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評與網絡時代的大眾文化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什麼是「微評」?微評是網絡時代評論實現和大眾傳媒迅速融和的一種短小凝練的評論文體,它是網際網路界面時代網絡公共空間互動的產物,因此,微評這一文體的出現和傳播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大眾文化關係密切。

網際網路解放了寫作和思想的激情和條件。對於傳統批評或評論而言,有兩種評論的範疇:一是學者專家的評論。要寫一篇專業的、紮實的、學術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評論,需要相當的時間進行思考。對學者而言,一篇評論比較學術性的理性思考,往往承載了他一貫思考的學術問題和藝術問題。二是報刊記者的評論,因為長期浸淫於某一個領域,具備了一定專業知識和鑑賞能力,因此也可以快速地介入評論。作為傳統的批評和評論,總體而言是一個非常嚴肅、也是考驗評論者才、膽、識、力的文體,需要評論者相當的學識、見地,並能夠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

微評的出現,是大眾在心理上力求直接參與影響藝術創作的行為,也是大眾關注藝術創作的必然結果。伴隨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評論網站是這些微評生長的主要空間。微評具有篇幅短小、發布方便、寫作主體多元、傳播範圍廣泛等多種特點,在快節奏閱讀背景下,微評日益彰顯出其活躍的生命力。有學者指出:「微評時代是一個無序的、去中心的、人人都是評論家的時代。」

其實,「微評」這個詞尚未出現的時候,微型評論的形式一直存在。微評其實是嚴肅的、學術性評論的起點。評論的種子總是始於一個微型的,但又具有輻射性的原點,這個原點是學術評論展開的有效支點。我們觀影后隨機在筆記本或手機上的記錄,或許只有幾百字,但這幾百字可能就是未來長篇評論的一顆種子。這個過程是嚴肅評論進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微評也可能是思考的一個最終結果,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用最精煉的幾百字把問題講清楚。因此,微評可以流於泛泛之談,也可以顯出真知灼見;它可能是一個思想的起點,也可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晶。

微評宣告了「第三種評論模式」的大規模出場,代表著網際網路評論形式的開放性、公眾性、全民性模式的開啟,它和傳統的評論模式的風格、功能、意義都不盡相同。那麼,微評對於我們當今社會、對於學者和專家群體、對傳統的評論會產生什麼影響,又有什麼意義?微評究竟給傳統的評論方式帶來了哪些變化?

首先,微評帶來評論模式的改變。微評的快速直接,改變了傳統評論的學術表情。一篇專業評論通過傳統的媒介(報紙、期刊)發表,從撰寫到發表,有一個相對漫長的周期,但是因為媒介的局限性,對受眾的影響非常有限。嚴肅和冗長的專業評論,似乎越來越不適應網絡空間快速閱讀的特點。網絡評論的路徑越來越多,平臺越來越多,大眾的微評正在對電影形成新的「描述維度」,對電影進行解讀。這無疑是對電影的一種思考和理解。就嚴肅的電影批評寫作而言,有時候針對一部電影需要反覆看,但是大多數微評不會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他們邊看、邊寫、邊發表,以最直接快速的方式表達自我的見解和觀點。許多專業評論也慢慢從線下走到線上,以適應網絡時代的交流特點。微評的出現,縮短了反饋和對話的周期,帶來了評論模式的改變。

其次,微評導致評論方法的改變。微評的形式更加多樣、自由和率性。微博或者微信上發布的評論,常常與觀影的過程同步展開,這些迅捷的評論也成了諮詢和廣告的一部分。這種帶有現場分享和互動的評論,攜帶著寫作者的在場體驗,容易催化群體效應。它不受時間、地點、媒介的限制,不受文法的限制和過分約束,可以解放評論的多樣化的觀點。甚至,微信朋友圈的影評已經成為一個個集合,小眾匯聚成為大眾,從而推升了社會效應。

再次,微評帶來傳播方式的改變。微信、微博的互動正在產生巨大的傳播效應,各種跨專業背景的聲音,推動了豐富多樣的交流互動,有意無意地催生了公共討論的語境。由此開啟了傳統與現代,不同媒介之間的互動式傳播方式。專業或是非專業,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參與到這種分享和互動中。或許他們並不會去參考專業的電影書籍,也不用知道阿蘭·巴迪歐、吉爾·德勒茲、讓·鮑德裡亞、羅蘭·巴特等人的電影觀念……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發表評論的熱情和興趣,微評被賦予了一種自由開放的話語權利。

最後,微評導致話語權力的重組。也就是在評論的權利話語的格局中,會發生新的權力重組。一種學者和媒體的話語權力將被消解,以學者為主導的多層級的評論結構將發生變形。學術、媒體、大眾,三者構成了話語的差異和對峙。由於微評表達的似乎只是隨意的想法,在學者眼中既不能完整深入地闡釋對象,又無法充分呈現學養,也缺乏價值認同的模式,因此對微評不免存有偏見。然而由媒體和大眾在微評的快速反應機制和群體效應中產生的影響力和引導力,通過網際網路的傳播和蔓延,卻又可能會掩蓋嚴肅的學術評論的聲音。

直接和有效是微評的最大特點。網絡微評可以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比如影響消費人群馬上動用支付寶、微信等軟體介入這種公共活動和藝術活動。新的媒介和新的評論方式甚至可以左右公眾的消費態度,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變化,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思考。

首先,專業評論被碎片化的大眾評論和商業信息所淹沒。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很多學者認為,我們的專業評論已經被破碎化的大眾評論所淹沒。這樣的提法,實際上是把專業的、學術的評論和大眾評論對立起來。而我認為這樣的對立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專業評論和微評是不同層級,擔負不同功能的評論形式。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並非完全對立,大眾評論也是當代中國電影評論的一個構成部分,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這個部分反而是學者的學術評論所要研究的對象,也就是說以微評為代表的大眾評論,恰恰是今天學術批評和學術研究的一個現象。學界應該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對大眾評論做出再思考、再研究、再評論。在某種語境下,大眾評論是應該被研究的對象,它是觀眾和學者之間聯結的紐帶,通過大眾評論,或許電影的某些被忽略的問題會重新回到討論的軌道,會展開更加充分的討論,會引發更深刻的交流反饋,會更加真實地反映作品所引發的群體效應。

其次,媒體和大眾也許會被商業綁架和左右。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媒體和大眾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被商業綁架,「自由」的言論因其在微評體系中的複雜性構成,創造言論是否真正源於「自由」,這本身值得懷疑。比如說打分、還有微評,有時候這個數字顯示未必真實可靠,它極有可能是被左右和綁架的,僅僅是為了引導受眾的注意力或者是他們的消費力,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再次,「娛樂至死」的時代,藝術評論如何履行它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

微評的出現伴隨著媒介狂歡的時代聲音,在一個被尼爾波茲曼稱為「娛樂至死」的時代,藝術評論怎麼才能夠繼續履行它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當批評的理性越來越失效,當媒體和大眾引導的意圖跟我們的期待產生裂痕,當社會理性和公平正義或遭到非理性的挑戰,或變為一種虛假的聲音,當「皇帝的新衣」一再上演,當嚴肅的思想被票房至上的利益訴求所淹沒,藝術評論如何履行它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就變得格外重要。

我們依然感覺到,無論是專業評論、學術評論還是微評論,我們的出發點和我們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那就是藝術本身,也就是中國真正能夠出現有世界影響力的、能夠得到世界尊重的藝術。如果沒有這個願景的實現,我覺得所有的專業評論、包括微評論,都是蒼白的。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的迎合與引領
    早在19世紀末,舍曼分析了從英國詩人喬叟到美國詩人愛默森的各個時代,文學家寫下的作品,句子平均長度逐步下降。1949年魯道夫﹒弗雷奇《易讀性寫作的藝術》給出了現在廣為人知的「易讀性測量公式」。(我開始相信相聲可以有公式了)R.E.=206.835-0.846wl-1.015slR.E.
  • 【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鄭永年:「大眾文化+大眾傳播」產生了...
    時間:2020/09/27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上海訊 (本網記者 彭奇偉) 9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主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說,「這是一個大眾文化+大眾傳播的時代。這就造成了三個後果」。
  • 雜誌|王碩:大眾文化時代的美學——第二十屆世界美學大會綜述
    本屆大會的主題為「美學與大眾文化」(Aesthetics and Mass Culture),遵照大會安排,學者圍繞十個議題進行發言:一、大眾文化時代中的藝術理論;二、新媒體、設計與美學;三、身體美學與運動美學;四、美學歷史的反思;五、藝術的價值:認知、道德與政治;六、科學視野下的美學;七、想像與情感;八、環境與生態美學;九、個體藝術流派的美學與理論;十、亞洲傳統中的美學與藝術理論。
  • 大眾傳播時代的客家文化傳播策略
    它的指導思想——弘揚客家精神,增進海內外客家的團結,促進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成功指導世客會跨國家和地區傳播,使之成為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奧運會的盛會,並讓更多人認識客家人,理解客家人精神。 如今,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書籍、廣播、報刊、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活動無不滲透。
  • 微評天下(2019年10月9日)
    2019-10-09 16:58圖文來源:南報網 本期點評:劉大山@新京報:#戲曲新玩法# 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8日在北京園博園落下帷幕,7天時間超過370場演出,共吸引近19萬遊客入園看戲。落地「梨園之鄉」豐臺三年,戲曲周在摸索中適應新時代、發掘新玩法、滿足新需求、打造新亮點、培育新希望,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傳播、交流、對接、研討的平臺。微評: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但要想持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就不能只盯著中老年群體,必須成為當下的時尚與流行。從劇目內容到表達方式、傳播渠道,戲曲要讀懂年輕人,抓住年輕人,在年輕人群體中落地生根。
  • 「鐵軍」文化是大眾創業時代的「原力」
    這是第一部系統描述中供鐵軍文化的著作,深度揭秘馬雲最喜歡的團隊成長曆程。你所要知道的鐵軍故事全在裡面了,敬請期待。下面是兩位作者的採訪手記。作為一個力圖客觀展現「阿里鐵軍」全貌的寫作者,我們在數十次正式採訪中,大多會有意問到這樣的問題:你覺得「鐵軍文化」在新的時代有什麼局限性?或者說,你覺得「鐵軍文化」在新時期,亦即一個「大眾創業」的時代,還有那麼強的正面價值麼?
  • 北師大張洪忠:數據時代,大眾內容生產助力城市文化傳播
    每一座世界文化名城,都有其特定歷史階段的時代表達。當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設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全面創建「三城三都」城市標識。要打造「三城三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的優勢和潛力分別在哪些方面?10月30日,字節跳動在成都舉辦《為什麼是成都——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研究報告》發布暨研討會。
  • 微評天下(2020年12月21日)_南報網
    微評:近十幾年來,隨著物質極大豐富,東西壞了就扔掉、缺了就買新的,成為很多都市人的選擇。但勤儉節約傳統不能丟,而是應賦予其更適應時代的綠色環保理念,市民需要修鞋縫補這些手工服務,城市也要容得下這些街頭營生。@北京日報:#仿冒童書# 「這本所謂的《蝴蝶·豌豆花——中國經典童詩》已經銷售一年了,銷量一直很好。」
  • 微評天下(2018年11月11日)
    2018-11-11 15:46圖文來源:南報網 本期點評:劉大山@法制日報:#阿里狀告差評師# 1月8日,全國首例電商平臺訴差評師案在江蘇省海門市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庭審全程進行網絡直播——阿里巴巴以侵權為由
  • 何宇虹: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
    一、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產生的時代和理論背景  法蘭克福學派人眾文化批判理論誕生於法西斯德國這一特殊的社會語境中,馬爾庫塞曾對那個時代做過這樣的描述:「該時代是一個充滿集權恐怖的時代:納粹統治的力量登峰造極,德軍的鐵蹄踐踏著法蘭西,西方文明的價值和標準,不是與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同流合汙,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取而代之」。
  • 善用網絡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
    網際網路便捷化、闡釋化和延伸化傳播,已經成為延續經典文脈的重要方式,賦予文藝經典以新鮮的生命活力近年來伴隨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文化傳播方式推陳出新,形態多樣、異彩紛呈的文藝經典在網絡上得以呈現。文藝經典的大眾傳播,將重要文化成果匯集在網絡之中,為人們走近古今中外經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利用網際網路、數位化等技術手段對各類經典作品進行轉化和再創造,正在形成具有網絡特點的新的文化形態。目前,文藝經典在網絡上的傳播主要有三種途徑。其一,對文藝經典進行便捷式傳播。現代生活豐富繁忙,人們很少能耐下心來細讀經典,但對經典的精神需求並未減退。
  • 微評有料|巨寧地板發布木地板安裝環境需要檢查事項
    更多精彩資訊,請觀本期微評有料!微評:如今全屋配齊是趨勢,大衛地板與夢百合此次的活動,也是順應趨勢下的品牌發展之舉,消費升級的時代,戰略升級是必然。微評:環保已成如今行業熱潮,更是「剛需」,此次公布的方案,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業全面環保化的進度,也給行業提供了標準。
  • 億歐微評|一周金融人物權力榜(01.21-01.27)
    微評: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正如方星海所說,雖然目前經濟發展情況還不錯,但不能驕傲自滿。風險往往隱藏在平靜表面的背後,有時候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點,就能將它激發出來。所以對於金融監管者來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狀態並不誇張。
  • 半月談微評:讀音修改要慎重,不能輕易倒向易變的潮流
    現代快報 圖半月談網2月21日消息,近日,網上熱議「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改讀 「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改讀「qí 」,網友質疑改讀音破壞傳統文化。但是漢字語音的調整應該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不僅要考慮當下使用的便利,還要考慮長遠的文化傳承。不能因為讀錯的人多了,就把錯的規定成對的,如果按這個思路發展下去,語言文化的傳承將出現系統性混亂。一字多音多意本是漢字魅力所在,只為簡單、從眾來修改讀音,那古詩文的韻味何在?漢字語音的修改必須慎之又慎,以時代潮流為藉口肆意更改,是對古詩詞乃至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
  • 銳評|大眾文化的「度量」與「氣量」
    脫口秀演員楊笠在網絡綜藝節目上的表演,被網友向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報,這一事件迅速登上熱搜,引發線上線下熱烈討論,成為大眾文化的熱點事件。娛樂節目如何把握「度量」,大眾批評又如何保持「氣量」?大眾文化在同一圈層傳播與出圈後所帶來的碰撞,能否成為深化相互理解、促進社會共識的契機?文化工作者又如何介入大眾文化生活,通過文藝批評的方式進行積極引導,推動大眾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 推動經典走向大眾,網絡能做些什麼
    近年來伴隨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文化傳播方式推陳出新,形態多樣、異彩紛呈的文藝經典在網絡上得以呈現。文藝經典的大眾傳播,將重要文化成果匯集在網絡之中,為人們走近古今中外經典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利用網際網路、數位化等技術手段對各類經典作品進行轉化和再創造,正在形成具有網絡特點的新的文化形態。目前,文藝經典在網絡上的傳播主要有三種途徑。其一,對文藝經典進行便捷式傳播。現代生活豐富繁忙,人們很少能耐下心來細讀經典,但對經典的精神需求並未減退。
  • 網絡亞文化的社會化傳播——以「屌絲」文化為例
    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網絡亞文化的研究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向,學者更多著眼於消費主義思潮和後現代思想對於亞文化形成和傳播的影響力,例如[英]安吉拉·默克羅比的《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13]和[美]約翰·費斯克的《理解大眾文化》[14]等。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1994年,網際網路接入大陸,這些早期的出版類連載小說,對大陸網絡小說創作產生巨大影響。直到1998年,痞子蔡在臺灣成功大學BBS發表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旋即風靡大陸,成為「第一部最有影響力的網絡小說」。此後,網絡小說藉助網際網路發表、傳播,迅速在大眾中流行。民間性裹挾著巨大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催生了一大批作者和作品。
  • 網絡「造詞」運動的文化思辨
    網絡完全給了網民一個表現自我的空間,充滿了幻想。網絡上的特有語言模式,也給了更多網民依據個人的想像力、創造力,從而豐富『網絡語言』的趨勢。  以網際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網絡時代,是視覺文化空前發達的時代。而網絡表情作為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表現手段,擁有多樣的文化內涵。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毛澤東強調文藝必須讓工農兵大眾能接受甚至喜聞樂見,這就必須致力於「普及」而不是「提高」,這就必須利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下裡巴人」、男女老少都能理解的形式,即所謂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的形式,主要指民間文藝形式、民族形式等。時至今日,網絡、視頻等新媒體的崛起使我們進入一個媒介革命非常劇烈、幾乎日新月異的新媒介、多媒介、全媒介的時代。