒介重塑了社會,藝術能以一種軟性的方式去改變社會,他把這種現象定義為「思想的滲透」。一個具有責任感的當代藝術家應當走出工作室,在優秀的藝術家那裡,藝術語言和社會的部分應相互平衡。與歐洲的現場不同,在中國的鄉村,歷史和鄉愁交織著,用藝術激活鄉村的文脈並它重生,這就是媒介的使命。每一個藝術節都應當解決其當地的問題,從而體現其「在地性」。
  • 傳播學媒介的發展
    在21世紀的社會,將越來越重要,其中媒介理論也值得去思考。克羅茨也指出媒介理論的許多不足,其中之一是技術決定論的傾向。媒介理論關注個別媒介科技的某些固有邏輯,因此,印刷技術或電視被視為是導致新型社會產生的關鍵因素。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由此可見,「結繩記事」作為遠古時期的媒介,一方面不僅起著記錄的作用,亦是一種信息承載的呈現。 隨著文字的產生及封建王朝的交替更迭,發揮著信息承載及記錄作用的媒介開始不斷發生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封建王權及社會生產力的地位象徵,亦是科學技術的映射體現,媒介在封建王朝時代,先後經歷了殷商、西周、春秋、先秦、西漢、東漢六個時期的轉變,它們分別是甲骨、青銅、竹簡、帛書、麻紙、紙。
  • 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探究
    本文旨在研究新聞媒介與社會運動之間的互動關係,將這樣一場社會運動放置於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分析其進入媒體報導的過程及媒體的報導傾向變化,從而總結新聞媒介是如何報導社會運動的發展,並且進一步探討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新聞媒介如何堅守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
  • 5G來了|媒介隱沒?賽博人崛起?5G時代傳播與人關係的解讀
    本文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瑋解讀5G時代傳播與人的關係、探索技術的社會想像力的文章。孫瑋認為,未來的傳播與人的關係將徹底改變,5G將使人類社會的連接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大眾媒介面臨危機,媒介隱沒現象凸顯,賽博現象也將成為普遍現象。
  • 人格特質如何影響人們的社會認知與媒介使用——基於「全民媒介使用與媒介觀調查」的描述與分析
    【關鍵詞】人格特質 媒介使用 類別分析 實證研究正如人口普查之於社會管理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無論對傳播學學術研究還是傳媒業實務操作,媒介接觸與使用調查都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方面。從傳統媒介時代到移動互聯媒介時代,最大的變革是人們得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與偏好來配置個人化的媒介菜單(media repertoire),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來安排日常媒介消費。
  • 黃旦、李暄 從業態轉向社會形態: 媒介融合再理解
    然而現在需要從社會形態層面再理解「媒介融合」,關注以數位技術為元技術平臺、整合不同維度媒介的「網絡社會」。而媒介組織就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個節點。 以上對「媒介融合」的討論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上述的這些「媒介融合」側重的是「融合」而忽略「媒介」,大致遵循的是從內容生產環節和資源的整合,逐漸延伸到媒介產業層面。第二,人是主體,媒介是客體,「媒介融合說到底,就是人如何利用媒介不同特點傳輸不同內容。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報紙、雜誌、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公開地傳遞自己用各種手段複製的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新媒介技術為組織的自我傳播提供了更大自主空間網際網路在中國經過了二十多年發展,網際網路幾乎滲透到社會每個環節,社會信息傳播環境也因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環境越來越開放,傳播門檻越來越降低,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嘗試創辦自己的新媒體平臺。
  • 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
    理性看待傳媒的影響力是現代人媒介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基於對受眾、傳媒本質屬性、傳媒生產過程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我們才有可能形成對傳媒效果的正確認識,並以之為預設前提對媒介內容進行分析、闡釋和批評。也只有如此,媒介素養教育方能更上層樓,從「識讀」階段進入「賦權」階段,幫助人們近用、善用傳媒,成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公民。依然以上述個案為例。在「識讀」層面,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在媒體究竟能否造成暴力傾向或暴力行為方面,至今並沒有明確的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