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下媒介用戶的數字勞動解讀

2020-12-13 人民網

來源:《視聽》2019年第10期

摘要:在Web2.0的語境下,新的媒介形態及媒介使用方式催生了新的經濟模式及勞動形態。區別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僱傭勞動概念,媒介用戶的內容生產及使用行為同樣具有生產性,具有巨大的剩餘價值創造空間。知乎網作為一個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的平臺,號召用戶無償奉獻個人的勞動智慧為平臺進行內容生產,使得用戶的數字勞動成為了網際網路資本吸納剩餘價值的新途徑。

關鍵詞:數字勞動;媒介資本;知乎網

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預言,隨著數字信息產業的發展,網際網路使用者會越來越多地為企業承擔生產勞動,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限將日漸模糊①。隨後,達拉斯·斯麥茲在1977年提出了著名的「受眾商品論」,指出受眾觀看電視的過程實際上是為媒介付出注意力勞動的過程,而媒介則將受眾作為商品被打包出售給廣告商②,由此重新將受眾的議題放置到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下進行探討。

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下,傳播媒介是市場體系的核心③。作為「社會性生產工具」和「經濟型生產工具」④,媒介承擔著意識形態輸出和資本擴大增值的雙重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媒介用戶作為「積極的受眾」,在商業意識形態的驅使下自願從事無償的生產活動,這些「數字勞動」成為了媒介創造資本的重要生產力,也建構了全新的數字資本價值體系。

一、勞動力和需求的生產:知乎網用戶勞動的商品化路徑

斯麥茲認為,受眾的勞動生產可分為兩種:一是勞動力的生產,二是需求的生產。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在資本的作用下同樣具有商品化的特性。對於知乎用戶的數字勞動來說,他們一方面用自身的經驗和學識進行內容產出,另一方面,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偏好也被媒介平臺進行分析挖掘並出售給廣告商,用戶勞動的商品化就在這個過程中完成。

(一)勞動力的生產:內容的無償奉獻

截至2018年8月底,知乎註冊用戶數量已經突破2億,其用戶分布地域廣泛、行業眾多,從教師、公務員到古脊椎動物研究院、卡丁車車手,各行業大咖紛紛加入知乎社區的問答行列,由此,知乎以深度問答的定位聚集了大量的高學歷網民和行業精英。與此同時,知乎的用戶協議中有明確規定:「為了促進知識的分享和傳播,用戶將其在知乎上發表的全部內容,授予知乎免費的、不可撤銷的、非獨家使用許可,知乎有權將該內容用於知乎各種形態的產品和服務上,包括但不限於網站以及發表的應用或其他網際網路產品。」這也就意味著,用戶在知乎社區上積極地奉獻著自己的勞動力和勞動時間,努力傳播著新的觀點和內容,而這些數字勞動成果全部被媒介資本納入商品範疇,成為獲取剩餘價值的來源。實際上,網民信息內容的創作過程是一種被異化了的勞動過程。數字資本通過尋找與勞動者之間的「合意」,召喚大量網民自發加入到勞動生產過程之中,這也就昭示了數字勞動商品化的不爭事實。

(二)需求的生產:廣告投放的精準化

用戶對知乎的使用和依賴,形成了巨大的流量,無形之中為企業塑造了品牌效應,吸引著眾多的廣告商前來投資。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方式,用戶在平臺上花費的時間和操作行為都被納入數據分析的範疇,由此被劃分為具有不同標籤和需求的群體,被媒介資本打包兜售給廣告主。

2016年,知乎成功上線了機構號,邀請各類知名企業和單位進駐。其中,愛馳汽車作為一家智能電動車公司,在知乎上有幾百位工程師與用戶分享關於汽車、新能源領域的知識,並與用戶進行線上的互動和交流。這些科普吸引了大量汽車發燒友的關注,無形中也成為一種軟廣告,擴大了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此外,通過對用戶信息及其使用行為的深度挖掘,知乎在其頁面中植入了大量廣告,並在廣告下方的屏蔽功能中設置了不同選項,包括「產品不感興趣」「素材質量不高」「虛假廣告」等,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喜好,以進行精準推送。這是媒介資本在數字時代產生的隱形剝削形式,即通過榨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和使用數據來獲得剩餘利潤。

二、Web2.0用戶勞動的特徵分析

(一)勞動方式娛樂化

在Web2.0語境下,數字媒介通過刻意渲染用戶媒介使用體驗的娛樂性和消遣性,試圖用數字勞動的消費性遮蔽其生產性⑤。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愉悅化、自主化的勞動形式並不能掩蓋其核心,知乎網等平臺提供的數位技術和社交網絡都是用來聚集用戶的「免費午餐」,在這種自主、自覺的勞動過程中,生產活動和心理愉悅達到了高度融合。用戶看似享受了免費的網際網路技術和服務,實則是在意識形態的遮蔽下更深一步地完成了被資本剝削的過程。

(二)勞動時間和空間泛化

區別於被禁錮在工廠和固定工作時間之內的傳統勞動,數位技術的發展消解了工作與閒暇的邊界,原本屬於私人領域的社交活動、休閒娛樂、經驗分享等,統統被納入資本積累的過程之中。「壟斷資本主義下無休閒」,Web2.0時代的用戶24小時都在進行著勞動生產,而家庭、社會等種種場合也都異化成為價值生產的車間。

(三)勞動剝削強化和隱秘化

在數字經濟時代,勞資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的僱傭關係正在轉化為服務或交易關係,但這並未改變價值剝削的本質。網際網路資本創造出種種美好的、自由的意識形態話語,卻沒有改變被掩藏在其中的資本邏輯⑥。與此同時,勞動者的身份也得不到合理認同,他們的權益和保障也就難以實現。由此,勞動和資本的對立關係在Web2.0時代不僅沒有真正消解,反而更加隱秘和具有欺騙性。

三、用戶參與數字勞動動因分析

(一)「自由」和「平等」:意識形態話語的召喚

數字勞動在數字經濟時代已經被異化為一種新的霸權,韋森·曼佐羅勒提出,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以「自由」「平等」「分享」等話語為名,召喚網民加入到數字內容的生產行列之中⑦,企圖通過意識形態的包裝將勞動剝削合理化,如知乎所傳遞的「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口號,旨在渲染一種新型的民主和參與文化,吸引用戶自覺投身於數字問答平臺的參與和建設中。為此,我們要注意到Web2.0在技術光環遮蓋下的商業意識形態內核,警惕數字資本主義對個人生活的無形滲透。

(二)「使用與滿足」:獲取知識及身份認同的需求

首先,網際網路企業憑藉其技術壟斷形成龐大的用戶市場,用戶看似擁有選擇的自主權,實際上在「社交孤立」的脅迫下,不得不通過使用特定的媒介來滿足融入群體、完成自我身份認同的需求。其次,作為高質量問答社區的代表,知乎的答主涵蓋了社會的各行各業,並注重個性化和深入淺出的解答方式,滿足了大多數用戶獲取知識、拓展經驗的需求。最後,對於回答者來說,與傳統問答網站的積分獎勵措施相比,知乎用戶對答案的點讚、轉發、評論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答主的個人價值在知乎社區中得到了彰顯。這些「誘餌」放大了網絡空間的政治文化功用,削減了隱藏的資本生產邏輯,使得數字勞工們基於自願的服從主動加入到生產行列之中。

四、結語

當下,隨著媒介內部資本再生產需求的不斷擴大,網際網路對用戶參與的依賴進一步加深,媒介資本依託技術的壟斷和商業意識形態的建構,將用戶的生產活動、使用數據和社交網絡等資源與價值生產緊密勾連,形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的受資本支配的技術「霸權」。當我們沉溺於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全新文化景觀之時,這種以「自由」和「分享」為名的新型數字資本主義值得我們觀察並警惕。

注釋:

①[美]阿爾文·託夫勒.第三次浪潮[M].黃明堅 譯.上海:三聯書店,1984:372.

②Dallas Walker Smythe. Communications: Blindspot of Western Maxism [J].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1977:3.

③McChesney, R. W.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dia: Enduring issues, emerging dilemmas. NYU Press.2008:14.

④Hebblewhite,William Henning Jams.「「Means of Communication as Means of Production」 Revis-ited.」.2012.

⑤黃再勝.數字勞動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當代拓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4-24.

⑥Fuchs. C. Digital Labor and Karl Marx[M].London: Routledge,2014.

⑦Manzerolle.V.Mobilizing the audience commodity: Digital labour in a wireless world. Ephemera: Theoryamp;politics in organization,2010:455.

(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進路丨19北大傳播學碩
    題目已經點明了具體答題思路,因此我們採用總分總結構,在梳理過傳播政治經濟學概況後闡述研究對象與進路,最後簡單評價即可。 參考答案 傳播政治經濟學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上世紀50年代前後,加拿大學者達拉斯·斯麥茲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傳播研究學院開設傳播政治經濟學課程,標誌著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建立。
  • 誠食講座預告 | 董一格:生活即勞作——女權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勞動問題
    一般意義上認為的「工作」是一種有報償、局限於特定場所的勞動。近年就業的非正規化和自僱傭化,讓家庭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工作空間;而新冠疫情以來的「在家辦公」,更進一步打破了公領域與私領域、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這些變化提醒我們,一個社會對「工作」的定義,以及有關「工作」的文化,是隨著各種制度安排的變化而變化的。
  • 藍江 | 數字資本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引
    而在另一方面,數字資本將每一個體和對象加以數據化,進入到它所需要的運算系統中,數字異化成為了我們在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存在方式。「關鍵詞」:數字資本、一般數據、數字異化、政治經濟學*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生命政治學批判研究」(016BZX016)階段性成果。
  • 還有數字資本主義
    三、政治經濟學進路的全球數字勞工傳播政治經濟學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傳播領域的應用和延伸,始終秉持著其母體學科的基本理論出發點之一,即將勞動視為價值的源頭,並將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理解建立在資本對勞動力剩餘價值的剝削之上,這種理解脫胎於傳統生產勞動,延伸到知識勞動,繼而擴展至數字勞動,在文森特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在信息理論視角下,「無媒介傳播」通過傳播要素的融合、媒介距離的彌合和媒介空間的實在化,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普遍的連接,但媒介被習慣和忽略,其概念和功能也失去了專屬性,傳播因而回歸到無媒介的連接關係之中。關鍵詞:「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傳播關係信息技術的進化推動著媒介形態的演化和傳統傳播樣式的消解。
  • 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
    為了實現此目的,本文將採取以各主要分支領域的研究進展為主線的分析與敘事框架,以思想史的視角嘗試對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進行簡明扼要的梳理,以展現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如何在長時段的研究圖景中非線性地起伏以及相互關聯交織。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批判學派可以分為微觀視角和宏觀視角,不同的學派之間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特點也不盡相同,但是批判學派整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否定批判現行資本主義制度;2.傳播理論和社會理論結合,著重考察與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相關的宏觀問題;3.以思辨為主,反實證主義,但不一定排斥經驗調查和量化研究。
  • 解構當代媒介體育賽事的權力迷思: 基於約翰·費斯克的視角
    此外,他曾經對電視符號學研究進行過深入探討,[4]這與多數影視學者專注於研究電影符號學截然不同,是電視符號研究逐漸勃興的一個重要起點。費斯克直接提出,是電視重新定位了大眾流行文化。[5]他還從意識形態的視角探討了電視與英國文化研究之間的關聯。[6]這一系列的研究都為他的媒介體育思想做了重要的鋪墊。
  • 科學網—符號學視角下科學綜藝節目的傳播策略
    WallaceC.Fotheringham(1966年)對大眾傳播所下的定義:所謂大眾傳播就是,有關符號的選擇、製造和傳送的過程,以幫助接受者理解傳播者在心中相似的意義。 關於符號學的研究,我們能看到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的解讀。艾柯認為,「符號學研究所有能被視為符號的事物」。皮爾斯把符號分為三種:像符(icon)、徵像(index)和象徵(symbol),符號學研究的重點在第三種。
  • ...滿足視角下微信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清華大學...
    ○了解校園信息傳播路徑及學生信息需求特徵 高學歷年輕人是微信公眾號的主要用戶,了解大學生媒介使用行為、信息獲得滿足的影響因素意義重大。 ○修補微信公眾號研究領域的空白,完善對新型社交網絡的研究 由於微信公眾號發展不足三年,而國內傳播學領域的發展相對稚嫩,相關學術領域對公眾號傳播影響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不足,尤其是以受眾為核心的使用滿足理論視角下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 傳播符號學視角中的福柯
    傳播符號學視角中的福柯 ——社會互動與訊息意義 2019年08月16日 11:21 來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作者:李敬 字號 內容摘要
  • 數字時代,「玩」為何成了一種勞動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生胡騫,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吳鼎銘在《傳媒觀察》2020年第8期發表論文《「玩」何以成為勞動——以遊戲(play)之名耦合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認為,「玩勞動」正是以遊戲(play)之名,在媒介與資本雙重力量的持續加持之下,驅動「遊戲」的「強制」與「同意」共存機制,通過締造「裝扮」勞動與社交勞動,悄無聲息地建構「勞動霸權」共識,藉助「遊戲」的驅動、混淆、粉飾、
  • 威爾丨出版學與社會學視角下的文本技術
    同樣,只有通過比較我們才能把網絡定義為一種「民主的」媒介,其特點是平等的讀者—作者關係,而不是印刷媒介影響下具有等級性的讀者—作者關係。文本交流史視角下的出版學包括書寫和抄本史、狹義上的出版學(「印刷文化」史,目錄學,文獻學)和數字文本傳播學。
  • 5G來了|媒介隱沒?賽博人崛起?5G時代傳播與人關係的解讀
    本文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孫瑋解讀5G時代傳播與人的關係、探索技術的社會想像力的文章。孫瑋認為,未來的傳播與人的關係將徹底改變,5G將使人類社會的連接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大眾媒介面臨危機,媒介隱沒現象凸顯,賽博現象也將成為普遍現象。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原標題: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經濟哲學是一門綜合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現的是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由原初的綜合到分化,再由分化到整合的這樣一種發展趨勢。馬克思在早期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的基礎上,重新構思自己從經濟學哲學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宏大計劃,並且將這一研究計劃的成果命名為《資本論》。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摘 要:站在歷史的視角看問題,無論是從現代各民族發展的角度還是全球化趨勢加劇的角度,現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它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系統」。及由此「擬態環境」而衍生的對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 關鍵詞: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大眾傳播媒介 一、意識形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法國哲學家託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一詞。在他那裡,意識形態的作用是要客觀的評價觀念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拒絕對觀念的神秘化理解的傾向。
  • 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 | 19北大傳播學碩
    這一學派從宏觀入手,強調用整體的眼光把大眾傳播與社會環境聯繫起來進行考察,尤其重視大眾傳播制度與整個社會、政治統治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批判學派認為,經驗學派所採用的研究範式割裂了宏觀視角下的「總體性」,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對傳播學本質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
  • 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原標題: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在社交媒體時代,融合後的媒體要真正提升其到達用戶、影響社會的能力,就必須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思維,認識到社交媒體語境的本質特徵在於對傳播關係的把握,維護好用戶與產品之間的關係、用戶與媒體之間的關係、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係,重構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關係
  • [學子論文]「四元律」視角下網絡電臺用戶的使用習慣研究
    在媒介消費過程中,對媒介形成使用習慣的主體是建構者本人,而非擔任中介角色的大眾傳媒。因此,本文將研究視角轉向了使用習慣建構的真正主體——人的身上,也就是媒介的使用者受眾身上。另外,網媒打破了大眾傳媒對傳播權的壟斷,賦予受眾更多的話語機會及權利,所以,本文以「用戶」概念來取代「受眾」。也就是說,本研究關注的是媒介的使用者們——用戶,是如何建構對於網絡電臺的使用習慣的。
  • 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
    這一學派從宏觀入手,強調用整體的眼光把大眾傳播與社會環境聯繫起來進行考察,尤其重視大眾傳播制度與整個社會、政治統治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批判學派認為,經驗學派所採用的研究範式割裂了宏觀視角下的「總體性」,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對傳播學本質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