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是一個大規模的信息傳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職業化和組織化的傳播者出於各種目的,利用媒介系統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傳遞給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受眾。(詳見《傳播學總論》第五章P108)
「大眾傳播」概念首次正式出現於1945年11月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傑諾維茨在1968年提出了一個定義,被西方學者廣泛引用。他認為:大眾傳播由一些機構和技術所構成,專業化群體憑藉這些機構和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影等等)向為數眾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廣泛的受眾傳播符號內容。
大眾傳播的正功能:1、傳播信息。2、引導輿論。3、教育大眾。4、提供娛樂。比較容易理解,不展開。
大眾傳播的負功能:
李普曼的「擬態環境」與「刻板印象」理論。1922年美國政論家、學者沃爾特﹒李普曼撰寫了《輿論學》,認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就是「洞穴中的囚徒」,人們只能獲得兩種東西:一個是自己的感受器官能直接了解的東西,另一個是大眾媒介給我們提供的東西。所謂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或譯為虛假環境,指大眾媒介創造出來的,來源於真實環境卻又不盡一致的一個媒介環境,是一種間接的感知,卻常常被社會公眾當做真實世界而接受下來。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一樣,主人公認為的真實世界,其實被營造出來的。
所謂刻板印象(Stereotype),或翻譯成固定成見。指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現代社會中,大眾媒介要為大部分刻板印象的形成負責。例如:在美國,黑人常常被認為具有音樂和體育才能,但缺乏智慧、意志和領導才能。這與美國黑人在電視、電影中所呈現的形象有很大關係。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麻醉精神」說。1948年,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在《大眾傳播、大眾鑑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一文中指出大眾傳播的一大消極功能:麻醉精神。
他們認為,大眾傳播的產品把人們吸引到對事物的關注和討論上,而不是對這些事物採取相應的行動。人們消極旁觀,再加上信息量過剩,人們對信息產生了一種冷漠的態度。
美國把一些人稱為「電視人」、「沙發土豆」,日本也有一種「容器人」的說法。大眾媒介成了一種社會麻醉品,中毒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中毒。就像現在人們離不開手機,時不時要翻看手機一樣。
在傳統上,美國學者和評論家習慣將大眾傳播內容分為「信息」(information)和「娛樂」(entertainment)兩大部分。但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尤其是80年代後期,「市場驅動的新聞業」正在使兩者界限不再那麼明顯,導致一種新型「信息娛樂」(infortainment)出現。這成為當代西方大眾傳播內容最明顯特徵。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丹﹒拉瑟曾提出「後院籬笆原則」。他認為,最應該選擇的電視新聞題材應該是兩個家庭主婦在後院籬笆聊天時最關心的話題。所以,在中東戰爭和黛安娜王妃生下小王子的新聞中,家庭主婦更關心王妃產子,這成了他們的選擇標準。
一般性結論:
大眾媒體所傳播的內容是在海量信息中篩選的,並不是全盤託出。大眾媒介所傳播的內容相當大量是娛樂性而不是消息性,它們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人們對重要問題的注意力。大眾媒介通常要儘量吸引最大量受眾,因而形式上是簡單的,內容上是通俗平易的,不過分複雜深奧,以滿足最大量受眾的需要。
如何做到通俗易懂?
易讀性和人情味是通俗易懂的兩個衡量指標。而易讀性與人情味都有測量公式。早在19世紀末,舍曼分析了從英國詩人喬叟到美國詩人愛默森的各個時代,文學家寫下的作品,句子平均長度逐步下降。1949年魯道夫﹒弗雷奇《易讀性寫作的藝術》給出了現在廣為人知的「易讀性測量公式」。(我開始相信相聲可以有公式了)
R.E.=206.835-0.846wl-1.015sl
R.E.=易讀性分數
wl=每100字的音節數
sl=每個句子中的平均字數
對於漢語來說,每個字都是一個音節,wl是常量100。Sl每個句子的平均字數越多,易讀性越差。
簡單說,就是短句子,更易讀。
人情味也有公式。
H.I.=3.635pw+0.314ps
H.I.=人情味分數
pw=每100字中的人稱詞數
ps=每100句中的人稱詞數
簡單說,人稱詞多,人情味高,更生動有趣。
著名作詞人方文山在採訪中曾說,歌詞要用「你、我、他、她」拉近與人的距離。比如:「天青色等煙雨」,這僅僅是環境的再現,「而我在等你」就拉近了與聽歌人的距離,與人產生了共情。
網絡傳播時代特點
網絡具有多重屬性,技術平臺、傳播媒介、經營平臺,還是一個虛擬社會。
網絡傳播的形態和形式是複合的,多態的。網絡傳播的手段是多媒體融合的,這與任何傳統媒體都不同。既是私人話語空間,又是公共話語空間。是機器與機器的連接,信息與信息的連接,更是人與人的連接。網絡傳播還有開放性和多級性的特點。(詳見《網絡傳播概論》第二章P43)
網絡傳播時代的大眾傳播,雖然依然符合大眾傳播規律,但從傳播者,傳播渠道,到接受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到足以修訂大眾傳播的定義。
傳播者從原來的專業機構變成:1、非媒體背景的專業化生產力量。2、業餘或專業化的「自媒體」。3、利用各種自媒體平臺的專業傳播機構。
傳播渠道從原來的報紙、廣播、電視等變為了網站、論壇、微博、微信、APP等,而他們各具特點,需要深入研究。
受眾變成了用戶,也可能變成傳播者。網絡用戶有數位化生存的特點,並在虛擬網絡社會中可以自由扮演各種角色,可以有不同於現實生活的表演性網絡生活。個性化與社會化並存,主動性與被動性並存,接受者與分發者並存,生產者與使用者並存,群體智慧與群體迷失並存。
正因為傳播者變得錯綜複雜,所有的接受者都可能變為再次傳播者。網絡傳播中最容易出現虛假新聞陷阱。信息真實來源容易被掩蓋,傳的人多了卻不見得不是假新聞。時間也是一個陷阱,網絡傳播中舊聞當新聞的案例並不少見,抹去關鍵信息,張冠李戴,就可能把一條舊聞炮製成傳播廣泛的假消息。打著專家旗號寫些專業術語的假消息,可以算專業陷阱。靠煽動共情的假消息可以算情緒陷阱。
後真相與信息繭房
後真相(Post-truth),就是真相不那麼重要的意思。客觀事實的陳述,往往不如訴諸情感和煽動信仰容易影響民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92年,2016年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詞語。就像美國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理由入侵伊拉克,時過境遷後才公布真相,美國並沒有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但入侵事實已經發生,真相的公布對事件本身已沒有回天之力。而民眾似乎對事實真相也已經不感興趣。情緒、立場往往凌駕於事實之上。
美國學者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這個概念,這並非網絡傳播時代所獨有。可以用傳播學中的「選擇性接觸」理論解釋。人們只願意選擇自己關注和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現代的網絡人工智慧利用大數據分析每一個用戶(信息接受者)的使用習慣,用戶駐留時間越長的信息,越會優先推送,用戶就會駐留更長時間。例如:今日頭條、抖音,都是用這樣的算法讓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信息的選擇變為了純粹的迎合,你已看不到外面真實的世界,只會看到你願意看到的。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想引起儘可能多受眾的關注,必須要通俗易懂,煽動感情。但要儘可能避免一味低俗迎合,避免網絡傳播陷阱。這需要對不同網絡傳播渠道的深入分析和對傳播內容與形式的精雕細琢。網絡大眾傳播者對新聞專業性的堅持,對把關機制的制定,是對文化引領的基礎保障。
PS:以上為讀書筆記及思考,更多信息請參見參考書目。
參考書:
1、《傳播學總論》(第二版)胡正榮 段鵬 張磊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彭蘭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