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大眾傳播的迎合與引領

2021-01-07 項飛Phillip

大眾傳播是一個大規模的信息傳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化和組織化的傳播者出於各種目的,利用媒介系統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傳遞給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受眾。(詳見《傳播學總論》第五章P108)

「大眾傳播」概念首次正式出現於1945年11月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傑諾維茨在1968年提出了一個定義,被西方學者廣泛引用。他認為:大眾傳播由一些機構和技術所構成,專業化群體憑藉這些機構和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影等等)向為數眾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廣泛的受眾傳播符號內容。

大眾傳播的正功能:1、傳播信息。2、引導輿論。3、教育大眾。4、提供娛樂。比較容易理解,不展開。

大眾傳播的負功能:

李普曼的「擬態環境」與「刻板印象」理論。1922年美國政論家、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撰寫了《輿論學》,認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就是「洞穴中的囚徒」,人們只能獲得兩種東西:一個是自己的感受器官能直接了解的東西,另一個是大眾媒介給我們提供的東西。所謂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或譯為虛假環境,指大眾媒介創造出來的,來源於真實環境卻又不盡一致的一個媒介環境,是一種間接的感知,卻常常被社會公眾當做真實世界而接受下來。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一樣,主人公認為的真實世界,其實被營造出來的。

所謂刻板印象(Stereotype),或翻譯成固定成見。指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現代社會中,大眾媒介要為大部分刻板印象的形成負責。例如:在美國,黑人常常被認為具有音樂和體育才能,但缺乏智慧、意志和領導才能。這與美國黑人在電視、電影中所呈現的形象有很大關係。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麻醉精神」說。1948年,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在《大眾傳播、大眾鑑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一文中指出大眾傳播的一大消極功能:麻醉精神。

他們認為,大眾傳播的產品把人們吸引到對事物的關注和討論上,而不是對這些事物採取相應的行動。人們消極旁觀,再加上信息量過剩,人們對信息產生了一種冷漠的態度。

美國把一些人稱為「電視人」、「沙發土豆」,日本也有一種「容器人」的說法。大眾媒介成了一種社會麻醉品,中毒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中毒。就像現在人們離不開手機,時不時要翻看手機一樣。

在傳統上,美國學者和評論家習慣將大眾傳播內容分為「信息」(information)和「娛樂」(entertainment)兩大部分。但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尤其是80年代後期,「市場驅動的新聞業」正在使兩者界限不再那麼明顯,導致一種新型「信息娛樂」(infortainment)出現。這成為當代西方大眾傳播內容最明顯特徵。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丹﹒拉瑟曾提出「後院籬笆原則」。他認為,最應該選擇的電視新聞題材應該是兩個家庭主婦在後院籬笆聊天時最關心的話題。所以,在中東戰爭和黛安娜王妃生下小王子的新聞中,家庭主婦更關心王妃產子,這成了他們的選擇標準。

一般性結論:

大眾媒體所傳播的內容是在海量信息中篩選的,並不是全盤託出。大眾媒介所傳播的內容相當大量是娛樂性而不是消息性,它們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人們對重要問題的注意力。大眾媒介通常要儘量吸引最大量受眾,因而形式上是簡單的,內容上是通俗平易的,不過分複雜深奧,以滿足最大量受眾的需要。

如何做到通俗易懂?

易讀性和人情味是通俗易懂的兩個衡量指標。而易讀性與人情味都有測量公式。早在19世紀末,舍曼分析了從英國詩人喬叟到美國詩人愛默森的各個時代,文學家寫下的作品,句子平均長度逐步下降。1949年魯道夫﹒弗雷奇《易讀性寫作的藝術》給出了現在廣為人知的「易讀性測量公式」。(我開始相信相聲可以有公式了)

R.E.=206.835-0.846wl-1.015sl

R.E.=易讀性分數

wl=每100字的音節數

sl=每個句子中的平均字數

對於漢語來說,每個字都是一個音節,wl是常量100。Sl每個句子的平均字數越多,易讀性越差。

簡單說,就是短句子,更易讀。

人情味也有公式。

H.I.=3.635pw+0.314ps

H.I.=人情味分數

pw=每100字中的人稱詞數

ps=每100句中的人稱詞數

簡單說,人稱詞多,人情味高,更生動有趣。

著名作詞人方文山在採訪中曾說,歌詞要用「你、我、他、她」拉近與人的距離。比如:「天青色等煙雨」,這僅僅是環境的再現,「而我在等你」就拉近了與聽歌人的距離,與人產生了共情。

網絡傳播時代特點

網絡具有多重屬性,技術平臺、傳播媒介、經營平臺,還是一個虛擬社會。

網絡傳播的形態和形式是複合的,多態的。網絡傳播的手段是多媒體融合的,這與任何傳統媒體都不同。既是私人話語空間,又是公共話語空間。是機器與機器的連接,信息與信息的連接,更是人與人的連接。網絡傳播還有開放性和多級性的特點。(詳見《網絡傳播概論》第二章P43)

網絡傳播時代的大眾傳播,雖然依然符合大眾傳播規律,但從傳播者,傳播渠道,到接受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到足以修訂大眾傳播的定義。

傳播者從原來的專業機構變成:1、非媒體背景的專業化生產力量。2、業餘或專業化的「自媒體」。3、利用各種自媒體平臺的專業傳播機構。

傳播渠道從原來的報紙、廣播、電視等變為了網站、論壇、微博、微信、APP等,而他們各具特點,需要深入研究。

受眾變成了用戶,也可能變成傳播者。網絡用戶有數位化生存的特點,並在虛擬網絡社會中可以自由扮演各種角色,可以有不同於現實生活的表演性網絡生活。個性化與社會化並存,主動性與被動性並存,接受者與分發者並存,生產者與使用者並存,群體智慧與群體迷失並存。

正因為傳播者變得錯綜複雜,所有的接受者都可能變為再次傳播者。網絡傳播中最容易出現虛假新聞陷阱。信息真實來源容易被掩蓋,傳的人多了卻不見得不是假新聞。時間也是一個陷阱,網絡傳播中舊聞當新聞的案例並不少見,抹去關鍵信息,張冠李戴,就可能把一條舊聞炮製成傳播廣泛的假消息。打著專家旗號寫些專業術語的假消息,可以算專業陷阱。靠煽動共情的假消息可以算情緒陷阱。

後真相與信息繭房

後真相(Post-truth),就是真相不那麼重要的意思。客觀事實的陳述,往往不如訴諸情感和煽動信仰容易影響民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92年,2016年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詞語。就像美國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理由入侵伊拉克,時過境遷後才公布真相,美國並沒有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但入侵事實已經發生,真相的公布對事件本身已沒有回天之力。而民眾似乎對事實真相也已經不感興趣。情緒、立場往往凌駕於事實之上。

美國學者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這個概念,這並非網絡傳播時代所獨有。可以用傳播學中的「選擇性接觸」理論解釋。人們只願意選擇自己關注和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現代的網絡人工智慧利用大數據分析每一個用戶(信息接受者)的使用習慣,用戶駐留時間越長的信息,越會優先推送,用戶就會駐留更長時間。例如:今日頭條、抖音,都是用這樣的算法讓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信息的選擇變為了純粹的迎合,你已看不到外面真實的世界,只會看到你願意看到的。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想引起儘可能多受眾的關注,必須要通俗易懂,煽動感情。但要儘可能避免一味低俗迎合,避免網絡傳播陷阱。這需要對不同網絡傳播渠道的深入分析和對傳播內容與形式的精雕細琢。網絡大眾傳播者對新聞專業性的堅持,對把關機制的制定,是對文化引領的基礎保障。

PS:以上為讀書筆記及思考,更多信息請參見參考書目。

參考書:

1、《傳播學總論》(第二版)胡正榮 段鵬 張磊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彭蘭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社交貨幣發行權:引領品牌對迎合品牌的反超
    還有一個文化上的原因是,「引領品牌」往往要求從小眾開始,產品先獲得某個小眾人群的青睞,再擴散到大眾;但中國過往的環境,民眾的區別很小,企業只需要迎合大眾的口味,走粗放式路線更容易成功,這樣一來,中國就很缺乏培育先小眾再大眾的土壤。
  • 大眾傳播時代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人際傳播在客家文化傳承和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眾傳播時代,客家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挑戰和危機。為應對大眾傳播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應注重意見領袖作用、充分利用新型人際傳播,拓寬人際傳播渠道、積極營造客家文化傳播的環境。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報紙、雜誌、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大眾公開地傳遞自己用各種手段複製的信息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進入新媒體時代,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以往單向依賴為主的單通道傳播模式,衍變成「共時代」的多通道傳播模式。
  • 微評與網絡時代的大眾文化
    微評是網絡時代評論實現和大眾傳媒迅速融和的一種短小凝練的評論文體,它是網際網路界面時代網絡公共空間互動的產物,因此,微評這一文體的出現和傳播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大眾文化關係密切。網際網路解放了寫作和思想的激情和條件。對於傳統批評或評論而言,有兩種評論的範疇:一是學者專家的評論。要寫一篇專業的、紮實的、學術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評論,需要相當的時間進行思考。
  • 傳播文明理念,引領網絡風尚 淺談網絡文明傳播志願工作
    另一方面,網絡的匿名、虛擬也使一些暴力、色情、極端主義等垃圾文化泛濫,多元價值觀念的傳播也在不斷衝擊著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念,社會突發事件通過網上輿論的發酵和放大,也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如何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如何建設網絡文明日益迫切地擺在我們的面前。   而建立網絡文明傳播志願者隊伍,正是應對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傳播方式的變革、輿論格局的變化,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舉措。
  • 【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鄭永年:「大眾文化+大眾傳播」產生了...
    時間:2020/09/27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上海訊 (本網記者 彭奇偉) 9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主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說,「這是一個大眾文化+大眾傳播的時代。這就造成了三個後果」。
  • 淺談新聞傳播的重要性及其對大眾的影響
    摘要:自然界依靠信息傳遞而自成體系,而人類社會通過信息傳遞的路徑實體化而形成基本的社會結構,無論是遠古時代的結繩時紀,還是現代社會的大眾媒體,信息的傳播從根本上推動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不斷循環和發展。
  • 後真相時代,企業公關傳播到底該怎麼做?
    後真相時代,有多少人變成牆頭草?在社交網絡成為信源的當下,發表觀點和宣洩情緒簡直不要太簡單,人們靠點讚維繫著友好關係,靠這些觀點和立場彰顯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2. 後真相時代你我都是韭菜焦點事件一波三折、吃瓜群眾坐等反轉,這成了傳播的新常態。究其原因,這種信源失真禍起於媒體的不講究。
  • 善用網絡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
    文藝經典的大眾傳播,將重要文化成果匯集在網絡之中,為人們走近古今中外經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利用網際網路、數位化等技術手段對各類經典作品進行轉化和再創造,正在形成具有網絡特點的新的文化形態。目前,文藝經典在網絡上的傳播主要有三種途徑。其一,對文藝經典進行便捷式傳播。現代生活豐富繁忙,人們很少能耐下心來細讀經典,但對經典的精神需求並未減退。
  • 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的關係探究
    我國的主流媒體作為政治傳播的主要陣地,為了適應群眾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的轉變,也要不斷優化政治修辭,進行語言上的革新。例如《人民日報》就進行過不少改革和嘗試,它的多次改版,以及「走轉改」的文風改變都體現了對讀者的重視。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也要求我國的政治傳播主體學會運用新型的網絡詞彙、網絡語調來結構自己的傳播主題,創新政治傳播的語言範式。
  • 北師大張洪忠:數據時代,大眾內容生產助力城市文化傳播
    每一座世界文化名城,都有其特定歷史階段的時代表達。當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設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全面創建「三城三都」城市標識。要打造「三城三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的優勢和潛力分別在哪些方面?10月30日,字節跳動在成都舉辦《為什麼是成都——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研究報告》發布暨研討會。
  • 構建引領時代的全媒體傳播生態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處在新的關鍵節點上的引領綱領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一路走來,非常鮮明的特徵是,每逢關鍵節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都會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不失時機地科學引領,順勢推動。早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這是「媒體融合」第一次寫入黨的中央全會公報。
  •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網絡能做些什麼
    近年來伴隨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文化傳播方式推陳出新,形態多樣、異彩紛呈的文藝經典在網絡上得以呈現。文藝經典的大眾傳播,將重要文化成果匯集在網絡之中,為人們走近古今中外經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利用網際網路、數位化等技術手段對各類經典作品進行轉化和再創造,正在形成具有網絡特點的新的文化形態。目前,文藝經典在網絡上的傳播主要有三種途徑。其一,對文藝經典進行便捷式傳播。現代生活豐富繁忙,人們很少能耐下心來細讀經典,但對經典的精神需求並未減退。
  • 東方衛視著名主持人倪琳:傳媒應該引領而非迎合
    倪琳談到,當下的電視媒體,節目形式單一,選秀類相親類的娛樂節目充斥著屏幕,其目的就是為了迎合觀眾迎合市場,唯收視率是從,以盈利做指揮棒。久而久之,社會文化產生了斷層,中華傳統文化的缺失也就難以避免了。如今想了解唐代文化需要到日本,想了解明朝傳統需要看韓國,而我們自己的傳承已經越來越在年輕人中難覓其蹤,傳媒人在其中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
  • 淺談泛傳播時代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構建
    關鍵詞:新聞傳播;泛傳播時代;倫理道德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到20世紀80年代,新聞傳播領域發生了重大變革,一個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聞傳播時代隨之而來,即「泛傳播」時代,表現為傳播層級、傳播介質、傳播主體三者的泛化。在泛傳播時代背景下,需要構建良好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從而促進新聞傳播行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 淺析自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輿論拐點作用
    五、 三方機制有效減少輿論反轉劇再發生 信息化時代,人們無法直接接觸所有事件的真實發生地,賴以判斷的只能是媒體發布出來的「事實」,人們每日獲取的都只是媒體提供的關於事情真相的「事實」,則提高媒體新聞內容審查是為有效減少輿論反轉劇再發生的最佳途徑,同時亦是維護媒體公信力的必要選擇
  • 畢紅梅、李婉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特徵及引領路徑 ———基於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視角
    不僅要重視國內本土思潮的引領,也要將西方思潮納入引領和借鑑的視域。同時要建立全球性對話機制,在對比中凸顯主流意識形態的魅力。既要改變「國外形勢風雨飄搖,國內風景這邊獨好」的觀念,又要改變「在西方制度的籠子裡跳舞」的不利地位,在充分吸收和整合全球性思潮優勢的基礎上獲得學術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 手機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優勢
    以'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為標誌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揭開了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新篇章。這一時代,地球愈益緊密地被聯結成一個整體,「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實現。不同國家、區域間的信息傳播、處理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新媒體傳播的這種即時、共時的特徵,不但改變著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以及運作方式。
  • 大學應該引領社會而非迎合社會
    大學應該引領社會而非迎合社會 2014-09-24 16:19:38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朱永新說:「大學的思想應該超越時代的限制,引領社會,而非迎合社會。」朱永新說,中國教育一直在向西方學習,其實所有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土壤,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現在中國大學缺乏與社會溝通的管道,導致思想和技術的轉化力不強。「未來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做的是加強與社會的溝通。」朱永新說。
  • 大眾傳媒對流行文化傳播影響探析
    三、大眾傳媒促進流行文化的發展 流行文化擴散和發展離不開大眾媒介。當今社會,沒有大眾傳媒的推動,社會系統就難以正常高效運轉。就流行文化而言,沒有大眾傳媒高度介入的流行文化就不能稱其為流行文化。自從大眾傳播產生,它就有兩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