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來了|媒介隱沒?賽博人崛起?5G時代傳播與人關係的解讀

2020-12-17 新京報傳媒研究

3G向4G跨越時,人們很難想到4G帶來的不僅是網速的變快,還會讓移動網際網路融入人們的生活,短視頻、直播等傳播形式不斷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體會著世界的瞬息萬變。如今,5G來了。在這樣即將迎來文明巨變的轉折關頭,人類的期待和焦慮交織:未來,人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未來,又會有怎樣的傳播方式,對人產生什麼影響?

本文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瑋解讀5G時代傳播與人的關係、探索技術的社會想像力的文章。孫瑋認為,未來的傳播與人的關係將徹底改變,5G將使人類社會的連接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大眾媒介面臨危機,媒介隱沒現象凸顯,賽博現象也將成為普遍現象。

關於5G運用的想像

人與社會連接方式的重塑

網上流傳甚廣中國和日本關於5G運用的宣傳片,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兩種思路的想像。

中國片子的關鍵詞是天眼,展現的技術核心是實時捕捉信息,跟蹤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地點。敘事採用了警察抓壞人的故事,展現了天網恢恢之想像——5G技術給人類提供了上帝之眼,每一個人都在天眼的監視之下,無處遁形。

日本片子的關鍵詞則是連接,技術創造了許多新型的連接。大都市年輕人和偏於鄉村一隅長輩的相聚,是以虛擬在場的方式呈現的;日本人與西方遊客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語,便可暢通無阻地交流。

同是5G技術,這兩個片子想像的社會場景明顯不同,也引發網絡熱議。但有一個共同點是,5G技術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新型媒介方式,嶄新的社會關係由此展開。

解讀5G時代的傳播與人,探索技術的社會想像力。

在我看來,5G引發的社會自我描寫,觸及一個人類存在之根本性因素:

人類達成實在的方式徹底改變了,傳播技術重塑了人與世界的中介方式。延森說,哲學研究迭代到4G,人類社會對於媒介的需求,越來越急迫、越來越廣泛,以至於媒介突顯於社會各個領域,成為舉世矚目的關鍵要素。但5G時代,這個狀況發生了重大逆轉。這個轉變,我稱之為媒介的隱沒。和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媒介突顯正好相反,我們正在經歷媒介隱沒的歷史性過程。

隱沒的第一個現象,就是全球範圍內大眾媒介的危機,5G時代這種危機或可加劇。我以為,這無法單純地從媒介技術的迭代得到解釋。也就是說,並非簡單地因為大眾媒介機構是建基於傳統媒介技術,而導致衰落。認為大眾媒介採用新型技術,便可以應對危機,是一個簡單幼稚的想法,遮蔽了媒介技術變化引發的傳播格局的整體性變革。

5G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創造了一種人與實在連接的新型方式,由此人類社會的連接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在這種變革中,大眾媒介那種去個人化的傳播方式被徹底逆轉了。5G技術創造了隨時隨地連接的媒介狀態,使得專業機構的媒介影響力大大地被削弱,扁平化而非中心化的傳播方式成為社會的常態,傳播建構社會關係的方式越來越趨向於非專業化、去機構化。這就是5G的技術邏輯,大眾媒介漸漸地淹沒在人人成為媒介的汪洋大海中。

隱沒的第二層涵義,是指5G技術使得媒介敘事去專業化,以一種辨證迴旋上升的方式,回到了最尖端又是最原始的狀態,語言、文字、圖像、影像,發展到當今大熱的短視頻,這些呈現手段已經變成人人習用的媒介方式。難怪有研究者認為,視頻在5G時代爆發式的發展,不可能為專業媒體專屬,因為短視頻的應用,已經突破專業媒體的邊界,滲透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法國媒介學者德布雷,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以媒介圈來劃分,有史以來,人類經歷了話語圈(語言)、圖文圈(文字)、視頻圈(音像)三個階段。德布雷強調這個圈和人的關係,不是面對面的關係,而是包圍、環繞,是與人類生活互嵌的。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看到媒介隱沒的第三種體現

4G時代,媒介開始實施對於日常生活的全面滲透。手機這種智能移動終端,簡直是無孔不入的,舉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直接或間接地以手機為媒介,這種情形和電視與人之關係,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5G技術對此的推進在於,人類邁進數字圈,這是以數字全息技術為標誌的,即以一種即時、全息的方式,在特定時空中鎖定某個位置上的人,並將這個位置變成各種網絡的節點。

當媒介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彌散於社會成為像空氣一樣須臾不可離的東西時,它自然而然地「隱沒」了,人們開始越來越意識不到媒介的存在,仿佛它是自然物的天然存在。

作為一個相當古老的概念,媒介引發的思考紛繁複雜。比如,媒介是連接主客體的手段,媒介是主體間性的橋梁,媒介是世界向人的開顯方式,等等。長久以來,媒介作為連接兩元的第三元,具有神奇的意義。

5G技術即時即地全息瞬間傳播的特質,造就了人與媒介的一種新型關係,媒介已經不再是柏拉圖意義上對於真實世界的再現,媒介從屬於現實的第二屬性正在崩塌,傳播技術瞬間全息的呈現,填平了真實與再現的時空鴻溝。媒介的隱沒意味著,媒介並非是外在於現實的再現工具,媒介成為現實的一個部分。這個隱沒也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突顯,媒介全面地接合人類生活,它成為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

當技術融入身體

5G時代賽博人的崛起

媒介隱沒的一個伴隨現象是賽博人的崛起。

或者說這是媒介隱沒現象的另一面,人本身成為了媒介。當然這個人不是父母給我們的純粹血肉之軀。日本5G宣傳片中男主角和女朋友及幾個小夥伴為長輩進行的音樂表演時,是以賽博人的方式在場的,女朋友及小夥伴是利用5G技術現身的全息影像人,男主角儘管是以碳基身體在場,但這也並非單純的血肉之軀,隨身佩戴的5G技術使得他可以將遠方的小夥伴以影像人的方式呈現在遠離大都市的鄉村場景中。

所謂賽博人,簡單說來就是半機器人,因為攜帶了智能移動終端,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接入各種網絡中,賽博人的體驗和行動,因此交織了生物人與機器人的雙重邏輯。

4G讓我們擁有了隨身攜帶的電子器官,但在場的方式,常常更多偏重於抽象的信息而非具像的身體,儘管這種信息越來越以趨近全息的方式呈現,比如短視頻。5G技術使得虛擬遠程在場,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呈現,這不僅僅在於影像更加逼真,更重要的是,可以進行虛擬遠程的即時互動。

這種虛擬互動不但為許多新型社會關係的展開提供了可能性,甚至,刷新了對人的理解。那個虛擬在場可以進行即時互動的影像人,是否可作為一個分身被理解為人的一部分?

賽博人開啟了一系列的賽博現象,即交織現實與虛擬的第三種狀態,比如賽博空間。有許多學者認為,賽博空間不能被理解為虛擬空間,它是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交融的一種複合空間,是技術創造出的人類社會嶄新的空間形態,類似拉尼爾所說的虛擬實在。針對有人嘲諷拉尼爾說他幼稚到忽略了虛擬空間的一杯茶顯然不能解渴,穆爾認為,幼稚的不是拉尼爾,而正是拿現實世界的法則去解釋、套用虛擬世界的人。

對於賽博空間的此在而言,不在於虛擬世界中的此在是否是對世界的一種真實的體驗,而在於這種虛擬世界的體驗如何與日常生活世界的體驗不同,這兩種體驗是如何互相聯繫,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的。

4G時代人類已經創造出賽博空間,5G時代的推進在於,賽博空間將從人類社會附屬性的空間形態,轉向主導性的空間形態。今年有研究者調查發現,部分網民每天的上網時間超過八個小時,再扣除睡眠的八個小時,由此斷言虛擬世界已經替代現實世界成為這些人的主世界。

儘管這樣的計算未免簡單粗疏,也忽略了虛實空間的交融,但也預示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即,虛擬世界不再是茶餘飯後消遣的臨時性場域,它正在以多種融合方式,嵌入到現實世界中,創造出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間形態。

5G時代,交織虛實的賽博現象將從當前局部的、暫時的、遊戲的狀態,轉變為我們生存的一種普遍狀態。漸漸地,人類社會延續幾千年的真實與虛擬兩元對立的思維將會瓦解,賽博思維正在成為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

從技術哲學的視角,我們可以簡略地描繪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媒介技術發展的特徵與趨勢:

技術嵌入文化階段,以工業機器技術為代表,媒介技術主要是加強人體的感官,以海德格爾現象學等為典範;

技術嵌入身體階段,以信息技術為代表,主要是轉換人體的感官,以後現象學如伊德為代表。

5G時代,或可劃為技術製造身體的階段,以5G技術、人工智慧為表徵,技術正在創造人體的感官,甚至創造非人體的感官。

簡而言之,5G技術預示著,技術的發展,正在由技術遠離身體以徵服世界,轉變為嵌入身體,製造感官,重塑自我。當賽博人崛起成為普遍化的新型媒介,傳播與人的關係也徹底反轉了。傳播塑造人的力量正在突顯。

本文轉自全媒派

- E N D -

你能為我摘一顆星星嗎?

相關焦點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答題思路 這道題首先需要界定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的概念,然後再去分析社交媒體時代它們三者的關係。人際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前者主要以語言表達信息,或用表情、姿勢來強化、補充、修正語言的不足,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直接溝通,及時反饋信息,並共聚一堂,促膝交流,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
  • 北師大喻國明:5G高速率傳播必定帶來傳播領域革命性改變
    首先是傳播的泛眾化,喻國明提到,以前的文字傳播是靠一種巨大的精英邏輯在支撐和維繫的,95%在社交平臺上傳播的文字內容,其實都是有3%~5%的人來書寫的;而在視頻時代,每一個人能夠利用這種視頻的帶寬這樣一種可能性,來使自己的內容得到社會賦能。此外,5G速率上的提升,也使全新傳播形式落地有了可能性。
  • 第二媒介時代,媒介與社會
    馬克·波斯特把單向傳播媒介為主導的時代歸於「第一媒介時代」,其傳播方式是由知識分子、文化精英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是極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單向傳播,「第一媒介時代」以信息的單向傳播模式為基本特徵,期間歷經口語社會,印刷社會,電視社會。
  • 又一國產手機品牌黑馬崛起,與三星並駕齊驅,擠進美國5G市場前三
    根據數據統計,預計到2020年底,美國5g手機市場份額有望達到25%,去年全美國的5g手機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的品牌是三星,佔到了百分之74%,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排名第二是LG,市場佔有率達到15%,第3名是中國手機品牌一加,市場佔有率達到11%左右。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在信息理論視角下,「無媒介傳播」通過傳播要素的融合、媒介距離的彌合和媒介空間的實在化,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普遍的連接,但媒介被習慣和忽略,其概念和功能也失去了專屬性,傳播因而回歸到無媒介的連接關係之中。關鍵詞:「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傳播關係信息技術的進化推動著媒介形態的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的消解。
  • 警惕5G融合對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影響
    媒介智能化應用發展已成為媒介社會深度變革的時代主題。在5G技術帶來媒介深度變革背景下,青少年作為主要「網絡原住民」,如何在媒體信息泛在化、內容生產智能化、沉浸體驗極大化、媒介傳播無界化等特徵下,切實強化青少年媒介風險意識,極具現實意義。
  • 回顧2019年網絡最火的關鍵詞,5G位列榜首,最後一個你一定聽過
    關鍵詞1:5G要說在過去的一年裡,最火的關鍵詞是什麼,5G必定當仁不讓,從華為最先研發5g技術,到美國扣留技術負責人,再到後來餘同學一條視頻讓所有人認識到5g的巨大潛力,再到如今5g手機開始在市場大範圍活躍。在2019年,5g絕對是榜首級關鍵詞。
  • 被技術穿透、數據浸潤,你我都是永不下線的「賽博人」,同時擁有兩...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崛起,「媒介融合」這個概念,早已突破了新聞傳播行業的邊界,不再僅限於一個傳統的媒體用了什麼H5、VR、微信、微博。在孫瑋教授看來,這種融合的關鍵點在於人與技術的互嵌。簡單地說,技術和人將史無前例地結合在一起。她把後人類時代出現的這些為技術所穿透、數據所浸潤的身體,命名為「賽博人」。 「賽博人」從哪裡起源而來?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當下,賽博空間中存在著新媒介崛起、媒介公共化、媒介即時性增強、持久性降低等媒介更替特徵。對日新月異的媒介因素進行研究與分析,有助於影視劇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關鍵詞:媒介;跨文化傳播;影視劇;網際網路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化,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提到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
  • 5g能讓什麼小行業崛起, 5g對個人帶來什麼機遇
    從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再談5g,對我們來說是什麼機會!5g將直接向製造商發送質量數據,製造商將在消費者組中生產定製的服裝,由製造商選擇,並在機器人的當天發送給您。你可以想像在未來買衣服,就像在遊戲中買皮膚一樣。在將來只有製造商和消費者的兩個端。 食; 在5G時代,外賣平臺將消失,每個人都將成為廚師,每個人都可以吃任何人做的飯。
  • 5G時代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來深圳這裡可以提前感受下!
    你會不會也和窗妹一樣,雖然總是聽到"5g"這個詞,但是問你"5g"究竟是什麼又說不出來。「啊~啊~啊~5G,你比4G多一G」就那麼簡單?怎麼可能...那麼"5G"到底是什麼?5g啊,不是你下個高清電影5個g容量,也不是說網速能達到每秒5個G,G 是英文 Generation 的縮寫,也就是「世代」的意思,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
  • 200億安慕希:引領酸奶5G時代!
    安慕希勺吃酸奶新品用36步工藝匠心打造了5g蛋白、100kcal/100g,奶香悠長,入口即化,再加上獨特的高腳杯杯型,還原極致的食飲儀式感。安慕希勺吃酸奶新品以「一低四新」的突破解決用戶痛點,提供了更舒適的消費選擇:熱量低:100kcal/100g,熱量約等於半顆棗,成為運動、健身、瘦身等消費人群的新選擇;新工藝:「36步」工藝+「2重均質」工藝,讓酸奶口感「脫胎換骨」,實現產品入口即化,奶香悠長的新體驗;新營養:每杯含5g蛋白營養,可謂是史無前例,達到迄今為止常溫酸奶品類的品質新高(比風味酸奶國家標準高
  • 5g手機的變化會是什麼呢?
    5g已然成為了驅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人們往往在激動時會充滿幻想,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到目前為止,5g技術依然是實驗室裡的東西,應用場景比較少,所以對於當下最有用的特徵,就是它們在手機上的普及,其中基站天線的變化,是驅動5g推向市場的第一步。
  • 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藝術是凝結著人類情感的特殊信息,作用於人的感官,通過人的思維影響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藉助特定的媒介來傳達。藝術家藉助特定的媒介創作藝術,藝術作品成型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媒介傳達人的情感,藝術文本也藉助特定的媒介進行傳播,都說明藝術與媒介有著天然的聯繫。人類的媒介技術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媒介的演進決定著藝術的創作模式、文本模式和傳播模式。那麼,媒介的演進與藝術傳播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
  • 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的時代媒介意義
    從口語時代到文字時代再到互聯時代,人類經歷了從印刷術帶來的「公眾意識」,再到電報產生的「大眾觀點」,每一種媒介的產生總是會帶來某種程度上的恐慌,計算機的產生再次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關係,習慣了單一輸出模式的受眾再次被拉回輿論中心,他們學習思考而不只是接受,他們發聲而不只是認同。
  • 2021成都大學新聞與傳播考研真題及簡析
    今年報考成都大學新聞與傳播專碩的人數為147人。下面和大家簡單分析一下今年的考試真題,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幫助。2.簡述信息繭房理論的含義及其算法時代的新變化3.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的主要模式三、論述題1.新媒體環境下意見領袖的新特徵2.結合實例論述5g對未來新聞生產的影響3.媒介素養的概念及其實證研究當中的測量方法四、材料分析題1.結合材料闡述網際網路走群眾路線的觀點2.結合四川觀察的發展現狀
  • 5g通信測試工程師前景怎麼樣
    這個測試工程師肯定是你要幹的,只不過有的人可能幹一個月兩個月,但是有的人可能要幹10年20年,所以入職的話儘量提升自己,這個測試的崗位工作一段時間,體驗一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常年幹這樣的崗位二 5g通信測試工程師是做什麼的5g網絡測試員通常只要你是男生,然後能出差,就這兩個要求就足夠了,不需要你會其他的任何技能
  • 王廷信│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
    藝術是凝結著人類情感的特殊信息,作用於人的感官,通過人的思維影響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藉助特定的媒介來傳達。藝術家藉助特定的媒介創作藝術,藝術作品成型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媒介傳達人的情感,藝術文本也藉助特定的媒介進行傳播,都說明藝術與媒介有著天然的聯繫。人類的媒介技術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媒介的演進決定著藝術的創作模式、文本模式和傳播模式。那麼,媒介的演進與藝術傳播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
  • 依賴與緊張:司法與媒介的傳播關係樣態
    根據傳播學者鮑爾-洛基奇和德弗勒的媒介依賴理論,「一個社會越動蕩,社會危機越大或不確定因素越多,它就越需要信息、導向和定義。」社會轉型期敏感問題頻發,社會價值多元,矛盾糾紛多發,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感刺激著社會信息的接收和提供。面對新生事物和熱點問題時,社會公眾迫切需要一種「判斷」來確定方向。
  • 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下媒介用戶的數字勞動解讀
    隨後,達拉斯·斯麥茲在1977年提出了著名的「受眾商品論」,指出受眾觀看電視的過程實際上是為媒介付出注意力勞動的過程,而媒介則將受眾作為商品被打包出售給廣告商②,由此重新將受眾的議題放置到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下進行探討。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下,傳播媒介是市場體系的核心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