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眾傳播媒介與西藏刻板印象的研究

2021-01-07 人民網

五、如何改觀大眾對於西藏的刻板印象

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西藏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西藏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態安全屏障,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中居於重要地位」,明確提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論斷。同時,習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用「六個必須」全面闡釋了黨的治藏方略[6]。因此,在西藏社會的現實情況和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下,塑造好西藏形象是國家政府和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4]。

(一)作為政府

西藏自治區政府要大力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的方式,講好西藏故事,傳播好西藏聲音。首先,講好西藏故事要講好西藏的特色,西藏自治區政府應以西藏的特殊區情為基礎,在其之上講清楚西藏歷史文明發展進程,講清楚西藏富有特色的文化遺產,講清楚「老西藏精神」,加深大眾對於西藏的認識,增進大眾對於西藏的感情。其次,講好西藏故事要注重西藏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這就要求西藏自治區政府要採用大眾習慣的話語體系和表述方式來講述西藏故事,多反映西藏地區和大眾的話語共同點,利益交匯點,多貼近大眾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認知,同時,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不斷增強西藏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強大眾對於西藏的熱愛和嚮往。最後,在面對西藏地區如此敏感的政治環境的情況下,講好西藏故事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明確「西藏問題」的態度,為西藏的發展和民族團結做出更大貢獻。

(二)作為媒體

在當今時代,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徑,受眾對於事物的印象,往往不是客觀事物的本身,更多的是傳媒傳播出來的「媒介形象」[4]。因此,在改觀刻板印象的過程中,媒體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1.多角度進行涉藏報導,注重民間聲音

一篇新聞可以選取不同的角度進行報導,不同角度報導的新聞事件就會引起公眾不同的反映。而長期以來,涉藏報導中大多以政治類報導為主,缺少對西藏社會文化歷史和藏族民眾日常生活的報導。導致涉藏報導給大眾留下單一呆板嚴肅的西藏形象。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涉藏報導時要從多角度出發,以平民化的視角,反映西藏自治區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西藏的故事,全面立體的反映西藏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改觀大眾對於西藏地區的刻板印象。同時,媒體應注重在重大典型新聞事件中集中塑造好藏族民眾的正面形象,可以強有力的消減大眾對於西藏地區的刻板印象。

2.堅持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記者在涉藏報導中要堅持以真實為根本,真實的反映事實真相,相信受眾有獨立的理解能力和對事實對錯的判斷能力。為此,新聞記者在涉藏報導中要抱有堅持中立,不偏不倚,客觀真實的態度。在這樣的報導中,還給大眾一個真實的西藏。

3.進一步發揮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和整合社會功能

大眾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連接政府和公眾的橋梁和紐帶,肩負著重大的引導輿論導向的責任。在面對西藏敏感的政治環境下,媒體的涉藏報導更要以維護國家安定團結,促進西藏社會發展為基礎,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另一方面,大眾對於西藏的了解大多是通過媒體獲得的,為此媒體還肩負著通過傳播信息來化解矛盾,消除誤會的責任,即媒介的社會整合功能,從而有效緩解西藏的刻板印象。

六、結 語

西藏地區的發展備受世界矚目,而西藏的對外傳播關係到民族和地區的形象建設,影響著中國的國家形象,西藏形象是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的支撐點,因此必須要把塑造好西藏形象放在中國對外傳播體系的醒目位置[6]。但是,長期以來,大眾對於西藏存在著諸多的「集體誤讀」和「刻板印象」,給西藏形象造成了眾多的負面影響,不利於西藏地區發展和西藏對外傳播交流。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大環境下,面對來自社會甚至國外對於西藏地區的「刻板印象」,我們不能逃避退縮,反而要直面困難,積極傳播來自西藏的聲音,塑造好西藏形象,因此這樣的探討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汪露.新聞傳播學中刻板印象研究綜述[J].雲夢學刊,2010,31(3):152-155.

[2] 徐琴媛,楊卓穎.簡論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偏見—以西方媒體新聞報導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10):138-139.

[3] 周德倉.西藏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9.

[4] 王坎.關於西藏的五個問題 聽聽習近平怎麼說[N].人民日報,2015-9-7

[5] 劉海韻.當前紙媒中的西藏形象研究[D].南昌大學,2013.

[6] 李娜,劉小三,曾潔.新媒體環境下的西藏民間對外傳播芻議[J]. 今傳媒,2015,23(05):124-12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久而久之形成傳播符號,當大眾接觸到「城管」一詞,則會獨立解碼,將其與「暴力」「打人」聯繫到一起,從而形成對「城管」的刻板印象。 本文以2015年5月3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從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的作用機制、強化機制以及如何消除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三個方面分析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問題。
  • 大眾傳媒的文化建構:「80後」媒介形象演變與傳播
    過去的十年中,圍繞這一群體所引發的爭議聲不絕於耳,其形象成為大眾傳媒關注的焦點,並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好」、「壞」兩種極端。以2008年為界,80後的媒介形象由「墮落的一代」向「希望的一代」嬗變,這一突兀的逆轉,讓人不得不質疑在大眾傳媒所塑造的各種80後形象中,到底孰是孰非、孰真孰假?80後媒介形象的傳播又究竟遵循著怎樣的邏輯和規則?
  • 人民網受眾刻板印象及其信息交互性研究
    所謂刻板印象(詳見3.1.1),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看法,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刻板印象與成見、偏見等概念發生的聯繫更為緊密,這種看法是建立在一定的認識和價值觀的基礎上的,並且是因為認識僵化才形成的。根據知名傳播學者沃爾特?李普曼的認知,「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二、古代媒介——大眾傳播媒介的轉化延伸 隨著人文主義精神的不斷發展、大眾觀念意識的不斷解放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所帶來的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媒介開始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各種電子媒介,電影、廣播、電視等層出不窮,而此類媒介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同時亦被大眾接受等特點,在當代社會被稱之「大眾媒介」。
  • 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與破除
    【關鍵詞】中年女性 刻板印象 賢妻良母 性別歧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在大眾傳媒塑造的女性形象中,不同年齡段的女性被貼上了不同的形象標籤刻板印象,也稱刻板形象,是指人們基於知識、觀念,按照預期的認知結構,對某類人群、某個地域或某種事物形成的固定看法,是一個源於心理學的概念。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二、意識形態分析理論視野中的大眾傳播媒介 20世紀早期,葛蘭西就對文化領導權與大眾文化領域有著清醒認知。他認為,文化霸權的形成,並不是要把自己的意識形態以命令式的方式強迫給從屬階級接受,而是需要依靠被統治者的發自內心的自願的接受[1]。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西方學者對於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
  • 在美國孩子的畫裡,科學家的性別刻板印象似乎變弱了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美國孩子在被要求畫一位科學家(Draw-A-Scientist Test)時,女性的比重增加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隨著女性越來越多地在科學領域嶄露頭角,以及相關的媒介表徵提高,關於科學工作者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總體上來說弱化了。
  •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摘 要:隨著大眾傳播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暴力表述方式日趨多樣化,媒介的暴力呈現與現實生活的暴力圖景之聯繫也日益複雜。近年來,校園暴力受到大眾傳播的影響逐步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眾多學者研究媒介暴力的方向之一,本文通過梳理媒介暴力研究的相關論爭,從媒介暴力的定義入手,通過大眾媒介的特點來分析媒介暴力的手段,並藉助數據與調查尋找出媒介暴力與受眾攻擊行為的關聯,以便尋求媒介暴力研究的積極意義。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報紙、雜誌、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公開地傳遞自己用各種手段複製的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在此背景下,傳統大眾媒介對於信息的強有力壟斷,正在被新媒體的洪流激蕩出巨大豁口。憑藉新媒體平臺,組織承接了一部分以往專屬於大眾傳播的功能,「從人類新聞活動演變發展的宏觀趨勢上看,一個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共』時代正在到來」。
  •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的迎合與引領
    大眾傳播是一個大規模的信息傳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化和組織化的傳播者出於各種目的,利用媒介系統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傳遞給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受眾。(詳見《傳播學總論》第五章P108)「大眾傳播」概念首次正式出現於1945年11月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傑諾維茨在1968年提出了一個定義,被西方學者廣泛引用。
  • 依賴與緊張:司法與媒介的傳播關係樣態
    雖然後來屢有改進和補充,但這一5W模式確定了以後傳播研究的基本框架。這一模式啟發我們,傳播關係是司法與傳媒的根本關係,作為傳播者的司法機關正是通過作為渠道的傳播媒介向社會公眾傳遞信息、表達意見、引導輿論、提供服務。  具體來說,司法與傳媒的傳播關係可以分為兩種樣態:依賴關係和緊張關係。
  • 西藏文化落地海外促藏文化傳播
    西藏文化落地海外促藏文化傳播 2017-12-17 14:52:32中新社記者 楊豔敏 攝     中新社拉薩12月17日電 題:西藏文化落地海外促藏文化傳播  作者 周文元 石鳳英  西藏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歷史縱橫,為海內外文化愛好者所嚮往,但高海拔以及路途遙遠讓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 我對西藏的一些印象及旅遊建議
    我對西藏的一些印象及旅遊建議去年10月,我拿駕照的第三個月,買新車的第二個月,我們決定要開車去趟西藏。有朋友勸我們,開新車不要跑川藏線,不然一回來就可能直接報廢了,還有說318不是新手能應付的。建議我們再等等。
  • 《中國西藏》是讀者認識、了解西藏的重要窗口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藏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工作,《中國西藏》雜誌應運而生。  今年是《中國西藏》雜誌創刊30周年,也是中國西藏網創辦20周年。作為《中國西藏》的忠實讀者,衷心地希望《中國西藏》雜誌及中國西藏網越辦越好,芝麻開花節節高。
  • 伊斯蘭教是怎麼傳播到西藏的?由克什米爾至日喀則和拉薩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伊斯蘭教是由中國新疆傳播至中國內地的,但事實是,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還有1條線路:由克什米爾至日喀則和拉薩。日喀則和拉薩等地的「藏回」就是最好的佐證。今天,人們研究這條線路,除了宗教與文化本身的因素外,不可忽略的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實。
  • 《西藏藏東鄉土建築》_讀書_中國西藏網
    《西藏藏東鄉土建築》  該書從建築史和建築技術的視角,在西藏昌都進行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建築測繪的基礎上,對藏東特殊地理、氣候條件下的村落和鄉土建築加以深入研究。(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 | 2022蘇大新傳考研打卡DAY29
    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信息強調了一個「新」字,即時效性,因此,人們可依靠大眾傳媒,獲取最新的信息,久而久之,由於人們對大眾傳播的信賴使得大眾傳媒具備了一種權威性,而這種權威性更有助於流行的產生。此處也可以與《媒介文化通論》中阿爾都塞的主體召喚性。廣告這種大眾傳媒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會絞盡腦汁想其獨特之處,求新求異,進而提煉出更有記憶點的廣告語,進一步增強受眾印象。2、賦予價值和地位傳播效果研究表明,當個人或社會政策主張獲得大眾媒介的好評時,他們或它們的價值地位就得到了提高。
  • 西藏林卡與漢地園林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西藏林卡;漢地園林;比較研究;生活方式;思想淵源  [中圖分類號]G04「214」+「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57(X)(2006)01-0080-07  當今世界,環境生態研究的熱潮方興未艾。園林學在這一大潮中越來越突顯出來,這反映了人們對生活方式以及人與自然的關注。
  • 英文中國日報進駐西藏 成立西藏記者站
    中新社拉薩12月29日電 (記者 徐長安)在2010年歲末之際,英文《中國日報》29日晚間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舉行儀式,宣告成立該報西藏記者站。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崔玉英出席此間揭牌儀式並共同為該報西藏記者站揭牌。
  • 熱詞看西藏,大數據下解讀西藏的5大高頻詞
    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通訊、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西藏,這個曾經遙遠而神秘的地方,對普通人來說再也不是遙不可及。從最初的專業探險家,到裝備精良的戶外愛好者,從熱愛自由行的驢友,到「高端純玩」的旅遊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奔赴西藏,去探索、去發現、去感悟、去構建自己心中的西藏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