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2021-01-07 人民網

摘 要:站在歷史的視角看問題,無論是從現代各民族發展的角度還是全球化趨勢加劇的角度,現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它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系統」。一方面,大眾傳媒在其中發揮著廣泛的作用,其內容涵蓋信息、娛樂、文化、互動等領域;另一方面,大眾傳媒與這個「系統」之間又形成了一個供所有元素髮展壯大的「擬態環境」。人們只能在這中「擬態環境」中來建構觀念和再生產實踐。這其中就包含著「意識形態」建構。及由此「擬態環境」而衍生的對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

關鍵詞: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大眾傳播媒介

一、意識形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法國哲學家託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一詞。在他那裡,意識形態的作用是要客觀的評價觀念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拒絕對觀念的神秘化理解的傾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拖拉西在其《意識形態的要素》一文中去有體現除了一種實證主義的飛批評傾向。於是,早起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就逐漸出現了變化,這使得意識形態被指那些有意粉飾現存、掩蓋真實的觀念和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中,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對於世界和社會的系統的看法和見解。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意識形態建構和塑造了我們對現實的認識,不存在真實或虛假的問題。之後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義大利馬克思主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提出了以文化霸權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理論。在葛蘭西看來文化霸權不但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傳播過程,更是將統治階級將其意識形態融入在其他各個階級中的一個過程,社會雖然由許多利益互相衝突的階級構成,但是,統治階級通過媒介製造的利益一體化的騙局,她們能夠運用霸權,使自己的利益變為社會的普遍利益,被社會認可和接受。

二、意識形態分析理論視野中的大眾傳播媒介

20世紀早期,葛蘭西就對文化領導權與大眾文化領域有著清醒認知。他認為,文化霸權的形成,並不是要把自己的意識形態以命令式的方式強迫給從屬階級接受,而是需要依靠被統治者的發自內心的自願的接受[1]。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西方學者對於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傳統的傳播理論認為,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是本來就存在於社會中的,媒介只不過將他傳播出來。西方馬克思主義運用媒介批判的理論使我們看到,媒介至少是參與製造了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

1.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大眾代言人的本質。以傳播新聞信息符號為主的物質實體就是大眾傳播媒介,它包括報紙、新聞性雜質、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它是新聞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新聞事業發布新聞、引道輿論的物質手段[2]。作為大眾的代言人,它得益於聚集在一起的人們,在長期的生存生活之後,思想和感情發生的同化作用,在漸漸的失去個性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後,作為信息和意識形態傳遞工具的大眾傳播媒介的意識往往就成為大眾的意識。葛蘭西在文化霸權這樣解釋道,媒介通過向我們提供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想脫離的各種信息。而我們無意識地接受著這種生活方式或者信息就可能讓我們對現實產生錯位的認識,然而,被霸權者要麼根本毫無察覺,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的意識,要麼雖有察覺但也難以跳出既有的利益結構,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應對。阿爾都賽的觀點也支持這一說法,他認為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有著緊密的聯繫,他認為「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存在的擬態環境的『再現』」,而這樣的「再現」恰恰主要由大眾傳播媒介來完成。大眾傳播媒介就充當了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通過輸出內容的控制同化或者統一大眾的認知與意識。在大眾意識形成之後,大眾傳媒表達話語的作用也被提升至意識形態高度的層面,同時被賦予了控制人的思想意識乃至行為規範的作用。這時,在受眾心中大眾傳媒的話語表達形成了一種權威的力量,因此,他對受眾的傳播效果便開始發揮現實影響力了[3]。我們不得不考慮一旦這種權威的力量過度發揮時,話語的霸權在大眾傳媒領域便會形成。這時作為大眾代言人的大眾傳播媒介,就不僅僅是政府定的「喉舌」、「無階級」、「無黨派」的「第四種力量」、「權利的工具」和「維護意識形態、傳遞統治階級意志的手段」,更加成為意識形態的社會控制者,從而主動的維護著國家統治的合法性。而此條件下,所謂大眾的代言人及新聞自由不過是空談,是社會的利益集團、思想觀點、文化傳統等對新聞事業所施加的影響,目的在於約束和限制新聞傳播活動,最終是傳播內容及公共的意識形態更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2.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的關係。用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的無意識」思路來解釋,我們看到由於意識形態控制的非強制性和隱蔽性,左右媒介本身的意識在隱蔽處發揮著作用。媒介與政治社會的關係始終是不即不離。同時他們這種關係也是由它的私有制性質決定,它的所謂的「超階級」、「超黨派」的「第四種勢力」,也以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為前提的,超過了這個範圍,就要受到限制、迫害和鎮壓。大眾傳播媒介的生存與發展其實是與統治階級的利益交換的過程,媒介之所以願意服從他們的意志來教化大眾而放棄了自身的獨立性原因也在於此。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通過媒介的影響力滲透到人們的潛意識中,長期的灌輸,就會讓這部分受眾在現實的抉擇中跟隨主流價值觀從而在無形中形成了對統治階級的利益的一種維護,而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以及媒介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也就在這樣在悄無聲息中得以存在並維繫。同時統治階級是各種資源的控制者,通過為統治階級提供意識形態的服務,大眾傳播媒介便擁有了各種有利的硬體軟體社會資源的控制權,贏得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也就決定了他們之間不離不棄的微妙關係。電視作為一種先進的大眾傳播媒介的代表,在我們的生活領域、精神領域乃至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電視將代表意識形態的各種信息隱藏在節目的背後,在促使人們收看並痴迷於電視節目的同時,通過頻繁的重複傳播達到影響人的意識形態的目的。作為政府「喉舌」的電視媒介自然而然的也會得到政府在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為其以後的生存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相關焦點

  • 簡述大眾傳播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
    2020年 北京大學傳播學碩864簡答第三題簡述大眾傳播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作用01丨答題思路這道簡答題可先闡述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再捋清楚它與大眾傳播之間的關係,最後可結合具體新聞話語對作用進行說明,答案不難得出。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答題思路 這道題首先需要界定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的概念,然後再去分析社交媒體時代它們三者的關係。(報紙、雜誌、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公開地傳遞自己用各種手段複製的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近年來,校園暴力受到大眾傳播的影響逐步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眾多學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過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關論爭,從媒介暴力的定義入手,通過大眾媒介的特點來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並藉助數據與調查尋找出媒介暴力與受眾攻擊行為的關聯,以便尋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積極意義。
  • 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下媒介用戶的數字勞動解讀
    隨後,達拉斯·斯麥茲在1977年提出了著名的「受眾商品論」,指出受眾觀看電視的過程實際上是為媒介付出注意力勞動的過程,而媒介則將受眾作為商品被打包出售給廣告商②,由此重新將受眾的議題放置到政治經濟學的語境下進行探討。在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下,傳播媒介是市場體系的核心③。
  • 西藏大眾傳播媒介與西藏刻板印象的研究
    因此,在西藏社會的現實情況和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下,塑造好西藏形象是國家政府和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4]。 (一)作為政府 西藏自治區政府要大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的方式,講好西藏故事,傳播好西藏聲音。
  • 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有效傳播的路徑分析
    因此,網絡社區是重要的輿論策源地,是各種意識形態角逐主導權的重要陣地,必須善加利用。 首先,做好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的網絡社區輿情引導工作,引導網絡社區的「居民」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社會重大事件,有針對性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話語權。
  • 首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
    暨首屆媒介與社會思潮傳播論壇」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 關鍵詞:社會思潮;意識形態;思潮傳播;媒介傳播;泛娛樂化 作者簡介:  來自新華社等國內傳媒和社會思潮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人和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開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蘇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百餘位師生,聚焦從傳播學和跨學科視域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思潮產生的時代背景、內涵特徵,以及新媒體環境下社會思潮傳播的新特點、新趨勢,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工作。
  • 大眾非言語傳播:應用、功能與表意
    以對對內的社會認同營建與對外的文化軟實力提升等現實場景應用為出發點,該書探討了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在塑造媒介真實、參與情感傳遞、塑造媒體形象、輿論引導說服等方面的功能發揮,以及大眾傳播中非語言符號的隱喻表意與協同表意機制。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Web3.0時代,面對媒介資源泛社會化、傳播網狀化、輿論表達情緒化的特徵,意識形態傳播過程經歷著大眾化和感性化兩種重大趨勢性變化。在傳統媒介時代,由於信息資源的匱乏和傳播技術的瓶頸,一元的傳播通道,一元化的傳播主體,「點對面」的線性傳播模式,使得該時期的信息流動或者意識形態傳播從傳播形式上屬於組織傳播範圍內的一種自上而下的縱向傳播。
  • 媒介社會學視閾下中國新聞獎的框架分析
    此次研究將採用臧國仁的新聞框架理念,對中國新聞獎的特等獎和一等獎獲獎作品進行框架分析,據此提出研究問題: RQ1:28年來中國新聞獎特等獎和一等獎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二)媒介社會學 傳播媒介的出現和發展,甫一開始就與社會文化和社會交往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媒介」作為各種社會關係的中介,無法超脫於「社會」的結構之外。
  • 傳播的六種話語知多少?從傳播的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下)
    資源的控制,會導致在大眾傳播中隱藏著看不見的權力控制。(3)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概念意識形態即個人對於他所存在的現實環境的想像性關係的再現,是一種人們無法擺脫的認識世界的框架。意識形態是一種從上至下的控制,由於社會結構的制約,個人很難擺脫意識形態的控制。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二、古代媒介——大眾傳播媒介的轉化延伸 隨著人文主義精神的不斷發展、大眾觀念意識的不斷解放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所帶來的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媒介開始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各種電子媒介,電影、廣播、電視等層出不窮,而此類媒介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同時亦被大眾接受等特點,在當代社會被稱之「大眾媒介」。
  • 媒介新形勢下的廣告信息傳播策略
    【摘要】媒介發展改變著包括其自身在內的信息傳播環境,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加之媒介形態的泛化,共同構成了新形勢下媒介環境的多樣化局面。   媒介新形勢下的信息傳播環境   不斷變化的媒介形態帶來了更多廣告形式的創新,同時也反作用於包括其自身在內的信息傳播環境,推動了媒介與廣告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進程。
  • 大眾傳播 | 2020打卡記詞day55
    通過梳理傳播學研究史上的受眾研究,他在專著《受眾分析》(1997年著)中把受眾分為作為大眾的受眾、作為群體的受眾和作為市場的受眾三種。在大眾傳播研究中,受眾指的是大眾傳媒的信息接收者或傳播對象。受眾是一個集合概念,最直觀地體現為作為大眾傳媒信息接受者的社會人群,例如書籍、報刊的讀者、廣播的聽眾或電影、電視的觀眾等等。
  •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進路丨19北大傳播學碩
    傳播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學者還包括美洲的文森特·莫斯可、席勒父子、喬姆斯基,以及歐洲的默多克、戈爾丁等人。傳播政治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現代媒介組織呈現高度集中的壟斷趨勢,大眾傳媒的活動最終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意識形態與統治權力。
  • 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 | 2022蘇大新傳考研打卡DAY29
    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信息強調了一個「新」字,即時效性,因此,人們可依靠大眾傳媒,獲取最新的信息,久而久之,由於人們對大眾傳播的信賴使得大眾傳媒具備了一種權威性,而這種權威性更有助於流行的產生。此處也可以與《媒介文化通論》中阿爾都塞的主體召喚性。廣告這種大眾傳媒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會絞盡腦汁想其獨特之處,求新求異,進而提煉出更有記憶點的廣告語,進一步增強受眾印象。2、賦予價值和地位傳播效果研究表明,當個人或社會政策主張獲得大眾媒介的好評時,他們或它們的價值地位就得到了提高。
  • 大眾傳媒的文化建構:「80後」媒介形象演變與傳播
    過去的十年中,圍繞這一群體所引發的爭議聲不絕於耳,其形象成為大眾傳媒關注的焦點,並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好」、「壞」兩種極端。以2008年為界,80後的媒介形象由「墮落的一代」向「希望的一代」嬗變,這一突兀的逆轉,讓人不得不質疑在大眾傳媒所塑造的各種80後形象中,到底孰是孰非、孰真孰假?80後媒介形象的傳播又究竟遵循著怎樣的邏輯和規則?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筆者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弱化和消解作用。大眾文化憑藉靈活的傳播方式,已經延伸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尋常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電視、廣播、報紙、書籍等大眾媒介的強勢不間歇影響,使得電視、網絡等已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娛樂方式,也是人民接觸最多的方式。
  • 新傳考研的傳播學學派——批判學派、經驗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因此大眾傳播是社會遺產代代相傳的重要保證。在大眾傳播的條件下,人際傳播仍在積極地發揮作用,對大眾傳播的狀態和效果具有重大影響。(2)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又叫輿論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 媒介融合背景下議程設置的共振與斷裂現象分析
    我們旨在分析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體間議程設置的共振和斷裂現象,以及媒介議程、政策議程、公眾議程三者之間的互動現象,並基於此探討如何發揮媒體在公眾事件中的輿論引導作用。我們將以寧波PX事件分析和丁錦昊事件為例分別分析議程媒介融合背景下設置斷裂和議程共振現象,探討議程設置的變化以及其互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